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敏:借助新理念新技术为农村地区提供高质量教育|《三农大家谈》第2季第7期

 晶晶晶晶323 2020-02-03

记者:
您说过一句话,就是说产业振兴没有农村金融的支持是不可行的。您做农村金融研究这么多年,能跟我们说一下,如何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水平?
汤敏: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我们要分三步走,2020、2035、2050。乡村振兴也是一个特别伟大的事业,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怎么样把它能够振兴起来。乡村振兴一个非常重要的叫农业产业化。没有产业,农村的环保、文明都做不起来。但是产业是指现代化的产业,它需要金融的支持。过去不需要,因为过去都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做农业产业化的时候就需要金融的支持。在过去的十年里头,我们农村金融也发生很大变化,也有很多的进步。像我们农信社的改革,现在又有了邮政储蓄银行,还有一些乡镇银行等等,所以农村的金融已经发生很大改变。
但是农村金融还是一个难点,因为一部分农民还是在正规的金融机构里头贷不到款。我们20年前就开始推动农村的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最早是一大批的公益机构来推动。我自己也参加了一些公益小额贷款的试点。到目前为止,公益的小额贷款已经剩得不多了,大部分已经结项的结项,关门的关门,更多被正规的农村金融所替代。
但是这些金融特别小的贷款对农村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说前段时间我们中央银行专门推动了扶贫小额贷款,给每个精准扶贫户有5万块钱的贷款额度,如果他们需要,他们就可以借。这5万块钱解决很多贫困家庭的发展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还有很多非贫困人口,特别是那些很接近贫困的。
农村的贷款最难的是什么?他没有什么抵押。城市我有工厂,我有房屋,农村的这些宅基地是不能抵押的,农村的农具也不能抵押的。现在唯一的能抵押就是农村一点林地,这些也比较少,抵押的成本也不多。
最近我到河北的农村去做一个调研,我看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构叫中和农信。中和农信它是一个专门做小额贷款的机构,它原来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做的一个公益的小额贷款项目,后来很多的商业机构参与,他们慢慢改造成一个社会企业。也就是说他在盈利,但是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他们现在都做小额贷款,现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做了余额一百多亿人民币了,还用了一部分的互联网的技术来推动小额贷款。在河北八十几个县都有。
农村金融最大问题是什么?最大问题在于他的额度很小,它不像城市一贷贷几千万、几亿。额度很小,还很麻烦,信贷员得到农村去一家一户去了解情况,他又没有什么抵押。额度很小,但是它成本非常高,他很难去做这个事情。现在河北的一户小额贷款要跑将近十次,十次也就贷两三万,这里头的成本就非常高。
所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现在他们也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好的、已经有信誉的,在互联网上有评估的,那么通过互联网给他贷款。总的来说农村的金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下一步,当我们的乡村振兴开始大规模地推动的时候,金融的支持变得格外重要,甚至变成最重要的。而我们现在急需要在这方面要突破,要有新的模式要新的试验。
记者:
我们关注到一条新闻,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第二期在广西南宁正式开班。据目前的统计,大约有750万在城市就业的返乡青年回乡创业,这些优秀的青年被称为乡村领头雁。您认为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激励这些领头雁,更好地去融入乡村振兴新的时代背景?
汤敏:
乡村振兴,其实最根本除了钱之外就得靠人,靠人才。现在我们谈到的乡村凋敝,就是我们很多农村现在已经都是老头老太太留守,年轻人全部出去打工了。靠这些老人很难把乡村振兴起来。怎么办呢?现在有一批叫返乡青年,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回到农村了,也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是做得不是特别好。现在他们急需用更先进的办法给他们培训,所以我们想跟各地的共青团,跟各地的农业农村部门合作,来给这些返乡青年进行培训,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培训。这里头有很多,比如说种植养殖的技术、农村电商、农村金融、社区发展、农村旅游等等这些课。
从2018年10月份我们开的第一期班,在全国有2600返乡青年参加。我们每个星期三次课,就在手机上,每天晚上7点钟到8点钟一个小时,请的都是全国那些返乡成功的人现身说法,把自己的技术来介绍出来。
第二期有15000人,仅在广西就有5500多名返乡青年来报名来参加培训。这一次是每个星期五次课,这里头有选修课、有必修课,有一些必修课都得学的,像农村政策;也有很多选修课,根据他的需求来挑选、来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我们要把这些先进的科技、先进的市场、先进的模式,要告诉我们年轻人,让他们在农村试,进行推动。
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参与,因为现在已经在农村的返乡青年就750万人,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才培训15000人。还有740多万人没有得到培训,所以我们下一期希望可以更扩大,需要社会的更多的参与。我觉得这是我们未来乡村振兴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我们把重点放在返乡青年,我们叫领头雁。他一个发展起来,他就可以把全村子这些群众带动起来,有了这些领头雁,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可以发展得更快。

