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 具体辨证分析: 因病人发病时间较长且病症繁复,若截去最为复杂的长期不规律发病,把病案改为:上腹疼痛,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经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 这样再看更容易明白一些:这个人脏腑未见实质病变,可知是气血运行异常所致疾病;辨证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力弱,故而喜温(喜温原因之后分析),中焦及偏上部有郁堵,故而气血不通,上腹剧烈疼痛,以至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同时因有郁堵在消化道上部且脾胃运化力弱,出现恶心,而长期中焦运化不利,进一步加重整体气血偏弱,无法有效供给濡养四肢和头面颅脑,故而形体消瘦,四肢欠温,脉沉细弦(沉:气血在里;细:气血不足;弦:郁积不通),舌质偏暗,苔灰腻,同时神郁不乐。此时可以建中温补同时加以疏通。可考虑四逆散(建中疏通无形)合半夏泻心汤(温中疏通中焦有形)。但这个病人有明显的不规律阶段发病表现(如规律发病,七八年当知其规律和诱因,故可知无明显规律诱因,进一步可知诱因为不明显因素) 从反复发病来分析:首先明确一点,症状不等于疾病,症状的表现和程度跟病情没有必然联系,症状是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它是打开人体黑箱的钥匙,但不代表疾病本身。不管是能量强弱还是郁堵轻重,人体在极端失衡状态下,会表现出症状的连续反应,但如果一个症状出现反复、不连续,就说明人体并非处于一个极端的失衡状态。这种症状不表现的时候,人体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会被一些因素(如饮食,天气变化等)干扰从而失衡表现出症状。所以这个人的病并不重,但身体处在一个低水平的不稳定状态上,当务之急是得让它稳定下来。 再分析一下腹部喜温:在温热状态下局部气血运行暂时加快(此时类似于补),而如果温热可以舒缓症状,说明温补的力量使气血运行趋于平衡和稳定,从而使郁堵减轻,疼痛减轻。所以这里要使机体气血平衡稳定需要温补。 另外这个病人后来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提示身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人体不断的寻求平衡,再破坏再平衡再破坏,不稳定的状况在加重,身体越来越难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并维持稳定。 总结一下,整个治疗的方向就定下来了,最主要的是聚拢收敛温补中焦气血和疏通中焦,使局部可以有效疏通恢复平衡稳定状态。故考虑用药:乌梅酸平,可收敛中焦气血,黄连苦寒,可疏通中焦较有形的郁堵,干姜辛温,温中,甘草补虚而不滋腻,基本上乌梅丸的方义就已经出来了。再加上附子辛温,亢奋气血,黄芩苦平,半夏辛平,疏通中焦无形郁堵,细辛辛温,花椒辛温疏通上焦,柴胡苦平,强化中焦脾胃运化,即可解决问题。故处方: 乌梅15,黄连12,黄芩15,生半夏18, 炮附子15,干姜15,生甘草18,柴胡25, 花椒9,细辛12,党参18,当归15。5付 补充讲解: 该病案的关键在于疼痛的根源和阶段发病的原因。看到剧烈疼痛一般很容易想到是严重的瘀堵,而这个病人不是很严重的中焦淤堵,但中焦虚寒,整体气血偏弱,疼痛是气血不稳定状态下去冲击瘀堵造成的。所以这个病的问题核心不是瘀堵,而是怎么平衡局部和整体的能量分配。 |
|
来自: 阿里哥118 > 《4.经方(伤寒杂病论)名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