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月1日 嘉定竹雕博物馆竹雕艺术展(侯崤曾)

 天上星星期二 2014-06-23

"12月1日

筹备已久的嘉定博物馆将于12月1日落成启用,将举办【竹雕艺术展】为期一个月。此次展出,嘉定博物馆因收藏竹雕名品不多,只出品15件;上海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中国竹雕艺术精品最多的博物馆,去年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落成、举办文房清供艺术展,上海博物馆便借展甚多,今次嘉定博物馆落成,上海博物馆答应出品25件;向来对历代竹雕艺术有深入研究的【翦淞阁】主人黄玄龙负责海外遗珍60件,以致有100件竹雕名品将参加展出,是近年最具规模一次竹雕艺术展出。此展已获得耆老王世襄题字,并邀请陶继明撰写「嘉定竹刻艺术总编」、徐征伟撰写「嘉定竹刻人文精神」、张伟忠撰写「嘉定竹刻艺术形式与技法」「嘉定竹刻海外遗珍」一书将于近日出版。

今次嘉定竹雕博物馆开幕大展,最受瞩目的还是由黄玄龙策划的【嘉定竹刻海外遗珍】精品展,这批精品共有六十件,分别来自台湾、欧、美、日等海外收藏家,涵盖历代名家竹刻精品,可说是近年关于竹刻艺术最具学术性的一次展览、且全部六十件展品将编辑出版图册,目前正由【翦淞阁】工作团队负责编辑中,将于十月中旬正式出版。

关于竹刻重要古籍,有金坚斋所著「竹人录」及金西西所著「刻竹小言」,这两本古籍记录着中国竹刻艺术的发展、名家风格及鉴赏。尤其,金坚斋所著「竹人录」对清代竹刻名家描写更是传神,分别以汉魏权舆、建安风骨、齐梁绮靡、微云河汉、汤盘孔鼎、少陵神采、山中遗民等七种诗派品藻来归纳清代竹刻名家作品风格,可惜古籍都无图像记载,无法一一比对图像。今次【翦淞阁】工作团队编辑的【嘉定竹刻海外遗珍】精品展图录,除基于金坚斋「竹人录」七种诗派品藻再做论述外,更强化了图像、拓本及360度环绕拍摄方法拍摄,对竹刻艺术鉴赏更能完整呈现。因嘉定竹雕博物馆落成及竹刻艺术大展开幕,本刊特别编辑制作【竹刻艺术专辑】,除介绍嘉定竹刻大展海外遗珍精品外,还由〈拍卖年鉴〉提供历年竹刻器拍卖成交重要精品,回顾历年竹刻器拍卖行情,相信能提供读者对竹刻器拍卖行情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嘉定金坚斋·以诗派品藻竹刻大师之分类

书写主要参考书目:一、竹人录。金坚斋二、刻竹小言。金西厓三、嘉定地方文献资料

汉魏权舆 朱松邻/朱小松(有纪年)/朱三松/秦ㄧ爵/沈汉川.禹川.昆仲/沈两之(有纪年)

建安风骨 吴鲁珍/王之羽/朱文友

齐梁绮靡 顾宗玉

微云河汉 周墨山/王永芳/陈雪立

汤盘孔鼎 封义侯/封氏一门/施焕文

少陵神采 周芷岩(有纪年)/孙铸亭/周东藩/沈全林

山中遗民 侯崤曾

朱氏创嘉定竹刻

上海嘉定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陶继明

中国竹刻艺术经过漫长的发展阶段,到明代中期已趋于成熟。清代陆廷灿《南村随笔》说:「城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创为之,继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朱氏三松是嘉定竹刻的开山祖,他们祖孙三代开创了浮雕和透雕的深刻技法,融书、诗、画、印于一体,作品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明显的地域性,可谓独树一帜。在当时仿照此法的即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沈汉川、沈兼等人,形成嘉定派竹刻。