记者:
您从经济界跨界到教育界,之前提出过的双师教学和青椒计划在贫困地区影响很大。您认为当前农村教育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如何去解决它?
汤敏:
要解决贫困问题,有三个最大的问题,第一个是产业发展,第二个是他的下一代,总书记说的要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第三个就是健康,叫因病致贫的问题。教育扶贫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把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给提高。现在农村地区的教育实际上硬件都不错了,国家大量投入,很多农村学校硬件说是比城市还好。
但是软件不够,特别是教师培训不够,教学质量靠谁提供?实际上就靠教师。怎么才能大规模来培训教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呢?这时候我们只能借助互联网。现在也有很多教师培训的计划,都是把乡村教师送到师范学院去培训几个月,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为师范学院谈了更多理论问题,乡村教师需要的是实践,我这课怎么教?另外一个他要到师范学院,他还得找一个代课老师,他自己还得背井离乡。
我们乡村教师的培训计划,青椒计划,叫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通过互联网,每个星期两次课,我们找到最好的北师大,华东师大,马云优秀教师,来给他们来进行培训。主要盯着是青年教师,为什么?因为青年教师在互联网上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学。另外一个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入校的教师,特别需要培训。
农村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现在最大的难点,过去是我们教室不够,房子漏雨,课桌也不够。经过几十年,经过希望工程,国家大量投入已经解决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教学质量问题。而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怎么样把教师培养好。不但要把教师培养好,同时要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下去。城市很多的教育都叫教育信息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使用优秀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贫困地区去,让孩子们同样得到高质量教育。
比如说我们做的试验叫双师教学,这是五年前我们做的,就把北京人大附中的课,通过互联网送到乡村学校去。在全国20个省200个乡村学校进行试验,效果非常好。一开始老师都不相信,说我们这些乡村孩子能听懂人大附中的课?我们对人大附中课做一些剪辑,送下去,加上当地老师的配合,叫双师教学。一个人大附中老师,一个当地老师,然后配合起来。农村的孩子们,全国范围内平均都提高了20分,学习效果非常好。
特别有意思的是,不但学生受益,当地老师也受益,因为他等于天天跟着人大附中老师在培训,每一课都在培训,所以过两三年以后他自己也学好了,他自己能讲好了。这样又是个乡村教师培训的方式,而且成本非常低。
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用互联网的手段,甚至用人工智能手段,让我们乡村学校老师掌握更先进的这种技术。这样就从根本上来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来提高乡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包括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我们来推动,来试验,来改革,乡村学校教育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记者:
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教育扶贫中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事?
汤敏:
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到广西贫困地区叫百色,百色田东县的一个乡村学校。当时我们就把人大附中的课上到学校去,学生在投影仪大屏幕上,跟着人大附中上课。他们上了一年多了,下课以后我们就跟那些小孩说,你们学得怎么样?他说我们学得很好,很高兴,有时候人大附中的学生都没答对题,我们答对了,他觉得非常的自豪。为什么呢?原来他们认为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是高不可攀的,觉得他们是不得了的,我们是贫困农村的学生,我们根本比不上。经过一段努力,他们觉得我们也不比人差到哪。这样他的信心大增。一两个星期看不出来,一两年、两三年就完全不一样。
记者:
您觉得在做公益和教育相结合的项目的过程当中,哪些困难是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比较难跨越的?
汤敏:
我觉得很难说难跨越,这些困难实际上都有可能跨越,并没有是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比如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的马太效应,也就是教育公平问题。现在城市学校越来越好,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老师等等,特别城市里的好学校。农村学校现在还是传统的模式,传统的办法在学习。随着互联网或者高科技越来越多,这个差距会越拉越大,这叫所谓的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减少教育的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怎么样来解决。但是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它不止是中国问题,全世界都一样。教育是很难公平的。我们正在摸索,通过互联网,通过教师培训,通过把优质的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去,看看能不能解决,至少是缓解这些问题。
我们过去摸索了十年。一开始我们是把城市退休老师送到农村去支教,做得很成功、很好,现在国家已经做了,在国家教育部叫做银龄计划。那我们又接着做双师教学,用一种新的办法来推动。双师教学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做成模式了,我们又开始做青椒计划,一步一步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碰到问题,我们来做试验,成功了以后国家来推广。我觉得只要这些试验不断在推动,只要不断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来帮助,我觉得在教育方面,即使是农村也不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

