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鹏程|中国历代都有史官,这是其它国家没有的。

 369蓝田书院 2020-02-02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谈历史,有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的文化思想特色,与古印度、古希腊完全不同。

古印度人无历史意识、无历史观、也无史著。希腊文化则是反历史(antihistorical tendency)的。

希腊人「对本民族的起源很不感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只追溯到前几个世纪为止,他们相信自己的祖先是神。柏拉图在《泰米阿斯篇》一书中所说梭伦的一件轶事可以说明这点,他说,梭伦在埃及祭司们提问时,发现他自己或任何其他希腊人谁也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古代史。埃及祭司说:『你们希腊人仍处在幼年时期,你们没有从你们祖先那里得到任何古老的教诲,也没有得到任何一门古老的学问。』和埃及人想象所及的漫长的远古回忆比较起来,希腊人所能回顾到的景象就有如小巫见大巫。希腊人的头脑中追溯到的,一点都没有超过特洛伊战争以及在那次战争中那些天生的英雄们」(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

希腊哲学家都不关心历史,没有人精研历史。历史在教育中也没有确定的地位,仅有的一位希罗多德(Herodotus, c. 484-c. 425 B.C.),虽号称创造了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学,但第一,公元前四世纪时,其所创的史学便中断了;其二,当时之史学更是不能取代哲学或宗教;其三,在希腊人的心目中,史学也从来没有地位。

为什么呢?希腊人不喜欢写历史,他们感兴趣的是当代之事和过去史事中的细节。所以在古希脑,并无整体历史的叙述,即使叙述了古代史事,所描写的大多也是与历史不相干的事情,譬如酒宴、景色、乃至阿咯琉斯的盾牌。

被誉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亦是如此。他对一切都感兴趣,他的《历史》充满着鸡毛蒜皮的奇闻轶事。他告诉我们:漂亮的伊利里亚姑娘如何选择丈夫;湖区的居民怎么防止儿童失足落水;埃及人驱除蚊子的办法以及蚊帐形状;波斯国王在旅途中只喝煮沸的开水;亚得利马基第人对付跳蚤的办法;塞西亚人怎样挤马奶等等。然而,对于民族的起源、国家的形成、制度的演变、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希罗多德则很少涉及。

换言之,希腊人关注的并非历史,只是一些事件。犹如一位熟悉影星八卦的人不能冒充为一位史学家。

其次,追求永恒、确定性和事物的有序性,是希腊人的思维特征。他们认为,哲学和科学的使命就是寻求世界的秩序和确定性。不管是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还是德谟克利特,哲学家们都在寻找世界的本原。这种寻找世界本原的哲学运动,与历史学意义上的寻根完全是两回事。世界的本原不是世界的初始状态,而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它所体现的是事物的确定性和秩序,强调的是永恒,而不是变化。

相对来看,中国自黄帝以来,即有史官的设立。即使迟一点说,商周都是有史官的,而且史官的数目相当可观,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史官。一直到清代,中国没有一代没有史官。这是世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都没有的。

而且中国远古史官的记事,是源于历史的兴趣,是为了绵延历史。而且中国的史官,神圣独立、正直不屈,其记事遵守共同必守之法,「君举必书」「书法不隐」。君王无法操纵历史,史官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直书当代所发生的事件,这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也显示一种极浓厚的历史观念。他们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又强化了历史对人的影响。

史官又是文献的保存者。《国语.周语上》记周厉王时邵公云:「……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周书《楚语上》记卫武公事迹,也说:「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都表明史官确有藏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为「周守藏室之史」,孔子曾适周,向他问礼。《孔子世家》也有鲁南宫敬叔与孔子适周,见老子问礼的故事。《十二诸侯年表》序:「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严氏春秋》引〈观周篇〉还有孔子与左丘明「如周,观书于周史」的说法。尽管这些记载的确切性尚有争议,在史官那里可以观书却应系事实。

由于历史意识强烈,因此古史官有时会弃国出奔,抱史而行,「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这似乎又是后来人说「国可灭,史不可灭」的历史观念的远源了。

早期的史,就是主管文书典册的人。近年许多朋友都从“巫”的角度去理解史职,剑走偏锋,失之远矣!