汉魏权舆

上图:朱三松制 千岁芝 紫檀如意 明 高5.5 cm 长34.3 cm

金坚斋《竹人录》言朱三松「所刻笔筒及人物、秘阁、香筒或蟹或蟾蜍之类,当时即已宝贵,今日则琼弁火齐,名重五都矣。」「邑中好古士大夫家所藏真三松制者,重如拱璧,不轻饷人。」竹人创作的材质,偶而采用紫檀、黄杨、乌木、角牙等,属性相类的素材。千岁芝如意,选材紫檀近根部位,色呈紫乌相间,质理绞丝瘿影交织天机。绝艺巨匠,熟视良材,不茍奏刀,一器常历岁月始成。状写千岁玄色灵芝,显筋露骨,故作貌丑劣。柄壁行书刻款「三松」,并刻「朱氏」方印。署款风格相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朱小松制紫檀灵芝盘》,因此,当是三松中年或更早的作品。莹若琉璃,质比犀象。

左图:朱三松制 麻姑献寿图 竹笔筒 明 天启元年 1621 高18 cm 径8 cm

金坚斋《竹人录》云「朱氏擅名竹刻」,「大抵花鸟规木无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宗为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宗。盖以刀代笔,惟简老朴茂、逸趣横生一派,最易得神也。」麻姑献寿笔筒,构图气氛梦幻奇诡,古松怪石矗立,流云浮岚缥缈,恍若神仙境地。麻姑,胡族,十六国时(四世纪)太原人,麻秋之女。作者考据典藉,虽仪表作高髻卷发,其姿容娴淑窈窕;随行童子二人,前行者手奉桃实,后行者肩负篾篮斜插瑶草琼葩;不言而喻,篮中承置者定为王母祝寿的灵芝酿酒。作品中显见其刀法雄浑内敛,藏锋不露的朱氏家传绝学。石畔行书刻款:「辛酉秋日 三松制」,即天启元年(一六二一),乃三松晚年之作。黛紫色泽,葆光莹朗。

右图:秦志伊制 子乔凫舄图 竹笔筒 清初 顺治十二年 1655 高18 cm 径10.3 cm

金坚斋《竹人录》:「秦一爵,在朱氏之后,沈兼之前。法本三松而能运以己意。平日矜贵,不茍徇人求,故传世绝少。」志伊,当是秦一爵别字或表号,《竹人录》秦姓者,惟独此君。子乔凫舄竹笔尊,采用透雕刻法,刀法简古有味,镂空作地,以虚衬实,相间成章;兼用高浮雕法,不仅镌刻图案正面,旁侧圆转处,亦见刀痕。人物造形简老朴茂,王子乔赤足、持履、戴通天冠,枕石眺望远空中之飞鞋;深刻山石皴法,外边一刀甚为深峻,里边则斜坦并削角,刻意强调岩壁山石崚嶒的肌理。篆书刻款「乙未秋日制 秦志伊」,并刻「省」、「野」二枚方印。即顺治十二年(一六五五)。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左图:朱三松制 幽壑潜蛟图 竹罂 明 高3.5cm 宽6.4cm

金坚斋《竹人录》:「小松亦善刻竹。与李长蘅、程松圆诸先生游,将小树翦絷供盆盎之玩,一树之植几至十年,故嘉定之竹刻、盆树闻于天下,后多习之者。」朱三松亦如其父,擅拟古画迭植盆树。《嘉定县志》:「翦挚数十年,高不盈尺,而枝木苍老,体势奇古,迭盆山,杂植诸小树,方尺中,冈峦起伏,类非俗手所能彷佛。」幽壑潜蛟竹罂,取法北宗写生古松盆树一躯,结构严谨,气韵蕴藉,刚柔兼济,达到化境。刀法雄浑内敛且富于变化,处处藏锋。躯壁篆书阳文方印刻款「三松」,结体醇古,不亚汉印。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中图:沈两之制 榴实图 竹罂 清初 1617-1675 高6.2 cm 宽9.4 cm

金坚斋《竹人录》:「父汉川,从朱三松学竹刻,两之尽心摹拟,尽得其传。所镌印章,直逼秦、汉。」又「沈氏世习幼科,至两之而术益深。」两之深谙医道,医名为刻竹所掩;竹器制度浑朴,尽得三松刀法,非时下俗工所能彷佛也。榴实竹罂,选材鸟啄虫蛀的畸形根部;所谓大璞不斲,轮困蟠屈,皆言其不事精雕细琢,只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榴枝回环,预留根材,雕成榴实;刳榴膛中空,腹大口小,并设活轴口盖,是为罂。益以卷转之叶,使枝、榴多处连属;善用天然巧作,宛若天成,尽属化境。罂底隶书刻款「此君多子 两之」。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右图:朱小松风格 观音大士 竹造像 明 1520-1587 高29 cm (连座) 宽9.5cm

