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晋到隋的时代——五胡乱华(中)

 倩红 2020-02-05

本文参考《资治通鉴》、武国卿著《中国战争史》卷 5-有关淝水之战章节

公元376年之后,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与居于南方的东晋相对峙,阻隔前秦统一的似乎只是一江之水了。此年东晋孝武帝司马曜(362-396)亲政,改元太元。

现在我们解读随后的历史。

一、肥水之战前,东晋与前秦历史

(一)东晋历史:

元皇帝司马睿

元皇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生于河南洛阳,此时,东吴尚未灭亡。东晋开国皇帝(318—323年在位)宣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晋书记载其出生时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如始刈。

有记载,司马睿非司马觐之子,实为牛金之子。因为琅琊恭王司马觐人妃子夏侯氏与小吏牛金通奸而生下司马睿。

司马睿是牛金之后,这个说法来源于牛继马后的谶语,司马懿还没发动政变时就有牛继马后说法,直指司马氏会被牛氏取代。司马懿很在乎,甚至杀死了手下一名叫牛金的将领。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去世,终年三十五岁,谥号恭王。司马睿袭爵琅邪王,时年十五。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

元康二年(292年),就是贾后害杨太后于金墉城这一年,拜员外散骑常侍,累迁左将军,从(参与)讨成都王颖。荡阴之败也,叔父东安王繇为颖所害。帝惧祸及,离开洛阳,回到封国,至洛阳,迎太妃俱归国。

永兴二年(305)八月,司空越以琅邪王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此时,在司马睿的邀请下,王导由司空府参军(司马越的参军)转为平东将军府司马(司马睿的司马)。睿请王导为司马,委以军事。琅邪王司马睿便已经正式加入了东海王司马越的阵营。司马睿通过王导成为司马越、王衍政治集团的重要力量。

307年,晋怀帝司马炽(307—311年在位)即位,七月,用王导计,以琅邪王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假节,始镇建邺。广收腹心股肱之臣,尊重名贤,察访民情,江东士人百姓都心悦诚服。九月,戊申,琅邪王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开始经营江南。

建武二年(318年)4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于426日即皇帝位(上尊号),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同时,又任命王敦为荆州刺史,祖逖为豫州刺史。

1、祖逖北伐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保定市涞水县)人,东晋军事家。

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马掾、骠骑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职。

祖家为北地大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高官。祖逖少年时生性豁荡,不拘小节,轻财重义,慷慨有志节,常周济贫困,深受乡党宗族敬重。他成年后发奋读书,博览书籍,涉猎古今,时人都称其有赞世之才。

太康十年(289),侨居阳平郡的祖逖被郡府举为孝廉,又被司隶举为秀才,但都没有应命。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的关系十分融洽,常纵论世事,有时夜深还不能入睡,拥被起坐,相互勉励道:"如果天下大乱,豪杰并起,你我二人应在中原干出一番事业!"

元康元年(291),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

永兴元年(304),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随军出征,不料在荡阴战败,逃回洛阳。惠帝被挟持到长安后,范阳王司马虓、高密王司马略、平昌公司马模竞相征召祖逖,但他都不肯应命。后来,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适遇母丧,遂守孝不出。

永嘉五年(311),洛阳陷落,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避乱于淮泗。他躬自步行,把车马让给老弱病人,又把粮食、衣物和药品分给别人。逃亡途中多遇盗贼险阻,祖逖应付自如,被同行诸人推为行主。到达泗口(治今江苏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治今江苏镇江)

建兴元年(313),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 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道:“晋室之乱,并不是皇帝无道,百姓造反,而是藩王争权,自相残杀,给了夷狄可乘之机。如今北地百姓备受蹂躏,都有奋起反击之志。大王如能命将出师,让祖逖等人为统领,江北豪杰必定会望风响应,沦亡人士也会欢欣鼓舞。如此,也许可以申雪国耻。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却只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司马睿的消极态度,并未动摇祖逖的北伐决心。祖逖率领跟随自己南下的宗族部曲百余家,毅然从京口渡江北上,并在大江之中,用力拍击船楫,立誓要扫清中原。 他在渡江后,暂驻淮阴,起炉冶铁,铸造兵器,又招募到士兵二千多人。当时,兖豫一带有豪强张平、樊雅,占据谯城,聚坞自保,有兵数千人,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司马睿,接受其授予的官职。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各有数百人。

建武元年(317),祖逖进驻芦洲(治今安徽亳县),派参军殷乂去联络张樊二人。但殷乂却轻蔑张平,认为他不能保住头颅。张平怒杀殷乂,并拥兵固守,与北伐军对抗。 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离间计,引诱张平部将谢浮。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进据太丘,但因军中乏食,处境艰难。

张平死后,樊雅仍占据谯城。樊雅率众夜袭,直逼祖逖大营,军中大乱。祖逖沉着指挥,督护董昭英勇杀敌,终于击退樊雅。祖逖又率部追讨,却遭到张平余部的迎击,便向蓬坞堡主陈川、南中郎将王含求援。陈川、王含分别派部将李头、桓宣率军助战。 祖逖让桓宣去劝降樊雅,桓宣单马入谯城,对樊雅道:“祖逖正准备荡平刘聪、石勒,需要仰仗你作为后援。先前是殷乂轻薄无礼,并非祖逖本意。如果现在和解,既可建立忠勋,又能保全富贵。但若还要固执,朝廷派出猛将,凭你手下乌合之众,依据一座危城,北边又有强贼窥伺,万无一全。樊雅遂出城归降。

祖逖攻占谯城后,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桓宣则率部返回。不久,石虎围困谯城,王含又遣桓宣来救。石虎闻听桓宣前来,撤军而退。桓宣于是留在谯城,协助祖逖征讨不肯归附的坞堡武装。

 太兴元年(318),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

李头在征讨樊雅时,力战有功,颇得祖逖礼遇,常叹道:“我若能得祖逖为主,虽死无恨。陈川闻知大怒,遂杀死李头,李头的亲信冯宠便率所部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更加恼怒,派部将魏硕劫掠豫州诸郡,结果被祖逖派兵击溃。陈川非常恐惧,便率部归附后赵石勒。太兴二年(319),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则率五万大军救援,结果被祖逖击败。他洗劫豫州,带着陈川回师襄国,并留部将桃豹戍守蓬陂坞。

太兴三年(320),祖逖派韩潜镇守蓬陂坞东台,桃豹退据西台。两军对峙四十余日后,祖逖设计令赵军以为晋军兵粮充足,挫其士气。他又在汴水设伏,尽夺石勒运给桃豹的军粮,逼得桃豹退守东燕城。祖逖命韩潜进占封丘,压逼桃豹,自己则进屯雍丘(治今河南杞县)

击退桃豹后,祖逖又多次出兵邀截赵军,使石勒在河南的力量迅速萎缩。河南境内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割据集团,各据一方,经常兵戎相见。祖逖遣使调和,示以祸福,晓以大义,使赵固等人都服从自己的统一指挥,成功收复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当时黄河沿岸还有一些坞堡主,迫于后赵兵势,不得不臣服于石勒,送子弟到襄国为质。祖逖理解他们的处境,有时还会派出小股部队,伪装抄略这些坞堡,以表明他们并未归附晋朝,消解石勒的疑心。诸坞感恩戴德,经常帮助北伐军刺探情报。祖逖因此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屡破赵军。

且后赵国土越来越小,黄河以南皆为晋土。

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之人,也能施布恩信,予以礼遇。将士稍有微功,便会加以赏赐。他生活俭朴,不畜资产,劝督农桑,带头发展生产,又收葬枯骨,深得民心。刘琨在给亲戚写信时,大力称颂祖逖威德,晋元帝也下诏擢升他为镇西将军。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命人在成皋县为其母修墓,又致信请求互市。祖逖虽未回信,却任凭双方互市,为此收利十倍,兵马日益强壮。 后来,祖逖部将童建叛归后赵,石勒将其斩杀,向祖逖示好。祖逖亦与石勒修好,禁止边将进侵后赵,边境暂得和平。

太兴四年(321),晋元帝任命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司兖豫并雍冀六州诸军事、司州刺史,出镇合肥。 祖逖认为戴渊虽有才望,却无远见卓识,而且自己辛苦收复河南,却仍不得朝廷信任,心中甚为不快。不久,祖逖又听闻王敦跋扈,朝廷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的消息,担心内乱爆发,北伐难成,以致忧愤成疾。

祖逖虽患病,但仍图进取,抱病营缮虎牢城。虎牢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军攻破,特意派从子祖济率众修筑壁垒。但壁垒尚未修成,祖逖便在雍丘病逝,时年五十六岁。

祖逖死后,豫州百姓如丧父母,谯梁百姓还为他修建祠堂。晋元帝追赠祖逖为车骑将军,并命其弟祖约接掌其部众。 后赵趁机入侵河南,祖约难以抵御,退据寿春。祖逖收复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终又被后赵攻陷。

