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野·情怀·境界之一:世界读书日

 趣性语文 2020-02-05

视野·情怀·境界

§1 读书:世界读书日

读书就是一次相遇,与美好的人相遇;读书,也是一次发现,发现另一个自己。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4月18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公布:

2016年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其中纸质图书阅读量4.65本,电子书阅读量3.21本。

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7%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6.6%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6.0%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45.2%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在阅读形式或阅读媒介上,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2016年成年国民每天人均微信阅读时长26分钟。

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几点良好趋势:①国民阅读率整体呈全面上升态势。②数字阅读特别是手机阅读持续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社交阅读正在成为国民新的阅读趋势。③国民对阅读的需求日趋旺盛。

但阅读量的问题依然值得全民重视。

【思考·借鉴·运用】

◆世界读书日,全球在读书。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设立以来,得到了全球社会各界的热切响应,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庆典活动,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

愧对世界读书日。节日的作用,常常是一种提醒:在无谓的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中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世界读书日,你想到了什么?

读书的时间哪去了? 2016年我国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6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每天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20.20分钟,相当于鲁迅所说喝咖啡的工夫没有时间读书、书太贵、好书太少、浅阅读……快节奏的生活、浮躁的心态,读书似乎已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不读书,世界就和纸一样单薄。读书的人,能从每本书里看到这世界的不同侧面,学识与情感都在阅读中丰厚。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读书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人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观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我们需要重新唤起读书激情,亲近图书,全民阅读,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古人也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苏辙诗云:“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知识就是力量。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书本其实就是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观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发现更好的世界,成就更好的未来。

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的激情召唤到“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的深情吟唱,人们相信,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生在世,除了物质生活之外,还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这往往是从读书开始的。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铸造灵魂的工具,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


或许源于现实生活的种种压力,人们忙于追求物质上的需求,终日奔波,而不再有闲暇去看上几本书。又或者当有时间看书时,也要犹豫是否能较快见到“成效”?功利化读书也已开始潜藏在人们内心的角落。我们可能忘了文化的积淀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个人的文化素养或者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不会凭空出现。我们在羡慕他人所谓的成功之时,是否有过反思:自己曾在背后付出多少、各种技术上的成就背后又有多少知识的积累?

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但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玄幻故事、言情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他们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显示,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4年,阅读量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对少读书、不读书的惯常回答。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读书与其说是外假于物,不如说是内求于心我们早已告别了书荒年代,海量出版物、不断创新的阅读介质,为读者提供了无比丰富的阅读世界。相比以前无书可读的苦恼,今天则凸显“有书无心”的困扰。

从社会层面看,将人与读书世界隔离开来的,往往是浮躁之气、功利之心这种病象,也侵袭到阅读内部。不少书店和书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凑的成功学、致富术、官场秘笈,这些文化垃圾倾倒在心灵家园,非但不能长精神,还要长疾瘤

环顾四周,如今还有多少人在读书呢?白领们忙于加薪升职,农民工忙于生存大计,大学生忙于工作饭碗,有闲人忙于休闲与麻将……,读书之人少之又少有人调侃道:“现在写书的人比读书的人还多”。再看看读书环境,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日渐光鲜靓丽,图书馆数量渺渺、书摊地摊几近绝迹、实体书店日渐凋零、书报亭难觅踪影、书价高得吓人,凡此种种,国人与书籍渐行渐远。

回望历史,中国曾是一个热爱读书、崇尚读书的国度,国人有着爱书、惜书、读书的良好风气与优良传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随月读书、牛角挂书之类勤学苦读的故事流传至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等励学、劝学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趣、“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愉悦与刺激,更是令人神往、让人陶醉。正是这种读书的良好风气与传统世世相袭、代代相传、延绵不绝,才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美名纵是“文革”十年浩劫,全国一片文化沙漠,严酷高压之下,偷偷冒险读书之人亦不在少数。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是全民阅读的黄金时代改革初启,思想解放,理想绽放,激情澎湃,青春飞扬,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响彻神州,激励了多少热血儿女发奋读书。如今,物质渐丰,温饱无虞,国人为啥反而不读书了呢?

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的阅读现状是,阅读环境虚拟化、阅读过程碎片化、阅读内容低俗化、阅读目标猎奇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生产国,可又是世界上的一个阅读小国——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迅速提高全民的阅读水平,使之成为与出版大国相匹配的阅读大国,迫在眉睫,不可等闲视之。

什么时候,读书日能像情人节、圣诞节那样火红火爆,就是我们想要的状况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