金坚斋《竹人录》评朱小松:「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明人徐学谟《朱隐君墓志铭》:「刀风所至,姑亡论肌理发肤,细入毫末,而神爽飞动,恍然见生气者。」明人娄坚《朱清父传》:「艺事精绝,传神乃在颊上三豪,不然而徒拘拘焉,求肖于丰赢黔皙,其神弗存也。」观音大士舟告像,取缜密坚实之竹根雕制;素材圆浑微曲,巨匠因材施艺,所费刀斧不多,姿容已传神写照。且因地置宜,立意预留大量竹根斑痕,若设色傅彩,光泽美丽。宽袍广袖折痕深刻,线条紧张有力,且绵密严谨;面相简老朴茂,逸趣横生;发丝及顶佛刻划细致,有恰到妙处的缀饰作用;刀法雄浑内敛,藏锋不露,隐起圆熟。无署款及纪年。枣红色泽,葆光莹润。

竹刻高手吴之璠

清乾隆年间,款署“槎溪吴鲁珍”的竹刻木雕作品多次传入宫廷。乾隆帝十分喜爱,问身边侍臣:“这个‘鲁珍’是谁?”侍臣们无以对答,于是派人查遍群书,终于从康熙年间南翔文人陆廷灿撰写的《南村随笔》一书中找到了鲁珍的名字。“鲁珍”就是南翔竹刻高手吴之璠。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乾隆帝知道鲁珍就是吴之璠后,十分向往。他推崇吴之璠的作品,亲自写诗赞誉吴之璠的高超手艺,让工匠镌刻于吴氏作品上,其中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刻竹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由于乾隆帝的推崇,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吴之璠热” 。

建安风骨

左图:吴鲁珍制 南书房春风诗 行书竹秘阁

清初 康熙三十三年 1694 长27cm 宽7cm

程序伯《练水画征录》:「鲁珍所刻笔筒有贡入内府者,镌款「槎溪吴鲁珍」。乾隆乙未,上问鲁珍何人?侍臣无以对,偏翻遗书,得之南村随笔,据以入奏,由是鲁珍之名大噪。」南书房春风诗行书秘阁,刻五言诗二句:「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扬。」字大寸许,笔势遒劲流动,光彩照人,有玉润珠圆之妙。用薄地阳文刻法,刀工精绝,尽泯锋锷之痕,又益以岁月,故莹朗若是。署款「甲戌岁朝 南书房 吴之璠制」,与诗句显出一手,款字对较,用笔结体,无不相合。诗句行草,并是鲁珍所书,亦无可疑矣。《竹人录》云:「天津马令素挹其名,延为上客,后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从之偕往,遂不知所终。」或谓「天津马令去官,入值南书房,鲁珍从之偕往?《南书房》亦称南斋,位于干清宫之西南,本康熙帝读书处,后选调翰林,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内当值,称:南书房行走。康熙帝与诸文士赏花钓鱼,剖析经义,无异同堂诗友。」

右图:吴鲁珍风格 不律居 行书竹器 清初 高15cm 径6.3cm

金西厓《刻竹小言》:「世人每谓刻书易而刻画难,实则刻书难于刻画,何止倍蓰。刻画稍有舛误,尚可修补掩饰。刻书则必须全神贯注,不容有一刀走失也。」不律居竹器,施以薄地阳文刻法,行书「不律居 雪庵」,并方印二枚「生白斋」、「若思」。字大寸许,笔势遒劲流动,光彩照人,有玉圆珠润之妙。雪庵或为鲁珍之别号,取换鹅诗、南书房书春风诗、新栽花竹诗等秘阁字体相较,用笔结体,无不相合。定鲁珍所刻真迹,数器款字,可资鉴定之助。《说文三篇下.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植聿一,凡聿之属皆植聿。」《说文三篇下.笔》:「秦谓之笔,植聿竹。」不律居,即笔筒之雅号。黛紫色泽,葆光莹朗。

