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计分录

 数学与文字 2020-02-05
1、Q:请对会计进行概述?
A: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Q:会计的基本假设有什么?请分别说明。
A:
(1)会计主体:会计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
(2)持续经营: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
(3)会计分期:具体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时间相同的期间
(4)货币计量: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都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假设币值是稳定不变的。
3、Q:会计基础是什么?
A: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4、Q:会计信息有哪些质量要求?
A: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5、Q:会计要素有哪些?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①会计就是看清楚货币如何在这些要素中流动的。
②所有的会计分录最终都要归到这些科目里面。
6、Q: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有什么?
A:
(1)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
(2)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
(3)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7、Q:收人的确认条件是什么
A :
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商品使用并获得几乎全部经济利益。
8、Q:交易的分类:
A:权益性交易和损益性交易。权益性交易不影响损益但是损益性交易最终影响权益。
9、Q:存货的会计分录
A:
存货跌价准备=库存数量×(单位成本价-不含税的市场价)
计算结果如为正数,说明存货可变现价值低于成本价,存在损失,就按此数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为负数,就不需计提。
具体的会计分录做法如下:
A商品第一次计提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 --存货减值损失 (成本-可变现净值)
贷:存货跌价准备-------A商品 (成本-可变现净值)
A商品第n次计提跌价准备:(即每一次都要把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当期预测市场价值下的价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
贷:存货跌价准备-------A商品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
A商品跌价准备的转回:(当当期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小于“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时。即存货价值得到一定的恢复)
借:存货跌价准备-------A商品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贷 :资产减值损失 (“存货跌价准备”科目原有余额-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差额)
A商品跌价准备的结转:(分生产经营领用的存货,销售的存货,可变现净值为零的存货来不同对待)
生产经营领用的存货:(领用时一般可以不立即结转,待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一并调整,下面的是同时结转的)
借:生产成本 (B材料的账面金额)
贷:原材料-------B材料 (B材料的账面金额)
借:存货跌价准备-------B材料 (B材料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生产成本 (B材料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销售的存货:(在结转销售成本的同时,结转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
借:主营业务成本 (A商品账面金额)
贷:库存商品-----A商品 (A商品账面金额)
借:存货跌价准备-------A商品 (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主营业务成本 (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可变现净值为零的存货:(将其账面余额全部转销,同时转销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管理费用 (刨去跌价准备所剩的价值)
存货跌价准备------A商品 (转销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
贷:库存商品------A商品 (转销A商品账面金额)
10、Q:资产计提减值的处理?
A:
借:减值损失
贷:跌价准备
11、Q:存货清查盘盈该如何处理
A:
(1)盘盈: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2)盘亏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贷:存货
之后分情况处理
管理问题走管理费用,进项需转出
自然灾害走营业外支出,进行仍抵
12、Q:未确认融资费用在资产负债表哪里放映
A:在新准则中,“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编号2802,科目性质为负债类,在编制财务报表时作为长期应付款的抵减项目,即在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应付款”项目以“长期应付款”科目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余额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应付款金额填列。
长期应付款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值,另一部分是利息。
未转固时,未确认融资费用计入在建工程。
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13、Q:专项储备
A:计提时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专项储备 什么都没发生,就是计提,跟应付利息和应付职工薪酬一样的,只不过前面是负债,这个直接进权益。
使用时
1)费用性
借:专项储备
贷:银行存款
2)资产类
借:在建工程
贷:XX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然后,一次计提折旧冲专项储备
借:专项储备
贷:累计折旧
14、Q:固定资产存在弃置费用可会计处理
A:
购置时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预计负债(弃置费用的现值)
摊销时:
借: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借:财务费用(复利)(期初预计负债余额*实际利率)
贷:预计负债
支付时:
借:预计负债
贷:银行存款
跟减值准备是一样的,池子概念。
15、Q:不需要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
A:
(1)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2)按规定单独计价作为股东资产入账的土地。
(3)处于更新改造中的固定资产。
(4)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
(5)划分为持有待售后。
16、Q:什么是暂估
A:有实物,但是没有会计凭证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以及谨慎性的质量要求,在具体的会计业务处理中,一种与预计负债不完全相同的业务即暂估行为出现了。这样的业务主要是由于相关的经济业务已经发生,但原始票据没有及时收到或者相关结算滞后,产生了资产的增加或者经济利益的流出。在现实工作当中,还表现为管理的脱节,比如采购部门、工程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没有及时取得会计所要求的原始票据,导致一种不确定行为的发生,或者一些供应商或者客户有着自己特别的处理要求,不开具发票。对于暂估业务,一般的会计处理就是在当月进行暂估核算。简称暂估。
17、Q:关于折旧的处理
A:
(1)按月计提折旧。
(2)当月入账,当月不提,下月计提;当月清理,当月仍提,下月不提。
(3)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按暂估入账的价值计提折旧,竣工决算后,以前计提的折旧不在调整。
(4)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次月就可以计提折旧。
