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燕山茶社 2020-02-03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小人物'形象。在契诃夫笔下,'小人物'不是专指生活在俄国封建农奴制和沙皇统治下的农民阶层,而是一个泛指,其中就包括那些在官僚系统里生存着,却又身不由已、被上层社会压迫的一个个小官吏。这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比农奴要自由,可又没有上层社会那样惬意、富足的生活,他们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官,只能在上级的脸色变换中左右摇摆、奴颜婢膝、欺软怕硬地生活着。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契诃夫将目光投放到这些小官吏身上,通过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刻画,来折射十九世纪末期俄国人民的生存境况。契诃夫笔下的'小官吏'形象有很多,《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和《在钉子上》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以契诃夫这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是如何塑造出这些经典的小人物形象的。

一、运用'反复'技巧,层层深入,将'小官吏'的软弱性格和奴性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我们读完《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和《在钉子上》之后,它们在我们心中能够留下三个印象,分别是:

  • 1、 一个小公务员因为疑心自己打喷嚏时冒犯了将军,他三番五次找将军道歉,最终惹怒了将军,而他自己竟然在担惊受怕中一命呜呼。

  • 2、 一个警察发现一条狗咬人,他起先准备处死这条狗,得知是将军家的狗后,他态度大变,竟然要饶恕这条狗。当得知这条狗不是将军的后,他又准备处死这条狗,但是又得知这条狗与将军家有关系后,他又夸赞起了这条狗。这个警察的态度随着狗主人身份的转变也跟着反复变换。

  • 3、 一个低等文官带着一群同事回家吃饭,看见家里的钉子上挂了一顶上司的帽子,他们便小心翼翼地退了出去。过了一个多时辰,又有另外一个上司的帽子挂在那根钉子上,他们就又悄悄退了出去。又过了一个多时辰,那根钉子上还挂着上司的帽子,他们再次偷偷地退了出去,就这样,本来定好的午饭直到晚上七点钟大家才吃到。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在这三个故事当中,小公务员反复向将军道歉,警察的态度反复转变,低等文官们反复退出房间,契诃夫为什么要让他们重复这样的行为?我们经过思考后就会发现,真正害死小公务员的不是因为他的喷嚏冒犯了别人而产生的歉意,而是'将军'的身份给他造成的恐惧;真正让这个警察态度反复无常的原因不是这条狗的好坏,而是这条狗的主人的身份;真正让这个低等文官一次次退出自己家门的原因不是怕打扰妻子与人共处,而是怕打扰与妻子私会的那个有身份的人。他们重复的次数越多,也就说明他们越没有反抗性,性格越软弱。

这些小官吏如此畏惧这些有身份的人,反映出了沙皇专制制度下森严的等级制度对于人心的荼毒。这种荼毒绝非只是简单的压迫,而是让他们从心底里认可这种制度存在的正当性和天然性,认识不到自己的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奴性十足是可笑的,使得他们对自身的生存境况变得麻木不堪,只为活着而活着。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这种畏惧心理在小公务员身上发展成为致命的极端恐惧,在警察奥楚蔑洛夫身上演变为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庸俗,低等文官更是为了生存而丧失了身为男人和丈夫的尊严。契诃夫通过'反复'技巧的运用,挖掘出人物内心深处的软弱、卑怯与麻木,从而成功塑造出了这些可怜又可恨的经典人物形象。

二、看客的冷眼旁观,于热闹处衬托出群体的麻木,正是这样的社会造就了这样的一批人

在《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和《在钉子上》这三篇小说中,故事刚开始时都发生在一个热闹的环境中。小公务员在热闹的剧院打了喷嚏,警察奥楚蔑洛夫在热闹的集市广场发现问题,低等文官领着一群同事热热闹闹地进了家门。契诃夫让读者知晓主角们身在人群当中, 可又故意降低了人群的存在感,这一点在《小公务员之死》中有着明显表现,小公务员伊凡几次道歉的场合中旁观者在一点点减少,直到将军单独面对他时发怒,伊凡彻底陷入了自我的无限恐惧之中。

