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埃及”合并成了“古埃及”?浅谈下“古埃及”的统一之旅

 尼罗罗非鱼 2020-02-04

序言:

相信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对于古埃及的印象,都是停留在公元前69年出生的“埃及艳后”身上,或者再往前,能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左右的“法老”,以及埃及著名的打卡圣地“金字塔”身上;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古埃及”之前,其实还有两个同时并存的“埃及”王朝,“上埃及”和“下埃及”,也称“上下埃及”;他们互相争斗了数百年,这才真正实现了统一,合并成了我们脑海中的那个“古埃及”。

记载古埃及历史的壁画

“上埃及”和“下埃及”是怎么形成的?

早在一万年前,非洲的“土著居民”以及来自西亚“闪米特人”的分支“塞姆人”,这两个种族相继都来到了位于非洲和西亚交界的“尼罗河谷地”,他们一起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垦农田。

而后到了公元前6000年,由于尼罗河谷地干旱的气候条件,让这些依旧还处于“母系氏族部落”社会体系的古埃及人不得不行动起来,亲自动手去“挖渠引水”灌溉农田。

但是,那么大的工程,单凭一个氏族来挖的话,可能等挖好了引水的沟渠,下一年的雨季也就来了,岂不是说明一年的努力都做了无用功?

在我国封建时代,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所撰写的《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意思就是只要众人都能团结在一起,那么就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

所以,古埃及的这些氏族,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联合挖掘沟渠”的大业,也就是说,此时的埃及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公社体系”。

描述古埃及奴隶主和奴隶的壁画

就如同欧洲中世纪早期所盛行的那种“农民公社体系”一样,会选举出一个人作为公社的社长,其实说白了就是“奴隶主”。

而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兴许是这几个氏族联合在一起挖渠的速度还是不够快,于是,又出现了多个“公社”之间的联合,逐渐的也就演变成了最早的“城邦体系”。

据《埃及通史》上面的记载:“这些由公社体系融合而成的城邦体系,宣告着古埃及由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变,最多的时候,古埃及甚至同时存在着42个奴隶制城邦。”

而且,这些城邦的都城、信仰、政权以及军队等都是各自独立的,也就是说,这42个“城邦”,其实就相当于42个小王国。

故而,由于利益关系的驱使以及信仰体系的冲突,这42个城邦经常会因为土地、河水、甚至是信仰的差异而爆发战争,斗的不可开交。

就好比“上埃及”以“秃鹫”为保护神,“下埃及”则以“眼镜蛇”为保护神,但是在古埃及神话体系中,这两种保护神却是一对不折不扣的仇敌,现实的“生物界”也同样是如此,秃鹫和蛇乃是“天敌”。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兼并战争中,这42个各自独立的城邦逐渐融合成了两个更大的“城邦”,紧接着自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

直到公元前4000年,始终没能分出个高下的两个“城邦”,最终还是决定各自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以狭长的“尼罗河上下游”为分界线。

  • 北部为“下埃及”,国王头带“红色王冠”,以“眼镜蛇”为保护神,“蜜蜂”为图腾。
  • 南部则为“上埃及”,国王头戴“白色王冠”,以“秃鹫”为保护神,“纸莎草”为图腾。

有趣的是,这两个国家就跟“跷跷板”一样,你来我往的僵持了数百年,却依旧还在进行着漫长的兼并战争。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上埃及”和“下埃及”这种僵持的局面,而不是直接统一呢?

至于“上埃及”和“下埃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僵持”的局面,笔者个人认为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信仰,二是地形。

信仰

  • 先说这第一点——“信仰”

什么是信仰?

信仰是指一个人对某种思想或宗教以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这里要着重注意后面这句,“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意思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就会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必须遵照自己所信奉的那个“信仰准则”来办事,把它化为一个“具象化”的存在。

其次,在哲学家“沃尔特·考夫曼”的眼中:“信仰指的是一种强烈的信念,通常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也就是说,太过强烈的信仰会让这个人不管对错,都会固执的认为自己是对的。

同理,古埃及神话作为“古埃及”唯一一种“神话体系类宗教信仰”,而且还是在那个科学技术水平无限接近于零的时代,再加上到处都是古埃及统治者出于统治需求而雕刻出的古埃及神灵的“壁画”、“雕像”之类的

所以,古埃及人整天的日常几乎就可以说是被古埃及神话全方位无死角的重重包围了,也正是由于这种全方位的“宗教包围”统治政策,让古埃及人对自打小时候起就信奉的神灵,都抱有一种非常的坚定且强烈的信念。

十字军东征复原现场照片

就好比中世纪欧洲的“罗马教廷”,不惜一切代价组织了十万骑士,打着“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旗号,发动了前后历时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但是却在公元1099年攻破“耶路撒冷”之后,大肆掠夺,杀伤共计七万余人,原因也仅仅只是单纯的因为他们的信仰与自己不同。

因此,在“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统治者以及平民老百姓的心目中,只要不是自己人,那就如同“罗马教廷”看待侵占“耶路撒冷”的那部分人一样,都是异教徒,谁让他们信奉的“守护神”在古埃及神话中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仇敌呢!

