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动画)

元福这一把鹰捉虎扑,撕面扑胸,海莲娜的花容是保不住了……
拳劲云:“起势鹰捉,出势虎扑”,为心意六合拳艺之核心。鹰捉紧接虎扑,尤为锻炼捉劲,扑劲之基本动作。
鹰捉虎扑,鹰捉控敌之臂,或扑击敌面;虎扑拥身而进,头撞肩靠,同时双手顺势撕扯敌面而下,挫塌敌胸腹,所以鹰捉虎扑二而一,天然浑成,可捉,可劈,可塌,可肩靠,可头撞,变化无穷。
【双把】(动画)

相传心意六合拳创自宋岳王武穆,岳王善于双推掌称世,即今之“虎扑双把”是也,拳经云:“势势不离鹰捉,把把不离虎扑”。又云:“手提如钢锉,手落必钩杆”,均指此而言。据此可知,虎扑双把在心意六合拳中所占地位之重要。两手一收,须以丹田为主,抱住向里吸劲,并以肩肘之劲佐之,其势如双钩摞着棒杆往后一抽,且有鹰抓(捉)之意(故曰:落如钩杆)。双手前推是自下而上摩擦之劲,即用手掌天星骨自下循弧形线向前上方推出,宛如钢锉之物一般(故曰:手提如钢锉)。同时丹田抱劲,向外一吐,后是竭力蹬劲,浑身如钟摆般向前捶去,犹如饿虎扑食之势,故曰虎扑双把,此劲着敌,有使敌身悬(浮)足掀之妙。
虎扑双把与虎扑收式(即鹰捉虎扑,博主注)同出一源,故用法多类似。如我以右手背虚晃敌右脸,敌如起手挡拦,我将左手由右手虎口穿出,救应右手,双手操往敌人上臂,施鹰捉向右后方下落。此时右肩全部后拧,两肘重抱胸前,于是迫使敌重心前倾,慌于往后挣扎,我遂趁其收缩之势,双手向前一送,则少有不向后倾跌者。或趁其后缩,双手释去敌臂,改用双把击敌胸膛,或腮腭等处。亦可推送或施以双把。但必须手足齐到,即前足随手跟进半步,便奏奇效。
——摘自凌汉兴【心意六合拳艺传真】
【狸猫上树】(大动画)

双把击敌分上中下三节,下节自小腹向上托击,能将敌掀托起来;中节连托带冲袭敌心胸;上节为狸猫上树,双把托击敌之下颌,兼提膝撞击敌膝盖或小腹,阴部。
束身蹲踞而进,左足踩敌足面,双掌从敌小腹挫托而起,右足施刮地风腿,铲踢敌右足胫骨。其劲意为长身而起,去势如饿虎扑食,双掌以掌根和前缘,向上挫托而起,此即拳谱所示:“提手如钢锉之劲”。同时右腿刮着地面而起,如此铲出时,因地面之阻力而造成劲大一倍,犹如弓之引满,则箭之射力强也。腿去时右足须擦着左足外边,以免裆劲外开。腿弯曲,屈而直,以便使上胯劲,而其势倍猛,又须循着地面低铲过去,以免脚踢浑身是空之弊。总之,刮地风须带上胯催膝,膝催足之意,其劲始足。

碰中节,为狸猫上树又一盘法,注重锻炼中节丹田,为腹打之基本。
双手前按,继以双肘创敌胸膛:

敌如仰身后吞,接托我肘,我即趁势钻进,施以腹打,用全身力量,集中于腹部,此拳去势非常猛烈,着敌之身少有不跌翻丈余之外者。(此势亦有称为“龙出水”者,博主注)
落势翻身大劈敌侧、背。

(此技在游戏中,被设定为当敌蹲踞之时所施。博主注)一般的用法,前手虚晃敌上节,以迷眩其双目,同时施刮地风袭其下节。铲踢落空,则右足落实(等于前进一步),随将埋藏直右手上穿翻进,施大劈,劈击敌半身,或向左腰际插去,施十字括横击敌。
在此游戏中,这几形的技法太少,希望将来能有所丰富。
【猴形】(动画)

“猴有纵身之灵”,常见猴形拳把有:猴形小裹,猴束蹲,猴形扑怀,猴蹬腿,猴掏心等~
猴的击人上戳眼,下掏心,出手狠毒,灵活机敏,进退缠打,忽高忽低,诡秘莫测,着重身法的起落。
此为“卷地风”接猴形,未说明是猴形哪一技,根据所击部位,且视为“猴掏心”吧~
凌书于“小括”一节中有语:五指撮拢伸直,指尖劲,拧身向敌人心窝捣去,如枪尖前刺哉,其名曰:“猴捣心”。用猴捣心击敌,手须下过功夫,如能拧身一捣,使敌心痛而跌出,否则不易收效。
【马铁头】(动画)

“马有奔腾之功”,过步践穿有虎践马奔之意,夜马闯槽,野马窜道,马形穿拳,马蹬腿,马抬头等。
观此“马铁头”,似乎是“马抬头”的一把变意。谱曰:上钻下撩须头钻,头钻进步手脚变。头上抬是“婴儿扑食”,以头击敌下颚的打法(参见本博龙形之“龙腰”),头下钻,则可攻击低处敌面,两者正好互补,这与马形双“蹄”之上钻下捣相映成趣。
此把与泰拳之“箍颈撞膝”略同,但非箍颈,而是扳肩,以膝撞低势之敌的胸颌,然后以正额撞击敌面门,身形随之甩出,似孤注一掷。
【鸡形】(大动画)

鸡形是心意拳的基本,“打遍天下老鸡形”,鸡步贯穿心意拳的始终,入门先要踩鸡步,所以这是尤为重要的一形。鸡形的技法也非常丰富:鸡步摇闪把,鸡形大劈,鸡刨食,鸡抖翎,等等。
游戏中此鸡形技法名为“鸡腿”,主鸡步暗打之意。练习鸡步日久,当具备裹,践,钻,踩,诸般下肢功力。在步法上来说,可以进退自如,逼人夺位;从打法上来讲,则不拘膝打足打,打人如走路般平常,步步可踢人于无形之中,种种心意拳的低腿足打也从中自然派生,可七寸刮敌脚踝,创敌胫骨,也可踩膝弯,撩裆阴,乃至下踩脚背,钉敌足于地,平常中蕴含着最重要的下盘攻击。
【燕形】(大动画 )

燕形,最常见是“燕子抄水”,主取燕子低掠之巧;其次有燕子入巢或穿帘之势,也主非常规身法的锻炼。
此游戏招表中没有燕形字样,但这把“天山崩捶”,实则即为“燕子抄水”最常见的用法,故纳入燕形,以补缺憾。
回想青少年时代,习种种长拳,奔跳卧展,人的外动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发展,如仆步穿掌者,平常之技也。后重视技击,内功,外家遂疏也,不作低伸高跃者久矣,然则非误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