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允许孩子让别人失望, 那是他的权力

 柳家李红 2020-02-02

本文由|这很辣妈(zhehenlama2017)

如果你家孩子无意中做错了事,你会怎么做?

是气急败坏地指责他?还是心平气和地安慰他?

1

昨天,我恰好看到这一幕:5岁左右的女孩因为力道没控制好,把饼干从盒子里撒出来大半。

让人惊讶的是,小女孩没有去捡起来,也没有告诉自己的妈妈,而是全身僵硬在那里,一直保持之前的姿势,像是遇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

孩子的妈妈这时候发现饼干撒了,立马痛心疾首地责备自家闺女,“你怎么把饼干撒了,你多大人了,这点事都干不好,还会干什么,你太让我失望了”……

此时,小女孩又好像活了过来,低着头,慢慢地把饼干盒子扣好。

她把饼干盒子紧紧抱在自己的怀里,头垂得低低的,下颚绷得紧紧的,一动不动……

小女孩一系列的动作都透露着一个信息: 她惧怕犯错!!!

妈妈还在喋喋不休,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失望和为孩子的付出,责备小女孩不懂事……

我的脑海里一直反复回放着小女孩的动作,还有妈妈的那句话“你太让我失望了”。

点击加载图片

“你太让我失望了”这句话,在父母的词条里是很常见的。

很多父母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让孩子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这些意愿和要求,在父母看来,都是利于孩子成长的。

他们却不知这句话正在毁掉一个孩子!

因为这句话,会让孩子慢慢成为一个内心匮乏、习惯讨好别人的人。

这类孩子害怕让别人失望,习惯压抑或者否定自我需求,他们的自信来源于外部评价。

2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里写到:

父母爱的能力有限,或者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孩子就会主动承担责任与父母建立起关系,并把自己的基本心理需求暂时放在一边。

为了更好地适应父母的要求,孩子会压抑自己与父母要求相悖的愿望和感受,变得乖巧听话。

长此以往,为了时刻获得父母的爱,孩子会刻意压抑或者否定自我需求,去顺应父母的意愿、讨好父母。

父母对孩子表达自己的失望之情,目的就是利用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本能渴望和对失去爱的恐惧,让孩子主动承担链接责任。

长此以往,压抑或否定自我需求、顺应父母得到认可和爱,就成为他们的一种本能。

更残酷的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的讨好对象从父母转向了更多的人,成了一个老好人。

点击加载图片

因为害怕自己让别人失望,所以他们

总是压抑自己,满足别人,

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害怕犯错,

总是关注别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

别人满意、开心,自己就认可自己,

别人不满意、不开心,自己就否定自己……

他们没有让自己幸福的动力和能力,又怎么会过好这一生?

3

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和认可,减少责骂和惩罚,童年的我,也让自己成为了一个讨好父母,不敢让父母失望的人。

不敢让父母失望,使得我习惯性顺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当我事情做得不好,我会本能地认为“自己让父母失望”,因此陷入恐惧和自我否定之中。

等我上了高中,我的学习刚开始有些吃力。担心让父母失望的恐惧感,使得我想快速提升成绩,因此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寻找提高学习的捷径上。

由于无心踏实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最后勉强考了个二本学校,而且专业很冷门。

大学毕业后,新工作不熟练总会出错。

事情出错,我却不能客观分析事情原因,只是一味地感到恐惧和盲目否定自我。

我认为是自己没能力、不聪明造成新工作不熟练。为了逃避这种恐惧感和自我攻击带来的痛苦,我就辞职,妄图掐断痛苦的根源。

就这样我一直不断地更换工作,来逃避恐惧感和挫败感。

点击加载图片

“做事不能犯错,否则父母会失望”的荒谬自我要求,让我不停的自我束缚和自我否定。

而它们又带给我持续性的痛苦,为了逃避痛苦,我变得严重依赖舒适区,害怕接受新的变化。

但是“不能让父母失望”的扭曲理念,又让我不断地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攻击。

这让我整个人是分裂的、情绪化严重,我很长时间都在封闭自我,有自杀倾向!