上左图:吴鲁珍风格 黄忍庵铭 迭翠图 竹笔筒

清初 顺治十三年 1656 高15 cm 径8 cm

金西厓《刻竹小言》论薄地阳文:「其藉以表达此种意趣之竹质,只用坚实而润泽之表层肌肤,若越此而及竹理,便松糙晦涩,不中用矣。」迭翠笔筒,镌成交迭翠竹一双,秀骨英姿,阴阳相生;枝叶自节间生萌,枝则由粗而细,逐节歧分,直至梢尖雀爪。叶则或向、或背,或疏、或密,组合分明。枝叶之间,生长连属,谨严有法;而前后之重迭隐现,层次浅深,精巧娴练,不愧名家也。施以薄地阳文刻法,珠圆玉润,宝光流辉。乃鲁珍未款之作,取上海博物馆藏《竹枝月季图笔筒》及《翦梅图竹笔筒》相较,构图结体,无不相合。素壁行书刻铭「忍庵道人」,即黄与坚,嘉定邻县太仓人,清顺治十六年(一六五九)进士,授知县。

上右图:吴鲁珍制 翦梅图 竹笔筒

康熙二十五年 1686 高15.5 cm 径7 cm

金西厓《刻竹小言》「薄地阳文一名,成为鲁珍浅浮雕刻法之术语,为竹刻艺术增添一专门词汇。鲁珍此法,其突起高度虽低于朱氏之高浮雕,但游刃其间,绰有余裕。一则因鲁珍善于在纸发之隙,丝忽之间,见微妙之起伏,照映闪耀,有油光泛水,难于迹象之感。」翦梅笔筒,采隐起甚微之薄地阳文刻法,作翦枝梅花;暗香浮动,疏斜横斜;重花迭枝,薄似轻云;而映带回环,秀媚高雅。刀工精绝,有玉润珠圆之妙。素壁行书刻款并题诗「双鹊飞来噪午晴,一枝梅影向窗横。幽人宿醉闲歌枕,不待闻香已解酲。丙寅 吴之璠制」,即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六)。黛紫色泽,葆光莹朗。

下左图:吴鲁珍制 刘海戏蟾图 竹笔筒

清初 康熙二十七年 1688 高15.7 cm 径8.9 cm

乾隆帝《御制诗集.咏吴之璠竹刻海蟾笔筒》:「一帚扫清三界尘,戏蟾犹自不离身。还金篇与伊谁论,彷佛其人道姓甄。」刘海戏蟾笔筒,采浅浮雕兼用薄地阳文刻法;刘海散发嬉笑,解衣拳足踞坐彗帚,指夹古钱,勾引三足金蟾。金西厓《刻竹小言》:「鲁珍常用之另一手法,亦明代竹刻不经见者,为萃集精力,刻划只占全器某一局部之一事一物,此外则刮及竹理,任其光素,或有雕刻,不过略加勾勒而已。如此则宾主分、虚实明,朴质可见竹丝之素地,与肌肤润泽上有精镂细琢之文图,形成对比,相映生色。」素壁行书刻款「戊辰大暑后一日之璠」,即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下右图:吴鲁珍制 秋松观奕图 竹笔筒

清初 康熙二十六年 1687 高15 cm 径12 cm

乾隆帝《御制诗集.题吴之璠竹笔筒》:「刻竹由来称鲁珍,藏锋写像看传神。鲁珍绝技继朱松,逸品流传颇寡逢。」秋松观奕笔筒,作圆圜通景式构图;松风幽谷,高士奕棋,壁际崖壑,飞流倾泻。松杪间有数笔平拖,作为横云断霭,有此云霭,画境得以展拓。崖壁行书刻款「丁卯秋日为 挺老年翁之璠制」,即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黛紫色泽,葆光莹润。

