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这是东汉张衡名作《四愁诗》中的诗句。没错,这里的张衡,就是传说中发明地动仪的那位。用今天的话说,张衡绝对是一位斜杠青年,他的身份包括数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官员…… 据研究,作为文学家的张衡,写这首诗并不是真的出于对某位美人的思慕,而是跟屈原一样表达对时政的担忧。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这里要谈的,就是美人相赠的金错刀。 过去曾有人以为金错刀是兵器,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指出,这应当是一种名贵的古代铜钱,即王莽执政时发现的错金刀币。比如,著名历史学家陈直先生在他的《汉书新证》里,专门提到了张衡的诗,认为诗中金错刀就是新莽刀币,从中可以看出东汉人对这种钱币颇为看重。 金错刀长啥样下图左侧那件,就是“金错刀”,右侧还有一枚跟它长得很像,也是王莽发布的一种刀币,但不是金错刀,我们后面再说。 金错刀的外形,粗看就是一枚方孔圆钱加了一个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把小刀,那么最上面就是刀环,下面是刀身,可以注意到,在刀身上还专门做出了刀刃的造型。 这种钱币一般全长8公分左右,身上共有五个字,为篆体的“一刀平五千”。其中“一刀”两字位于刀环上,为错金工艺所制作。所谓错金,就是预先在铜器表面铸造出凹槽,而后将金丝嵌入,再打磨光滑。“平五千”三个字则是直接以阳文形式铸造在刀身上的。 了解一点我国古代货币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东周时期的齐国、燕国、赵国曾经流行过刀币。其造型由实用的环首小刀演变而来。下图展示的就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齐国刀币,上有“安阳之大刀”字样。 然而到了秦统一之后,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钱币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自然也要统一,六国旧钱皆废除,统一使用秦的半两钱。由此一直到王莽所处的西汉晚期,通行的主要货币都是圆钱。圆钱制作简单,携带方便,而且轻重合适,比起刀币优越不少,刀币可以说已经消亡了。 秦半两 既然如此,王莽为何还要让刀币“复活”呢? 史书中的金错刀王莽发布新钱币,在《汉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简单回顾一下,在秦末战争中,社会经济破坏很严重。西汉初年,虽然沿用半两钱,但是重量锐减,而且民间私自铸钱,造成了经济混乱。终于到了汉武帝元狩五年,开始由上林三官发行五铢钱。从此,才真正统一了货币。 五铢钱 西汉末,朝政大权归于王莽。王莽一方面是想要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一方面也是为自己篡夺政权造势,依托于古代礼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其中就包括改革币制。 汉平帝死后,孺子婴即位,王莽作为辅政大臣摄政,也就是替小皇帝办事儿,这叫做居摄,所以年号也定为“居摄”。就是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发布新的货币。
从字面意思理解,大钱五十、契刀五百、一刀直五千,其实就是大面值的货币。当然,史书记载的名称跟文物存在一些不同,比如前面说的金错刀上的字是“一刀平五千”,而考古发现的也算“大泉五十”而非“大钱五十”。这是史书传写之误,不必纠结。 另外插播一句,在前面那张图片中金错刀的右边,就是所谓的契刀五百。只是上面没有用错金工艺,所以它不被视为金错刀。 可问题是,这种新钱,并没有真的用那么多金属啊!就以金错刀为例,一枚金错刀不过是几十克重,哪怕加上那一点点金丝,其真实价值也远远比不上五千枚铜钱对不对?至于大泉五十,也没比原来的五铢钱重多少,可是却能兑换50枚五铢钱。 大泉五十 王莽这样做,说白了,就是想用更少的铜,换取更多的财富。因为在西汉晚期,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很多豪强地主,他们的庄园里容纳了大量的佃农、奴仆,聚敛的财富数不胜数。而那些佃农、奴仆原本应该给朝廷交的税,自然也就归入了地主们的口袋。王莽希望通过新的货币政策,能给朝廷多“搞钱”。 为何如此珍贵可惜,金错刀也没用多久。王莽是个很“迷信”的人。他真的即位之后,觉得“劉”字里面包含金、刀两字,而金错刀不就是金刀嘛,这不是替刚刚下台的老刘家招魂? 于是王莽连忙又废除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顺便连汉朝的五铢钱也废了,开始了他的第二轮货币改革,最终把自己给玩完了。 所以,金错刀这种货币,原本流行的时间就很短暂,总的发行量不会很大。另外它造型精巧,又采用了错金工艺,艺术含量颇高,比一般的钱币自然贵重许多。 到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上台后又重新发布五铢钱,而王莽所发行的一系列货币逐渐消失。考古发掘的东汉中晚期墓葬里,基本就看不到王莽铜钱了。可是,金错刀却很特殊,能够作为另一种收藏品为人们所珍视,无怪乎张衡想象的美人也要以金错刀作为信物礼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