看到一篇报道,在北方叱咤风云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广东省竟然只是普通一本的录取线。要知道在北方省份可是985的分数线。可能是哈尔滨离广东省太远了,来回一趟不容易,学生也就懒的报考了。 大学时候,我广西的室友,心心心念念的好学校的就是中山大学,次一点的就是广西大学。要知道江苏的小伙伴们都没怎么听说过广西大学。中山大学虽然贵为华南一哥,再江苏的影响力远不如南大,甚至也就是跟南理工,苏州大学这些211一个级别。当然清北是全国公认的好学校,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有自知之明,并不把这两所学校当作目标。 由于招生政策的原因,除了清北,大部分知名高校基本都是省内招一半,省外招一半。比如江苏的一哥,南京大学,2018年本科招生3300名,江苏省内招47.5%,其他院校基本也是这种情况。其余53%约1750人要面向全国30个省招生,每个省最多也就是200人,还药分文理科。比如在考生大省招生280人,看起来非常多,跟本省的山东大学在山东省招生的2300人比起来,也就是一个零头。南大的这280人毕业后能回到山东的估计也就是100多人,山东大学毕业生留在山东至少有2000人左右。 这些顶尖985名校毕业的,不仅会考试,一般来说都会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精英。由于高考从1977年就恢复了。从1981年开始各行各业都迎来的真正的大学毕业生,不是那种保送的工农兵学员。1999年大学扩招,2003年也毕业了。现在2020年那批大学生也到40-60岁了。随着时间增长那批党校学历的开始退休了,当初那批大学生开始执掌乾坤。刚才说了,大学具有地域性,江苏的各级领导肯定是南大占比高于山大,山东的肯定是山大的占比远高于南大。 慢慢的对下一代学生形成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你看我们市长,好几个副市长都是南大毕业的,我也要好好学习考南大。偶尔也要个别山东大学毕业在江苏做官的,但周围的同事多半都是南大,省内的院校毕业的。他们都是校友,自己就成了一个外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在中国人脉很重要。 在这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更明显。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大学,由于上海周边很发达,毕业生基本遍布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区。太远对北方地区更青睐于中国政法,西南地区还有西南政法。由于法律行业过于专业,所以毕业生就业相对集中。毕业生一般就是上海及周边的公检法系统,体制外的就是律师。上次看新闻就是上海一被告律师请求主审法官回避,因为原告律师和主审法官是同学会影响公平审判。法院驳回请求,说原告律师和法官只是同一届的校友,并不是同班同学。后来有人扒出来,被告律师其实也是这个法律学校毕业的,只是和他们不是同一届。因为全国法律院校就那几所,又有明显的地域性。绝大部分校友甚至同班同学都在这个省,甚至这个城市吃这一碗饭。可能你是律师,大学室友是法官,另外一个室友是检察官这不奇怪。虽然法律有回避制度,但总不能同一个学校毕业的都回避吧。就算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他们不说也无法判断他们是不是熟悉。这在中国就是人脉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所以选院校,选专业就决定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你非要选外省院校,毕业后又打算回本省发展,你大学基本没有攒下人脉,未来职业生涯要么靠父辈人脉,要么做专业技术人员。选择外省院校,打算毕业后留在当地发展,也能靠自己建立起起自己的关系网。毕竟大学同学是最特殊的同学,大部分大学同学都是未来做同一个行业。大家学历一样,专业一样,成为同行的几率远远大于高中,初中同学。如果又是法律,财会,这类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90%会是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