齐梁绮靡

左图:顾宗玉制 和谐图 竹水丞 清初 高7.5 cm 宽13cm

金西厓《刻竹小言》:「竹刻之难,圆雕居首。竹根半藏半露,在林谓是良材,掘得未必中用,其难一也。造形设计,虽可借助于画稿模型,尤当攫捉神态,存于意想,非同表面雕刻上有画稿可循,其难二也。竹根囫囵,手握不便,刓凿坯胎,须钳夹固定,或置凳上勒稳,其难三也。圆雕处处有镌镂,或探凿于深坳之内,游刃于狭隙之中,须不时变换握刀姿势及进刀角度,其难四也。初雕既成,修饰光磨之工,均非其它刻法可比,其难五也。」和谐水丞,施以圆雕法,玲珑剔透,薄似轻云;出水芙蓉依附风卷荷衣之侧,花形纵约横博,婉柔圆润;花瓣曲折迂回,藏露隐隐,化入切出未见一瓣相同者;叶茎卷挹若洞穴,横蟹盘据叶壁,甲足刚健有力,目嵌墨色角柱,闪烁灵动,栩栩如生。荷瓣隶书刻款「宗玉」,结体平正严谨,乃顾谾署款标准格式。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中图:顾宗玉制 杜牧诗意图 竹洗 清初 高6.3cm 宽8.3cm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诗意洗,以经典唐诗为创作主题,选材厚实坚致的根部,刓刻成笔洗之形。周身巉山严崄巘,霜树纷披山谷;冷泉婉约流旋,秋草迎风飘曳;更增添几许深秋凉意。刀法工细纤巧且富于变化,棱角分明,显见露锋,开创秾华绚丽的新风格,影响远深,竹刻史上功不可没。车后崖壁隶书阴刻「宗玉」,结体平正严谨,乃顾宗玉标准署款格式。据统计,传世之宗玉制圆雕作品仅存三例,一藏于美国郑叶崇范女士《张骞乘槎竹根洗》,其二为展品第二十二号《和谐竹水丞》;遗世寥若星辰,弥足珍贵。琥珀色泽,保存佳善。

右图:顾宗玉制 杜牧诗意图 竹笔筒 清初 高13.2 cm 径5.8 cm

顾谾擅以经典诗文、诗词为创作主题,以诗情画境为构图方针,故作品蕴涵着文艺气息,为竹刻艺术开启了新的向度。杜牧诗意笔筒,以唐人杜牧诗入题,高仅四寸许,而物象壮丽。近景山石坡陀,霜树纷披山谷,崖壁则危悬欲坠,横云烟岚层迭遮掩,更添几许飘缈气息,高士踞坐其间,静观夕阳余晖映照霜叶,意境高致,耐人寻味。车后摩崖楷书刻款「顾谾」,并刻「宗玉」长方印。琥珀色泽,葆光莹朗。

左图:顾宗玉制 竹林七贤图 竹香笼

清初 高19.5 cm 径5.2 cm

金西厓《刻竹小言》:「诗筒、香筒,圆径差小,景色衔接而又熨贴自然者,尤为难能,以无铺陈延衍之余地也。」竹林七贤香笼,施以透雕法兼用数法,刻露精深、巧穷毫发;寸半直径的面积里,有着千寻壮阔的气势。构图采魏晋时期(二四八-二五四)竹林七贤遁隐山林,文会行乐为主题;山谷中,绿竹猗猗交掩苍翠长松,岩壑洞石玲珑多穴,衬托人物造形,其上匝以烟霞缥缈,器尽而意不尽。位置经营,皆苦思所得,非率尔操觚者所能有也。松杪石壁隶书刻款「宗玉」,结体醇古凝厚,乃顾王玉署款标准格式。琥珀色泽,葆光莹朗。

中图:顾宗玉制 兰亭雅集图 竹香笼

清初 高24.9cm 径7.7 cm

王羲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吟,亦足以畅叙幽情。」是年,羲之五十一岁,与太原孙统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修楔、赋诗,并亲自作序。兰亭雅集香笼,竹壁饱满宽厚,施以透雕法并兼用数法,近似高浮雕、圆雕,不仅镌刻图案正面,旁侧圆转处,亦见刀痕;其雕饰巧致,疏透玲珑,唯妙唯肖,一丝不苟,实为宗玉竭尽所能,刀随心走之力作。摩崖隶书刻款「宗玉」,结体平正严谨,为顾珏署款标准格式。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右图:顾宗玉制 放鹤图 竹秘阁

