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席卷全国之时,想到一位上海武康路昔日的居民--颜福庆。他的名字不为大众熟悉,但每个中国人都受惠于颜先生百年前开创的公共卫生事业。 2009年初冬武康路综合整治工程接近尾声时,徐汇区政府在武康路40号举行了简短仪式,挂上“颜福庆居”的铭牌。 武康路40号院落由4座不同风格的西式别墅围合,宽敞静谧,近年荣获“星级弄堂”的美誉。上世纪40年代,曾创办上海医学院和中山医院的著名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曾在4号小楼居住。 颜氏旧居是武康路一带常见的英国乡村风格住宅。砖木结构的小楼建于1923年,红瓦斜屋顶,姜黄水泥拉毛墙。装饰不多,但窗框有精致的红砖饰带,与黄墙对比鲜明。 朝院落的北立面镶嵌着十几个木窗,大小不一,高低错落,既满足采光需要,又让简洁的立面丰富耐看。 百年前的上海,颜福庆的医学事业也如此丰富精彩。他游说政界和金融界的实权人物,辛苦筹款终于建起了集医学院、医院和研究院于一身的医事中心。这是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医事中心,将临床实践与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达到欧美医学院同类水平。他还说服圣约翰校友、沪上工商名人叶澄衷之子叶子衡捐出自己的花园,开设结核病医院,就是今天的上海市肺科医院。 颜福庆还联合另一位杰出的公共卫生学家-最近刷屏的曾指导扑灭1910年东北肺鼠疫的伍连德,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学会宗旨是“巩固医界交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 沪上的英文报刊经常报道他的讲话和活动。1928年11月7日,颜福庆一张精瘦矍铄的照片登上美国报纸《密勒氏评论》“Who’s who in China”栏目。这是向西人介绍华人名流的专栏。“颜福庆博士1882年7月18日出生于上海,1903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他去南非中国劳工营工作,后赴美深造,1909年获得耶鲁大学学位。他又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从事研究,并获得博士位。” 报道对他的医学事业高度评价,认为颜福庆“不仅仅是卓越的医生和医学教育家,还做了大量关于公共卫生和慈善方面的工作。为提升中国医学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准,他甘于奉献。” 根据颜福庆长孙颜志渊提供的信息,颜福庆其实是去南非金矿当矿医一年,临别获得金质奖章。1916年他又获得中华医学基金会资助,赴哈佛大学医学院进修,并获该校公共卫生学证书。 颜氏旧居现在是一家公司用房,虽然处于保护状态,但并未对公众开放。铁门紧锁,围墙上有高高的竹篱,但仍可以看到故居有偌大的花园。几棵参天大树比武康路行道树还要高大茂盛。 据说上海江湾长大的颜福庆虽然思维西式,但一生讲一口上海土话。他认为“医学为民族强弱之根基,人类存在之关键”,要为公众利益为目的去学医,而不是赚钱。 1970年,颜福庆在文革中去世,但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医学的优秀人才。他创办的医事中心发展为今天的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山医院,叶家花园成为上海市肺科医院。他提出建立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将医学的关注点从疾病转向人群和社区,延续至今。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春节,宅在家中,虽有诸多不便,但我们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安全的。说上海土话的洋博士颜先生百年前辛勤种下的种子,仿佛已长成他武康路旧居前的大树,高大葱茏,在努力荫泽和护佑着我们每一个人。而新时代的“颜福庆”们仍在负重前行,深深感谢他们,向他们和颜先生致敬! 疫情过后,再漫步武康路时,可以去看颜福庆旧居哦。 颜福庆旧居 建造年代:1923年 地址:武康路40弄4号 参观指南:星级弄堂里的1号和4号都住过中国近代史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个院落值得细细品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