2、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的情况下,士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南迁的主要是巨家大户,官宦士绅、士族。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就士族而言,他们也出现了一次大分化,有的死守北方旧居,有的迁居江东。大体说来,真正根深蒂固、族大宗强的士族,特别是旧族门户,往往不肯轻易南行,例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等等,甚至于司马睿的妻族河东裴氏,都宁愿留在北方,甘冒风险。

决心过江的士族,多数都属东海王司马越集团的名士,这些名士深知琅邪王司马睿与东海王司马越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因而投奔,以增强司马睿集团力量。

江东本是吴国的地盘,晋王朝是吴国的死敌,当地的大族对南迁的司马睿并不支持,司马睿需要北方南来世族的支持,没有根基北方门阀南下也需依附于司马氏集团,逐步形成了南方政权集团。

八王之乱后的司马越,看到中原西晋的困顿,便与首席幕僚王衍通过司马睿坐镇江南以经营南方,这就为日后的东晋奠定了政治基础。可见其政治上的远见,这也与司马睿的政治需要相适应。

3、王敦揽权,元帝大权旁落

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居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单力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

史称:(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士民,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王敦)既素有重名,又立大功于江左,专任阃外,手控强兵,群从贵显,威权莫贰,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元)帝畏而恶之。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4、王敦之乱

王敦早有谋权之心,但惧祖逖而不敢动,321年祖逖死,便有起兵之心。

永昌元年(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刁协为名,另一说法是,王敦终于难以忍受司马睿的猜忌,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戊辰,敦举兵于武昌,上疏罪状刘隗 要求清君侧。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刁协死于乱军,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脱戎衣,著朝服,顾而言曰:欲得我处,但当早道,我自还琅琊,何至困百姓如此!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不久,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另一说法是元帝任命。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不拜帝而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其专横如此,亡是必然的。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氏的权势,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永昌元年(322年初),晋元帝忧愤成疾,崩。年47岁,在位6年。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葬于建平陵(江苏江宁)。 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

此时,王敦之乱未平。而北方又处五胡之乱,中原依然纷乱。

晋明帝司马绍

永昌元年(322年),司马睿去世 ,司马绍以皇太子身份继位,大赦天下,是为明帝,太宁元年(323年)二月,葬父晋元帝于建平陵。

王敦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武昌,仍遥控朝廷。并妄想图谋篡位,于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武卫将军王允之(王敦从子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荆州刺史王舒。于是,王舒与王导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敦常夜饮,允之辞醉先卧。敦与钱凤谋为逆,允之悉闻其言允之求归省父,悉以敦、凤之谋白舒。舒与王导俱启帝,阴为之备。

及后,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七月,明帝亲征,成功击败王敦派出、王含统帅的进攻建康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即死。王敦之乱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琅琊王氏宗族占据诸州以凌弱皇室的失衡情形。

明帝聪明有机断,惜在位仅三年。崩,大子衍立,是为成帝。而三年间即平敦之乱也。以一事之荣尔。

·王夫之《读通鉴论》: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王敦之乱的后果

王敦之乱牵制东晋力量,后赵因而夺取了东晋兖州、徐州和豫州的大片土地。

苏峻凭平定王敦之乱而威望渐长,军事力量强大。但同时苏峻亦骄傲自满,甚至有异心,最终导致了后来的苏峻之乱。

王敦势力被消灭,并未使司马氏权力加强,东晋政治依然是主弱臣强。那些南北士族纷纷扩大了权力,填补王敦失势后的朝局空白。

晋成帝司马衍

司马衍(321―342年),即晋成帝(325—342年在位),字世根,4岁登基,东晋第三位皇帝。晋明帝司马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同母兄,母明穆皇后庾文君,庾氏集团就此兴起。

太宁三年(325年)司马衍即位,因年幼由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庾文君之兄)辅政。

东晋的苏峻、祖约之乱,又称苏峻之乱,是东晋成帝时继王敦之乱后,又一次叛乱,爆发于咸和二年(327年),由历阳内史苏峻、联结镇西将军祖约以讨伐庾亮为名引发,起兵进攻建康。于次年(328年)攻破建康执掌朝政,宫朝移至石头城。庾亮则与江州刺史温峤推举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建立讨伐军讨伐苏峻,同时三吴地区亦有义兵起兵,苏峻战死,随和余众陆续被消灭。乱事于咸和四年(329年)结束。陶侃、温峤平定苏峻之乱后才迁回建康。

322年到329年,东晋即经历了两次大的叛乱。

329年,前赵亡于后赵。北方依然处于五胡乱华中。

咸康二年(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咸康七年(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

《晋书》记载,司马衍自幼聪明伶俐,少而聪敏有成人之量。司马衍6岁时,发生了苏峻之乱,当年五马渡江之一的南顿王司马宗被杀,他一点都不知道。等到苏峻之乱平息后,他问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头公(司马宗一头白发)何在?庾亮奏道:司马宗谋反伏诛。司马衍很伤心,哭着说道:舅言人作贼,便杀之,人言舅作贼,复若何?亮惧,变色。

庾亮之弟庾怿送酒给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试着让狗先喝了一点,那狗便立即倒在地上死去。王允之吓得不轻,赶紧上表报告小皇帝。司马衍听说后怒不可遏地说: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怿闻,惊惧不已,不久便自杀身亡。可见司马衍从小就不简单。译文:庾怿知道后,为保全庾家喝毒药死了。可惜他自幼被舅家把持,没机会管理朝政。等长大些,很有心于政事。为人俭省,曾想在后院盖个射箭练习室,算后要用四十金,就说太费钱了没盖。虽然雄武气度不及父亲,但恭俭的品德,倒足以追溯先贤了。

然少为舅氏所制,不亲庶政。及长,颇留心万机,务在简约,常欲于后园作射堂,计用四十金,以劳费乃止。雄武之度,虽有愧于前王;恭俭之德,足追踪于住烈矣。

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可惜,他是一个短寿的皇帝。

咸康八年(342年)5月,成帝司马衍身体不适。6月初五,病情加重。当时,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庾冰(庾亮弟)请求让成帝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成帝同意了。

初八,成帝驾崩于建康宫中西堂。时年22岁,在位18年。庙号显宗,谥号成帝。葬兴平陵(南京鸡笼山之阳)。

初九,琅邪王司马岳即帝位,大赦天下。14日,封成帝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奕为东海王。

此时,鲜卑为拓跋什翼犍、后赵石虎、成汉李寿和前凉时代。也是五胡乱华纷乱的时代。

晋康帝司马岳

司马岳(322―344年),即晋康帝(342―344年在位),东晋第四位皇帝,字世同,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

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邪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咸康八年(342年),晋成帝病重,在掌权的庾冰等人建议下,因二子幼,舍弃。立弟司马岳为继。晋成帝去世,司马岳续继。建元二年(344年),司马岳去世,终年二十三岁,谥号康皇帝,葬于崇平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蒋山)。

司马岳也是一位书法家,其代表作品《陆女帖》,被收录进宋代的《淳化阁帖》。

其间,无甚业绩。

晋康帝离世,太子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

晋穆帝司马聃

司马聃(343―361710日),字彭子,即晋穆帝(344—361年在位),东晋第五位皇帝。晋康帝司马岳长子,母康献皇后褚蒜子。

生于建元元年(343年),次年被立为太子,同年晋康帝驾崩,年仅两岁的司马聃即位,由其母皇太后褚蒜子摄政,朝事则先后由宰相何充、蔡谟、皇族会稽王司马昱等人把持,司马聃在位期间先后由殷浩、外戚褚裒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和周边割据政权进行了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虽互有胜负,但南北方军事水平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二年改元为永和。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将晋康帝安葬于崇平陵,十一月初九日,车骑将军庾冰去世。永和二年(346年)正月己卯日,何充去世。二月癸丑日,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东晋永和五年(349)。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即后后赵亡于冉魏(350年),冉魏亡于前燕(352年)。晋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先后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

永和十年(354年),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桓温还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并且于永和十二年(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此时的北方,已较难图,所以当后赵、冉闵纷纭争夺之时,晋朝实在坐失了一个恢复中原的机会。吕思勉。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丁巳日,司马聃病在显阳殿去世,时年十九岁。司马聃死后,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安葬于永平陵(今江苏江宁西北幕府山南)。

晋哀帝司马丕

司马丕(341—365年),即晋哀帝(361—365年在位),字千龄,晋成帝司马衍长子,晋康帝司马岳之侄,晋穆帝司马聃的堂兄弟、母周贵人。东晋的第六位皇帝。

咸康八年(342年),司马丕受封琅邪王。同年,晋成帝去世,本应司马丕登基,但中书令庾冰因害怕其登基后失去权势遂以司马丕年幼为理由反对,于是司马丕叔父司马岳(322―344),即晋康帝(342―344年在位)登基,改元建元。再经穆帝朝(344-361年在位) 其间永和元年(345年),拜散骑常侍。永和十二年(356年),加中军将军。升平三年(359年),任骠骑将军。

