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感恩有你】走入隔离病房,致敬“逆行者”

 晨晓光 2020-02-05

      每场特殊的战斗,都需要英勇的战士。

      每次殊死的搏斗,都会有无畏的勇士。

     9号楼堪称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沿。30名勇士在那里已经整整12天没有出来。近日,我和写抗疫日志的主人公王永兵副主任医师以院内记者的身份进入到了隔离病房--- 

     9号楼有4层,一楼是发热门诊,二楼和四楼收治隔离患者,三楼是工作人员休息区。每个楼层都有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当天我和王医师在二楼的清洁区碰面了。清洁区也算是工作区。阿姨在做保洁,几位医生正认真地在电脑前工作,护理姐妹们在确认当天的治疗所需,为进入病房做准备。

 “好像和普通病房没什么两样”,我正这样想着,听到一个小头喊上了正在工作的何爱华医生,说最近自己有些牙疼不适,感觉自己的脸肿了,让何姐姐帮她看一下,何姐姐认真地瞧了瞧,说还不算严重,叮嘱她多注意休息。小头又嘟囔着问,是不是变得丑了,何姐姐连忙笑着说没有。

        

    桌上有个对讲机在充电,工作人员不能将手机带入属于污染区的隔离病房,平时工作人员间的联系使用对讲机。 

  工作人员准备患者的早餐

    何爱华是进驻二楼的医生。我根据她的建议提前脱掉了外套和羊毛衫,只留一件内衣,然后换上了绿色手术衣裤,白色隔离鞋。王医师帮助我配戴口罩,戴上的一刹那呼吸明显不畅,穿上防护服后就象夏天穿了一件厚雨衣,一点都不透气。我担心自己能不能坚持到最后,会不会因缺氧而晕厥。这时我看到门玻璃外面何医生正关切地看着我,为了让她放心,我朝她微笑着摆了摆手(被指导我穿衣服的王医师抓拍到了)。

   有阿姨递给我一副护目镜,护目镜紧紧地卡在口罩上,戴上去以后感觉呼吸更困难了。我对自己说“坚持住”,我慢慢地、深深地吸了口气。可这仅是自我安慰,因为几乎没有新鲜的空气进来。何医生这时打开门走了进来,帮我把细碎的头发全部塞入防护服(帽)里,又把护目镜重新调整了一下(又被王医师抢拍到了)。调整后没有一丝丝的缝隙,闷的真的透不过气来了!何医生又叮嘱了我几句,让我一定要把口罩戴戴好。我只好点点头,心想着上天保佑我别出现什么状况。

    看我基本穿戴完毕,王医师开始穿防护服了,穿戴顺序都有非常严格的流程,哪些地方不能碰,哪些地方可以碰都是有规定的。知道王医师整套穿下来挺长时间,呼吸难受的我赶紧把护目镜移到额头上,把口罩拉下来,象抓住最后一丝稻草一样赶紧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完全穿戴好的我头无法灵活转动,视野有限,行动笨重缓慢,穿了脚套的脚(里面还有隔离鞋)象踩在不着劲的泥地,手上两层紧绷的乳胶手套,手部动作根本轻盈利落不起来。我忽然好怀念原来能自由呼吸和运动的日子!王医师久经沙场显得很淡定,他们穿成这样要工作几个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且在轮班前少吃少喝以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奋战在最前线的他们,为了护佑患者的生命,就是这样挑战着自己的生理极限!

 王医师的工作地点在发热门诊,到隔离病房也是第一次。在隔离区,多一个人进就多一份感染的危险,反正我们要去,就尽己所能认领了两个任务:为患者送早饭、完成部分患者的咽拭子采集,这样可以让当班人员少进去一次。何医生反复与我们交待确认一些细节,因为一旦思虑不周(如少带样东西进去),就会浪费好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出来和进去要更换全套防护用品,穿脱一次要花费大量时间,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在防护物资极为紧张的现在(我和王永兵用的是消毒反复使用的隔离服,要不然太心疼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先经过了隔离病房护士站,一位仅着了普通隔离衣的姐妹在打电话,我好奇地问她怎么不像我们这样穿防护服,她说她今天的工作在吧台,不和患者接触,仍属于清洁区,不需要全副武装。 

          

    走过吧台,看到一扇门,门打开后,地上“污染区”三个红色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由得紧张了一下。随后,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走廊。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长长的走廊显得静谧而又温暖。谁也想不到在如此岁月静好的场景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在打响。此时我已基本适应了防护下的呼吸,能说说话了。我多次要求帮王永兵分担一点发早饭,都被他婉拒了。我深深地明白,为减少感染的危险,只要自己能做的事,他们坚决不再麻烦别人。这种战友间无言的关怀让我心酸而又感动。

    王永兵依次敲开患者的房门,根据袋上的房间标签将早饭递给患者。从西到东等陪他送完早饭,我背后的衣服已经湿了一大半。 

   早饭分发完,正好一个患者的药液输完了,护士为她更换了药液,随后王永兵细心地为患者采集了咽拭子,采集好后认真地在纸上和试管上记录信息。由于行动不便,我感觉他写得有些费劲。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多带点东西进去,要知道隔离区的东西除非必须品,能少带的尽量少带,东西一进去就算污染物了,消毒起来会很麻烦,且为防止交叉感染,每个房间的物品未经消毒不能带到另一个房间。

 王永兵走到阳台过道认真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消毒,然后又更换了手套。当前情势下,防止交叉感染乃是重中之重,哪个人或哪个环节在院感方面出了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王永兵洗得那么认真,深怕有一丝的不规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手不再是一双普通的手,而是紧握着患者和战友生命的手!

