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3)宁波博物馆明朱松邻五子戏弥勒竹雕细节赏析

 南山五彦 2020-02-04

1215_27.jpg

1215_24.jpg

1215_45.jpg

1215_30.jpg

1215_32.jpg

 1215_35.jpg

1215_39.jpg

    朱氏一门技艺,家传三代,终成一派,声名远播,相传数百年而不息。一件竹刻珍品明朱松邻圆雕五子戏弥勒,世间罕有,出自竹刻艺术的开山祖师之手,一展传统工艺之美,勾勒出这段嘉定朱氏三代的别样竹刻情,也是宁波博物馆馆藏竹刻精品中的绝品。


  竹刻堪称“立体的书画”,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宁波博物馆馆藏有一件举世仅有的国宝级珍品,它出自竹刻艺术的开山始祖朱松邻之手,是“嘉定派”竹刻技艺的代表之作,这便是明朱松邻圆雕五子戏弥勒。让我们细细品味“嘉定派”的竹刻一绝,在栩栩如生的圆雕人物中领略别具一格的工艺之美。


  一件竹刻圆雕作品何以如此珍贵稀奇?朱松邻是何许人也,其开创的“嘉定派”有何过人之处,又为何如此重要?

  笔者走进宁波博物馆明清竹刻馆,在展出的“明清竹刻艺术———秦秉年先生捐赠竹刻珍品展”中见到了这件绝无仅有的国宝级珍品,也在展厅里听宁波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李军讲述了其中蕴含的竹刻艺术之美和“嘉定派”竹刻技艺代代相传的家族传奇。

  看,弥勒带着老顽童的活泼,周身围着五个童子,对着弥勒“捣蛋”,拽耳朵、挠痒痒,扯布袋,眼前的这个场景让人不禁想到了全家团聚时,爷孙嬉戏的温馨。雕刻形神殊异,意态生动,传神入化。

  明朱松邻圆雕五子戏弥勒是摆放于展厅中的第一件艺术品,也是值得反复观赏的精品之一。

  它高十五厘米,底宽十五点二厘米,取竹材之老根圆雕而成。弥勒肥首硕耳,袒胸露肩,赤足曲肱,左手提握佛珠,右手挹袋撑地,半披袈裟,依布袋而坐。周围五童子,形神殊异,意态顽皮:有扯佛珠,有拽布袋,有跨肩掏耳,有伏足挠痒,还有手执如意,匍匐身后欲作挠腋之态。弥勒开怀大笑,恍若有声。它的背面同样精彩,透过摆放于圆雕身后的一面圆镜,只见背面布袋处还阴刻隶书:“松邻朱鹤为静悟和尚戏作于九华山白云洞。

  “朱松邻是竹刻艺术的开山始祖,也是竹刻史上赫赫有名的‘嘉定派’的代表人物,宁波博物馆馆藏的这件是他的圆雕作品,目前存世的仅此一件。”李军是研究明清竹刻艺术的专家,她向记者介绍道。朱松邻传世作品甚少,目前仅见“西园雅集图笔筒”、“浮雕海棠式笔筒”、“深浮雕松鹤笔筒”及“圆雕五子戏弥勒”等,而圆雕作品只有这一件。

1215_55.jpg

1215_49.jpg


1215_53.jpg

  竹刻是“嘉定派”的一绝,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竹刻收藏是宁波博物馆的一绝(田园玉翁注:上次去宁波博物馆时还不是很喜欢竹雕,没有细看,下次一定要好好看看)。

  臂搁、笔筒、山子、摆件、扇骨,浮雕、浅刻、留青、圆雕,181件竹刻精品陈列于此,汇集了大量竹刻名家如明代嘉定派创始人朱松邻、清康熙朝宫廷御匠封锡禄、乾隆年间嘉定竹刻领军人物周颢等人的代表作,以及许多有绝对纪年款识的竹刻作品。

  它们大部分来自著名竹刻鉴藏家、篆刻家秦康祥先生的旧藏,2001年由其哲嗣秦秉年先生捐赠给国家。我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王世襄、朱家溍先生曾对这些捐赠的藏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目前最重要的竹刻收藏,从质量和数量来看,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

  传世竹刻艺术品数量较少,因而它的收藏价值颇高。“大陆明清时代的竹刻代表作收藏主要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宁波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有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有些是孤品,非常珍贵。这一切要归功于两位秦先生,收藏、珍爱和捐赠———两代人的传承,画出的是甬城文化精神的脉络。”李军说。

  秦康祥是宁波人,也是海派篆刻大师。秦秉年继承了父亲的收藏,在历代玺印、竹雕、古琴方面收藏富甲海内。从2001年至2006年,秦秉年曾代表父母,将家中收藏的8000余件文物分三次捐赠给了天一阁博物馆(田园玉翁注:我去过天一阁博物馆,当时只知道天一阁以古代私人藏书闻名天下),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12件、三级文物1467件。他用人生中最后的时光,兑现了父亲秦康祥留下的遗言:“家里的宝贝,以后都要送回家乡,留给天一阁。”宁波博物馆建立后,这批竹刻也来到了这里。

