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城李传奇 文/南山乔松 前言 我的家乡——婺源县秋口镇秋口村委会沙城李村,在当年人民公社人民大队时期,只有两个生产队,是个小村,约200户500人。虽是小村,但还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流传的故事也大多随着老人的逝去而逝去,偶尔留下一些不成段的传说。逐渐地,沙城李真实的历史就被岁月湮没了,尘封了。 鉴于此,本文多是听老人讲述,仅供娱乐,不喜勿喷,有考据癖者请绕行。 01 村名由来 早在文革前就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的风潮,当此风刮到偏僻的婺源时,已经是文革中后期了,那还等什么呢?赶紧学红旗渠经验,在秋口建大坝、挖河道、建水电站。 目前,在秋口镇和沙城俞之间的饶河(我们称大河)上,仍然屹立着当时建的秋口大坝。大坝蓄水,抬高水位,与下游形成巨大落差。 再在大坝旁边挖条河道,引水发电。最后在下游处(上河对面)建成了水电站,嗞嗞发电,供应四乡八路的照明。 目前,这个秋口水电站还正常发电。客观地说,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这个小水电站立下了赫赫功劳。 河道流经沙城俞、秋口林场、沙城李三个村,水深流急,是锻炼游泳技术的好场所!因此沿岸的人们谙熟水性。特别是其中的沙城李,游泳技术更甚。 饶河(即大河)的一边是山,秋口镇就盘踞在那,是个山镇;而大河这边是一片片沙滩,因多沙而称为沙城。沙城的意思就是沙有一座城那么多。 这片沙城有三个村,分别是李姓、俞姓、洪姓人聚居区,于是村名便被称为沙城李、沙城俞、沙城洪。其中的沙城李村,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很幸运,我们沙城李有大河和河道两条河绕村而过,像两条盘旋飞舞的巨龙,两河切割的地方又像一条翻飞的彩带。此乃大观、奇观!是浑然天成的醉美自然景观。 另外,沙城李村两头不远均有高速公路出口,离婺源县城与高铁站只有10公里,离小桥流水人家的李坑景区仅1.5公里,离江.泽.民老家的江湾景区也只有15公里,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 一河两岸,两河三岸,四通八达,众多优势使沙城李村成为婺源极具开发价值的处女地,极具升值潜力的未开发宝地。 02 李唐后裔 沙城李居民主要是李姓和郑姓,那建村是谁?看村名就知,肯定是李姓先祖啦。据说沙城李始祖是李唐后裔。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的叛将朱温降唐后,拥兵自重,权倾朝野,对李唐的江山社稷垂涎已久。 唐昭宗天祐元年,即公元904年,唐昭宗在朱温的胁持之下,无奈迁往洛阳。半路上,何皇后临产,皇幼子呱呱落地。为了保留皇室一线血脉,唐昭宗便将皇幼子托付给心腹大臣、近侍光禄大夫胡清。 后来,唐昭宗和其他皇子均被朱温弑杀,只有胡清带着皇幼子秘密逃出。胡清,歙州府婺源县考水(又称考川)人,人称胡三公。 这个皇幼子就是李昌翼! 从此,李胡两家成为世交,互相通婚,李胡互姓,也为了遮人耳目,李昌翼改名为胡昌翼,他就是婺源李唐后裔始祖。 此后,李唐后裔在徽州繁衍生息。 相传李世民真身画像流传下来只有3.5张,其中0.5张于其家乡,另外3张分别在婺源的甲路、新村与沙城李。 村里老人们都信誓旦旦地讲,他们看过那张栩栩如生的画像,说后来文革G破四旧给烧了。也就是说,沙城李李姓就是正宗的李唐皇室后裔。 04 李氏先祖 听村里那么多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不得不令人相信。 而且,我们沙城李正月迎的灯叫龙灯,又叫皇帝灯,不是民间的花灯。说迎灯路上遇到其它灯时,对方要主动让路。小时候,沙城李的龙灯碰到上街的花灯,常常因为让路的事爆发冲突。 至于我们沙城李的始祖是谁?他(们)与李(胡)昌翼是什么关系?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清了。 