升平五年(361年),晋穆帝去世,依皇太后令,推司马丕登基,改元隆和。皇太后褚蒜子下令说司马丕本来早就该登基为帝,他是皇室正统,如今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当皇帝。于是司马丕登基。皇太后令曰:帝奄不救疾,胤嗣未建。琅邪王丕,中兴正统,明德懋亲。昔在咸康,属当储贰。以年在幼冲,未堪国难,故显宗高让。今义望情地,莫与为比,其以王奉大统。于是百官备法驾,迎于琅邪第。

司马丕在位时期,军阀斗争激烈,桓温当国,几次北伐,国家战乱不断,东晋已走向衰败,慕容部猖獗和东晋发生多次战争均以东晋败退而终。

兴宁二年(364年),因为司马丕一向喜欢长生不老之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谷、服丹药,侍中高崧谏曰:这不是好事情啊,陛下不应如此。哀帝不听,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崇德太后复临朝摄政。司马丕(应该是褚蒜子)先任命桓温扬州刺史,后又遣使喻温入相,温不从。兴宁二年(364年)七月,复征温入朝,但八月,桓温到了赭圻后就筑城居住在那里。

兴宁三年(365年)正月一日,皇后王穆之去世。 同月,司马丕在西堂去世,时年二十五岁。葬在安平陵。司马丕死后谥号为哀,和王皇后并葬于安平陵。

晋哀帝司马丕没有后嗣,皇太后又一次以诏令方式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其后诏曰:帝遂不救厥疾,艰祸仍臻,遗绪泯然,哀恸切心。琅邪王奕,明德茂亲,属当储嗣,宜奉祖宗,纂承大统。便速正大礼,以宁人神。于是百官奉迎于琅邪第。是日,即皇帝位,大赦。

晋废帝司马奕

司马奕(342—386年),即晋废帝(365—371年在位),字延龄,晋成帝司马衍次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弟,母周贵人,东晋第七位皇帝,也是东晋唯一一位在位期间被废黜的皇帝。

永和八年(352年),拜任散骑常侍,不久加任镇军将军。

升平四年(360年),拜任车骑将军。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二十二日,晋穆帝去世无子,司马奕的哥哥司马丕被立为皇帝,是为晋哀帝。五月二十七日,晋哀帝改封司马奕为琅邪王。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七月,转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兴宁三年(365年),晋哀帝司马丕去世,因司马丕没有子嗣,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推,司马奕,德才兼备,又是皇帝的弟弟,应当继承皇位。于是百官到琅邪王府去迎奉司马奕,司马奕当天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三月二十九日,将晋哀帝葬于安平陵。第二年,改元太和。在位六年。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为桓温所废,时30岁。被废后降为东海王。咸安二年(372年),又降封为海西公。太元十一年(386年)过世,终年四十五岁,葬于吴陵。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

司马奕即位之时,桓温掌握朝政,桓温有意废掉司马奕有不臣之心,但司马奕本身并无过失可言。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便指司马奕阳痿而不能生育子嗣,其男宠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在宫廷参侍,后宫所生三子可能并非皇帝亲子,于是请旨于崇德太后褚蒜子,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十一月,癸卯,温自广陵将还姑孰,屯于白石。丁未,诣建康,讽(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褚太后,请废帝,立丞相会稽王昱,并作令草呈之。太后方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外有急奏。太后出,倚户视奏数行,乃曰:我本自疑此!至半,便止,索笔益之曰: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即日桓温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

咸安二年(372年)正月,降封为海西公。同年四月,司马奕被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时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知道这些情况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地度日,尽量避免嫌疑。

咸安二年(372年)十一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纳保母谏而止,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司马奕自知复辟无望,又怕再遭祸端,便有意表现得平庸以求平安,整天在家沉迷于酒色。朝廷以司马奕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 

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十六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一带),时年四十五岁。

时肥水之战(383年)已经结束。370 前燕亡于前秦,376年拓跋代、前凉亡于前秦,前秦基本统一北方。

司马奕即晋废帝于371年凄然地离开皇宫。又离开京地,平淡地生活了15年谢世。而这15年。就在晋废帝于371年脱下龙袍之后,司马昱又接着穿上了这件龙袍。

晋太宗司马昱

晋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320-372912),字道万。东晋第八位皇帝(37216-912日在位),登基时年52岁,晋元帝司马睿幼子,晋明帝司马绍的异母弟,母为简文宣太后郑阿春。郭璞见而谓人曰:兴晋祚者,必此人也。

司马昱历经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先后封琅玡王、会稽王,累官抚军将军。

晋穆帝时,升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与何充共同辅政。何充逝世后,司马昱总统朝政。他引名士殷浩等辅政,企图对抗威权日重的桓温,殷浩反为桓温所废。

废帝即位后,再次徙封琅玡王,又进位丞相、录尚书事。

太和六年十一月(3721),桓温废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司马昱名为皇帝,却多受桓温牵制,"拱默守道而已"。在位仅八个月后,便因忧愤而崩,年五十三。谥号简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高平陵。

司马昱善于清谈,史称"清虚寡欲,尤善玄言",可谓名副其实的清谈皇帝,在他提倡下,东晋中期前玄学呈现丰饶的发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淳化阁帖》收录有其书法作品《庆赐帖》。

咸和元年(326),司马昱的母亲郑阿春去世,当时年仅七岁的司马昱,非常悲伤,所以请求晋成帝司马衍让自己为母亲服重丧,成帝怜悯他而允许,于咸和三年十二月(328)徙封司马昱为会稽王 ,并拜其为散骑常侍。

咸和九年(334),迁任右将军,加侍中。

咸康六年(340),升任抚军将军兼领秘书监。

永和元年(345),因晋穆帝司马聃年幼,便由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摄政。司马昱45岁。

当时朝廷征皇后之父、卫将军褚裒入朝想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但吏部尚书刘遐、卫将军长史王胡之劝褚裒道:"会稽王司马昱德行昭著、素负雅望,是国家的周公,足下应把国政交给他。"褚裒于是坚决推辞,返回藩镇。褚太后便拜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六条事。

永和二年(346),骠骑将军何充去世,褚太后命诏司马昱总理朝政。二年,骠骑何充卒,崇德太后诏帝专总万机。

永和三年(347),即晋穆帝司马聃时期,桓温攻灭成汉。

温既灭蜀,威名大振,朝廷惮之。会稽王昱以扬州刺史殷浩有盛名,朝野推服,乃引为心膂,与参综朝权,欲以抗温,由是与温寝相疑贰。殷浩与桓温互疑,彼此间产生了异心。

司马昱在此后大量援引会稽人士及玄学同好进入中央,来制衡桓温。这些人对穆帝、废帝时期对外战争或内政,都产生诸多影响。

殷浩认为征北长史荀羡和前任江州刺史王羲之历来名声不错,便提升荀羡为吴国内史,提升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作为自己的辅佐。荀羡是荀蕤的弟弟,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认为只有朝廷内外融洽团结、和谐相处,然后国家才能安定,于是就劝说殷浩不要和桓温制造隔阂,但殷浩却没有听从。

永和七年十二月(352113),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获准,于是率军四五万人顺长江而下,驻扎在武昌。朝廷十分恐惧,抚军司马高崧为司马昱写信责备桓温,他才返回镇地。 同年七月,司马昱升任司徒,但他推辞不肯担任。

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

永和十年(354),桓温借朝野上下对殷浩的怨愤,趁机上书列举殷浩的罪行,请求将他黜免。司马昱不得已,只得将殷浩贬为庶人,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从此,朝廷内外的大权都集中在桓温手里。征西将军桓温因朝野之怨,上疏数浩之罪,请废之。朝廷不得已,免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温矣。

升平二年(358),当时穆帝已到始冠之年(二十岁),司马昱意欲还政于穆帝,但穆帝不许。

兴宁三年(365),司马昱听说冠军将军陈佑放弃洛阳,便与桓温在洌洲会面,共同商议征讨事宜。不久,哀帝司马丕驾崩,此事搁置起来。哀帝崩后,由琅玡王司马奕即位,褚太后以琅邪王绝嗣为由,再封司马昱为琅邪王,有储君之便,又封司马昱之子司马曜为会稽王。司马昱不肯受封,尽管被封琅玡却未去会稽王就礼。

太和元年(366)十月,司马昱进位丞相、录尚书事,赐"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又赐羽葆、鼓吹及持班剑的武士六十人,司马昱又坚决辞让。

太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370),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司马昱与桓温在涂中会面,共同商议之后的行动。

太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37216),大司马桓温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于同日率百官到会稽王府奉迎司马昱,司马昱在朝堂更换服装,戴平顶头巾,穿单衣,面朝东方流涕,叩拜接受皇帝的印玺绶带,即日便即位为帝,改年号咸安。桓温临时住在中堂,分派兵力屯驻守卫。

