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和对环境要求的提高,政府越发重视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43.37%、59.58%,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厕作为市政基础设施,市场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加速而不断增长。 本文内容来源于:《2019年全国公厕行业发展报告》 全国公厕数量变化 (单位:座)(数据来源:统计局) 2017年各省区公厕数量对比 (单位:座)(数据来源:统计局) 全国公厕数量从1979年的54,180座到2017年的136,084座,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年以来复合增长率接近翻番。 公厕运营市场概况 长期以来,公厕运营主体多为地方政府市政环卫部门,后加入商场等经营者建设作为辅助,近年来得益于环卫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市场化运作加速,企业和个人投资公厕建设运营数量增多。作为一体化配套工程,公厕运营项目招标合同规模达到200亿元/年左右,预计市场规模在2019年后达到240亿元/年。 2012-2017年公厕投资规模变化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公厕运营投资分布区域化差异明显,市场规模以华东地区最大且增长最快,华北、华中等地区次之。 我国公厕改建新建市场规模区域分布 (单位:亿元)(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按照运营主体划分,可以将公厕分为市政运营和市场化运营两种。 市政运营公厕指由政府投资管理的公厕,属于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公厕建设的主流。在我国的公厕总量中,政府投资管理的公厕占到总量的90%以上。这些公厕在政府投资建设完成后,由政府所属的保洁作业机构或委托社会企业对公厕进行保洁管理,政府承担全部的管理维护费用。 随着环卫市场化步伐不断加快和公厕革命的持续深入,大批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公厕也统一打包交由环卫企业进行运营,托管服务费多采用固定价格的方式,根据不同的维护标准,每座公厕每年的运营费用从数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市场化运营公厕可以分为企业和私人投资管理的公厕,主要是指企业或私人在投资建设大型商场、酒店、文娱场所等时,按照政府要求或自行配套建设供服务对象和途经者使用,并承担管理维护费用的厕所。或者是按照政府要求,将沿街由国有企业或私人经营的大型商场等建筑内,原供内部员工使用的厕所,经适当改造后,向其服务对象或途经者提供如厕服务。 非政府投资管理的厕所,正逐步纳入城市公厕范畴,对城市公厕数量和布局都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有的甚至在数量和质量上超过了政府投资管理的公厕。其商业化程度更高,未来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化。 国内公厕市场化运营的开端 我国私人运营公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在一些公共场所如茶馆、饭店等地配有简易旱厕,多为私人所修,免费供人使用,以出售粪便为主要收入来源。 形成商业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上海,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将公厕承包给私人企业经营,在上海开启了公厕承包制的序幕。根据施振国主编的《上海环境卫生志》,1917年首次对外承包,期限为5年,每月承包费5银元。企业负责清洁、水电及维修费用,所有工作受卫生局指导,主要靠对用户收取厕纸费用和出售粪便实现盈利。 随着垄断承包经营权的现象影响恶劣,1947年上海市将所有市政公厕经营权收归政府,由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雇佣工人看管,每月收入扣除成本后缴纳“库金”,私有收费厕所也要缴纳相应额度的“库金”。 1940年代上海市私营公厕占比 (来源:《上海环境卫生志》主编施振国) 现行主要商业模式 随着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公厕运营模式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式、PPP合营模式、市场化公厕模式、企业认养模式、第三方托管模式等。 1、政府主导模式——暨由政府负责公厕的投资,承担投资和运营成本,对社会提供免费服务。 (图片来源:凤凰网河北) 河北省正定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政府作为主要投资方并实施政府管理,配置资源、承担运营成本并进行监督。 2、PPP合营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形成一种伙伴式合作关系,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厕所由企业出资建设,政府分期回购,建成后政府委托企业经营管理,自负盈亏,并负责厕所的日常养护维修,政府对其经营厕所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青岛崂山景区由企业投资建设,政府逐年回购的方式来进行旅游厕所的建设与提升。节约了政府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好地提升了旅游厕所建设的效率,有效地利用了社会资本。 