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宝

 杨关桥 2020-02-04
孙过庭(约648—703以前),字虔礼,自署吴郡(今苏州)人。曾任率府录事参军,由于操守高洁,不随世俗,遭谗而弃官,后贫病居家,潜心书艺。
《书谱》书理与书法双璧合一,《宣和书谱》称孙过庭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清刘熙载称之为“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皆道出了孙过庭《书谱》的艺术特色。
今天,我们先选取《书谱》首页第一行中“孙过庭撰”四字进行局部解读。理由有二:一是四字中含有许多重要的笔墨语言,必须读出来;二是中国美院张爱国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书家作品的正文可以写到75分的话,那么他的款字必须写到95分才行”,即是说,落款名字是经过书家千锤百炼的,因此也必须是成功率最高、写得最精彩的部分。
图1处,侧锋入纸,笔触较短,节奏较快,至图2处,迅即调整笔锋,由侧转中,为下面中锋行笔做好准备;
图2处,介于方圆之间,外柔内刚;欲达此种效果,必须认真体会转笔过程中提按的细微变化,并且这种体察要贯穿整个书写过程的始终;
图2—图3处,行笔速度与图1—图2处差不多;
图3—图4处,行笔向左下方拉开空间,与前期行笔相较,形成一个长笔调,更显悠柔;
图4处,不是顺势圆转带过,而是明显增加了一个翻折顿挫的动作,由圆变方。此处的节奏应较图1、2、3处放慢,主要是为了下面的行笔做准备,蓄势待发,用笔变化多端,耐人寻味,此处要细加体察行和停的依存转化关系。
图5、6、7、8处,在图4处的前期准备下,实现了连续的使转,以圆为主,由此,更加突显了图4处的重要性,所谓和而不同。
图8处,由前面提笔牵丝转为按笔,一者形成了“孙”字的又一节奏变化,二者引出下一字,主、次笔交待得非常清楚,草法非常严谨;
图9处,由图8的长笔调转为短笔调,由圆变方,将前面的势收住,再重新蓄势,做一短暂停顿,遂贯力下行;
图9—图10处,单字局部处理似开似合,至图11处则完全打开到极致,遂而向内回转,在图12处形成一个小的回环,造成空间疏密上的对比。继尔向左拉开,至图13、14处连续形成了几个非常有度的开合,让人充分感受到笔锋的翻转摇摆所形成的韵律感。“过”字从用笔到结字都充分体现了孙过庭对二王的继承;
图14处,在前面连续的圆转环绕中,突然将笔收住,由柔转刚,宣告一个字的结束,预示着下一字的开始;
图15处,断开得恰到好处,一是令局部显得空灵,二是跳荡开后,打破了前面一直进行的连贯行笔,像一连串音符后面的一个休止符,令人喘息、回味,生发出一种律动;
图16处,“庭”的中间部分在“广”的断笔后一气呵成,形成又一疏密的对比,但空间处理并不太成功,主要因为图17处的连带令空间略显零乱,如果此处断开则更显高妙;
图18处的处理十分高级。表现在提手旁竖钩与“巽”的连接位置非常高,将字的重心提到了上边,即是说,一方面使提手旁显得大气;另一方面把右边“巽”字的势造在上部,形成险的效果;再者为下部的布局处理让出更大的空间,“共”的处理便会从容有余。
通过对“孙过庭撰”四字的剖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以上所述,只是读帖的初级功夫,它是读帖走向深入的基础。我们在此所选择的读帖方式,是先将所有的字全部拆散来读的,这样容易造成一个弊端,就是缺乏对字的整体性关照,易进入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误区。所以必须在拆散后,再将所有的局部元素加以整合,还之本来面目,才会对局部有一个更准确的定性分折。或者在一开始拆散之前,先进行全局的关照,再分析局部的各个元素。
2、上面提到的方圆转换,只是适用于彼时、彼地、彼情、彼感,及笔、纸等工具的特定限制,同时,受到了上文“书谱卷上,吴郡”的笔势的制约。如果“郡”字收笔的最后一点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孙”字的起笔也必然会跟着改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不会是看到的这个样子。所以,在这里虽然表现得很完美,但换个位置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此,千万不能照搬,应考虑的是何时应方,何时该圆,思考变化中那个不变的常理,才能实现从临摹到创作的过渡。
3、必须清楚,即便是古人的经典法帖,同样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因此,不能一味崇拜古人,要敢于指出王羲之、王献之等任何古代大家的不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为什么不好?做到心中有数,最起码能自圆其说。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做到有取有舍,才能够学法,知法,守法,破法,最终立法。
4、对《书谱》的技法分析,我们还将选取不同的局部进行连续的解读,力求读出它的尽可能多的元素,无止境地接近彼时彼地的孙过庭,让孙过庭与我们对话。
5、关于所选范本的历史背景、人物考据、句读、词义分析等内容,限于版面关系,更多地有待于读者自身的努力,我们的重点,就是通过技法的着重分析,学会读帖,学会写字。如果搞了一辈子书法理论,最后还是不会写字,毕竟是件让人颇为遗憾的事。
6、一个不愿看到的现实是,当前很多有才气的名家到了中年之后,书法过早地定型,不但不进步,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放松了真正意义上的临摹学习。对此,我们必须痛加思考,寻其究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