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辨证思路小记

 呵呵8909 2021-11-16

某学生于网上和他人交流医案,因感病症复杂遂问之,病案如下:

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

(有意愿者可自行尝试辨证)

讲解辨证思路如下:

辨证分析:

如果把病案改为:上腹疼痛,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经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

这样再看更容易明白一些:这个人中焦虚寒并且有郁堵,整体气血偏弱。

然后再从反复发病来分析:首先明确一点,症不等于病,症状的表现和程度跟病情没有必然联系,症状是平衡被打破的表现,它是打开人体黑箱的钥匙,但不代表疾病本身。人体在极端失衡状态下,会表现出症状的连续反应,但如果一个症状出现反复、不连续,就说明人体并非处于一个极端的失衡状态。这种症状不表现的时候,人体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相对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不稳定的,会被一些因素干扰从而失衡表现出症状。所以这个人的病并不重,但身体处在一个低水平的不稳定状态上,当务之急是得让它稳定下来。

再分析一下腹部喜温:在温热状态下局部气血运行暂时加快(此时类似于补),而如果温热可以舒缓症状,说明温补的力量使气血运行趋于平衡和稳定,从而使郁堵减轻,疼痛减轻。所以这里要使机体气血平衡稳定需要温补。

总结一下,整个治疗的方向就定下来了,最主要的是温补气血和疏通中焦。乌梅酸平可以回收中焦的气血能量,黄连苦寒可以疏通中焦的郁堵,干姜温煦中焦,甘草补虚而不滋腻,基本上乌梅丸的方义就出来了。再加上疏通上下焦需要补充的药物,以乌梅丸方化裁的方子基本就出来了。

乌梅18,黄连12,干姜15,生甘草18,吴茱萸9,花椒6,桂枝12,细辛7克,炮附子9,党参18克,当归15,生半夏18。5付

后学生从对方处得知此为蒲辅周老先生医案,原案如下:

蒲辅周医案

白某某,男,42岁。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犯病时多在深夜,疼痛极甚,辗转不安,默默不语,呻吟不停,伴有恶心,每次犯病1~2日不能食,起病已7~8年之久,现发病逐渐频繁,每月约发3~4次,曾多次经北京几个医院检查:胃肠、肝胆、胰等皆无异常,诊为肠神经官经症,屡治罔效。观其形体消瘦,神郁不乐;询其脘腹喜热,四肢欠温;望其舌质偏暗,苔灰微腻,脉沉细弦。先投四逆散合失笑散未效。

【辨证】思其病久有寒热虚实错杂之势。

【论治】乃改投乌梅汤:乌梅9克,花椒4.5克,马尾连9克,干姜6克,细辛4.5克,黄柏6克,党参9克,当归6克,肉桂4.5克,制附片6克。

药进1剂疼痛遂止,亦能进食,连服10剂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再犯病。

【按语】蒲老认为,肠神经官能症,轻者多为胆胃不和,可用四逆散加味治之;重者多迁延日久,由气及血,由实见虚,由腑入脏,呈现虚实错杂,气血两伤,肝脾不调,土虚木克,则投乌梅汤屡见奇效。

余以浅学,偶合前辈之思,补按自醒:

该病案的关键在于疼痛的根源和阶段发病的原因。看到剧烈疼痛一般很容易想到是严重的瘀堵,而这个病人不是很严重的中焦淤堵,但中焦虚寒,整体气血偏弱,疼痛是气血不稳定状态下去冲击瘀堵造成的。所以这个病的问题核心不是瘀堵,而是怎么平衡局部和整体的能量分配。

另外这个病人后来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提示身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人体不断的寻求平衡,再破坏再平衡再破坏,不稳定的状况在加重,身体越来越难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并维持稳定。

该病案在治疗后,很快恢复平衡并保持稳定,疼痛没再复发过。不过不发不一定全是这十剂药的作用,也可能是因为人体在接受治疗进入一个并良性循环后,自主恢复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