  李军在研究中发现,秦康祥对竹刻艺术是“痴”。“他本人就是一个精通书画金石的文人,而他一生都在积极搜罗名家印和竹刻品等(田园玉翁注:他有这种艺术功底,鉴赏能力,所以能成为大藏家,这非常重要,否则鉴赏能力很难获得巨大突破,这是一个规律,很多大藏家自身就是这一门类的优秀匠人,因此他能鉴赏出器物水准的高下)。秦秉年曾说起父亲的这种收藏,不为利益、不为私欲,只为有一天能够将藏品带回家乡宁波。最终,父亲的念想由儿子实现,家藏成为国藏。”

  展馆里还有很多扇骨和臂搁,是文人雅趣之物,表现了中国文化与竹子的“不解深缘”,也蕴涵了极富魅力的人文鉴赏的艺术价值。《清张风右军挥毫图臂搁》是一件雕刻刀写就的书画作品,书法潇洒遒劲,笔势雄健,气脉飞动,臂搁下方有一人物,以白描线条勾勒,苍劲中又见温润。而雕刻它的艺术家正是明末清初鼎鼎有名的画家张风,这件臂搁是他晚年艺术特点的凝结,更是他艺术追求的精品。

宁波博物馆明朱松邻五子戏弥勒竹雕细节赏析

《清张风右军挥毫图臂搁》清代画家张风的作品,笔法苍劲中又见温润。

  于蒨的留青作品《秋塘浮游图臂搁》、吴之璠浮雕《静听松风图臂搁》、李流芳刻行草《蝶恋花词臂搁》等也都是世所罕见的精品,值得参观者驻足品赏。

  朱松邻何许人也?他的作品为何如此珍贵?李军跟记者追溯起了其中的缘由。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最早起源于战国,西汉时已出现颇具装饰意味的纹样,经唐宋元的发展,技艺日趋成熟。明中后期,在文人墨客的倡导和推崇下,竹刻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演绎成独具特色的高雅艺术。江苏嘉定成为竹刻艺术首先兴起的地区。朱鹤、朱缨、朱稚征朱氏祖孙三代成为嘉定竹刻技艺的代表,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体系。

  明嘉靖、万历年间的嘉定地区,由于受周边方兴未艾的“吴门画派”所倡导的文人画风的熏陶与影响,一些颇具文人气质且兼能工诗擅画的雕刻家,刀笔并举,书画兼融,开始以竹为表现载体,创作出各种富有浓郁文人气息与风格的竹刻艺术品。朱鹤就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先驱者,他被后人视为“嘉定派”竹刻艺术的开山祖师。自朱鹤以后,中国的竹刻艺术开始兴起,并首先在朱氏门内日趋成熟,逐渐完善,最终形成相传数百年的“嘉定派”竹刻技艺。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世本安徽新安,生活于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年间。少时即通古篆,得缪篆不传秘法。精雕镂艺术,善制印,尤擅长诗文书画,能“以刀代毫”、“以画法刻竹”。他“以南宗画为正法”,同时又糅合北宗笔法,创造了“洼隆浅深,可五六层(田园玉翁注:与水墨画的墨粉五彩一个意思)”的镂空深刻透雕法,高浮雕和透雕为主,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表现出丰富而生动的立体画面层次,使情景人物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艺术效果出乎时人意料之外,为一时良工所不及。其所雕竹刻作品种类丰富,有笔筒、臂搁、香筒、簪、匜、杯、罂、佛像等,其中以所刻簪与技艺最为精湛,以致于世人得其器不以器名,而直呼其“朱松邻”。朱松邻除善用镂空深刻透雕法刻竹以外,还善用圆雕法刻人物塑像,尤其是观音、弥勒等佛像,开创以高浮雕兼透雕深刻技法刻竹。朱松邻是“嘉定派”竹刻的开山始祖,奠定了“嘉定派”竹刻的风格,与子小松、孙三松并称为“嘉定三松”或“竹三松”。

  在朱氏家门,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竹刻艺术在祖辈朱鹤时创导兴起,经子辈朱缨发展,至其孙朱稚征时日臻完善与成熟。

  其子朱缨(号小松)专注于人物形神兼备的表达,尤其是善于抓住人物的神态,以其不同神态的表情流露,来揭示人物在不同场景下内心世界的活动状况,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孙朱稚征(号三松)在竹刻方面,常常反复研摹推敲,精雕细刻,追求至善至真,“其雕刻刀不苟下”。嘉庆皇帝对其所刻笔筒推崇备至,有题曰:“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 

  “嘉定派”竹刻艺术至第三代传人朱稚征时,最终形成了雕刻技法以深刻兼透雕法、高浮雕法与圆雕法为主,艺术风格注重表现丰富而立体的画面层次,重视写实,突出传神,强调形神兼具,尤重于表现人物精神气质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

  可以说,“嘉定派”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而且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在明清竹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声名远播,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竹刻艺术史上无可替代的璀璨一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诚交古玉藏友,博主居北京,主攻历代古玉研究与收藏,最爱商周战汉,中古明清亦可,喜精美略胜于年代;也喜欢佛像艺术,醉心于佛像的静谧与虔诚;亦爱明清竹雕。  
同时致力于股票价值投资研究,仅做绩优白马,中线波段操作,以供收藏之资,诚交股友,共享股票心得及信息;
本博主微---信(可扫博客首页二维码):dushitianyuan01(都市田园拼音+01)
本人的收藏博客、微博:田园玉翁
本人的股票博客、微博:开门红股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