(5)固定资产由于改建计入在建工程后不提折旧,改造完成确定为固定资产后重新确定新的折旧政策。
(6)定期的大修理期间照提折旧。
18、Q:固定资产终止确认的条件
A: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包括出售、转让、报废或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或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经济利益
19、Q: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A:很恐怖的一个科目。这是一个过渡科目,正常做帐上时用的损益科目用本科目替代,最后将本科目结转到留存收益中。(有点合并报表的思路)
20、Q:固定资产盘点的结果和处理方式
A:
盘盈,视为前期差错更正,走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注意区分存货盘盈-待处理财产损益),最后结转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
盘亏,进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后转入营业外支出
21、Q: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处理
A:
step1:账面价值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step2: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step3:
(1)报废
借:银行存款
营业外收入
贷:固定资产清理
营业外支出
应交税费-销项税额
注意:正常报废损失二级科目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自然灾害损失二级科目为——非常损失
(2)出售
借:银行存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
应交税费-销项税额
资产处置损益

22、Q:土地使用权应该如何处理
A:通常是无形资产,买地建房自用时,地是地,房市房,分开核算,分别摊销和折旧。土地价值不转入在建工程,但建设期间的摊销可计入在建工程。但是有例外哦:
(1)房地产企业建造对外出售的商品房时,土地使用权进成本
(2)企业外购的房屋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之间合理分配,难以分配的全部做固定资产处理。
(3)企业变更土地使用权时,自用变更为出租等用途,应将土地使用权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由此可见土地使用权有4中形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存货)
23、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的会计处理
1)资本化
支出时:
借: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
结转时:
借:无形资产
贷: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资产负债表日内可以有余额,填列在“开发支出”内
2)费用化
支出时: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原材料/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
结转时
借:管理费用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资产负债表内无余额
24、Q: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范围是什么?
A:
①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②持有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③已出租的建筑物(空置或在建的。只要管理当局作出正式书面决议用于出租的,也作为投资性房地产。)
25、Q:投资性房地产有成本模式转为公允模式
A:相当于先卖再买,利润计提盈余公积,余额进未分配利润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a
——公允价值变动 b
累计折旧—— c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a
递延所得税负债 [(a+b)-(a-c)]*使用税率 参考26,财务报表层次认为该缴税税法上不交。]
盈余公积 【(a+b)-(a-c)】*10%
未分配利润 【(a+b)-(a-c)-【(a+b)-(a-c)】*10%-[(a+b)-(a-c)]*使用税率】
26、Q: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何理解
A: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指企业以各种资产,如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换、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即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该项目反映了资产在持有期间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损益。也是新利润表上的项目"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填列依据;现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通知中明确规定在计税时,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予 考虑,只有在实际处置时,所取得的价款在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才计入处置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可见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仍为其历史成本。
【期末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期末公允价值
27、Q:关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会计分录。
A:
购买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a
投资收益(发生的交易费用) b
贷:银行存款
持有时:
本期:
增值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减值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下期:现冲上期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费负债,再计提本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处置时:
借:银行存款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28、Q: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
A:答:公允价值变动的所得税核算及纳税调整的范围,根据国税总局关于《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7]80号)第三项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理或结算时,处置所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因此,根据该项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会计利润总额基础上对公允价值损益做纳税调整.所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只有在资产处置或结算期间,才能进行所得税前扣除.
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所得税会计核算和纳税调整
金融资产、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取得是,按照其取得时的账面价值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之后,其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所得税法,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者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
关于问题"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答案已经解答完毕.如果还有其他的问题自己想要咨询我们的,可以直接在线向我们联系.
29、Q:投资性房地产如何计量?
看书吧,导图看不懂
30、Q:哪些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哪些减值准备不能转回?
