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鹏程|日常生活批判

 369蓝田书院 2020-02-02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赌风之盛即与都市化的速度如影随形。不但各大都市中多有专区开赌,甚且有特别建立的赌城,如拉斯维加斯、蒙特卡罗之类。也有一些城市以赌著名,靠赌来维持社会发展,如澳门就是一个例子。

香港赌风虽不如澳门著称,但赌马仍是重要社会事项。当年收回香港时,打出的安定人心口号,即是「马照跑、舞照跳」,可见赌马在港人生活中有多么重要。赌马之外,其他赌博类别亦多至不胜枚举。这些赌项,或许未超过欧美之范围,但赌博深入人之意识与审美领域,创造了赌博类型电影(赌王、千王、赌圣等等),却是独树一帜,与武侠、武打类型电影同样大放异采,令世界影坛不敢小觑的。

当然,在欧洲,赌博风气亦不遑多让。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保尔‧约纳(Paul Yonnet,1948- )即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法国人越来越醉心于赌注性的游戏活动。他并列举了流行于法国社会的各种冒险性赌注游戏,把这些活动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变迁联系在一起加以分析。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中各种赌注性游戏活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纯粹游戏,而是同时隐含参与者复杂心态和整个社会环境复杂因素的复合体,带有更多象征性质和象征结构的新因素。

把寻找快乐当成生活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因为一 、紧张的职业工作、各种社会动荡,以及日益疏离的异化状态,使民众倾向于在大众媒介和电视节目中寻找欢乐,以便放松,纾缓压力。其次,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多样化、消费生活的提升,使得休闲娱乐倾向增加。三、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风气,也促使民众抱着投机和营利的心态,积极参与有获奖机会的各种综艺节目或活动。

这种现象并不只显示在看电视之类休闲娱乐活动上,也显示在消费行为上。

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本来就与传统之消费不同。传统社会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消费只是应付需求之经济活动,而且非主要经济活动。主要的经济活动是生产。消费被视为不得已之恶,与「消耗」同义,所以能减少就要尽量减少,一切以「增产报国,省吃俭用」为圭皋。

但现在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之附属因素,它已与经济以外的政治和文化因素关联起来。通过消费在社会中的渗透和扩大,而使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包括原属于私人领域和个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层面),都消融到经济因素的大海中,使人自原有的劳动主体的地位,变成以消费休闲为主的游戏活动之主体。

于是,社会中出现了一系列由消费活动所开创的新领域,而且几乎横跨了社会的各个部门,例如观光、旅游和休闲,除了经济以外,都还包括文化的各种复杂因素。同时,观光、旅游和休闲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不但反过来带动经济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的城乡结构,也加速了经济与科学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

这种新的消费生活型态,与赌博结合,也是极明显的。因为观光旅游的行程中,大概总包括了去赌博试手气。而且日常生活一切消费行为中,也都可以看见厂家、销售者利用抽奖、摸彩、对号、集码……等各种方式来刺激消费欲望,提高消费量。

广告本身也提供这样的冒险赌博性质,让人去服用某些食品药品、去尝试某些健身器材、去进行整容塑身试验。这些,都是极为冒险的事,起码比坐一趟云霄飞车冒险得多。但现代人每天都在做这样的试验,生活根本就是一种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赌注冒险心态。在此同时,于文化休闲领域中日益泛滥的冒险赌注的游戏活动,又促使民众养成了游戏的生活方式和风气,形成「在生活中游戏」或「在游戏中生活」的心态。

有些文化论者将此称为「后现代游戏生活的特征」。但此类征象也许在现代社会中就已非常普遍了。而且,不论它是现代抑或后现代,论者认为它都表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推崇的协调祥和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平静、安宁、稳当的生活方式,被认为无聊、呆板、僵化。故普遍追求刺激、新鲜、冒险、游戏。

 2.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新「游牧式」生活。现代人反而要回归古希腊早期以「无为」为乐的乐观主义哲学家们的理想。认为到处流浪的人之所以到处流浪,不是因为没有希望;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抱有希望,才不断地向前走。流浪的人是「旅人」(Homo viator),是开天辟地时期人类的最早原型,是最原始的人面对周遭世界寻找出路、并抱有成为「人」的希望的人。只要是在旅游中游荡,就意味着存有生活的希望。「目标」的具体性并不重要,因为目标越是具体,继续走下去的希望就越小、越有限。因此,人宁愿在旅游中无始无终的游荡,寻求非具体的目标,以便达到永远寻求目标、永远抱有希望的目的。

 3.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这就是说,不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附属品、生活的手段和工具;而是把艺术当作生活的本体、当作生命本身。依后现代的人来看,艺术的本质就是游戏。因此,艺术乃生活的原本、生活的典范,也是生活的真正理想场域。这样一来,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玩生活。或者,就是在玩中生活、在玩中寻求新的自由、在玩中不断创新。

 4.后现代的生活方式就是女性化的生活方式。依后现代主义看来,女性化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人对于生活的「引而不发」和「后发制人」的态度。后现代主义者所追求的「女性化」的生活方式,是在彻底打破传统二元对立思考模式和男人中心主义文化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他们所说的女性化生活方式,并不是过着传统文化所形塑的那种女性生活类型。它表示着一种无中心、无规则、无父权中心主义道德原则、无逻辑中心主义。这,当然不是要所有的人都变成女性。后现代主义的女性化,只是一个象征。它所要表达的,是实现一种从容不迫、静中有动和随机应变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不断地采取中介化的过程,使生活方式本身变成为内容不断丰富的多元结构,且又不断地创新的过程。把女性化理解为中介化,可以使生活避免僵化和过分直接,同时也给予生活本身越来越多的回旋的余地,并在迂回中不断地扩大自由的可能性。这也就是波德里亚克的「拟像」论中所说的「掩饰」策略,用不断的化妆层层地将自己潜入底层;或者也就是德希达所说的那一种「推迟」和「迂回」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以上这些特点,无论论者是由什么角度看,我认为它都代表着「生活形式的转变」。