司马昱即位为帝后,桓温主控朝政,一步步要消灭反对势力,首先要对付的就是行径嚣张的司马昱同父异母兄司马晞。司马昱即位不久,桓温就诬陷司马晞谋反将其免官,及后逼令新蔡王司马晃自诬与司马晞及殷涓、庾倩等人谋反,以求翦灭陈郡殷氏和颖川庾氏在朝中的势力。随后桓温指示御史中丞司马恬奏请司马昱依法处死司马晞,司马昱不肯,下令再作议论。

桓温再次上奏求诛司马晞,言词十分严厉急切,司马昱于是亲手写诏给桓温说:“如果晋室国祚长久,那么你就应该依从早前的诏命从事;如晋室大势已去,那你就让我退位让贤吧。桓温看后害怕到流汗色变,于是不敢再逼,只上奏废掉司马晞和他三名儿子,并流放其家属。殷涓、庾倩、庾柔等人被灭族,殷氏和庾氏一蹶不振,桓温的威势达至高峰。

司马昱一方面应付桓温,另一方面延续之前的措施,又引王坦之、谢安等人与桓温抗衡,而二人不负众望,最终也成功挽救了晋室。

及初即位,温乃撰辞欲自陈述,帝引见,对之悲泣,温惧不能言。

司马昱虽为皇帝,其实多受桓温牵制,"拱默守道而已",又怕被桓温废黜。甚至对桓温亲信也是自己昔日僚属的郗超问桓温会否再行废立之事。郗超断言道:“大司马正在对内稳定国家,对外开拓江山,臣愿用全家百余口来担保,不会发生不正常的事变。等到郗超急于请假回去看望他的父亲郗愔时,司马昱说:“告诉尊父,宗族国家之事,竟到了这种地步,是因为朕不能用道德去匡正守卫的缘故,惭愧慨叹之深,怎能用语言来表达!”接着便咏庾阐之诗: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吟诵得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司马昱也因而忧愤得病。

咸安二年七月甲寅(37297),司马昱因病重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连发四道诏令,桓温都推辞不到。二十八日(912),司马昱立司马曜为太子。临终前,司马昱写了遗诏,要桓温依周公先例居摄,更写道:"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面对桓温的野心,此举几近让国。王坦之(王坦之弱冠之时与郗超并称,时人谓之:盛德绝伦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在司马昱面前亲手撕毁遗诏,司马昱说:"晋室天下,只是因好运而意外获得,你又对这个决定有什么不满呢!"王坦之却说:"晋室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司马昱于是命王坦之改写遗诏,写道:“家国事都禀报给大司马,如诸葛武侯(诸葛亮)、王丞相(王导)的旧例。桓温看到后大失所望。同日,司马昱在东堂驾崩,享年五十三岁。十月初八(1119),葬于高平陵, 庙号太宗,谥号简文皇帝。遗诏以桓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

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362-396),即晋孝武帝(372-396年在位,其位24),字昌明,东晋第九任皇帝。晋简文帝司马昱第六子,母为李陵容。

司马曜四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晋简文帝驾崩前夕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位,时年十一岁。最初由大司马桓温辅政,宁康元年(373)桓温死,又由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临朝听政。太元元年(376)太后归政,实权由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掌握。

太元八年(383)在谢安等的辅佐下,击败前秦大军,赢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保全了东晋王朝的国运。

司马曜利用士族门阀人才断层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的格局,恢复司马氏皇权,遂以其弟司马道子代替谢安执政,并成为东晋开国江左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但他耽于享乐,沉湎酒色,又与司马道子争权,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趋昏暗。

后因司马曜与宠姬张贵人酒后戏言,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将熟睡中的司马曜用被子捂死,对外宣称其在睡梦中魇崩。司马曜驾崩时年仅三十五岁。死后庙号烈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隆平陵。

司马曜擅长书法和文学,有集二卷,已亡佚;《淳化阁帖》收录其书法作品《谯王帖》

兴宁三年(365)琅玡王司马奕继承皇位后,司马昱徙封琅玡王,四岁的司马曜则继其父会稽王之位。

太和六年(371)十一月,大军阀桓温带兵入京,发动宫廷政变,通过崇德太后褚蒜子之命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并拥立其父琅玡王司马昱即皇帝位,是为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曜也就成为皇子。

东晋自司马睿开国江左以来,一直处于士族门阀的轮流支配之下,形成以门阀政治为格局的东晋王朝,而除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稍有作为以外,其他皇帝都是几乎傀儡般的存在。到了简文帝司马昱时,皇权不振、士族专权的局面更达到极点,桓温完全掌控了朝廷大政,连谢安都视其为,史称政由桓氏,祭则寡人,而他的野心则是要简文帝"禅位于己" ,达到倾移晋鼎的目的。简文帝登基仅八个月便得了重病,于咸安二年(372)七月二十三日连发四诏,催促尚居姑孰的桓温入朝辅政,桓温故意推辞;五天后,简文帝病情加剧,遂册封会稽王司马曜为皇太子,并遗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又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此时有晋朝国运倾覆之急,依此,桓温可凭此诏而篡晋自立,但这是其他士族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出身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当着简文帝的面撕掉了这封诏书,简文帝被迫同意将遗诏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使局面得以控制。随即简文帝驾崩。

群臣中仍有慑于桓温淫威,未敢立嗣,并提议:"当须大司马处分"。出身琅琊王氏的尚书仆射王彪之正色说:"天子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于是朝议确定,皇太子司马曜登基为帝,是为孝武帝,大赦。

崇德太后又以司马曜年幼,又在为大行皇帝服丧为由,再次命桓温行周公居摄故事,命令下达后,王彪之说: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此令遂未施行。就在晋室命悬一线、不绝如缕的关键时刻,各家士族门阀联手阻止了桓温篡晋的阴谋,确保了司马曜的顺利即位及东晋王朝的延续。

1、王彪之

王彪之(305-3771128 ),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 ),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名臣。

王彪之出身"琅玡王氏",为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丞相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职,官至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等职,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权臣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

太元二年(377),王彪之去世,年七十三。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2、王坦之

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

王坦之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

据说,成年后的王坦之经父亲举荐进入朝堂为官,曾担任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同时承袭父亲蓝田侯的爵位,名望迅速崛起,一度成为朝中一位十分强悍的政治人物,并与谢安等人在联手抗衡桓温,而且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王坦之辅政期间,以敢于直言进谏而闻名,甚至有过当面撕毁诏书,斥责皇帝之举,因此简文帝司马昱在世之时,对这位辅政大臣颇有几分畏惧。

上述可知:因王彪之、王坦之在司马昱最后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阻止了桓温移鼎篡晋的目的。使历史的车轮继续沿晋的方向发展。

孝武帝司马曜刚继位三个月,就发生了道教徒卢悚率众三百人攻入建康殿庭,掠取武库兵器,欲复辟海西公司马奕的变乱。此乱矛头直指桓温,客观上增加了王、谢等士族抗拒桓温的效果。桓温在宁康元年(373)二月自姑孰入京,风传他有诛王、谢,移晋之鼎的打算,王坦之、谢安等严阵以待,桓温也只就前一年冬所谓彭城妖人卢悚率众突入殿庭一事穷加究治。稍后桓温生病,病中犹要求朝廷为其加九锡,王坦之、谢安等延宕其事。 是年七月,桓温死。孝武帝继位之初的危机期总算有惊无险地过渡了。

桓温虽死,门阀政治的格局依然延续。由于孝武帝年幼,为了防止桓温之弟桓冲等谯国桓氏人物继续专权,谢安在桓温死后请出孝武帝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第三次临朝听政。史载:"时天子幼弱,外有强臣,安与坦之尽忠辅卫,卒安晋室。" 谢安和王坦之在拥立孝武帝,在匡扶晋室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自然也得到报偿。所以,东晋实权仍由士族门阀把持,只不过由谯国桓氏逐渐转移到太原王氏和陈郡谢氏手中。

宁康三年(375)五月,王坦之死,谢安势力更盛,与桓冲分处中外,形成东晋权力结构的平衡。同年八月,孝武帝大婚,迎娶太原王氏名士王蒙的孙女王法慧为皇后,其弟琅玡王司马道子也迎娶王坦之的从侄女为王妃,这不仅使太原王氏的影响力继续存在于东晋朝廷,也为孝武帝后期主相相持的政局埋下伏笔。

太元元年(376)正月初一,孝武帝加元服,崇德太后归政,谢安以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谢安当权的最大弱点在于没有可靠的军事力量作为支撑。由于对内要防范仍在荆州盘踞的桓冲势力,对外要对付日益强盛的前秦政权,陈郡谢氏对于武力的需求迫在眉睫。