A:哪些资产减值准备后可以转回,哪些之后就不能转回:
一般认为,流动资产(如存货等)计提的减值准备,如果在持有期间减记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则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转回;非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即使以后价值回升,其减值准备在持有期间也不可以转回。但是金融资产比较特殊,尽管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但是如果价值回升,其减值准备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转回。
上述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不可以转回,是考虑到其价值回升的可能性比较小,通常属于永久性减值;另一方面从会计信息稳健性要求考虑,为了避免确认资产重估增值和操纵利润,所以规定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需要等到资产处置时才可以转回。
这样再总结一下:
一、存货减值:可以转回,如果已经计提减值的产品已经销售,要同时结转已计提的减值。
二、固定资产:不可以转回。
三、无形资产:不可以转回。
四、投资性房地产:1、成本计量不可以转回。2、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
五、金融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
2、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以转回。
3、应收账款和贷款可以转回。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转回。(如果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股票投资不是通过损益转回)
六、长期股权投资:不可以转回。
31、Q:减值测试什么时候测,测什么呢?
A: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按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并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尚未达到预定用途的无形资产(研发支付——资本化支出:因期价值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三类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至少在每年年末进行减值测试。
32、Q:计量原则与可收回的比较原则是什么
A:计量原则是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对比
账面余额-折旧与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价值-资产减值准备
=账面净额
所以,第一步是判断出可变现净值是多少
第二部:用账面价值和可变现净值对比。
可收回金额:即:”清算价值“和”持续经营价值的现值“
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33、Q:减值损失应如何确定?
A:
可收回金额<账面价值,应将账面价值减值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减值后每年折旧与摊销的金额按照减值后的账面价值重新计量)
会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商誉减值准备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
34、Q:如何进行商誉减值测试与处理?
A: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无论是否出现减值迹象,每年末都要减值测试
商誉应当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和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
减值测试的步骤:
step1:找到整个子公司可收回金额
step2:计算出:(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完全商誉)
step3:两者求差,算出整个子公司的减值金额。
step4:减值金额首先冲减完全商誉,完全商誉不足递减的才递减其他可辨认净资产
step5:合并报表应确认的减值=商誉减值+可辨认净资产减值
35、Q:增值税购进一次抵扣的该如何处理
A: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进项税额 (当月已认证的部分)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行税 (当月未认证的部分)
贷:银行存款
36、Q:购进不动产两次抵消的会计分录应该如何处理
A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进行税额
应交税费——待抵扣进行税
贷:银行存款
第13个月,目地:把待抵扣进项税转到可抵扣进行税
借:应交税费——进行税额
贷:应交税费——待抵扣进行税
37、Q:销售业务,确认收入早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收入却未发生纳税申报)?
A: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待转销销项税额额
实际发生纳税义务时
借:应交税费——待转销进行税额
贷:应交税额——销项税额
销售业务,确认收入等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销项税额
销售业务,确认收入晚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借:应收账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8、Q:发生视同销售的税务处理?
借:应付职工薪酬/利润分配
贷:应交税额——销项税额
39、Q:什么是差额计税?
A:
借: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借:主营业务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递减)——(销售抵减造成的)
贷:应付账款 (关键是这个,他是应付账款)。
40、Q:委托加工消费税会计分录怎么做
A:
收回后连续加工应税消费品或收回后加价卖出。
借:应交税费 a (代扣代缴)
贷:银行存款
产品出售:
借:税金与附加
贷:应交税费 b 注意哦,这个应交税费是全额计征,这是奥义所在!
若b>a,则:
补缴税款:
借:应交税费
贷:银行存款
若b<a,则:
收回后降价卖出:计入成本
41、Q:长期借款利息调整怎么理解?
A:
1、取得借款
借:银行存款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
贷:长期借款——本金
注意:当取得借款与合同约定的数额不一致时,则有“利息调整”,也就意味着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不一致,后续期间涉及利息调整的摊销;若取得的借款就是借款合同约定的数额,则没有“利息调整”,也就意味着实际利率和合同利率是相同的。
2、期末计息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期初摊余成本=上期期初摊余成本-利息调整 其实,财务费用本来也就是用现值×利率
应付利息有一部分是还本金了,有一部分是支付按本金计提的利息。
贷:应付利息(本金×合同利率) ②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倒挤) ③=①-②
注意: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应付利息”改为“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
3、偿还本金
借:长期借款——本金①
财务费用等④
贷:银行存款②
长期借款——利息调整③
42、Q:自产产品发放工资的会计处理应该怎么做?
A:
决定时:
借:管理费用/生成成本/制造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43、Q:外购产品发放工资的会计处理应该怎么做?
外购时,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决定时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进行税额转出
44、Q:用自己单位未职工提供住宿服务?