3、市场化公厕模式——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采取以商养厕方式,推进厕所建设管理。具体做法是厕所与相应的商业门面“捆绑”起来,公开向社会招标,鼓励社会资本承包经营。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艺非凡”) 德国瓦尔公司经营市场化公厕,充分利用流量效应,创造广告收入,并在用户体验方面不断创新,如设置公用电话、与周边餐饮机构合作赠送餐券或返利,配套了自己的清洁团队,有专门对厕所进行巡查的管理车,24小时内及时处理。 4、社会认养模式——政府投资建设,通过企业、个人、学校、社会团体等自愿承担旅游厕所进行维护和管理成本,在日常管理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或实物补偿。 (图片来源:旅游保定) “保定野三坡乡村旅游厕所开放联盟”正式成立,首期入盟会员50家。河北野三坡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除出资认养开放厕所、协助搞好厕所统一改建外,还对每座厕所给予每年1000-3000元的管护补贴。 5、 第三方托管模式——业主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专业保洁公司承担厕所管理,提高厕所专业化、规模化管理水平。此外,由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等提供经费或人力,协助厕所管理单位对其认养的厕所进行维护与管理。 成都市武侯区采用“双P”(Public-Partnership)市场化公厕管理模式,特点为企业运作、部门监督、政府买单。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计划和规则、规划公厕布局、选址实施、定期监管,运营企业管理日常经营事务。可能是市场化托管的一种模式。 武侯区将辖区84座直管公厕整体打包,包括公厕建筑主体及配套、周边的设施设备等管护统一由专业公司运作。要求确保公厕的100%公益属性,不得进行任何商业行为,在政企之间实行扁平化的直辖式管理,严格对标武侯区公厕精细化管理标准,对公厕进行保洁、管理和维修维护。 典型案例 ■北京环卫集团第五空间 北京环卫集团组建了全资子公司——北京第伍空间环境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规划、设计、市场化运营在各地取得特许经营权的公厕。 北京环卫云集了国内顶尖的专业化设计团队,专门负责“第5空间”的迭代设计,按照周边景观一座一设计,打造城乡景观建筑,拓展厕所配套服务功能,建设城乡公共卫生综合体,使厕所成为微型商业中心,培育厕所产业链。“厕所+、互联网+、旅游+”的厕所综合开发,形成厕所多功能综合建养模式。 未来,第5空间将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中国第五空间发展研究院。同时,通过PPP或者BOT等合作方式,明确了“第5空间”产权归政府所有,同时政府授予北京第伍空间公司特许经营权,由公司在当地设立的独资或合资公司负责运营。 内部专门设了第三卫生间,方便老人、母婴以及家庭使用;增加环卫工人驿站及淋浴室等人性化设施,有效解决了周边环卫工人休息难、吃饭难、饮水难问题。市民可以吹空调、看电视外,还可以免费使用WiFi、充值缴费、取钱、停车充电等。 ■德国纯市场化经营公厕—瓦尔承包的公厕 在德国,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有权经营公共厕所。因为德国的公共事业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子,通过拍卖承包给一些企业来运作,政府也会对一些项目进行投资参股。德国政府规定,城市繁华地段每隔500米应有一座公厕;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应建一座公厕;其他地区每平方公里要有2—3座公厕;整座城市拥有公厕率应为每500—1000人一座。 ![]() (来源:微信公众号“艺非凡”) 厕所外墙除了广告收入,并且把内部的摆设和墙体也变成了广告的载体。考虑到德国人上厕所时有阅读的习惯,他们甚至把文学作品与广告印在手纸上。在其厕所内安置了公用电话,可以向通信运营商获取一定的提成。与周边餐饮机构进行了合作,用户如厕之后可以获得餐券,而瓦尔公司还能够得到相应的返利。除了普通的厕所,瓦尔公司还推出了高端付费版也就是豪华升级版的公厕。这些收费的高档厕所不仅起着厕所的功能,还能够提供贴心的个人护理、婴儿尿布、擦拭皮鞋、后背按摩、听音乐、阅读文学作品等服务。 ■德国“共享厕所”模式—干净厕所计划 2000年在德国推出的“Die Nette Toilette(干净的厕所)”项目,主要模式是由商家自愿加入该计划,免费开放自由厕所给社会使用,在橱窗粘贴该项目统一标签,表示店铺厕所对外开放。根据外部使用量的不同,由当地政府公厕管理部门每月向这些企业或商铺支付相应的费用,用于厕所维修运营。该项目已经扩展到270多个城市。 ![]() (图片来源:“干净厕所”计划官网) 上图为参与计划的店铺张贴的标签样式和发放标记地图位置和文字地址的海报。该项目还设置了专用App,以方便用户按照手机地图找到参与干净厕所计划的店铺,使用免费公厕。 ■墨西哥公厕管理模式—厕纸管理员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把厕所的建设和运营交给私营企业Ecosam经营,这是一家主营环境改善技术的专业公司,业务包括环境监测、固废处理、污水处理和土壤修复等。 除大型商场里的公厕免费开放外,墨西哥城内其他城市公厕普遍需要付费,标准约为2-5比索/次,且公厕内不提供免费厕纸,需自备或购买。 ![]() (图片来源:搜狐账号“妙计旅行”) 墨西哥公厕污水处理可连接市政官网,或在厕址旁就近建造化粪池,过滤污水后排放到地面,因此,这种公厕内使用过的厕纸需要单独存放和处理,不能放入污水管道。此外,墨西哥公厕的坐便器没有马桶圈,这是为了节省成本或卫生考虑,也方便清洗处理。 本文内容来源于:《2019年全国公厕行业发展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