清初 长25.5cm 宽7.4 cm

刻髯翁右臂倚石仰望,左手有履在握。身后峭壁直立,老松悬生,枝干夭矫,如虬龙下探,苍古而滋茂。松外远空,一鹤飘然欲下。秘阁右侧邻边,阴刻「宗玉」二字。意古人刻竹,本可繁可简。宗玉既擅纤细,自不难偶纵疏简。不问为顾为吴,其为清初名家之作,自无可疑。竹刻画本,凡老人握履,上有飞鸟者,名为《王乔舄舄图》或《王乔舄履图》。故事本《风俗通义.叶令祠》。秘阁易名《放鹤图》自知强作解人。只为藏者设想,案头朝夕与共者,宁是林和靖而非王乔。古神仙虚无飘渺,邈不可慕也。(王世襄《锦灰三堆》)

微云河汉

左图:王永芳制 阴阳文 行书竹笔筒 清初 高14.2cm 径10.7cm

金坚斋《竹人录》卷下录《玩王翼阳镌书竹器》诗句有云:「女娲炼石补四极,不及先生真笔力。草书怀素称绝奇,运笔可学刀难师。」、「先生运刀犹运风,年来与初更不同。」「我持此语赠先生,镌书一字千古雄。」王永芳致力于书法镌刻,精进不懈,因而博得盛名。其传世作品罕见,寓目仅得数具,皆施阴文技法,兼作行书阳文浮雕,诚乃孤例,更属珍希。琥珀色泽,葆光莹朗。

右图:陈雪笠制 鹅群阁 辟邪纽 竹章 清初 高4cm 宽4cm

褚德彝《竹尊宧竹刻脞语》:「余于古肆见朱三松制竹根印,上作辟邪纽,极古?。款「崇祯庚辰三松制」,可与二京铜印并陈。」辟邪纽竹章,曾在明末、清初,盛行一时,尔后,骤然绝响,遗迹难得一见。辟邪纽竹章,刀斧不多,形神兼备,于简率中见朴拙之致,故耐人寻味;椭圆印面,阳文篆书「鹅群阁」;并行书刻款「嘉定陈雪笠制」。琥珀色泽,葆光莹润。

竹刻封氏三鼎足

嘉定竹刻至清康熙年间达到了高峰。当时,嘉定马陆封家村有一封氏竹刻家族,有十几名竹刻高手,形成以竹刻圆雕人物为主的重要流派。封氏家族中,以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兄弟三人的成就最高,号称“三鼎足”。老二封锡禄最精于竹根人物。封锡禄,字义侯,人称“竹刻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在苏州看到封氏兄弟的圆雕作品,爱不释手,便下诏要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同时入京,以艺值养心殿,专为皇室制艺,从此,封氏弟兄的名声更为响亮。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在苏州看到封氏兄弟的圆雕作品,爱不释手,便下诏要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同时入京,以艺值养心殿,专为皇室制艺,从此,封氏弟兄的名声更为响亮。

汤盘孔鼎

左图:封氏风格 折枝佛手果 竹书镇 清中 高6.8cm 宽13.8cm

金西厓《刻竹小言》论刻折枝花果,「刻法参互迭见,综错多方,不胜缕述。」若同器采用不同刻法「一为表现不同之质感,叶之向背,色泽有别,且正面叶筋,每不及背面显著,故用不同刻法以状之。一为辨层次,物体邻毗,刻法相同,容易混淆,故用不同刻法以别之。」折枝佛手果书镇,一器兼用数法,就竹根底端雕枝叶,以上镂果实;佛手指列外周,竹根中虚,故无碍于造形,果皮纹理,大小相间,圆而不圆,匀而不匀,密点满布,大有真实感。果枝回环,曲折顿挫,益以卷转之叶,使枝、果多处联署,且于卷叶预留几许竹根斑痕,若设色傅彩,宛若天生。善用天然巧作,犹如新摘,尽属化境。无署款及纪年,如此写实象生之特征,当出自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封氏风格之作品。琥珀色泽,保存佳善。

