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荼薇花

 香草花园图书馆 2020-02-04
名字由来
明.嘉靖《香山县志》“花品”条 明.嘉靖《香山县志》“花品”条

中土文献提及荼薇,明.嘉靖《香山县志》或许最早。《县志》载:“花品十九,曰兰、曰菊……曰荼薇……”  

荼薇,常绿丛生灌木,花期于3-4月份。荼薇花,粉红色、重瓣,形状如牡丹花,花香清新高雅。荼薇之名由来,源自外香品“酴醿露”。明.黄衷《海语》“酴醿露”条云:“酴醿,海国所产为盛。出大西洋国者,花如中州之牡丹。”小榄先民为应对明朝廷严酷的“海禁”政策及区分“酴醿露”之原料的“中”与“外”,而巧妙地利用方言中“荼”与“酴”、“薇”与“醿”发音的恰同,将西来的酴醿取名为“荼薇”。

荼薇的原产于西域波斯(今高加索一带),是制作蔷薇水的原料。宋.赵汝适在《诸蕃志》已云:“蔷薇水,大食国花露也。......其花与中国蔷薇不同。”大约在明中期,香山县的濠镜澳(即今澳门)成为当时的国际贸易集散地之一后,才被引种入我国。小榄镇开始种植荼薇的时间亦在明代中香山县辖区内设立广东市舶司分支机构的前后。

荼薇真品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

蔷薇水是古代皇室的奢侈品。西域每每进贡给中国帝王的数量极为有限,它以芬芳与稀有而闻名。自进中土以来常带有几分神秘:蔷薇水是西域夷女所收集的凝结于蔷薇花上之冰露。宋《百宝总珍集》“蔷薇水”条:“此水出南番国,如采于早辰蔷薇花上。”及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旧说蔷薇水,乃外国采蔷薇花上露水。”明代嘉靖《海语》卷二“酴醿露”条描绘得更惟妙惟肖:“蛮中遇天气凄寒,零灵凝结,着地草木乃冰,澌木稼殊无香韵,惟花上琼瑶晶莹,芳芬袭人,若甘露焉......”

彼时,蔷薇水亦被用于级别最高的佛事,佛家称之为阏伽水,是供佛之物。《大日经疏》曰:“如是本尊等现前加被时。即应当稽首作礼奉阏伽水。此即香花之水。”《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一卷:“如取二净器盛满香水。安置坛中以用供养。”近代,不时有蔷薇水瓶从佛寺地宫出土,如1966年瑞安县慧光塔内出土的蓝色磨花高颈玻璃瓶(图见《荼薇香录》94页),1971年无为城关宝塔底部出土的高颈圆腹瓶(图见《荼薇香录》80页)。它们均透露明显的伊斯兰风格。奉佛功能可见一斑。

酴醿露即蔷薇露

酴醿露即蔷薇露 酴醿露即蔷薇露

酴醿露仅出现于明代嘉靖期的文籍中,是古代珠三角地区对蔷薇露(水)的俗称。

自汉唐至清,位于珠三角的番禺(即今广州)为历代中土最大的香货集散地。由于真品酴醿露极为稀少,故当地乡民以本土蔷薇仿制酴醿露牟利。致宋后,大量仿制的酴醿露与真品同售于市。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云:“至五羊效外国造香,则不能得蔷薇,第取素馨、茉莉花为之,亦足袭人鼻观,但视大食国真蔷薇水,犹奴尔。”

酴醿露即蔷薇水,见明籍《广东通志》、《华夷续考》、《香乘》等。

海上丝绸之路的珍稀贡品

海上丝绸之路的珍稀贡品 海上丝绸之路的珍稀贡品

中土最初对荼薇真品的认识源自公元958年占城国(今越南)的贡品,南唐.张泌《妆楼记》“蔷薇水”条:“周显德五年,昆明国献蔷薇水十五瓶。云得自西域,以洒衣,衣敝而香不灭。”

舶来的蔷薇露自古是稀罕品,屡见于历代诸番的朝贡中。据《宋史》所载,建隆七年、熙宁十年、雍熙元年、大中祥符四年均有所贡,但数目不详。而记录具体数目的有咸平二年贡蔷薇水四十瓶和道元年贡蔷薇水二十琉璃瓶。相对其他香货,数量上的偏少更弥见其珍贵。

《宋史》:“建隆元年九月,(占城国)其王悉利胡大霞里檀遣使李遮帝来朝贡。......七年,又贡象牙、乳

香、蔷薇水、万岁枣、褊桃、白沙糖、水晶指环、琉璃瓶、珊瑚树。八年,又遣使蒲陀汉等贡方物,赐以冠带、器币。”

《宋史》:“至道元年,其国舶主蒲押陀黎赍蒲希密表来献白龙脑一百两,腽肭脐五十对,龙盐一银合,眼药二十小琉璃瓶,白沙糖三琉璃瓮,千年枣、舶上五味子各六琉璃瓶,舶上褊桃一琉璃瓶,蔷薇水二十琉璃瓶,乳香山子一坐,蕃锦二段,驼毛褥面三段,白越诺三段。引对于崇政殿......”

《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三外国六云:“须文达那,洪武十六年,国王殊旦麻勒兀达朌遣使俺八儿来朝,贡马二匹,幼苾布十五匹,隔著布、入的力布各二匹,花满直地二,番绵直地二,兜罗绵二斤,撒剌八二个,幼赖革著一个,撒哈剌一个,及蔷薇水、沉香、降褊桃香、速香诸物......”

摘自《荼薇香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