A:
决定发放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累计折旧
45、Q:租房供员工使用的会计分录改啊怎么做?
A:
决定发放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其他应付款/银行存款
46、Q:向职工出售住房,同时约定最低服务年限?
实际出售时
借:银行存款
长期待摊费用
贷:固定资产
决定发放时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成本。
贷:应付职工薪酬
实际发放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银行存款
长期待摊费用
47、Q:向职工出售住房,未约定服务年限?
A:
将补贴金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48、Q: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
A:不会做
49、Q:借款的内容时什么?
A:借款的利息和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溢价摊销、辅助费用、外币借款汇兑差额等。
50、Q:借款费用如何确定?
A:可以资本化,可以费用化。
51、Q: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A: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开始用钱)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开始计息)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活动已经开始(开始动工)
52、Q:借款费用什么时候要停止费用化呢?
A
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超过3个月。
53、Q :如何计算资本化利息和费用化利息
A:【现在一般借款也能够资本化了】。
54、Q:借款资本化分录应该怎么做
A
若为专门借款:
借:在建工程 (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
应收利息 (专门借款闲置金额)
贷:应付利息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专门借款为债券时才有,若为银行存款则没有)
若为一般借款时
借:在建工程
贷:应付利息
55、Q:股份支付如何处理
A:不知道
56、Q:或有事项应该如何确定?
A: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其结果应由未来的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来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57、Q:或有事项应该如何计量
A:
确认负债 ①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确认资产 ②
借:预计资产
贷:营业外支出
②的金额不能大于①
58、Q:未决诉讼的会计处理是什么?
A
借:管理费用(诉讼费)
营业外支出(赔偿款)
贷:预计负债
预计诉讼损失和实际发生诉讼损失不一致怎么办?
若:属于日后事项:
按日后事项准则处理
若:不属于日后事项
前期已合理计提:差额走营业外支出
前期未合理计提:差错更正
前期无法合理预计,所以才没计提:计入营业外支出
59、Q:债务担保的会计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贷:预计负债
60、Q:产品质量保证?(根据权责发生制,这个确实是发生了,但是,应向谁负债也不知道,所以使用“预计负债”
我个人认为,这些全是权责发生制里面的会计分期造成的。
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
贷:预计负债
发生时:
借:预计负债
贷:银行存款
期末未发生
借:预计负债
贷:销售费用
61、Q: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A:
①当:
主观:只想收本息且不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
客观:合同现金流仅为本金+利息
表现:债权
为: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②当:
主观:想收本息还想倒卖,且不运用公允价值选择权。
客观:合同现金流仅为本金+利息
表现:债权+股票
为: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③其他
表现:兜底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62、Q:保留了与金融资产所有权相关的所有风险和报酬,收到的对价确认为负债,不得与金融资产相抵消。为啥?
A :相当于质押
63、Q:套期方法是什么?
A:将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在相同的会计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和其他综合收益
64、Q: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如何核算。
A
step1:实际利率
购买价款+交易费用-应收利息=利息*(P/A,i,n)+面值*(P/F,i,n)
step2:摊余成本
65、Q: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原则是什么?
A:
①按公允价值(也就是购买价格)和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入账金额。
②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借:债权投资——成本 (面值/合同值)
应收利率(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利息)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倒挤)
贷:银行存款
66、Q:后续如何计量
借:应收利息
贷: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后续发生减值为: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购入或原生已减值则为:摊余成本*信用调整后的实际利率】
债权投资——利息调整
实际收到利息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利息
67、Q:递延收益是什么科目?
A:好他妈的坑啊,是负债类科目
“递延收益”不属于损益类。是属于负债类科目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较,在中国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递延收益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主要体现在租赁准则和收入准则的相关内容中。
68、Q:与资产相关的收到政府补助的总额法
A:
①收到政府补助时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这是负债)
②剩余寿命期内,分期计入损益
借:递延收益
贷:其他收益
③处置资产
递延收益全部转入当期损益
69、Q: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净额法是什么?