         作为战地记者,武器是必须的,我们两个各带了一个相机进去(王永兵作为摄影爱好者,进驻隔离区时就把相机带进去了)。我本来就戴眼镜,加上护目镜,这时眼前已经模糊得看不大见了,无法进行拍摄。我只好向其他工作人员求救,要求把护目镜换成王医师戴的这种防护面罩。过了挺长时间,终于拿到了护面罩(因为要按流程走),摘下护目镜时额头就像少了个紧箍咒,呼吸也比先前顺畅了点儿。封闭式的护目镜效果应该要比护罩好,但这种情况下我只能选择护罩。其实我还好,毕竟我是离病人较远地拍几张照片,而隔离区里的医护人员,在输液、抽血、采集咽拭子和抢救的时候都是非常近距离接触患者的,危险性极大,如果防护用品不到位,真的就象赤膊上战场一样。现在我们的防护物资也是特别紧缺,真的真的太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让战士们早点儿平安回到我们的身边!

  随后,我们来到一个90多岁高龄老人的房间。老人的精神状态挺好,端坐在椅子中,一个家属陪护在旁。王永兵向老人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为他采集了咽拭子,老人非常配合。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他们,亲眼见证了祖国的发展与强大,他们非常信任党和政府,对打赢这场战争也充满了信心。我的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那一张张印有手指印的请战书在我的脑海里翻腾,这次疫情是对我们中华儿女的一次考验,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渡过这个难关!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海门!

  我俩又去了几个隔离病房。一位患者焦急地询问他什么时候能出去,王医生让他安心地接受治疗和隔离,鼓励他树立信心,和医护人员共同抗击病魔,“千万别急,定下心来,在这里还是相对安全、更有生命保障的。我们医护人员会照顾好你,挺过了这阵子你平安出去了,我们比谁都开心。”患者的心情稍微平复了些。他们被感染已是不幸,隔离在诊疗区与亲人无法相见,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真的也很不易,但此时的隐忍能换回千家万户的安宁,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应该给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而不应“敌视”他们。身体健康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此时你呆厌烦的家,正是医务人员、警察、社区工作者们所有在为抗击疫情做出努力的人日思夜想、回不去的家。

  有一个小患者需要做肛拭子采集,妈妈半躺在床上,让孩子趴在自己的胸前,孩子因为害怕,大声地哭且不停地扭动自己的身体。妈妈心疼地在孩子背上轻拍安抚,王永兵则轻声细语安慰一番,孩子还算配合,采集顺利完成。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时候,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一旦被隔离或传染上,孩子受罪不说,做父母的更是揪心和痛苦。王医师还不忘安慰孩子的妈妈。此时的王永兵既是一位感染科医生,还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栋楼能隔绝联系但绝对隔绝不了爱,医护人员亲人般的鼓励与安慰,带给了患者和家属心灵的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大约在隔离病区停留了一个半小时后,我们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我终于舒了口气,此刻我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我们左转右转下楼(我有点昏)到了发热门诊,王医师和门诊的值班医生将咽拭子标本进行了认真交接。

         

    这时我看到一位护士姐妹正在为一个小小孩抽血,小孩子不停地哭泣,两个大人使劲摁住脚丫子,左脚的静脉不清楚,只得换上右脚,我不由得为她捏一把汗,小娃娃的静脉难打,现在穿了防护服,手上两层手套,根本没手感,完全靠自己的感觉。能出征到这里的妹妹必不简单,她果然一气呵成顺利为娃儿抽到了血。我来不及知道她的名字,我甚至看不清她的脸,但我知道,她一定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孩子换上了防护服,走向了这个离“炮火”最近的地方。

                                    女孩的护目镜上全是雾气

  交接完标本,我们又绕回到了刚才的隔离病房走道,然后在走道东头进入了一个房间,王医师说可以脱防护服了。可我又有点不想脱防护服了,里面的衣服几乎湿透了,一拉开拉链,感觉有点儿冷。王医师的身上也没一块干的地方了。无论怎样,脱防护用品的程序必须严格遵循,如果记不清就要看贴在门上的提示,万一错了一步造成了污染,前面的工作就前功尽弃,会发生传染的可能。

王医师的衣服全部湿透了

手套里都是汗水

  衣服脱了好久,我们进入了缓冲区洗手,然后俩人仔细消毒摄像机。有位阿姨隔着房间玻璃门,笑看着我们,她的眼神里,饱含着欣慰与不舍。欣慰的是我们这两位临时来客终于顺利离开了隔离病房,不舍的是我们刚刚才说上几句话马上就要分开。

  是的,进入隔离区的工作人员注定是孤独的。在这里,手机不能带进去,值班时间还长。有事情的时候,他们通过呼叫系统或对讲机沟通。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能少进一个就少进一个,能少聚集就少聚集,因为万一谁发生感染风险,还有保全战友的可能。

  出了缓冲区,我们再次进入了清洁区,就是刚刚见到的护士吧台的地方,头发湿湿的王永兵这时摄影瘾犯了,举起相机开始咔擦,我抓拍到了他看自己所摄照片的可爱镜头。这样放松的时刻是多么地弥足珍贵,因为等下吃过午饭,王医师就要再次全副武装在发热门诊上战斗。

  我们离开了吧台。二个多小时的时间,我感觉象过了两天般漫长。今天的王医师,替战友们完成了诊疗任务,也完成了“战地记者”的使命,他在走廊里开心地象小孩子一样蹦跳着往前走。我所看到的英雄主义,莫过于见过残酷之后依然选择奋勇前行!这张快乐的背影,让我刻骨铭心、永远难忘。大义担当,无惧无畏,正是这群勇敢的逆行者,为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用血肉之躯构筑起了生命之墙!

 今天的离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见。

 再见,我可爱的战友,谢谢你们用生命守护我们的城,我们的家!

千万要保护好自己!

 2020,感恩有你们。

(文、图:邢淑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