太元二年(377),谢安推举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扬州),两年后又兼领徐州刺史,驻节北府(今江苏镇江)。谢玄在此期间招募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骁将,整合他们麾下以流民为主的军队,组成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 北府兵战斗力极强,不仅巩固了陈郡谢氏的势力,更为江左华夏政权的存续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谢玄立年,显示出了治理国家的才能,朝廷几次征召,他都推辞不受。后来,他与王珣一起被桓温辟为掾属,都受到了桓温的礼遇和器重。转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领南郡相、监北征诸军事。当时前秦苻坚正是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东晋边境。朝廷于是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外患的良将。谢安任人不避亲,推荐了谢玄。在肥水之战前,东晋有识之士就预感到了与前秦必有一战的生死之门。

中书侍郎郗超历来与谢玄不和,但听到这一举荐,闻而叹之, 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时咸以为不然。朝廷于是召谢玄回朝,授其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

谢玄在任上,广募顽强勇敢之人,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及孙无终等人都因为勇敢威武而应选。谢玄授刘牢之为参军,命他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前秦对其颇为畏惧。

这些举措加强了东晋力量,为后来肥水之战的胜利提供了保证。此肥水之战前夜也。

抗秦战争(肥水之战)战前形势

宁康元年(373)冬,前秦陷益州和梁州。

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燕亡于前秦。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太元以后,前秦又相继灭掉前凉、代国,前秦统一北方,加速了南侵的步伐。对东晋的觊觎之心也就更加强烈。东晋也更深感到北方的压力,面临氐族政权前秦的严重威胁。此后秦晋交界的江淮一带形势愈发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太元三年(378)四月,前秦苻丕攻襄阳,荆州刺史桓冲御,孝武帝诏命谢玄发徐、兖、青三州人丁,遣彭城内史何谦游军淮泗以为形援。

何谦出兵是北府军的首次出战,从此以后,上下游桓、谢军队配合,彼此策应,以分前秦兵锋,形成东晋战略的一个特点,对于保障最终胜利起了重大作用。同年七月,秦军也采取东西策应的战略,秦将彭超请攻彭城,与攻襄阳之苻丕相互呼应。苻坚同意彭超的方略,并从西线分俱难、毛盛等军自襄阳东略淮阴、盱眙,与彭超等合势。从此东晋在下游开始受到压力。

太元四年(379)正月,襄阳失守,彭城、下邳、淮阴、盱眙随后并入前秦,威逼东晋,形势对东晋更加不利。

六月,北府兵在君川打败秦军,收复淮阴、盱眙、三阿,前秦势力被逐于淮北,建康紧急状态得以解除。尽管西线局势仍不容乐观,但君川之捷使北府兵获得锻炼,提高了士气,为应付以后主战场的东移和展开淝水之战作了必要的准备。

太元五年(380),幽州爆发苻洛、苻重之乱,苻坚忙于平叛,一时无暇南侵。

太元六年(381)十二月至太元七年(382)九月,桓冲在荆州与前秦军屡有战事,或守或攻,小有收获。前秦以苻融为征南大将军,筹划攻晋。太元七年(382)十月,苻坚将大举攻晋的计划公开于群臣,群臣大多反对,强调谢安、桓冲皆江表伟人,君臣辑睦,内外同心,然而苻坚志在必得,一意孤行,甚至已经安排孝武帝当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并在长安给他们修好府邸。

次后,即383年,就是肥炎之战。

现在我们回头研读前秦383年前的发展史

(二)、前秦历史

据史籍记载,苻洪、苻健为首的氐族人,由于长期居于中原内陆,汉化很深,其制度文化,留用汉制。而将坚比他祖、父辈,汉化程度更甚。这为前秦在中原发展提供很重要的条件。

苻洪(285-350),字广世,本名蒲洪,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氐族,前秦景明帝苻健之父,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奠基者。其子苻健称帝后追谥其为惠武皇帝,庙号太祖

其家族世代为氐族酋长。为氐族酋长时,氐族人都敬畏而服从他。

永嘉四年(310),前赵刘聪任苻洪为平远将军,苻洪不受,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当时正逢永嘉之乱,同族人蒲光、蒲突便推举苻洪为盟主。

太兴二年(319),前赵刘曜称帝,苻洪被刘曜封为率义侯。

咸和三年(328),刘曜与后赵交战中兵败被俘。

咸和四年(329)九月,后赵在义渠大败前赵军队,刘曜子南阳王刘胤逃上邽。石虎乘胜追击,沿途尸体枕籍千里。上邽再破,石虎擒获前赵太子刘熙和刘胤及其将军、郡王、公卿、校尉以下三千多人,全数杀害。把前赵朝廷的文武官员、关东流民、秦州和雍州的大族九千多人迁徙到襄国,又在洛阳坑杀五郡各部众五千余人。石虎进攻河西羌族的集木且部,获胜后俘虏数万人,秦州、陇西全部平定。苻洪乃又请降于石虎。石虎大喜,上表荐举苻洪担任监察六夷军事 、冠军将军,让他管理西部的事务。

咸和八年(333)八月,后赵明帝石勒去世,石虎挟其子石弘继位。自为丞相、魏王、并加九锡,专擅朝政。

苻洪自为雍州刺史,向西依附前凉君主张骏。石虎派将军麻秋伐苻洪。苻洪率二万户再次投降石虎,石虎任命他为光烈将军、护氐校尉。苻洪到达长安,劝说石虎迁徙关中的豪强和氐族、羌族等部落充实都城,他说:"众氐族部落都是我家的部曲,我率领他们归顺,谁敢违抗!"石虎听从他的建议,迁徙秦州、雍州的士民以及氐族、羌族十多万户到关东。任命苻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资治通鉴》作流民都督),让他驻于枋头。

咸康四年(338)五月,苻洪因屡立战功,被授任为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为西平郡公。他的部下有两千多人赐予关内侯爵位。

冉闵对石虎说:"苻洪才智杰出,得到将士的拼死效力,儿子们又都有非凡的才能,而且拥有强兵五万人,驻屯在都城近处,应当秘密地除掉他们,以安定国家。"石虎说:"我正倚仗他们父子攻取东吴和巴蜀,为何要杀死他们!"给苻洪的待遇愈加优厚。

永和五年(349)正月,石虎即皇帝位。 后赵太子石宣被国君石虎所杀,石宣部曲梁犊率军东进,攻取荥阳、陈留等郡。石虎十分害怕,任命燕王石斌为大都督,都督内外诸军事,统领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车骑将军苻洪等人的部队前去讨伐。不久,苻洪与姚弋仲、石斌等率部在荥阳败斩梁犊而回。苻洪被石虎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晋封为略阳郡公。

永和五年(349)四月,石虎去世,其子石世继位。五月,石虎第九子石遵杀害石世篡夺帝位。冉闵对石遵进言说:苻洪是杰出的人才,如今让他镇守关中,我恐怕秦州、雍州之地就不再会归赵国所有了。让苻洪镇守关中虽然是先帝临终前的指令,然而如今陛下登位,自然应当改变谋略。石遵听从了冉闵的进言,解除苻洪的都督职务,其他的官职待遇则一如从前。苻洪对此感到愤怒,回到枋头后,便派使者向东晋投降。

永和五年(349)十一月,石遵为石鉴所杀。秦州、雍州的流民结伴西归,路经枋头时,共同推举苻洪为首领,苻洪部众多达十余万。苻洪的儿子苻健在邺城,此时也冲破关卡投奔枋头。石鉴害怕苻洪过于靠近自己,想用计谋把他调开,于是就任命苻洪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牧、领秦州刺史。

苻洪召集手下的官吏,商量是否接受任命。主簿程朴请求暂且和后赵讲和,就像诸侯列国一样分地而治。苻洪大怒,说道:"我不配做天子吗?要不为什么说列国分地而治的话呢!"因此把程朴拉出去杀了。

永和六年(350)闰正月,东晋朝廷授苻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又任命他的儿子苻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苻洪与姚弋仲都怀有占据关右的志向。姚弋仲派他的儿子姚襄率领五万兵众攻击苻洪,苻洪迎头反击,打败了姚襄,斩杀三万多人。

当时有人劝说苻洪称王,苻洪也因谶文有"草付应称王"的话,而且他的孙子苻坚背上有"草付"字样,于是改姓为"",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当初,石虎任用麻秋镇守枹罕。麻秋和王朗从长安奔赴洛阳。麻秋按照冉闵书信中的命令,杀掉了王朗部队中的数千名胡人。王朗投奔襄国。麻秋率领兵众要返回邺城,苻洪派他的儿子龙骧将军苻雄迎头攻击,俘获了麻秋,任命他为军师将军。麻秋劝苻洪说:"冉闵、石祗正在相持对峙,中原之乱难以平定。您不如先攻取关中,等到大业的根基稳固以后,再东进争夺天下,到那时谁敢与您为敌。"苻洪很认同他的话。同年三月,麻秋利用酒宴的机会让苻洪喝下有毒药的酒,想要吞并苻洪的兵众。苻健将麻秋抓住并杀死。苻洪临死前,对苻健说:"我以前之所以没有入关的原因,是以为中原可以安定。如今我不幸被麻秋这小子困在这里。平定中原不是你们兄弟所能办到的事情,我死之后,你要迅速入关!"苻洪说完便去世了 ,时年六十六岁。