A:
①收到补助
借:银行存款
贷:递延收益
②将补助冲减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
借:递延收益
贷: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70、Q:对于政府补助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A:
对于政府补助首先要分类,该分类可以分为三种,分为与资产相关的、与收益相关的和已计入损益需要退回的。
71、Q: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以后期间的
A:
①收到时无法确定政府补助所附条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②确认能够满足条件后,再确认递延收益
借:其他应付款
贷:递延收益
72、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以前期间的
总额法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净额法直接冲减相关成本
73、已计入损益需要退回的政府补助
冲减相关资产成本的,调整资产账面价值
存在尚未摊销的递延收益的,冲减递延收益的账面价值,超过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其他情况计入当期损益。
74、附销售退回条款货物的会计分录
客户取得控制权时,按有权收取得对价确认收入,预计需退回的确认负债,资产负债表日重新估计
发出时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估计不会退的部分)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估计会退的部分)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 (估计不会退的部分)
应收退货成本 (估计会退的部分)
贷:库存商品 (全部发出商品)

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评估
借: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或反向)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收退货成本
(或反向)
退货期满
借:库存商品 (市价收到的退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预计负债——应付退货款 (全冲)
贷:应收退货成本(实际收到的退货)
主营业务收入(多退在借方,少退在贷方)
银行存款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应收退货成本
75、材料成本差异应该如何理解?
“对收入业务调差异,超支计材料成本差异的借方,节约计贷方:对发出业务调差异,均计人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负数)”。
1.外购材料
调整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贷:材料采购
调整节约差异:
借:材料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2.自制材料
调整超支差异:
借: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贷:生产成本
调整节约差异:
借:生产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3.接受投资
调整超支差异:
借:原材料(按计划成本)
应交税费一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材料成本差异一一原材料
贷:实收资本(按帐面价或市场价)
调整节约差异:
借:原材料(按计划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实收资本(按帐面价或市场价)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4.盘点盘盈
调整超支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一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调整节约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二)发出环节材料成本差异的核算
原材料发出环节主要是指材料领用、出售、对外投资及盘亏业务,其材料成本差异的调整列示如下:
1.领用材料:
借: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上述分录金额,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2.材料出售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上述分录金额,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3.材料对外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按帐面价,市场价或评估价)
贷:原材料(按计划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材料成本差异一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异率确定,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4.材料盘点盘亏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按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按材料成本差异率确定,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76、对其他综合收益的骨灰级理解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净资产包括我们持有的原始资本+挣得钱。
在会计上,将我们持有的原始成本计入股本和资本公积,代表了股东对我们的原始投入。
将挣得钱计入未分配利润,由于法律规定,从未分配利润中拿出10%作为盈余公积,因此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在会计上称之为留存收益。
但是,在前面买股票的例子中,这2块钱的收益并不是原始投入。
由于没有落袋为安,也不能记到我们挣得钱里。
但是对应的资产增加了,理应净资产也要增加,那怎么办呢?这就用到我们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通过这个科目来体现我们从长期来看,尚未实现的收益。
在会计报表上,我们可以大概将净资产项目大概归类为如下图所示:
同样是买股票,如果我们一开始的目的就是短线操作,就是为了挣差价,短期内可能要卖掉(会计上通常把1年以内视为短期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的浮盈收益是即将要实现的,因此会计上对这种目的就是为了短期内挣差价的证券投资的价值波动直接计入当年的利润,把这类投资定义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而对把准备长期持有,但是未来也是要卖出的投资定义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价值波动,由于短期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利润,因此不计入利润表,但是为了体现我们的净资产的状态,而把这种价值的波动金额或者说是暂时性的收益通过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来管理。
因此其他综合收益,是为了让资产和负债更能反映现实的市场价值,而记录这些暂时性的未实现的价值的变动。
77、Q进项税额加计扣除问题
1、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允许部分行业纳税人按照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0%,抵减应纳税额。 2、会计处理如下:      A、日常采购固定资产、服务等按原会计处理执行                借:固定资产/劳务成本/管理费用   100                       应交税费——增值税(进项税额)16/6                  贷:银行存款 116/106      B、根据当月进项、销项情况计算应交增值税               借: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0      C、单独核算加计抵减额的计提、抵减、调减、结余等变动                借: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额    24.2                   贷:其他收益——其他          抵减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30                     贷: 应交税费——增值税——加计抵减额  24.2                             银行存款   5.6
77、Q:什么是IPO?
A:IPO就是将信息用证监会的标准进行披露。审计就是将不标准的信息辅导标准。
78、Q:什么是累计带薪缺勤?