大家也许会小看这个语词,但它所说的,其实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在历史上,划分一个时代,往往是根据政治发展(例如朝代、主义等)、科技工具(例如石器、铜器、铁器等)、经济生产方式(如渔猎、农业、工业;实物、货币、信用),很少从生活形式上做区分的。谈转变,主要也是由观念上说。可是后现代社会文化论者所注意的,却是生活形式的改变。

哲学由观念世界,甚至由形上学下转回到生活世界来,其实正是当代思潮之一大特色。

如海德格尔就是以「此在」的日常生活结构来批判传统人文主义。他反对沿续传统人文主义和传统形上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反对把人当成同其他事物一样可以被「抽象化」和「一般化」的对象,主张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个人的「此在」出发,去分析和解剖人的生存问题。

在海德格以前,胡塞尔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就把现象学的研究从抽象的主客体对立领域转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而胡塞尔的「现象学转折」,实际上是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运用传统主客体对立统一思考模式的危机,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忽视,以及传统人文主义的抽象化,联系在一起加以批判的。

此外,发展批判取向之日常生活社会学者,所在多有。大略言之,可分为几派:

一、Habermas将生活世界定义为相互主体性沟通行动的场域,据以批判体制对生活世界殖民的现象。从而,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实践之微观领域中,充分发挥沟通理性、自发地发展出自主的公共领域,并结合成更高层次、能够自我支持的相互主体性,对抗科层国家及经济组织的系统指令,且对系统的内在动力及指令加以限制,以扭转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二、De Certeau认为现代社会中,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是处在科技、经济生产系统的严密控制与殖民之下。虽无力全面反抗,但一般人仍然能够藉由诸如:消费行为、阅读、说话、居住、逛街、及烹调等日常生活实作(practice),将体制的规则,予以主动转化,从而建立种种小规模的反抗战术(tactics),并组构专属使用者的反教化网络,以扭转其弱势处境,抗衡强势社会经济秩序的宰控。

三、Maffesoli则界定「日常生活社会学」是一种将日常生活视为社会性(sociality)展现领域的特殊观点。这种社会性,超越机械连带式社会关系,是一种相互主体共同性。他并宣扬一种审美诠释的存有方式,重视表现在生活中的创造游戏;认为日常生活的解放,是以爱欲肉体依循游戏价值,经由集体感性、集体爱欲(sexuality)的交流,使个别肉体消融于社会性的集体身体中而达成。此种「戴奥尼索斯精神」,所塑造的日常生活的感性形式,可使身体成为反抗社会体制的基础,并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生活风格。

四、Ferrarotti则主张要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组织一种具有宗教本质(共享神圣事务的需求)的团体,以抵抗日常生活的混沌及破碎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的异化危机。他认为唯有参与共享神圣事务的共同体,方能克服科技专家心态侵犯到日常生活领域,所造成的生活无意义感、个人意识的内在殖民化与心灵的普罗化。因为只有神圣事务既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又是群体生活意义之所系,方足以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偶然性、直接性与异化现象。

五、Lefebvre则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对日常生活中之私人意识、个人梦想、想象及娱乐选择等活动之全面控现象。他认为:现代社会已使日常生活领域受制于系统的规划控制力量,导致社会存有领域分裂、异化,使个人失去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然而,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各种否定力量,因此他提出若干激发日常生活潜能的革命方案,包括:重建都市形式、进行性革命、回归节庆狂欢(festive)精神等。希藉由这种文化革命,创造崭新的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创造成一件艺术品,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生活。

六、Heller在理论上区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差异,视后者具有解放前者的可能性。她定义日常生活为「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之诸多个人再生产因素的聚集场域」,认为日常生活是整体人(whole man)不断进行外化(社会化、客观化)的过程,同时也促成社会再生产。因此,日常生活是所有社会行动、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及历史之客观基础。个人之自我再生产,有两种模式:其一为具特殊性(particularity)之「在己存有」;其二为具个体性(individuality)之「为己存有」。前者系不加反省地复制社会的既存秩序,是一种异化过程;后者则是以特殊性为基础,并自觉地彰显其物种本质(species-being),以超越其特殊性的过程。「为己存有」之个体性的发展,可使人进入非日常生活领域,例如:科学、哲学、艺术及道德等领域。所以,非日常生活是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并克服其异化现象的产物。

因此,个人要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其态度,以自觉地超越异化,使「在己存有」发展成「为己存有」。特别是道德个体性,进而迈入具非日常生活性质的「有意义生活」,才能建立一个「无异化的社会」。亦即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态度的改变,将可改变个人再生产的模式,从而改变社会再生产过程,最后导致社会变迁。

       纵观这些诘屈聱牙的言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具有一种「诡谲」的策略:他们都对我们的具体生活感到不满,希望改善;但改善之道,并非走向理念世界之彼岸、圣界,而是就日常生活进行改造或转化。改善日常生活之力量,就在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既使人沉沦,又能使人超拔。既要回到日常生活,又要超越日常生活。我们若要过好日常生活,就要学会日常生活批判。

                                   龚鹏程 

龚鹏程,1956年生于台北,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著作已出版一百五十多本。

办有大学、出版社、杂志社、书院等,并规划城市建设、主题园区等多处。讲学于世界各地。现为美国龚鹏程基金会主席。擅诗文,勤著述,知行合一,道器兼备。

                -长按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