永和七年(351)正月二十日,苻健继天王位,建立前秦政权,追谥父亲苻洪为惠武皇帝 (《资治通鉴》作武惠皇帝),庙号太祖。

前秦景明帝苻健(317-355),初名苻罴,字建业(一作世建),因避后赵皇帝石虎外祖父张罴之讳,故改名为苻健。氐族,略阳临渭(甘肃秦安陇城)人,前秦惠武帝苻洪第三子。

永和六年(350),苻洪被害去世,苻健继父位统领部众,并成功入关,定都长安。

当时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胡、汉之人多归附他。苻健暗中打关中的主意,担心杜洪知道,就假装接受后赵皇帝石祗的官职,在枋头(枋头城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修缮宫室,督促部下种麦子,做出没有向西进意图的样子。不久后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出动所有的人马向西进军,在盟津(古黄河渡口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搭浮桥渡过黄河。派其弟苻雄率步骑兵五千人入潼关(今陕西潼关北),兄之子苻菁从轵关(位于河南济源城西22公里处的封门口村东,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为太行八陉第一陉。)入河东。

渡过黄河后,焚毁浮桥,苻健自率大军随苻雄之后进军。杜洪派部将张先在潼关截击苻健,苻健迎战打败了他。杜洪又把关中的军队全部召集起来抵抗。苻健进军驻赤水,派苻雄占领渭北(渭北有广义的渭北,渭水以北。但陕西传统中,渭北特指西起宝鸡,东至黄河,南与渭河平原相连,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一区域,铜川市处在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又在阴盘(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阴盘城。)打败了张先,擒获了他,诸城都攻陷了,苻菁所到之处无不投降,长安附近三辅地区都攻克平定了。苻健率兵到长安,杜洪逃奔到司竹(今陕西司竹乡)。苻健进入长安城并定都于此,派人到东晋京都报捷,并与东晋建立友好关系。

永和七年(351),僭称天王,背晋也,国号大秦,史称前秦,年号皇始。赦免境内的死刑罪犯。并修建宗庙社稷,在长安设置百官。

永和八年(352),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后屡次作战征服其他反抗前秦的关内势力,更击败北伐的晋军。

永和八年(352),杜洪在宜秋屯兵,被部将张琚杀死,张琚自立为秦王,设置百官。苻健率步骑兵两万攻打张琚,斩了他的头。苻健从宜秋返回,派苻雄、苻菁率军攻占关东。与东晋镇西将军谢尚在颖水之上交战,晋军战败。苻雄在陇上攻打王擢,王擢奔凉州,苻雄屯兵在陇东。前凉张重华授王擢为征东大将军,派他与部将张弘、宋修联兵进攻苻雄。苻雄与苻菁率兵击败了他们,擒获张弘、宋修送往长安。

永和十年(354),桓温四万指长安,遣偏将进淅川,攻上洛,抓获苻健的荆州刺史郭敬,派司马勋攻占西部边邑。苻健派其子苻苌率苻雄、苻菁等领兵五万,在尧柳城、愁思堆抵抗桓温。桓温转战而来,驻扎在灞上,苻苌等退兵在城南扎营。苻健率弱兵六千人固守长安小城,派精锐部队三万人作为机动作战的兵力抵御桓温。长安附近的郡县多数投降桓温。苻健另派苻雄率领七千骑兵,在白鹿原与桓冲交战,桓温的军队战败,又在子午谷击败司马勋。当初,苻健听说桓温要来进攻时,就收割地里的麦子坚壁清野等着他们来,因此桓温军非常缺粮。到此时,迁徙关中居民三千余户而回。等到了潼关时,又被苻苌等打败,司马勋逃回汉中。

当初,桓温入关时,苻健太子苻苌与桓温交战,被流箭射中而死,

永和十一年(355),立儿子苻生为太子。同年六月初六,苻健卧病,苻菁率兵进入东宫,想杀苻生自立。这时苻生正在伺候苻健的病,苻菁以为苻健已经死了,回兵进攻东掖门。苻健听说发生叛乱,登上端门布兵排阵,苻菁手下的人都丢下武器四散而逃,抓住苻菁杀掉了。

六月十五日,苻健去世,时年三十九岁,共在位四年。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原陵。前秦宣昭帝苻坚的永兴初年,改谥号为景明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原陵。

苻生(335年-357年),字长生,氐族,秦景明帝苻健第三子,前秦第二位皇帝,355年-357年在位。

自幼独眼,曾狂言触忤苻洪,苻洪命苻健杀之,为苻雄谏止。成年后可力举千斤,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

以残忍手段杀人无数,尽诛顾命大臣。后欲杀苻坚兄弟,反被苻坚先发制人杀死。

永和七年(351年),苻健自称天王、大单于,建立前秦政权,封苻生为淮南王。东晋桓温北伐前秦时,苻生单骑冲突晋阵,斩将搴旗前后数十,晋军胆裂。

即位后暴虐至极,兽性毕露,

苻健的太子苻苌在桓温入关时中流矢而死,苻健因谶文中有三羊五眼的话,怀疑苻生应谶,于是立苻生为太子。

恰好苻生入宫侍疾,苻菁无从搜寻,索性移攻东掖门,讹称苻健已死,太子暴虐,不堪为君,借此煽惑军心。不料苻健勉强抱病出宫,下令军士速诛苻菁,余皆不问。苻菁部下见苻健还活着,都丢下兵器逃生去了。苻菁也拍马欲逃,被士兵捕住枭斩。

三日后苻健死,年三十九岁。太子苻生当日即位,改元寿光。尊其母强氏为皇太后,立其妻梁氏为皇后。群臣进谏说:先帝刚晏驾,不应当日改元。苻生勃然大怒,叱退群臣,令嬖臣追究出议主是右仆射段纯,立处将他处死。

苻生生性残暴

大将强怀与桓温之战中死去,其子强延没有来得及受封而苻健病死。一次苻生在外闲游,忽然看见一个穿白孝服的妇人跪伏在道旁,自称为强怀妻樊氏,愿为儿子请封。苻生问:你儿子有何功绩,敢邀封典?妇人说:妾夫强怀,与晋军作战而亡,未蒙抚恤。今陛下新登大位,赦罪铭功,妾子尚在向隅,所以特来求恩,冀沾皇泽。苻生叱骂说:封典需由我酌颁,岂是你可以妄求?那妇人不识进退,还俯伏地上泣诉亡夫忠烈。苻生大怒,取弓搭箭,一箭洞穿妇人的颈项,妇人抽搐几下就死了。

中书监胡文、中书令王鱼入奏说:近日有客星孛于大角,荧惑入东井,大角为帝坐,东井秦之分野,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愿陛下远追周文,修德以禳之,惠和群臣,以成康哉之美。苻生说:皇后与朕对临天下,足以应付大丧之变。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命辅政,可谓大臣也。胡文、王鱼还以为他胡言乱语。谁知过了数日,他竟持着利刃,趋入中宫。梁皇后起身相迎,还未来得及说话,刀刃已砍在颈上。苻生杀死了梁皇后,立即传谕拘捕太傅毛贵、车骑将军梁楞、左仆射梁安,不加审问,立刻斩首。

苻生迁嬖臣右仆射赵韶为左仆射、中护军赵诲为司隶校尉。这两人都因阿谀苻生,构陷大臣得到升迁。他们的从兄名叫赵俱,为洛州刺史。苻生原本打算召赵俱为尚书令,赵俱托病固辞,对赵韶、赵诲说:你们不顾祖宗,竟敢做此灭门事么?毛梁何罪诛死?我有何功,乃得升相?我情愿速死,也不忍看你们夷灭。不久赵俱忧愤而死。

丞相雷弱儿为人刚直敢言,苻生因之杀死雷弱儿以及他的九个儿子二十二个孙子。

苻生常弯弓露刃出见朝臣,降发锤钳锯凿备置左右。即位不久,上至后妃公卿,下至仆隶,已被杀死五百余人。

一天,苻生在太极殿召宴群臣,命尚书辛牢为酒监,令极醉方休。群臣饮至尽醉,辛牢恐怕群臣过醉失仪,劝酒不是很积极。苻生大怒:你为何不劝人饮酒,不见还有在那里坐的么?说至此,手中已取过弓箭射去,一箭射穿辛牢的脖子。群臣吓得魂魄飞扬,不敢不满觥强饮,最后皆醉卧地上,失冠散发,呕吐物一身一地。苻生反而以此为乐,又连喝了几大杯,也自觉支持不住,才返身入寝去了。群臣才得以松了口气,相扶踉跄散归。

苻生发三辅民修治渭桥。金紫光禄大夫程肱劝谏说:此时修桥有害农时,不应劳民。反被苻生驱出斩首。不久大风拔起树木,行人都被刮倒在路上。宫中讹传有贼自相惊扰,宫门白天也紧紧关闭。五天后苻生查得造谣数人,皆刳心剖胃。

光禄大夫强平是苻生的亲舅舅,实在看不过去,便入殿劝谏苻生应爱民事神。话还未说完,苻生便命左右用凿子凿穿强平的头顶。卫将军广平王苻黄眉、前将军新兴王苻飞、建节将军邓羌,当时都正在,他们急忙叩头固谏:强平是强太后的兄弟,稍稍惩罚一下就行了。苻生半句也不听,催促左右快凿强平。强平被凿得脑破浆流,死于非命。苻生降苻黄眉为左冯翊,苻飞为右扶风,羌为咸阳太守。这三人因素有勇名,苻生不忍杀死,还算运气。后来苻黄眉作战有大功,苻生不仅不封赏,反而经常当众侮辱他。苻黄眉忍无可忍,图谋杀苻生自立,事发被诛。强太后因兄弟之死,忧郁成疾,绝食而亡。

苻生毫不哀恸,反而自书一道手诏颁示中外,手诏里说:朕受皇天之命,承祖宗之业,君临于万邦,子育百姓,嗣统以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反而诽谤之声如此之多,朕杀人不过几千,却说朕残虐,这是什么道理?