我们沙城李有个地方叫头二家坞,很可能,最初,沙城李这是个山坞,有李唐后裔两家人看中这个地方,在此安家定居,慢慢就有了沙城李村。 而最初的这两家人就是我们沙城李村的祖先。 不过要注意,沙城李有两种李姓人:一种是李唐后裔;另一种是花园村的李。 清朝与太平军在婺源交战长达10年之久,婺源县城曾12次被太平军攻破。战乱带来极大的破坏,许多村落十室九空,花园村也因为这样毁于一旦。 有人说,花园村串通太平天国,太平军失败后,清兵烧了花园村。曾国藩在思口就设有行营。而另有人说,是太平天国烧了花园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到底怎样已经弄不清了。 反正花园村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于是花园村里的李姓人就迁来了沙城李村。 现在,从下边林,沿着河道坝去秋口水电站,要经过水笋庙、瓦片舍,瓦片舍那些地里还经常挖出瓦砾来,那就是花园村旧址。 05 村之迁移 头二家坞在大河边,对面有牛栏旋、深水井、溪沙洲,从这些地名也可以看出,沙城李最早的人活动在此。 后来,由于水患,不得不朝山上迁移。 先移到山腰,即现在的岭底。老人们说,沙城李李氏宗祠原来就设在小岭底,这说明,以前这是沙城李村中心。 后来,沙城李村的郑氏发达起来了,他们在大岭上大肆建造房屋,房连房,屋接屋,沙城李村中心就相应地移到山上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沙城李村,以前这是座山。 慢慢地,驿道开通,陆路和水路一样重要了,于是沙城李村前与村后调了个头,村前由岭底变成祠堂门口了。 村口建了郑氏宗祠,位于老茶制厂那里。据说,郑氏宗祠很豪华,门前鎏金匾,祖先牌位也烫金,是不是有土豪味?! 郑氏先祖什么时候来的沙城李?时间与原因均不详。但郑氏在沙城李的崛起,主要是因为郑鉴源和郑焕章这对郑氏兄弟。 尤其是其中的郑鉴源,被称为婺源近代第一人。 06 郑氏崛起 郑氏兄弟中,兄郑鉴源为中国茶叶大王/江南茶叶大王、上海滩商业大佬、民族资.本家。 鼎盛时期,上海遍布他的茶厂/茶叶公司/茶行/茶栈/茶叶店,员工最多时达3000多人,上海的高邮路整个一条路都是他买下来的。每逢共樟树底下的人来投奔,管吃、管住、管工作、管医疗,不想工作的管路费。 共樟树底下的人指我们沙城李人。 以前,我们沙城李村渡船头对面的岭上,有颗大樟树,方便来来往往的人热天躲阴、下雨避雨,人们受其庇护,称它为神树。共樟树底下的人,就是指这颗大樟树庇护下的沙城李人。 据说文革时,因为做窑烧窑,嫌这颗大樟树碍事,把它砍了。小时候,放学经过那里,还隐约能看出樟树老(即根)。村里其它樟树都没有这颗有名,可惜也没有办法。 郑鉴源在上海拼命赚钱,他的弟弟郑焕章就在沙城李拼命买地当地.主。兄弟俩关系很好,一直没有分家,配合默契。据说,半个村庄的房屋都是他们家的,村里的田地也给他们买得差不多了。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得最多的是郑焕章之子郑革非。因为郑鉴源及其子嗣都在上海,村人生疏,所以只能关注留在沙城李的郑焕章及其子嗣。 父亲曾经给地.主郑革非打长年(即做长工),把茶叶等物质从村里挑到安徽屯溪(即黄山),然后再挑些洋货回来。他说起往事时,倒没有说一路的辛苦,而是说到达目的地后饱餐一顿的轶事,说他吃了一盆面条或者几十个包子云云。 不止是父亲,村里好多人都这样帮地.主挑过担;而解.放前,郑鉴源在屯溪拥有最大的仓库,货物吞吐量占该市一半以上。 中国人嘛,发达了都讲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郑氏兄弟发达后就大兴土木,建豪华的房屋和祠堂。 解.放后,我家就分到了地.主郑焕章住的房子的三分之一。这是一间规模宏大的、有三间堂屋组成的房子,三间各自独立又相连。我家分到的是后堂那间,房子最小,但带个大院子。 这三间房屋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是旁边郑革非住的老宅还在。 07 地.主老宅 这是一幢典型的徽派建筑大房子,青砖,粉墙,黛瓦,马头墙,看起来飞檐走壁,气势恢宏。屋内有天井,有东、西厢房,有前、后堂,还有一间偏房(见上图左边那个小门口),还带一个院子。 不论房子还是院子,全部是大青石板铺就的地面。