'群体的麻木'在《在钉子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低等文官斯特鲁奇科夫领着一群同是低等文官的同事回家参加他的命名宴,当他们看到钉子上挂着的帽子时,大家就知道了帽子的主人是谁,并且不约而同地选择退出了房间。契诃夫没有用过多的文字去描述大家的心理,只用'脸色发白'和'支支吾吾'来刻画他们当时的反应。这说明这群人都知道来者的身份,也知道斯特鲁奇科夫的妻子和这些来访的人的不正当关系。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斯特鲁奇科夫和同事们一次次退出房间,他们用行动来说明对'妻子出轨上司以换取官运'这一做法的默许。同事们更是对斯特鲁奇科夫能有这样一个'有用的妻子'表示羡慕,他们所关注的只有肚子能否填饱,对于自己是否遭受欺凌浑不在意。契诃夫用这群低等文官的沉默来表现'群体的麻木',这是一个被压迫、奴役到失去自我的群体,他们麻木到认命,所想的不是去改变境况,而是如何在这种境况下生存下去。

无论是《小公务员之死》还是《在钉子上》之中的人群,由于事故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看客'的角色。在《变色龙》中,这种'看客'效果得到了加强。热闹的集市广场上,各种各样的人像是突然从地下钻出来一样把奥楚蔑洛夫、狗、赫留金围住了。奥楚蔑洛夫在人群面前一次次转变态度,可直到狗被放走了,人群中没有一个人对奥楚蔑洛夫的决定提出质疑,他们所做的竟然是围着被狗咬的赫留金哈哈大笑。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契诃夫笔下的小官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麻木、愚昧、庸俗的社会中,他们心中根植着森严的等级观念,完全认识不到对上层阶级唯命是从、为上层阶级牺牲自我、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有什么不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这些小官吏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作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将现实社会的黑暗搬到自己的作品之中,所讽刺的也就不仅仅是'小官吏',并使'小官吏'形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象征意义。

三、一件小事背后藏着深隐喻,用精简的语言与情节也能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契诃夫在创作作品时不会为了吸引读者而去特别制造悬念,我们很少在他的小说中看到曲折离奇的情节,他笔下的故事所描述的对象常常就是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通过一件小事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如《小公务员之死》是由打了一个喷嚏这样的小事开始的,《变色龙》是由一条狗咬了人开始的,《在钉子上》是由一顶挂在钉子上的帽子开始的。喷嚏、会咬人的狗、挂着的帽子,这些情节都是我们生活中会出现的,有些甚至不会获得我们的特别关注。但是,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到了契诃夫笔下,它们就成了他讽刺黑暗社会的利剑。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在塑造'小人物之小官吏'形象时,除了故事情节精简之外,契诃夫的遣词用句也特别精练。如《小公务员之死》中,小公务员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有着强烈的自卑情结,为了表现他的自卑,契诃夫用了不同的词去形容他。小公务员刚打完喷嚏,他担心自己冒犯到别人,于是'礼貌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当他在剧院要去找将军道歉时,契诃夫用'在他身旁转了好一阵子'来表现他的恐惧心理;当他去将军家道歉时,契诃夫用'穿上新制服,理了发'来表现他的恭敬。

我们中国人有句话叫'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形容的是认识一个人容易,可是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很困难。但是契诃夫以他精练、准确的语言,透过生活的表层进行探索,将人物隐蔽的动机揭露得淋漓尽致。比如《在钉子上》中,一群低等文官第一次进门看到钉子上挂着的上司的帽子之后,他们在明知这意味着上司在和同事的妻子偷情的情况下'懒洋洋地朝着饭馆走去'。这一个'懒洋洋'形象地表现了这群小官吏们对这种事情的麻木,也辛辣的讽刺了这种靠不正当途径获取官运已经见怪不怪的黑暗现实,只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词,却犹如一把匕首般将残酷的现实剖开在读者眼前。

以契诃夫的三篇小说为例,浅析他笔下小人物之小官吏是如何塑造的

结语

'小人物'形象并非是契诃夫所创,这一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普希金的《驿站长》中。后来在果戈里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们不再只是同情与怜悯小人物的不幸命运,也不只是单纯的鄙视小官员、小职员的怯懦与软弱。'小人物'到了契诃夫这里指的是俄国社会中间偏下层的一群人,不只是指穷苦人群,也不只是小官吏小职员,而是指一群原本应该反抗却没有力量反抗的一群人。

在契诃夫笔下众多的小人物形象中,小官吏们自私、庸俗、软弱,他们被剥夺正义,他们也剥夺着别人的正义。契诃夫将这一经常被忽视的群体展示在读者面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他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对俄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官僚制度的讽刺与斥责。从他所成功塑造的这些'小官吏'形象就可以看出,契诃夫的文学作品是一块反映俄国社会的镜子,他在用他的作品批判着黑暗现实。

我是春耕夏耘,书山有径,栽字种文,秋收冬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