记者:
您现在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基金会?
汤敏: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是由国务院扶贫办作为管理的一个公益基金会。基金会主要是以扶贫为主。刚才说的几个,青椒计划、领头雁计划等等,都是我们参与,我们推动的。还有联合其他的机构一起来推动。另外还做一些比如说社会企业家,推动社会价值投资等等。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头,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为社会捐助了好几亿人民币。特别是我们做这些创新项目,传统的方式已经有很多的机构做了,我们不做。我们想做各种社会创新、社会试验,做成功了以后,政府来大规模来推动,我觉得这是我们友成基金会的最大特点。
记者:
2020年我国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在2020年以后,您认为在扶贫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新问题?如何去解决它?
汤敏:
应该说中国的扶贫,是人类历史上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伟大创举。前无古人,很明显,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7亿、8亿人,短短的三四十年里头完全脱离绝对贫困。后无来者,在中国可能绝对贫困解决了,不会再有了。其他国家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第一个他国家没那么大,不可能有那么多亿人;第二个他也没有中国这种执行力。
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是不是2020以后就没事可做了吗?不是的。第一个,现在的扶贫是在现有标准下,是很低的标准,只解决了绝对贫困。就是这个人连吃都吃不饱,穿都穿不暖,房子都住不好,孩子没学上,医疗没有得到任何的治疗。这种情况到2020年后可以解决了。但是这只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类还是有对美好生活不断的需求,所以一个是我们要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要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永远的,美国到现在还有贫困。
第二个,现在马上要解决是边缘人群的问题。什么叫边缘人群?我们现在的扶贫叫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把贫困人口找出来,各种资源投下去,让他脱离贫困。但涉及到一个,可能有的人当时比贫困人口稍微高一点,也高不了多少,他不是贫困人口,结果这些人他在边缘,他没有作为贫困人口,所有的措施很难触及到他,我们叫悬崖效应。这些边缘人口数量非常大,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帮助、需要解决的。
第三个就是要乡村振兴,我们不但是要解决这些贫困的人口,同时我们要整个乡村发展起来。我刚刚从河北回来,现在空心村占百分之五六十。什么叫空心村?就是说人口一半以上都走了,我到那村子里去看,好多房子都空着了,有些都快塌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城市化过程,这也是很自然过程。像这些留在农村的这些人,怎么样把它振兴起来,这也是我们现在非常需要解决的。
也就是说中国的扶贫的路还很长,不过我们可能不需要像过去一样那样的精准扶贫方式。解决相对贫困,解决边缘人群,推动整个农村的振兴发展,这是一个非常艰巨任务,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记者:
汤老师,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从事反贫困事业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在您心中有一幅这项事业成功的愿景,那么您认为这个时间是多少?以及是一幅怎么样的图画?
汤敏:
明年应该来说在中华大地上,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全部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没到共产主义之前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它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得继续努力。未来是不是叫解决贫困问题,是不是要有脱贫攻坚,是不是叫精准扶贫,那些可能都会发生变化。
但是社会永远有一些弱势群体,永远有一些人需要社会的帮助,永远有一些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个就主要需要政府来支持、来解决。另外作为社会,也可以伸出援助的双手,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
每个社会公民也有一些责任,大家都可以做一些事情,怎么做才有效,怎么样做才真正能帮助到这些弱势群体,怎么样才能够让弱势群体发展得比别的更快。这个就得需要我们的创新,需要我们有一种办法能够把社会都调动起来,让大家都来关心这些弱势群体,我觉得这些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记者:
请您给我们农民日报社三农大家谈栏目一些寄语。
汤敏:
三农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大的战略下,未来一定能够像精准扶贫一样得到很快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咱们农民日报要发掘先进的、成熟的、有创意的经验,去宣传、去坚定老百姓的信心。农民日报本身也得进行改革,我觉得你们把新媒体跟报纸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创新。希望农民日报越办越好,真正能为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中华民族的复兴,能够贡献你们的一份力量。

节目介绍

由农民日报社策划的访谈类节目《三农大家谈》,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邀请“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专业、深入的解析,既俯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布局,又从小切口展开剖析“三农”问题,有温度,有深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