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芳草屋845 2020-03-17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短篇小说是文学体裁中极具魅力的存在,用简短的篇幅涵纳深广的寓意。

那些经典短篇小说如醉人的醇酒,送入口后才慢慢氤氲出热力,持久浓烈地发散影响。

契诃夫是一个语言天才,他认为:“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

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的小说抒情气味浓郁,抒发对丑恶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把褒扬和贬义,欢乐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

《小职员之死》写于1883年,小说情节简练,只写了小职员在剧院看剧打喷嚏时,发现飞沫溅到了前排坐着的将军头上。这之后引起了他的精神苦恼,最后在忧郁和恐惧中死去。

小说运用夸张和犀利的讽刺手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被黑暗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形象。虽然情节荒诞,虚构的成分居多,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客观推敲人物的心理,却并不荒唐,反而真实可信、入情入理。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特殊的社会环境让“小人物”变得保守又软弱

契诃夫写这篇小说时是1883年,正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那个时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弊端更加直接地暴露出来,另外,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日俄战争的失败加重了对俄国的打击,也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苦难,引发了全国性的群众运动。还对沙皇抱有幻想的人民在经过了“流血的星期天”等沙皇的残酷镇压后,彻底地认清了沙皇的残酷性。

而平民阶层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社会下层, 被迫服务于封建贵族, 没有自由, 待遇低下, 生活更加艰难困苦,更多胆小怕事的平民变得保守、软弱、小心翼翼。小说主人公伊凡就是这类“小人物”的代表。

伊凡是个小平民,在政府内任职,属于官僚制度中最低等级的文官。这个卑微的庶务官职位是全家生活的唯一希望,这份微薄但稳定的收入也是家庭全部的经济来源。

要想了解伊凡对这个职位有多重视,就有必要了解一下沙俄时期政府的官僚制度。

政府以参政院往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将全国分为50个省,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其中1-5等官大多数是贵族,6-14等官中才有神职人员、商贩和平民。

贵族把持着高层,普通人想要升到五等以上比登天还难。

文中这位因担心和恐惧离奇死亡的庶务官伊凡,就是负责管理机关单位杂项事务的办事员,办事员最初的等级就是末位的14等。

而被他的喷嚏溅到光头和脖子上的文职将军,相当于三品或四品的文官。

这个等级的文官,通常都是世袭的贵族,两者等级相差悬殊,可谓天壤之别。

因此,在小庶务官伊凡的心里,这位被他喷嚏喷到的三品文官将军,虽然不是直属顶头上司,也足以主宰他的生杀大权,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冒犯如此忧心忡忡!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当“投射效应”遇到“超限效应”,这位小职员的悲剧就此酿成!

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这位小职员胆小怕事的性格,所以当“一个小小的喷嚏溅到了将军头上”这一意外事件发生时,这位小职员脆弱的安全感受到了挑衅。而这个挑衅又随着彼此心理反应的不同愈演愈烈,最终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下面分别分析一下小职员和将军不同的心理反应。

1.小职员犯了“投射反应”的认知障碍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开始,当伊凡发现喷嚏溅到将军头上时,他的反应还算正常。

“我的喷嚏溅着他了!”伊凡心想,“他虽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于是他身子探向前,对将军的耳朵小声说:“勿请大人原谅,我的唾沫星子溅着您了……我出于无心……”

将军的反应也正常。“没什么,没什么……”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小职员的胆小让他再次重申。

“看在上帝份上,请您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将军已经有点不耐烦“哎,请坐下吧!让人听嘛!”

此时的小职员敏感地听出了将军的不悦,他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再强调引起的不耐烦,错误地以为将军还在怪自己无礼。开始不安的他再次在幕间休息时走过去道歉。

“我溅着您了,大人……勿请宽恕……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您怎么老提它呢!”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下嘴唇。

这位可怜的小人物再次误读了将军的不悦,任由自己的想法来解读将军,甚至想到将军认为他是故意啐他。他忧心忡忡地回了家,把烦恼告诉了妻子,妻子并没有询问他详细的道歉过程,只是建议他确实该去赔礼道歉。

于是,小职员第2天又郑重地来到将军接待室道歉。忙着处理公务的将军得知他的来意后,粗暴地打断了他的啰嗦。这下小职员越来越担心了,将军处理完公务后,他再次闯了进去……忍无可忍的将军做出一副哭丧脸“您简直开玩笑,先生!”说完,进门不见了。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2.将军始终被“超限效应”所扰

此时的小职员,早已完全陷入了他的思维怪圈,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将军的态度越变越差是因为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什么是超限效应呢?

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并准备捐款。10分钟过去了,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再次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当牧师最终结束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过分气愤,不仅未捐钱,反从募捐的盘子里拿走5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以及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度不耐烦,甚至有反抗情绪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小说中这位文职将军的反应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反应”,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很容易理解:虽说头上被溅了喷嚏有点不爽,但人家不是故意又已经道歉就不必放在心上,而这位胆小怕事的伊凡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此纠缠不休,就会由不耐烦演变到最后的恼羞成怒了。

于是当这位小职员再一次跑来道歉时,将军脸色发青、浑身打颤地大喝一声“滚出去!”这一幕的发生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这位可怜的小职员也被吓得肝胆俱碎。在他投射心理的作用下,他认为将军已经恨他入骨,他的职位和所有的一切都将马上失去了!所以他

“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就这样,这位软弱的小职员用自身的“投射心理”解读将军的“超限反应”,最终在歧路上越走越远,阴差阳错地吓死了自己。

契诃夫《小职员之死》|“小人物”最难拯救的,是过度卑微和讨好

结语

契诃夫这位短篇小说妙手,通过精妙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将看似荒诞的情节演绎得合情合理,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被黑暗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形象——胆小怕事,生活没有安全感。表达了作者深厚的同情,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等级森严的俄国社会的憎恨。

关于这篇小说,您有哪些感悟呢?欢迎关注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