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开心你我笑话 2020-02-05

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一种技艺的生命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传承,推广和创新,才会迎来蓬勃生机,银珐琅工艺从最初的“内填珐琅”工艺开始,逐步有了“掐丝珐琅”工艺,“花丝珐琅”工艺和“花丝镶嵌珐琅”工艺。“内填珐琅”工艺是珐琅工艺当中最简单的一种,它一般通过经过设计、制胎、上蓝、烧蓝、抛光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而“掐丝珐琅”工艺是在继承传统珐琅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将少数民族银器制作中的“掐丝”融入其中,俗称掐丝珐琅。掐丝珐琅产品的制作,是集设计、制胎、绘画、錾刻、掐丝、酸洗、上蓝、烧蓝、抛光等工艺制作而成,缺一不可;“花丝珐琅”工艺主要用于饰品和摆件类产品,它的工艺流程主要有设计、拉丝、焊接、酸洗、上蓝、烧蓝、抛光等,其用的材质含银量一般在S925的较多;“花丝镶嵌珐琅”工艺是在花丝珐琅工艺流程当中再增加镶嵌这一道工艺制作而成的,故“花丝镶嵌珐琅”类的饰品就更显得高 贵、大方和奢华。

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本高,产量低,属于专 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所用自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烧成则由宫廷画家同专|门的技术人员在清宫造办处和圆明园造办处内完成4几乎都是适合把玩的小件器物,不见大器。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受到宫廷的极严格控制,致使珐琅彩瓷器成为清代瓷器中最为名贵的品种。

珐琅彩是皇 家自用的、在釉上彩瓷中最 具特色、最为精美的瓷器。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淋 漓 尽 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奢华。

图为乾隆御窑厂生产的春梅山石纹珐琅彩茶壶。[台北故宫藏]此壶造型古朴,制作精细;壶盖与壶腹上用珐琅彩绘画春梅山石纹构成装饰主题。整个画面清新典雅,纹饰布局紧凑,色彩绚丽,绘画笔法细腻,它营造出了极其强烈的春日气氛。

珐琅彩分为铜胎绘珐琅(也就是景泰蓝的前身)和瓷胎绘珐琅两种。而瓷胎绘珐琅则是由康熙朝开始研制并成功烧造的,它从康熙时的色浓庒重至雍正时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时的精宻繁复和雍容华贵,其间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改良之路。虽然康熙朝生产的珐琅彩瓷尚属在创烧阶段,技术条件也不成熟,但它毕竟是开了个好头。雍正六年前所烧的珐琅彩瓷雍正帝从艺术欣赏角度很不满意,于是他对珐琅彩瓷的烧造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当时画珐琅的彩料需依赖进口,成本又很高。所以他一面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彩料(详见[[广东通志]]卷八十五),同时命其弟怡亲王主持研发珐琅彩料。雍正时期所研制的彩料为丰富乾隆朝的珐琅彩瓷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乾隆珐琅彩瓷的大批量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康、雍、乾三代中,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制作工艺发展变化很大。从康熙末期的“里有釉外无釉”瓷胎,至乾隆时期的“里外皆有釉”瓷胎,这种变化正是在雍正时期改进发展的。正是在雍正中期克服了珐琅釉无法理想附着于玻璃釉面的困难,才使得在此之后的瓷胎画珐琅在清代彩瓷中独占鳌头。到了雍正执政期间,在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珐琅彩瓷在康熙原有烧制工艺上更加日趋成熟。雍正对艺术品的执着更甚康熙,他对珐琅彩瓷这种新出现的瓷器更加喜爱。雍正的性格就是什么都要亲自管(要不然也不能累死),对自己喜爱珐琅彩瓷从设计到烧制提出更高要求。刚刚继位就命宫廷造办处窑口扩建(公元1732年即雍正元年),并由怡亲王允祥主持珐琅彩瓷烧制。虽然人员齐备,但是因西洋彩料供应始终不足,导致珐琅彩瓷烧制数量、规模始终无法提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