整个房屋木质结构,雕龙画凤,一看就是大富之家。 天井下面有一块八棱大青石,高1米左右,打磨得很光滑。小时候,每逢夏天,我们没事就去睡在上面,超凉快;有时,我们每人带菜来,把它当石桌聚餐。滴滴婆看见,总会来赶我们走。 院子里还有一颗桂花树。那时,村里只有这唯一一颗桂花树。到了阴历八月中秋节前后,开满了桂花,于是大孩子爬树折桂花,我们小孩子就用竹杈绞桂花。 这颗桂花树,很老,下部分是一抱多粗的树干,没有枝丫,上面长满了爬山虎藤蔓,还长着苔藓与地衣,很滑,很难爬,需要借助楼梯才能爬上去。树上有很多大个的黑蚂蚁与红蚂蚁,咬爬上树的人。倒是上部分枝繁叶茂,桂花飘香。 桂花很香,晒干可以泡茶或做香料,很OK!但是滴滴婆闻声赶来,偷桂花的大家一哄而散。 当年,这些房子之间的巷子都安门的,一共有三道门,把巷子变成了内巷。据说,解.放前有家丁持枪站岗。这些巷门,我小时候总算见证过一扇。 地.主郑革非,我只闻其人,但小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小妾滴滴婆和养子麻棱。滴滴婆是一个精神矍铄的小脚老女人,依稀能够看出来她年轻时的风采。作为地.主遗孀,她守这幢老宅,非常敬业。 滴滴婆觉得那是她的房子,可是国家不那样认为,地.主的东西早就被没收了,生产队经常征用这幢房子。比如修建河道和水电站时,这里就被征用了,作为食堂和外地人居住。这个,我也有点印象。 麻棱,本意是指一个人脸上长麻子,有些麻子还伸出肉丁子。据说郑革非只有女儿,于是拣来一个儿子,长得麻棱模样,于是就叫他麻棱。小时候,我见过他,高度近视、戴副眼镜,长得确实麻棱,来过老宅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据大人说他那时在上海。 童年往事随风飘散,但是地.主老宅依然伫立在沙城李。只不过它已经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了。 ![]() 08 一家祠堂 在郑氏宗祠对面,郑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威风凛凛的祠堂,因为是他们一家的,村人都叫它为一家祠堂。 一家祠堂的位置就是原沙城李一队二队仓库那片地。小时候,我有幸看到了郑家这座巍峨气派的祠堂。当然也亲眼看到它被拆。 对于一家祠堂的全貌,至今历历在目。 祠堂西边是正堂。一幢两层木质结构的大楼房,面积约400-500平米;一排排大柱子,下垫着石蹬;大部分木质都雕龙画凤,宏大华丽。正堂高于地面1米左右,全地铺满大青石,磨得很平整,屋顶为大青瓦。 正堂二楼放置着一些寿材,我们小朋友害怕上去。据说,以前郑革非也准备着很多寿材,远近有人过世、买不起寿材者,只要去向他磕头要求救助,他都会免费送一副,以助逝者入土为安。 正堂对面为戏楼。一个大戏台,单层全木质建筑,面积近300-400平米。戏台也高于地面1米左右。郑革非经常请人来唱戏,久而久之,村里人也唱起了戏,拿手剧目是《穆桂英挂帅》。我曾问过母亲,母亲说父亲跑过龙套,她不会演戏。 正堂和戏楼中间为天井。一个大型露天天井,面积近200-300平米,全地为大青石,两端是两扇双开大门。这里是炎炎夏天晚上乘凉的好地方。 也只有地.主资.本家有财力建造这样的祠堂,然后,不但花钱请人来唱戏,还自己组建班子。 ![]() 我记事时,祠堂被一分为二,为两个生产队作仓库用,里面堆满了犁耙、谷箩、谷簟、筲箕等生产物质和米、谷。开村民大会也选这,年终分塘鱼也在这。有一年过年前,我就随哥哥在这领过生产队分的鱼塘里刚刚捞出来的冷水塘鱼。那时家里还驮赤字呢。 文革末期,村里决定拆祠堂、建仓库,于是一个有价值的大祠堂瞬间灰飞烟灭。拆出来的木头当柴火烧了;石蹬不知所踪;大青石堆在村大路,后来也不知所踪;那些戏服、锣鼓,后来渐渐地也没了踪影。 世易时移,现在祠堂没了,仓库也没了,茶制厂也没了,剩下的晒谷簟场也很快会消失。 ![]() 09 改村名 修炮楼 随着郑家兄弟的强势崛起,尤其是郑鉴源,名头太响,于是膨胀了。 有人问他:你来自哪里? 他回答:沙城李。 人家会狐疑地继续问:沙城李,那肯定是姓李的;而你是姓郑的,你真的是沙城李的吗?沙城李跟你是什么关系呢?… 郑鉴源:这…这… 类似问题搞得他不厌其烦,特别是感觉没面子!于是他想把沙城李改成沙城郑。