右图:封氏风格 苍龙教子图 竹书镇 清中 高4.6cm 宽11.2cm

螭,龙属。《广雅》:「无角曰螭龙。」《汉书.司马相如传》「蛟龙赤螭」,颜师古注云:「龙子为螭。」苍龙教子书镇,精选缜密竹根雕制,苍龙龇牙咧嘴,张吻吐舌,瞋目而视,颅立独角,脊线英挺流丽,长尾歧分二股,涡卷盘旋于胯侧,造形古拙而意匠新奇。三螭子,状写初度涉水,俯仰相向,身尾跂足,蜿蜒环转,惊悸之情,流露无遗,尤叹精绝。浪涛汹涌澎湃,水纹涡旋游掠,萦绕无碍。构图采多种弧线组合而成,藉强弱回荡,深浅抑扬,以展示柔婉流畅之美。无署款及纪年。此般精细得神之特征,当出自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封氏风格作品。琥珀色泽,保存佳善。

图一:封氏风格 清廷万代图 竹盒 清中 高4.8cm 宽9.3cm

清代康、雍、干三帝崇尚文化,雅爱艺术,尤钟情于嘉定竹刻艺术。封氏一门,深获宠锡,声闻于朝,陆续入值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钦造御命竹器。乾隆帝有御制诗歌咏之。清廷万代竹盒,选厚实紧致竹根,对剖为二,雕成葫芦之形,刳腹膛中空,合而为一,是为盒。益以卷转层迭之叶,使藤蔓、葫芦多处连属,宛若天成,并缀饰二蜻蜓,姿态别具,谐音「清廷万代」,盒膛内装潢之宫禁织锦及其手法,皆属清宫造办处监造特征,可资审定左证。盖乃奉命钦造之器,故世所罕见,弥足珍贵。琥珀色泽,保存佳善。

图二: 封义侯风格 东方朔 竹造像 清初 高16.5cm 宽12cm(连座)

金坚斋《竹人录》:「吾竹竹根人物,盛于封氏而精于义侯。其摹拟梵僧佛像,奇踪异状,诡怪离奇,见者若毛骨竦立。至若采药仙翁、散花天女,则又轩轩霞举,超然有出尘之想。世人竞说吴装,义侯不加彩绘,其衣纹缥缈,态度悠闲,独以铦刀,运腕如风,遂成绝技,斯又神矣。」东方朔造像,取厚实竹根雕制,造形设势,绰裕自如,绝无受竹材约限之憾;姿容刻划精绝,传神写照,逸趣横生;目中并嵌墨色角柱,隐隐发光,栩栩如生,有画龙点睛之效。刻者刀法内敛,藏锋不露,隐起圆熟。无署款及纪年,残而不废,弥足珍贵。

图三:封氏风格 东方朔奉桃 竹造像 清初 高10cm 宽8.5cm

东方朔,宽额丰颊,茂髯披胸,束发岸帻,广袍长袖,左手端奉桃实,右臂垂放支地,目中并嵌墨色角柱,隐隐发光,栩栩如生。竹根选材缜密坚实,皮表呈琥珀色泽,葆光莹润。刀法沈凝内敛,饶有古趣,故乃嘉定封氏一门的经典风格。

图四: 施焕文风格 赤壁泛舟图 竹笔筒 清初 高12.2cm 径6cm

金坚斋《竹人录》:「其刻石法用倪云林侧笔皴,小坡高下顿折,望之如绘,皆前人所未有。」赤壁泛舟笔筒,施以高浮雕法,兼用数法;舟中坐三人,袍而多髯者东坡;禅衣冠,对东坡坐而俯于几者为佛印;道士隅坐,则相从之客也;船尾舟夫摇橹。赤壁之下,危崖峭壁,老树繵松,激湍汹涌,舒回云霭,刻者无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署款及纪年。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施天章制赤壁图鸡血石印章》相较,构图技法,无不相合。乃焕文未款之作。琥珀色泽,葆光莹朗。