当时潼关以西,长安以东,虎狼从荒野跑出来专以吃人为害。大白天横卧路上行人不能走路,夜里闯入民居,不食六畜,专门吃人。自苻生即位一年,野兽吃了七百余人,百姓深以为苦,不敢下田耕作,纷纷跑入城邑。百官奏请苻生勤政禳灾,苻生狞笑说:野兽饿了自然要吃人,吃饱了就不再吃,终不能累年为患。这有什么好担心的。上天这样惩罚百姓,是因为他们有罪,特降虎狼替朕助威,只要不犯罪,何必怨天尤人!群臣皆哑口无言。

一天,苻生出游阿房,路上看见有男女二人并行,容貌都很清秀,便让左右拉住二人,当面问:你二人真是佳偶,已结婚了么?二人回答说:小民是兄妹,不是夫妻。苻生笑说:朕赐你们为夫妇,你们即可就在此地交欢,请不要推辞。二人当然不听他的,苻生拔出佩剑将兄妹二人砍死。

苻生与爱妻登楼远望,其妻指着楼下一人问苻生官职姓名。苻生看见是尚书仆射贾玄石。贾玄石仪容秀伟,素有美男子的名声,他心里禁不住惹起醋意,便回头问其妻:你难道看上了此人么?说着便解下佩剑交给卫士,令他取贾玄石的首级。卫士携剑下楼,不多时,割取贾玄石首级复命。苻生将贾玄石的头放在其妻手里说:你喜欢就送你好了。其妻又怕又悔,只好匍匐在地上请罪。幸好其妻姿色美艳,正被苻生宠爱,才拣回一条命。

苻生平时最爱吃枣,因此患了齿痛。太医令程延前来诊视,他对苻生说:陛下并无什么病,不过食枣太多,因致齿痛。苻生一声狂吼:你又不是圣人,怎么知道我吃枣吃多了!程延心胆俱落,打算下跪谢过,谁知苻生剑锋早到,程延的头当即滚落在地。

又一次,另一个医生合安胎药,苻生嫌加入的人参太细小。医生说:小小一点就够用了。苻生怒骂:你敢讥笑我吗?命左右剜出医生的双眼,然后枭首。这位医生到死都不知自己所犯何罪。

原来苻生误会医生讥讽自己瞎了一只眼。

寿光三年(357年),太白犯东井,秦太史令康权上言道:太白犯东井。东井,秦之分也,太白罚星,必有暴兵起于京师。苻生狂笑说:太白入井,想是渴了饮水,与人事有何关系?说着他自己笑得跌倒了。

苻生曾梦见大鱼食蒲,以为不祥,又听到长安有歌谣:东海有鱼化为龙,男便为王女为公,问在何所洛门东。这三语是暗寓东海王苻坚。苻坚是龙骧将军,住宅正在洛门东。

苻生反怀疑广宁公鱼遵,便把他杀死,七子十孙全被灭绝。长安市民,又起一种歌谣:百里望空城,郁郁何青青?瞎儿不知法,仰不见天星。苻生听到后,命人将境内的空城全部毁去。

金紫光禄大夫牛夷见苻生如此暴虐,为避祸乞请外调。苻生却说:卿忠肃笃敬,宜左右朕躬,岂有外镇之理。随即任命他为中军将军,并调侃他说:牛性迟重,善持辕轭,虽无骥马之足,亦能负重百石。牛夷回答说:虽服大事,未经峻壁,愿试重载,乃知勋绩。苻生笑说:爽快得很,你尚嫌所载过轻么?朕将把鱼公的爵位给你。牛夷叩谢而出,惟怕将来做鱼遵第二,遂服毒自杀。

苻生日夜狂饮,连月不入朝视事。每次喝醉必妄加杀戮,他忌讳不足不具等词,妻妾臣仆若不小心说出有关残缺的词,苻生常以为讥笑他眇目,便处以死刑。左右因此而被截胫、刳胎、拉胁、锯颈死者不可胜数。群臣等待苻生上朝,往往等到日落时分也见不到他的人影,即使等到了也没什么好结果。每逢苻生不上朝时,大臣们就互相庆贺,恭喜大家多活了一天。

苻生闲暇时问左右:我自临天下以来,外人怎么说我?你们应有所闻。有人回答说:陛下圣明宰世,天下惟歌太平。苻生怒叱:你竟敢阿谀!立即杀死。隔日又问,左右不敢再谀,说苻生有点滥刑。苻生又骂:为何诽谤!也当即处斩。其臣下皆度日如年。在朝的宗室、勋旧、亲戚几乎都成了残疾,一时人情危骇,道路遇上不敢说话,只用眼睛示意。

苻生爱看男女淫亵,往往饮酒时,令宫人与近臣裸体交欢,如有不从,立杀无赦。苻生好活剥牛羊驴马的皮,看它们剥皮后在宫殿上奔跑。曾剥去死囚的脸皮,迫令他们下颌挂着脸皮歌舞。苻生所幸的妻妾小有忤意,便立刻杀死,将尸体扔进渭水。

苻生的残暴统治,一方面使社会结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众生活更加痛苦;另一方面,也使他自己众叛亲离,陷入人人痛恨的孤家寡人的困境。

当时,在前秦宗室的王子中,苻坚素有美誉。

御史中丞梁平老私下对东海王苻坚说:主上失德,人怀贰心,燕晋二方,伺隙欲动。一旦祸发,家国俱亡,殿下何不早图?苻坚颇以为然,但畏惧苻生身强力猛,未敢遽然行动。

苻生夜里对侍婢说: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当除之。侍婢本来平日里对荷生恨之入骨,一听所言,这夜,那个侍婢将苻生的话报知苻坚,苻坚转告兄长苻法。苻法立即与梁平老、梁汪等密商。

苻法与梁汪召壮士数百,潜入云龙门。苻坚领麾下三百余人,鼓噪继进。宿卫的将士,都恨苻生,且素来敬仰苻坚,见坚率兵到来,纷纷丢弃手中武器,表示愿意归附,竟随了苻坚杀进宫里。苻生醉卧床中,苻坚兵杀入,他才起来问左右:这些人何故擅入?左右回答说:是贼。苻生醉眼朦胧说:既说是贼,何不拜见?

左右都窃笑,连苻坚的手下兵都忍不住。苻生催士兵下拜,不拜者就斩。苻坚指挥军士,从卧榻上把苻生拖下,牵拉出去幽禁起来。不久废苻生为越王。

苻生醒后已成阶下囚,只好每日在酒中寻乐。苻坚即位,自立帝号,称大秦天王。遣使逼苻生自尽。苻生临死前饮酒数斗,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被使者勒毙,时年二十三岁。苻坚谥苻生为厉王。

苻坚(338—3851016日),字永固,小字文玉,氐族。357—385年在位,历28年,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

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诸国,成功统一北方,攻占东晋的蜀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建元十九年(383年),挥师南伐,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陷入混乱局面。

建元二十一年,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其《登金陵治城西北谢安墩》诗中写道:西秦百万众,戈甲如云屯;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他不仅描写了东晋十六国时期东晋和前秦之间所发生的一场大战一犯水之战的巨大规模,同时也嘲笑了前奏主荷坚因骄致败的狂妄举动。将坚虽以泅水之败而闻名古今,但人们可以看到,他并不昏庸无能成暴虐无道。相反,却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一个很有抱负、颇有作为的杰出代表,是十六国中封建帝王的佼佼者。

苻坚,苻雄之子,前秦奠基者苻洪之孙,前秦开国君主苻健之侄。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

皇始四年(354年),苻雄去世,苻坚袭父爵东海王,获授龙骧将军,苻健更以苻洪曾经在后赵获授此号勉励苻坚,苻坚当时亦挥剑捶马,被苻健的话所感动和激励,士卒见此,亦心服苻坚。苻坚当时亦博学多才艺,更有经略大志,广交豪杰。