用现在话说,有钱任性嘛! 那村里我们李姓肯定反对呀。地.主有武.装,在强力面前,反对是无效的。主要还是解.放了,他没有改成。 郑家拥有私人武.装,他们计划在沙城李村四周建城墙,修炮楼,俨然成为一个小王国。历史上以来,南方地主豪强势力一直很大,而少数民族则有武装村寨,均不好对付。 又是因为解放了,计划没有实现。 解放后我家住的不是郑焕章后堂屋、并带个大院子吗,在院子一角,即现在村里大岭头那,郑家就建了一座碉堡。解放时,参加过红军的李×来带头烧毁的。 ![]() 10 郑家轶事 难得我们小小的沙城李村庄出了郑鉴源、郑焕章、郑革非这样的人物,现在再说点郑家轶事。 郑家用人。郑鉴源主要用家乡人,村里祖父辈大多在他家做过事,有做长工的,有做丫头的,有做伙头的,有做掌柜与账房的,有做茶工的… 据说,有村人经常跑到上海去找郑鉴源,有正经去寻工作的,有去混吃混住的,有去要点盘缠的…郑鉴源不管,只要是共樟树底下的人(即同村人),都一一满足。 有次,有个同乡把盘缠拿去赌搏,输了,撒谎说钱被偷了,再次要盘缠。郑鉴源了解了情况后又给了,但这次他说丑话了:拿了盘缠赶快回家,如果明天不走,他就让上海警察局把他给关起来。就这样,这个老乡乖乖地回家了。 还有一次,一个同乡找到他,要在茶仓里搬运茶叶。郑鉴源同意了。但是这个老乡个子小、力气有限,不能一次驮着茶叶箱上下三层楼的仓库。于是郑鉴源就让工头专门为他做了一个中途歇气的地方。他对同乡员工还是比较照顾的。 郑鉴源对其员工都不错,他在上海不仅有茶厂、茶仓、茶店,他还给员工设宿舍、食堂、澡堂、医院,全都免费。还有,他平时给员工发一小部分工资,而大部分年底直接寄送员工家里,省得员工乱花钱或染上赌博恶习。 ![]() 漕运轶事。以前漕运(即水运)很重要。我外公就是经验丰富的船工,我们村里也有好船工,还有纤夫。 当时运货去上海,从沙城李、经五城、漕运或肩挑到屯溪(现改名黄山),再从屯溪、经临安、水运到杭州,最后从杭州、海运到上海。漕运一路很不平静,郑鉴源舅舅就是在临安水路上被强盗抢走货物,尔后气绝身亡。 郑鉴源为了便于在徽州及附近州府收购和运送茶叶,在五城、屯溪等沿河码头都设有周转处。当年,老屯溪大桥北面有很多仓库,最大的那个,就是郑鉴源包下来的周转仓库。 听村里人讲,婺源人在路过五城货物周转处时,下船休息,在安徽五城的农田里拉尿。五城人很气愤,说婺源人尿气冲天。于是,郑鉴源直接把那丘田买下来,写明“婺源人拉尿处”。仅供娱乐。 11 更多传奇 郑家毕竟是地.主、资.本家,在新.中.国是要吃亏的。果然,郑鉴源、郑焕章、郑革非解.放后都被投进监.狱,郁郁而终。好在麻棱哩是郑革非养子,否则也会有生命危险。 但是,“坏”人对家乡人都不坏,郑家对婺源人、对同村人也很好,反正没有听说过他们干什么坏事。 据说,眼看快解.放了,郑革非在家中夹墙与地下埋了不少金银财宝。解.放后,做过他贴身丫头的,知道藏宝处,偷偷挖走了。这样,你也会活得不错的哦。 ![]() 除了郑家,沙城李藏龙卧虎:有参加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有岳父是赣南巡抚,女儿出嫁,陪嫁七船嫁妆的; 有参加过红军,在言坑和三十里岗艰苦坚持游.击.战.争的;有参加过新.四.军的,有参加过国民党的,互相打起来的; 有办过私塾、当过族长、地.主也十分忌惮的;有参加过解放婺源、并参加革委会的; 有参加过一上江岛登陆战的;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 12 两个传说 最后以两个村里老人传下来的传说以娱一乐。 龙灯传说。皇室龙灯来到沙城后,三个村开抢,结果沙城李抢到龙头,沙城俞抢到龙身,沙城洪抢到龙尾。 沙城李和李坑的关系。沙城李和李坑都是李姓主导的村,据说两村本是兄弟关系。有一天,弟弟去放牛,结果天黑了,牛还没有出来。 于是弟弟进山找牛,结果发现这里面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这么好的地方!难怪牛不出来! 从此,弟弟就定居于此,此地就是李坑。现在,李坑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典型景观,是婺源著名景区。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