书画竹刻家周颢

清乾隆年间,周颢是嘉定竹刻的一位领军人物。周颢,字晋瞻,号芷岩,号雪樵,南翔人,生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书法、绘画、诗歌俱精。周颢自幼学画,曾问业于虞山派大画家王翚,被誉为得其真传。学者钱大昕称他“于画独有神解,仿古贤山水人物皆精妙”。嘉定文人王鸣韶也称他“山水于诸大家无所不有临木无,可以乱真”。他的画技法娴熟,造诣很高。他擅长画竹,兴酣落笔,风枝雨叶,无不曲肖,在江南一带颇负盛名。诗人吴衍庆于此有诗赞:“十日五日笑经营,一水一石成倾刻。层峦迭翠金碧山,渲染纸上淋漓湿。有时掀髯得意来,醉拈秃笔出腕力。挥尽一斗玕麋桨,悠见琅瑜出东壁”。周颢最突出的成就为竹刻,少负盛名,各种刻法无所不能。将“绘画六法”融合和运用于竹刻艺术,以画法刻竹,以刀代笔,达于化境,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时人誉为“将南宗画法入竹刻之第一人”,“若取历朝诗家与竹人相拟,芷岩(周颢)可当少陵(杜甫),二百余年间首屈一指”的竹刻大师。他的刻件有“绝顶佳品”之称。

少陵神采

左图:周芷岩制 早春图 竹笔筒

清 1685-1773 高15.3 cm 径13.3 cm

钱大昕《周山人传》:「山人更出新意,作山水树石丛竹,用刀如用笔,不假稿本,自成丘壑。其皴法浓澹坳突,生动浑成,画手所不得到者,能以寸铁写之,当时以为绝品。山人亦雅自负,其运刀时,若丝发未称意,虽垂成,亦斧以斯之。」早春图笔筒,以画法入竹刻,用渴笔作坳突法,刻怪石对峙,又以细腻之笔,勾勒出芝草为缀饰。竹林之中,古松斜卧,老态龙钟而不知岁;松针新短,点出早春气象。丛竹穿插得势,布局疏密得宜,细竹、老竹短长欹侧,无不曲肖,出于意想所不及。竹坡素壁刻款「芷岩制」,书法跌宕奇伟,师法东坡而多自得之趣。器大如斗,葆光莹朗。

右图:周芷岩制 檀园山水图 竹笔筒

清 1685-1773 高14 cm 径10.5 cm

钱大昕《周山人传》言其「读书不应科举,而于画独有神解,仿古贤山水、人物皆精妙。尤好画竹,兴酣落笔,风枝雨叶,无不曲肖。」风竹笔筒,构图作疾风式,铁划银勾,雷霆万钧,真神迹也。且刀痕爽利,阔狭浅深,短长敧侧,皆具斧劈意趣。素壁阴刻铭文:「与可画竹不见竹,东坡作诗忘此诗。高丽老茧冰雪古,戏成岁寒岩壑姿。纷纷尘霰落碧筱,谡谡好风伏旧枝。狰狞头角易变化,孤影夜深雷雨时。至正五年冬,梅道人写于橡林旧隐。乾隆庚申夏月,芷岩摹镌。」并刻四印:「洗心」、「周氏」、「芷岩」、「翻风凌雪」,既乾隆五年(一七四○)芷岩临木无古贤画法入竹刻之巨构,题识与署款显出一手,款字相较,无不相合。琥珀色泽,葆光莹朗。吴镇(一二八○-一三五四),字仲圭,号梅花道人,自署梅道人。浙江嘉兴人。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着《梅道人遗墨》。

山中遗民

侯崤曾制 残荷图 竹罂 明 高10 cm 宽12 cm

金坚斋《竹人录》:「侯崤曾,字晋瞻,通政侯忠节公族弟也。金吾世冑,王谢多材,时秬园先生隐居东郭,开明月之堂,集岁寒之友,山人手制诗筒,邮递赠答,秬园有诗记事,载西留草。同时何匡山平得朱松邻手制竹罂,遂以竹罂颜其居。读吴梅村、宋荔裳唱和诸什,犹想见前辈风流云。」侯崤曾与同里沈禹川、周约之并为前代遗民。遗民有独立的人格与性格,反对异族的统治,精神独与天地相往来,萧然之极,浸润于无畏、无为之境界,作纯艺术的追求,寄技存道,发愤制作,抒发胸中抑塞磊落之奇气。残荷罂,古拙朴老,以深秋荷叶为形体,边卷欲枯,虫蚀残痕,筋脉叶内浅镂,叶外隐起,状若写生,一叶翻折,露出雄蟹,虽盘据叶中,仍有横行之态,若有声响。叶底盘梗转折交迭,圆活肥润,呈现顽强生机。梗蒂作篆书阳文圆印「崤曾」,结体醇古,得汉印神髓。紫黛色泽,葆光莹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