如此一来,想要兼并对方的城邦,就势必要分出个高下,不分就统一不了,直接统一“上下埃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毕竟那时候可不会存在什么国际外援,一切全凭自身的实力。

“上下埃及”合并成了“古埃及”?浅谈下“古埃及”的统一之旅

“上埃及”和“下埃及”城邦分布图

  • 再来说说这第二点——“地形”

从地图上来看,“上埃及”和“下埃及”所共有的这42个城邦,几乎都是分布在“尼罗河畔”的两岸,偶尔有那么几个另类的,还风牛马不相及,离战区十分遥远。

偏偏“尼罗河”还是以一种近乎平直的姿态横跨埃及而过,这就让“上下埃及”两个城邦形成了一种“针尖对麦芒”的对决方式,更别提两者实力还势均力敌,所兼并的城邦数量也近乎一致,一个22个,一个20个。

难怪“上下埃及”两个城邦断断续续的斗了几百年也没分出个高下,两方都把自己最强的实力附加在了最接近战区的那几个城邦,战略纵深又那么长,完全没必要担心对方绕远路偷袭。

毕竟,如果想要偷袭,那就必定需要抽调兵力,就可能会造成主力阵营实力空虚的状况,但对方却一直都保持着最强战力,那就极有可能会造成一种这边刚开始绕路,准备偷袭,那边却已经攻破了城邦,长驱直入的尴尬状况。

埃及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又是什么原因,让“古埃及”完成了统一,把“上下埃及”合并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古埃及”呢?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卷首语中有这么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大意就是这天下分分合合,分的久了,就会合并,“上埃及”和“下埃及”之所以僵持那么久,无非就是卡在了一个平衡点,谁也破不了谁,还谁都收不回来。

可是,凡事皆有例外,公元前3100年,一个足以影响整个古埃及命运的人诞生在了“上埃及”,他就是古埃及人眼中的“太阳神化身美尼斯”,也是这场僵持数百年战争的“转折点”。

因而,在美尼斯长大后,为了实现他统一埃及的梦想,“美尼斯”亲自率领大军顺着尼罗河一路直下“下埃及”,与“下埃及”的大军大战三天三夜,凭借着他聪明的大脑和强大的武力,打破了这场持续数百年的僵局,一举统一了“上下埃及”两个城邦,正式开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的新纪元。

“上下埃及”合并成了“古埃及”?浅谈下“古埃及”的统一之旅

纳尔迈调色板正反两面照片

一直被收藏在“埃及国家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纳尔迈调色板”,就完整的记录了“美尼斯”在统一埃及之后的事迹,也是唯一一个被众多学者所公认的比较准确的“埃及史”的记录载体。

不过如果按照“纳尔迈调色板”中的记载的话,事情到这里其实并没有结束,还记得笔者在前文提到过的“信仰”吗?美尼斯虽然统一了“下埃及”,但是下埃及却并不感冒,民众抗议气氛浓厚,迫于无奈之下,美尼斯也只能选择一种“两国分治”的统治手段。

据“纳尔迈调色板”上面浮雕作品的记载:在“上埃及”的时候,美尼斯会带“白色王冠”,表示他是“上埃及国王”,等他到“下埃及”的时候,又会另外带上“红色王冠”,表示他是“下埃及国王”,欲以此来平息“下埃及”民众对他们眼中的所谓“异教徒”的怒火。

即使是这样,“下埃及”还依旧因为“信仰”的差异而闹腾了将近400年,之后才真正的实现“大一统”,成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好在,这场僵持数百年战争的结束,对于古埃及的百姓而言,无疑是极好的,百姓可以更少的受到“战争”的摧残,尼罗河南北贯通所获得的好处,也直接表现在了贸易水平的迅速加强上面。

同样的,“上下埃及”的统一,也让古埃及的“国家制度和体系”更加的完善,初步具备“古埃及文明”的形成特征,成了“古埃及文明”开始的新起点。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