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获得领导的重用,这个套路可以试试!

 谋略那些事 2020-11-20

被领导重用升职加薪获取权柄,是每个职场上进人士所期望的。但是真正能做到的永远是少数。于是有人抱怨自己的领导眼瞎,看不到自己有本事。其实不是领导眼睛瞎,而是你没有把握到其中的关键。

【原文】出处《资治通鉴》周纪二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译文】

卫鞅到了秦国,因为秦孝公近臣景监得以觐见。对秦孝公说富国强兵之术。秦孝公很高兴,与卫鞅商谈秦国国事。

【解析】

《资治通鉴》中的这段材料很单薄,带上标点只有35个字。但是在史记中,这材料却有382个字。《资治通鉴》中省去了不少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史记·商君列传》来看看,这里不做表述。

从《资治通鉴》这段材料来看,卫鞅到秦国,因为景监推荐,然后给秦孝公说了富国强兵之术,然后就被重用。描述很线性、很顺。如果结合《史记·尚君列传》来看,其实你会发现,卫鞅在获得秦孝公信任、重用的过程中,做对了这几件事。

1.有人说话

景监是秦孝公的近臣,平时见面的机会很多。这种人,一般来说必然是心腹或者关系极好的人。

当时秦孝公发布求贤,山东六国的才俊入秦极多。不过,这些人秦孝公不可能一一会见。而卫鞅能够直接见到秦孝公,其中少不了景监的运作。

当然,景监起到的作用,远不止如此。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卫鞅见秦孝公,前两次并没有获得秦孝公看重,而是把他打发了出去。后来,也多亏了景监从中数次帮卫鞅说话,卫鞅才有了第三次面见秦孝公。

2.试探孝公

在《大秦帝国》第一部中,真实还原了《史记·商君列传》中卫鞅上次面见秦孝公的场景。

第一次面见,卫鞅向秦孝公说上古尧舜治国的事,秦孝公听了打瞌睡。事后还骂景监推荐的人不行。

第二次面见,卫鞅向秦孝公说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事。秦孝公还是听不进去,而且又骂了景监。

第三次面见,卫鞅向秦孝公说春秋五霸治国之事。这下秦孝公终于听进去了,而且听的津津有味。

这三次面见,景监挨骂了2次。如果换成其他人,自己推荐的人搞的自己挨骂,估计怎么也不会继续推荐。但是景监却继续第三次推荐,可见景监的用处之大。如果景监没有继续推荐,可能也就没有后面的商鞅变法。

三次面见,用了三种不同的学说。一方面是展示了卫鞅博学有才,同时更是卫鞅来试探秦孝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秦孝公到底想要什么。

3.投其所好

卫鞅用排除法,把黄老、儒家的学说给排除,最终圈定秦孝公想要的是快速富国强兵。这才对症下药,提出了自己擅长的法家学说。也一举获得了秦孝公青睐。

【启发】

如果说,要从这段材料中提取出一些实用经验,我觉得,如何获得领导重用,卫鞅的故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尤其是那些真有本事的人却一直被埋没的人,下面三点更要好好的看一看。

1.有人说话

很多人想被领导重用,于是去给领导送礼、偶遇、刷存在。这么做不是不行,只不过你和领导不熟,你这么做,只会让领导觉得你别有用心。

所以,退而求其次,结交领导身边的心腹、亲信,让他们适当的帮你说说话。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影响决策。而是让领导知道,有你这一号人。同时更是当作眼线,为下一步打基础。

2.揣摩试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被领导重用,就要先了解领导,如同砍柴先磨刀。这时你结交领导身边心腹、亲信的用处就出来了。你能知道领导是个什么样的人,脾气、兴趣、性格、爱好、工作风格,等等一些列东西。你知道的越多,你对领导越了解,你就越能够摸出领导在想什么。之后,才是关键的。

当然,摸索出来之后,还不要妄动。还需要进行试探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
 
3.投其所好
如同在森林里打猎,如果你不去摸索、侦查,你不知道猎物在哪里。如果你做好了准备工作,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往哪里开枪,虽然说未必能够一击必中。但是比起之前没有目标头须胡乱开枪,起码命中概率大幅度提升。
对于领导而言,所谓的投其所好,简而言之,你说的话,是他所想。你做的事,是他所要。毕竟你的时间、精力有限,只有把这些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合适的地方,才能产生符合你最大化利益的诉求。
 
当然,这三个步骤,不敢说保证你一次就能够100%获得领导的重用。但是只要你按照这三个套路来,一次不行,两次三次。除此之外,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了。

以上就是解读《资治通鉴》第0023篇

第0024篇预告:办大事,听的意见越多越好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