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杀死了博雅教育?

 追梦人7v9hl8d0 2020-02-03

来自: la-salle(直到不惑之年/仍然是一个学徒)

作者:沐马 

原标题:

谁杀死了博雅教育?

美国保守杂志《标准周刊》(weekly standard)9月17日在专题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谁杀死了博雅教育?”的文章。作者是有30年博雅教育教龄的西北大学英文系教授约瑟夫·爱泼斯坦( Joseph Epstein)。在他看来,延续“新保守主义教父”欧文·克里斯托尔的“文化战争已经结束,我们输了”的思路,今日美国的教育体制,使其输掉了博雅教育这场在文化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博雅教育的共识被颠覆,内容被大幅改变,其重要性被质疑。 

在思考这个看着是为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语的标题前,我们不妨先回顾博雅教育(又译通识教育)的定义。简单说,博雅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关于西方文学、哲学、历史、数学以及外语等方面的主要知识,有别于那些更专业、更功利的训练。在古希腊,博雅教育是自由人必须学习的内容,一个人自由人需要了解过去思想中最好的知识,以更好、更理性的生活。 

爱泼斯坦认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失败,部分在于源起经济危机的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总体危机。经济衰退使高校的吸引力变小,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教育成本逐年攀升( 大部分私立学校的高等教育成本是每年5万美元到5.5万美元 ),高校的通货膨胀比任何公共领域都要高。 大量学生背负着远远高于信用卡透支额度的高额学生贷款毕业。美国人上大学的机会不断增加,但几乎三分之一的人没能读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学费压力选择职业教育等方式完成学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大学学位的人比没有的人赚更多是常识,这甚至被量化为具体数字:有学位的人比没学位的人一生要多赚一百万。但今天有大学毕业证的大学生却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人们开始怀疑是否值得付出那么高昂的费用念大学。 


爱泼斯坦在文章中引用了很多《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College: What It Was, Is, and Should Be )作者德尔班科( Andrew Delbanco )关于美国高等教育危机的论据:美国约有1800万人以各种形式在研究机构或高等教育学习机构注册学习,但不到10万人在文理学院注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作弊、饮酒以及发生抑郁;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中获得的辨证思考和理性思考能力都非常低。 

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素描是:父母尽管会抱怨高校学费,但还是希望高校提供的环境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成熟独立和完善品格。大部分学生希望在所修课程不要投入太多努力就能获得高分,同时享受包括社交在内的完整大学生活。教授希望有更多时间进行专业研究。行政人员希望所在学校的高校排名和财政状况好。政府基金感兴趣的则是科学的新进展。——没人对在读学生的学术成长最感兴趣。 

此外,作为对抗功利主义价值堡垒的博雅教育,越来越让位于传统教育,越来越多的学生从无用的课题转向经济学这些有市场价值、能够帮助他们成为有前途雇员的课目。对比之下,博雅教育的出发点与之背道而驰:对伟大读物和伟大话题的求知欲能够把学生从实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走向更高级更严肃性的思考。 


爱泼斯坦认为,时代的功利性还体现在学生评估等技术细节上。 这个1960年代政治运动带来的副产品,带给学生他们对他们的教育有发言权的印象。可实践中,没人能告诉一位教授该怎么教书,对其他教授有效的方法未必对这个教授也有效。学生评估给教育带来的是,学生容易给那些轻易就给学生高分以及相貌好的老师好评,对那些那些女教师和外国教师却很严格。而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教授评估和学到的东西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学生评估却影响学生避免选择严格的老师,以及通过评分惩罚那些高标准的教师。 

读大学前甚至没有听说过博雅教育的爱泼斯坦,读完后整个人生被改变,因此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二信仰。他在文中有很长一段都是回顾自己在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和这份深情有关吧,爱泼斯坦认为博雅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太多从事博雅教育的老师(他有点酸地称他们为“隔壁的同事”)不再相信博雅教育——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历史主义、酷儿理论这些新理论你放唱罢我登场的时代,一元启蒙的知识结构越来越讨喜。写到酣处,爱泼斯坦的保守派立场悉数体现,那些“隔壁的同事”试图在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前解释历史,他们政治化了心理学和社会学,他们认为多元文化比西方文化重要,他们把大众文化捧得很高。——最终,他们发现民族、性别和社会阶层是所有人类关系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科学最重要的课题。博雅教育至此结束。 


爱泼斯坦对博雅教育最后的乐观,不是哥大、芝大这些学校还在为学生提供博雅教育,而是学生对智识的求知欲并没有完全死亡。比如在西北大学,默森教授(Gary Saul Morson)的俄罗斯小说课吸引了六百名学生来听,仅次于刚刚被取消的性教育课程。也因此,他选择在文章的最后穷举没有博雅教育的恶果,“权威判断被各种所谓专家意见代替,生命中只有对流行的、可爱的二三流政治和艺术的需求。没有对博雅教育传递的最好的东西那惊鸿一瞥,一个民族可能会活在最糟糕的时代还木知木觉。” 

来自: la-salle(直到不惑之年/仍然是一个学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