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道茶十里香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2-04
发布时间: 2019-05-28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李凤森 郭军 何贞贞 |责任编辑: 君君

巍巍武当八百里,悠悠道茶十里香。

5月18日,沿武当山景区盘山公路行驶约20分钟,记者进入武当山景区办事处八仙观村:放眼群山郁郁葱葱,飞云荡雾风景旖旎,茶带层层形似天梯,如织游人流连忘返。

置身茶园,茶涌绿波,蔚为壮观;伴着悠扬的采茶歌,戴上竹笠,挎上茶篓,采摘新茶,其乐无穷;嗅着茶香,带上亲手采摘的鲜叶嫩芽,来到制茶坊,动手晾茶、炒茶、揉茶……游客不禁感叹:茶不醉人人自醉,康养游乐乐逍遥。

八仙观村位于武当山景区腹地,平均海拔600余米。“八仙山岭八里长,阴坡阳坡一片荒,姑娘早婚往外嫁,小伙在家当和尚。”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八仙观村村民自编的顺口溜,也反映出该村曾经贫穷落后的面貌。

武当道茶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寺院禅茶一起,被誉为我国四大特色名茶。但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除在深山老林中零星存留的百年老茶树外,很难觅见武当茶树。武当道茶的制作工艺则隐藏于民间或道人之中。

1984年,湖北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学者来到八仙观村,通过对当地土壤、气候、茶叶品质等进行考察论证,认定武当名山出名茶,撰写了关于建立武当山名茶基地的报告,决定在武当山八仙观村等地建立名茶基地。

1987年,八仙观村兴办集体企业八仙观茶叶总场,结合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和旅游发展,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济发展模式,兴建高标准生态茶园3000余亩。经过多年发展,八仙观村被原农业部 (现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道茶文化之乡”称号。2009年,武当道茶被评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2011年“武当道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7年,八仙观村成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户在车间就业。同时,派出技术骨干对农户的茶园种植管理进行技术指导,茶叶生产季节对贫困户延长茶叶收购时间,农忙季节吸收贫困户到茶场打短工。通过一系列措施,带动37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今年茶园开园以来,已向贫困户支付鲜叶收购款30余万元。

“每年3月底至5月初是生产茶叶的关键期,茶场年产各种档次茶叶5000余公斤。”八仙观茶叶总场负责人介绍,八仙观茶叶总场拥有国际一流的机械设备近百台套,有20多年丰富制茶经验的技术骨干20多名。作为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的核心会员企业,八仙观茶叶总场直接带动周边2000多户茶农增收,辐射带动鄂西北35万茶农发展武当道茶基地57万亩。

品牌就是效益。八仙观村支持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成功开发武当保健茶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除加工茶叶及相关产品外,八仙观村依托区位优势,投资180余万元兴建1500多平方米的旅游文化长廊,深入挖掘传承独具特色的武当道茶制茶工艺和茶艺表演,吸引游客在此品味武当道茶、观看茶艺表演、感受养生文化、参观生态茶园。

“走‘茶、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不仅深受游客欢迎,也为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八仙观村党支部书记崔久华说。

曾经“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村民张大明,自1997年起陆续种植15亩茶园,丰年仅出售鲜叶收入就达到7万多元。

“没有村级产业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顺利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延福拥有茶园12亩,虽然茶园面积大,但由于不懂茶园种植管理技术,收益一直不高。该村扶贫车间成立后,茶场派出技术骨干对陈延福进行技术指导,如今陈延福年销售鲜叶3万余元,顺利脱贫。

八仙观村自2009年起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补贴,每人每年补贴600元;对本村农家子女考上大学的给予每人5000到10000元的奖励。

去年,八仙观村与祥源控股集团签订合作开发协议,祥源集团计划投资10亿元,以文、旅、农融合发展为切入点,开发建设武当文化展示中心、中国道茶博物馆、八仙户外体验中心、文创商业街,助推武当山旅游转型升级。(李凤森 郭军 何贞贞报道 武当八仙观村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