本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政治上的典册诰命,包括征伐之前请示祖先的「告庙」和祭牲的登记等都要有人纪录、管理,所以作册之官不少,如作册(《京津》703,作册般甗(音演))、作册甾(《乙》4269)、作册丰(鼎铭)、作册宅(方彝铭)、作册只子(弋阝(音忒)其卣)、作册友(寝晨鼎)等等。西周王朝也有作册官,各封国亦有设置,其长官称作册尹。

至于史官。卜辞中大部分的「史」字其实是「事」字,在军事、祭祀、农业各领域,事务繁杂,需有书契铭记之事,便从中派生担任书契的职务,史即随之产生,故「史」与「事」相关。

在晚商,部分「事」更向「史」过渡。卜辞有好几条对贞:「叀(同专)大史析舟──叀小史析舟?」和「叀大史──叀小史(令)?」作某作事(32834,32835,《屯南》2260),还有「叀大史夹令」(5634)以及〈酒诰〉〈商誓〉中说到商代有「大史友、小史友」,以及卜辞的「大史寮」等等记载,可见商代已有专门史职的出现,可能也就区分了职务的大、小。

周代官制庞大,典书册之史当然也远较殷商为多。金文中,太史见于中方鼎、大史友甗、作册虎鬼卣、鬲乐从盨(音许),大史寮见番生簋(音鬼)、毛公鼎等。《金研》汇集了内史的铭文廿八件,并把作册尹、作册隶于大史属下,作册内史、作命内史统属于内史之下。其他一般的史也很多,金文中可见者即达六十多件。除王朝外,地方亦皆有史,职务大体是传命、册命和作傧右,这是本职;另外也受命视察地方、参与军事活动,则是兼职。

文献中可考的史更多。如《周礼》谓天子建天官,先六太,太史居其一,掌建邦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八柄之法,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外令掌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赞书。此外尚有女史、州史、闾史。四官所属,可数者就有九百八十六人,冬官尚不可知,足见其多。还有些不可考的,如商肆之史等等。

史官这么多,凡掌书册(左传序疏)、造文书(周礼天官序疏)、载笔(曲礼上)、执策(穆天子传六)者都被称为史,亦即所有官僚系统中主管文书档案记录的都算,不像后代史官只是众多职官中的一种官。他们被称为史,显然与「史」这个字的字义相符,因这个字就是以手持笔之形,在机关中掌文书做纪录的人乃因此而均称为史。

各史因所在机关不同、单位不同,执掌当然也不一样。考之《周礼》,五史之秩以内史为尊(中大夫),太史次之(下大夫),外史又次之(上士),小史、御史为下(中士)。内史掌书王命,同于唐宋之知制诰,即「左史记言」之谓也。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同于魏晋六朝之著作郎,即「右史记事」之谓也。《尚书》之〈酒诰〉〈顾命〉,即内史所撰之王命。《春秋》为事典、《周礼》为政典、《仪礼》为礼典,即大史所掌六典之类。此外,太史又掌天时。《周礼》说:「太史抱天时」郑司农注:「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主吉凶」。

其余各种史,各有职掌,文献所载,如五帝三王之书掌于外史,见《周礼.春官》。《左氏》庄公廿二年云:「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襄公十四年说:「史诵书」,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昭十二年又云祁招闻诗于倚相。可见易、诗、书及其他典籍均由史官掌理。史官也娴熟这些文献,兼及这些文献所涉及的知识性事务。例如史掌易,则卜占筮祝或抱式以知天时这类事就也都属史官之职。其所掌文献,跟他主管的事是一体的。

诸史既是王官体制中的中坚,其办事及档案纪录都有一套规则,「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所以三代虽亡,治法犹存。《庄子.天下篇》说得好:“以仁为思、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备乎!……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

诸史所司及其所典守者甚杂,整个官僚系统中,有司天之史、有司人事之史,前者如司祝司历,后者如司徒司马。不能说整个官僚系统的史官都共有共传承一种史官之学,或所有史官都如太史一样,「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史记.太史公自序)。

太史以书协礼事、小史以诗协礼法,明礼法、通诗书,应是史官之基本修养,但职掌不同,恐怕其世传之法即差异甚多,不能说大史小史女史州史闾史的道术内容都属于同一类或同一性质。

过去讲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先生们往往弄不清楚这一点,遂以为九流皆出于史,亦即皆为王官之学的流裔,有同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的史官之学就是「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的。某些人更由此推论,谓太史抱天时知吉凶,又杂于星历卜祝之间,则史官之学自以知天道为特点,后世道家之学即源于此,故史官及道家又为九流诸子之源(现在则又从这一点上去大谈“巫”)。

我年轻时亦主此说,1975年曾写《古学微论》数十万言。而后始知其不然。因为这里涉及史官的分职和演变的历史。

所谓史之分职,是说:史是执事之官而掌文献者,乃文官体系中的基本文官,所以《周官》释史说:「史掌官书以赞治」。百官官府之征令甚繁,分职也甚繁,不能说史都属一类人,也不能以后代特定分职的史官一职来想象。