A: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
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范1] 计量。
【教材例10-2】乙公司共有1000名职工,从2×15年1月1日起,该公司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个职工每年可享受5个工作日带薪年休假,未使用的年休假只能向后结转一个日历年度,超过1年未使用的权利作废,不能在职工离开公司时获得现金支付;职工休年休假是以后进先出为基础,即首先从当年可享受的权利中扣除,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年休假余额中扣除[范2] ;职工离开公司时,公司对职工未使用的累积带薪年休假不支付现金。
2×15年12月31日,每个职工当年平均未使用带薪年休假为2天。根据过去的经验并预期该经验将继续适用,乙公司预计2×16年有950名职工将享受不超过5天的带薪年休假,剩余50名职工每人将平均享受6天半年休假,假定这50名职工全部为总部各部门经理,该公司平均每名职工每个工作日工资为300元。
分析:乙公司在2×15年12月31应当预计由于职工累积未使用的带薪年休假权利而导致预期将支付的工资负债,即相当于75天(50×1.5天)的年休假工资22500(75×300)元,并做如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                  22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22500
2×16年,如果50名职工均未使用带薪年休假,则冲回上年度确认的费用;
借:应付职工薪酬——累积带薪缺勤        22500
 贷:管理费用                  22500
2×16年,如果50名职工均享受了累计未使用的带薪年休假,则2×16年确认的工资费用应扣除上年度已确认的累计带薪费用。
 [范1]也就预期下一期会消耗的本期的金额。
 [范2]本期至确认下期消耗完下期的全部后,再多消耗本期的那一部分
79、Q:什么是设定受益计划?
A
首先先算出退休后折现到退休时点的现值a
然后将该现值平均到没一期 b=a/n
最后将b按复利现值折现到每一期。
企业应当通过下列两步确定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1)根据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釆用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对有关人口统计变量(如职工离职率和死亡率)和财务变量(如未来薪金和医疗费用的增加)等作出估计,计量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并确定相关义务的归属期间。
 
(2)根据资产负债表日与设定受益计划义务期限和币种相匹配的国债或活跃市场上的高质量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确定折现率,将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义务予以折现,以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
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是指企业在不扣除任何计划资产的情况下,为履行当期和以前期间职工服务产生的义务所需的预期未来支付额的现值。
【教材例10-8】甲企业在2×14年1月1日建立一项福利计划向其未来退休的管理员工提供退休补贴,退休补贴根据工龄有不同的层次,该计划于当日开始实施。该福利计划为一项设定受益计划。假设管理人员退休时企业将每年向其支付退休补贴直至其去世,通常企业应当根据生命周期表对死亡率进行精算(为阐述方便,本例中测算表格中的演算,忽略死亡率),并考虑退休补贴的增长率等因素,将退休后补贴折现到退休时点,然后按照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在职工的服务期间进行分配。
假设一位55岁管理人员于2×14年初入职,年折现率为10%,预计该取工将在服务5年后即2×19年初退休。表10-1列示了企业如何按照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确定其设定受益义务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假定精算假设不变。
 
表10-1                              单位:元
年度
2×14年
2×15年
2×16年
2×17年
2×18年
福利归属于以前年度
0
1 310
2 620
3 930
5 240
福利归属于当年
1 310
1 310
1 310
1 310
1 310
当前和以前年度
1 310
2 620
3 930
5 240
6 550[范1] 
期初义务
0
890
1 960
3 240
4 760
利率为10%的利息
0
89=
890×10%
196=
1 960×10%
324=
3 240×10%
476=
4 760×10%
当期服务成本
890[范2] =1 310/
(1+10%)4
980=1 310/
(1+10%)3
1 080=1 310/(1+10%)2
1 190=1 310/
(1+10%)
1 310
期末义务
890
1 959=890
+89+980
3 236=1 960
+196+1 080
4 754=3 240
+324+1 190
6 546=4 760
+476+1 310
 
注:
1.期初义务是归属于以前年度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2.当期服务成本是归属于当年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3.期末义务是归属于当年和以前年度的设定受益义务的现值。
本例中,假设该职工退休后直至去世前企业将为其支付的累计退休福利在其退休时点的折现额约为6 550元,则该管理人员为企业服务的5年中每年所赚取的当期福利为这一金额的1/5即1 310元。当期服务成本即为归属于当年福利的现值。
因此,在2×14年,当期服务成本为1 310/1.14。
其他各年以此类推。
2×14年末,企业对该管理人员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当期服务成本)           890
 贷:应付职工薪酬                 890
同理,2×15年末,企业对该管理人员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当期服务成本)           980
 贷:应付职工薪酬                 980
借:财务费用                   89
 贷:应付职工薪酬                 89
当年的现值+以前年度的利息
以后各年,以此类推。
 [范1]未来的现值,现在的终值。
 [范2]现在890元,未来才会是1310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