另外我长大后,顺从父母的意变成了顺从别人的意。

在人际关系中,我总是在构建不平等的关系,并且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关系的提供满足方。

我不敢拒绝别人,哪怕别人的需求很不合理,我也会压制真实想法,牺牲自我利益,来满足别人。

而我也因此差点付出惨烈的代价。

大学时候,我室友在补考的当天早晨才发现自己挂了一科,需要补考。

她不愿意放弃补考去重修,于是找到了我,希望我代替她去补考。

凑巧的是,前几天学校刚发生了学生替考被退学的事情,因此老师监考都特别严格。

我害怕被退学,但是我张不开口去拒绝。

于是,我揣着她的准考证进了考场,准考证大大咧咧地放在课桌的左上角,像是嘲笑我这个傻蛋。

两个人长得完全不一样,老师稍微一对比,就能发现。

我祈祷老师不要发现,把头埋得低低的,企图过关。

不幸的是,我被发现了,一位监考老师拿着准考证在我身边站了10多分钟,我就像一个等待被判死刑的囚徒,手脚发凉、全身僵硬。

幸运的是,也许老师有了恻隐之心,她放过了我,她把准考证翻盖在课桌上,然后走开了……

我很感激这位老师,她的恻隐之心救了我,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被退学后,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

我为了不让别人失望,不管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会强迫自己去满足。

很多时候,又因为自认为未能达成别人的要求,让他们失望了,而陷入对自己极度苛刻和虐待的状态。

结果自己状态越来越糟,反而越来越达不到别人要求,这样进入恶性循环。

我不能接纳自己和善待自己,自然也没有主动去爱和照顾别人的能力,我时常感到自己孤独、人生凄惶。

4

我们成年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不能让人失望”的强迫式要求,这也让很多人内心匮乏,拼命用外界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引领孩子,走好幼时的路,然后让孩子一步一步成为他自己,不再重复我们的痛苦?

1、给予孩子全心意的爱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多的爱,让孩子内心充盈,让他们在很多爱滋养的土壤里长出自信、幸福的模样。

不论自己孩子是什么样子,都要爱他、尊重他、保护他。

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爱是有条件的,是属于“乖巧听话、努力上进的好孩子”。

2、不要苛责孩子犯错

常年生活在苛责的环境里,孩子会形成害怕犯错、害怕被指责的条件反射。

他们努力的动机变成了让父母满意,长大后变成了让别人满意。

他们迎合别人,不敢表达自己,担心自己犯错再被别人责罚,孩子内心时刻充满恐惧和压力。

点击加载图片

3、及时给予孩子表扬和认可

每个孩子天生都自带求表扬、求认可属性。

如果父母吝啬于给孩子认可,这样长大的孩子会极度渴望认可,同时也对不认可耿耿于怀。

他们会为了获得认可,而不考虑别人的需求是否合理,只考虑如何让别人满意,不让别人失望。当自己达不到这个要求时,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4、教会孩子正确归因

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犯错和挫折,客观看待自己和自己经历的事情。

如果孩子不会正确归因,那么很容易出现把挫折原因一味的归咎到自己身上,关注自己很差劲,继而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

5、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学会关注自我,并且满足自我的感受和需求。

当一个人可以满足自我时,会活得开心幸福。

他开心幸福,才会有更多的能量去满足别人。

反之当一个人活的憋屈、压抑、愤怒的时候,她是没有能力满足别人的。

5

纪伯伦的《孩子》中写到:

你的子女,其实不是你的子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都无法到达的明天。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请父母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在他们身上。

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孩子,尊重他生命本身的模样,给予他足够多的爱和信任,然后让他在适当的引导下,野蛮生长。

请允许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失望,因为那是他作为一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也是他维护“坚持自我”的义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