其次,古代立官较简,虽然《五行大义》卷五引《帝王世纪》,殷汤问伊挚立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的道理,伊挚说:「三公智通于天地,应变于无穷,故三公之事常在于道。九卿通于地理,能通利不利,故九卿之事常在德。大夫通于人士,行内举绳,故大夫之事常在仁。元士知义而不失期,事功而不独专,故元士之事常在义。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矣」(帝王世纪辑存.殷商第三)。用道、德、仁、义来分说三公以下各官职,确实可能是殷代已有的事情,本段也或许是道家《伊尹》四十一篇的遗说,而由皇甫谧所保存的(见《海日楼札丛》四说)。但殷商时期立官分职之细密无论如何不能与周相比。

依卜辞所见,殷官以卜祝为大宗。因此,殷商以来,史以星历卜祝为事,乃是它传统的职能,也是早期政治较重视宗教祭祀的征象。后来设官越来越繁,史便不只限于宗教事务了。依《周礼》所述,执礼、掌法、授时、典藏、策命、正名、书事、考察,都是史所负责的事。整个政治运作,显然也以史为轴心,礼、法、典,则均由史执掌,政治则是依法行政,不守法则刑辟诛考之。

此时政权的代表人虽是帝王,可是实际施政,责在卿宰,而史则是掌握治事之法的人。帝王也须依从这个法。因此此法通贯着天时、丧祭、世系昭穆,史有早期宗教祭司般的神圣性,故其所执之礼法,虽王与诸侯亦皆不能不依循之。职官之生杀予夺、爵禄废置,也均须通过史。

周朝的官僚制度,之所以是一种韦伯所说的理性法制型支配,关键即在于此。后来我国史官传统一向可独立于王权之外,自主运作,也本于这个渊源。

这是因为史所执之礼、所掌之法,是官僚制度中的文书法例。这些东西,既为法则典秩,即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随意乱来,柳诒征《国史要义.史权》说:「春秋之时,史官盖有共同必守之法。故曰君举必书,又曰德刑礼义,无国不记。故一国君臣之大事,他国史策亦皆书之。如孙林父宁殖出其君,名在诸侯之策。知一国之事,非仅本国记之,他国之史官有共同之书法以记之矣」,确实不错。这就是所谓的「书法」,指各种史官书写的一套传统、惯例、规矩、格式。凡办过公的人都知道,在一个成熟的官僚体系中,这类规格是非常严格的,没有任意书写或杜撰造假的空间。后来中国史学强调「直书」「君举必书」以及「书法」,都是由这个地方发展来的。

其学世传。如何世传呢?这里不妨来看个例子。晋之「董史」,即历代相传的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周景王说:「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又宣公二年:「太史书曰:『赵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杜预谓董狐为董史之后,不误。盖董史在晋,历数百年,均为史官。而春秋时齐之太史,且有兄弟继承者,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此是兄弟四人,相继为太史也。以上两椿,皆因有弒君之事而偶然记载在《左传》中,其余世袭的太史,因未遇到政变,故亦无此类记载,但依此类推,便可知「世传之史」是怎么回事。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陕西扶风庄白村发现一号窖藏,出土微氏铜器一百零三件,其铭文中述及微氏的世代系统,亦可考知微氏一族七代为史,从武王时开始,经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到夷王。世传史职的情况,再明显不过了。家学、世传,显然也就是史官之学的基本传承授受状态。这种方式,与周朝另一种公开的公众教育系统并不相同。

那种针对贵族子弟实施的公众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小学和大学,凡三个阶段:(1)六至九岁在家中学习,学习简单的数字、方名、干支等。(2)十岁「出就外傅,居宿于外」,便是入小学,学习以书计、音乐(包括舞蹈等)为主;这和前引各书所说八岁入小学略有出入。(3)十五岁为成童,以学习音乐、射御为主。这时该已入大学,音乐、射御正是大学的主要课程。到二十岁举行「冠礼」后,便为成人,开始学礼。

大学建设在郊区,四周有水池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附近有广大的园林。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练习弋猎,以训练武艺。同时,大学不仅是贵族子弟学习之处,又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运动场和学校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也就是说,周朝平行着两个教育系统,一是学校,贵族子弟八岁就离家去上小学,十五岁以上则去上大学,在学校中习礼乐习射御,养成一个贵族子弟所应有的文化教养。这是一个系统,以通识教养教育为主。

另一个系统则是家学。贵族往往世袭其职,关于这个职事的知识专业,均得自家学,此即「旧法世传之史」的意义。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