皇始五年(355年),苻健病死,其子苻生继承帝位。苻生是天下少有的暴君,视杀人如儿戏。朝中人人自危。

寿光三年(357年),姚襄旧将薛赞和权翼亦欣赏苻坚的才能,并私下对苻坚说:如今主上残忍暴虐,搞得全国人心离散。常言说得好,有德者昌,无德者亡。神器业重,不要让政权落到他人手中,希望大王早作打算,行商汤、武王之事,以顺应天意民心。梁平老等人亦劝苻坚谋反。

苻坚感到实力不足,不敢轻易动手,而在暗中谋划。或许苻生也听到了风声,在公元357年的一个夜晚对一位侍女说:苻法和苻坚兄弟也不可信赖。明天就把他们除掉。侍女等苻生熟睡后,秘密报告了苻坚。苻坚兄弟才不得不立即采取行动.召集亲兵,分两路冲进苻生的王宫,把睡懵懵的苻生拉到另外一个房间幽禁起来。其后,苻坚在群臣的劝进下即位,并降号天王,称大秦天王,改年号永兴,实行大赦。后遣使杀了废帝苻生,谥其曰厉。

苻坚即位时,前秦社会一派混乱。关中本来是各民族杂居的地区,民族仇杀此起彼伏。前秦在战乱中建国,法律制度都不健全。苻生又实施残暴统治,已有水旱灾害发生,致使千里秦川豪强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

苻坚在做东海王时,就痛感时弊误国害民,因而即位后决心开创清明的政治局面,整顿吏治,惩处不法豪强,平息内乱,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所以广招贤才,并首先从调整最高领导机构入手,果断地处斩了帮助苻生作恶的佞臣董荣、赵韶等二十余人。提拔重用了一批精明廉洁的汉族士人参与朝政,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寒门出身的王猛。

又修整一些名实不符的官职,恢复已绝的宗祀,上礼神祇,鼓励农业,设立学校,扶持鳏寡孤独和年老无依者。另亦褒扬称颂一些有特殊才行、孝友忠义、有德业的人。后苻坚下令各地方官员都上举孝悌、廉直、文学、政事四项才德的人才,若真的是人才就得赏赐,否则就被降罪。

苻坚亦不优待宗室,即使是宗室中人,若无才干都会被弃用,于是当时国内官员都十分称职。而通过开垦耕地,令前秦仓库充实,人民温饱而令盗贼也少了。

即位次年(公元358年)讨平于并州叛变的张平后就下令偃甲息兵,直至公元365年出兵平定刘卫辰及曹毂的叛乱前都没有大型的军事行动,此时7年也。

苻坚又应当时秋旱而下令减省膳食和暂停奏乐,将金玉锦绣等贵重物品散发给军士,并命后宫省俭服饰。苻坚更开发山泽,且得出的资源不限于官府,连平民也可用。

甘露六年(364年),苻坚下令各公国自置中尉、大农及其他官属,然而众人却以当时富商赵掇、丁妃等人车服盛如王侯,纷纷延揽这些富商为二卿。苻坚于是下令延揽富商为卿者降爵位到侯爵,并下令没爵位或官职的人都不能在都城百里以内乘车马;工商、奴隶及妇人亦不得穿戴金银锦绣,违者处死。

另一方面,重用汉人王猛。

苻坚成为前秦国主后,励精图治,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巩固和发展秦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符坚用人不分亲硫,随才招授。对其弟弟符融、王猛、吕婆楼、薛赞、权翼、梁乎老和邓羌等,都予以重任。而重用汉族土人王猛,尤为突出。王猛生前,苻坚对他言听计从。在十六国时期,石勒之与张实,苻坚之与王猛,确实可以先后媲美。

王猛少年时,家贫如洗,为了糊口,年纪不大就贩卖畚箕。但他人穷志不穷,为人严谨、博学多才。东晋桓温曾许以高官厚禄,王猛认为东晋王朝已腐败,坚辞不就。桓温约王猛同他一起南下。王猛说须至华阴山回师父辞行。猛回到山后,即向其师察明,师父听后颇有感慨地说:东晋是高级土族专权的王朝,你是寒土出身,岂能与桓温并世,还不如图在关中等待机会。王猛遂留在华阴,不再往见桓温。温届期见王猛不至,也不另派人寻找,仍按原计划牢众南返。后来经吕婆楼推荐认识了苻坚。二人一见如故,于是苻坚把王猛留在自己身边,即位后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当时,京师的西北门户始平县豪强横行,百姓叫苦连天。苻坚派王猛为始平县令前往治理。王猛执法严明,雷厉风行,下车伊始就把一个作恶多端的奸吏当众打死。致使奸吏的狐朋狗党联名上告,并勾结执法官将王猛逮捕,押送到长安狱中。

苻坚闻听大惊,亲自到狱中看望和责问王猛:当官理政要把仁义道德放在首位,怎能上任就杀人?王猛从容地说:治理安定的国家要用礼,治理乱世要用法。我一心为陛下铲除奸暴不法之徒,现在才杀掉一个奸吏,还有千万个奸吏扰乱社会治安;如果陛下认为我不能消灭奸吏,安定社会治安,我甘愿受惩罚;若说我太残酷,实在不敢接受。苻坚听罢打心眼里高兴,认定王猛是治理乱世的干才。遂向在场的文武大臣说;王猛可真是管仲、子产一类的人物啊!于是,当即赦免王猛,对他更加信任。

王猛以一介寒士,接连得到苻坚的重用提拔。荷坚如此破格重用一个汉族士人,在当时前奏国内并末消除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情况下,当然立刻遭到朝中氐族权贵和宗戚旧臣的嫉恨和攻击。

姑臧侯樊世,是随苻坚入定关中的氐族豪帅。他居功自傲、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与先帝共兴大业,辛苦耕耘;你无汗马之劳.凭什么坐享其成?王猛冷笑着说:让你去耕种还算便宜了你,还想让你当屠夫作厨子呢。樊世勃然大怒说:姓王的,走着瞧,若不把你的脑袋割下来挂在长安城门上,我就不活在世上。苻坚得知后说:如果放任樊世之流跋扈不杀,朝纲就无法整肃。此后,樊世进宫,又和王猛当场争吵起来。樊世破口大骂,并举起拳头想打王猛,被左右拉住。苻坚见樊世如此狂妄,当即下令把他拉出去斩首。

樊世被杀,在氐族蒙强中引起轩然大波。他们又纷纷到苻坚面前诋毁王猛。苻坚非常生气,除责骂外,还举起鞭子把他们揍了一顿,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但仍有一些氐族显贵,自恃皇亲国戚,恣意妄为,强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依仗自己是皇太后(苻健皇后)的弟弟,酗酒行凶,欺男霸女,胡作非为,王猛早有所闻。一天又见他在大街上胡闹。王猛当即决定逮捕强德,斩首示众,陈尸街头。随后又和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查处扰民乱政的权贵,接连诛杀了二十多个不法的贵戚豪强。于是,京城内外百官震肃,豪强贵戚无不老实守法。社会风气大为好转,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秩序,老百姓拍手相庆。苻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才知道天下有法制的好处。

随着吏治的整顿,恣意妄为,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日趋消除,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大为好转。

建元十一年(375)七月,王猛病逝,他留给儿子王皮的遗产也仅10头牛而已,更没有在苻坚面前替自己的儿子讨个官做。显然,王猛溘然长逝,对荷坚实现其平一六合的抱负,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

史裁:。猛刚明清肃,善恶著白,放黜尸素,显拔幽滞,劝课农桑,练习军旅,官必当才,刑必当罪。由是国富兵强,战无不克,秦国大治。

苻坚非常赞赏其臣下高泰的一句话: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为此,他下诏通令各州、郡的官员向朝廷荐举各种人才,凡推荐得当的就奖赏,不得当的就加罪。因而各地官员不敢随便荐举,徇私用人。即使是宗室外戚,如果没有真才实学,苻坚也都弃而不用。他在王猛的辅助下,又利用其强大的国势。每逢并吞一国,即选拔其国内的贤能充任秦国官员。攻灭前燕后,荷坚认为取之不易,守之亦难,故委托王猛以治理关东6州的重任,并授予他有选拔英俊、调补6州守令的权力。

苻坚又开始了礼治建设,也就是设立学校办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治国人才。他自幼学习汉族文化,仰慕儒家经典,为扭转氐族迷信武力,轻视文化知识的落后观念,积极恢复了太学和地方各级学校,广修学宫,招聘满腹经纶的学者执教,并强制公卿以下的子孙入学读书。苻坚每月到太学一次,考问诸生经义,品评优劣,勉励他们刻苦学习。

苻坚还亲自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让他们到各级权力机构任职。同时规定:俸禄百石以上的官吏,必须学通一经,才成一艺。如果不通一经一艺,则一律罢官为民。由于苻坚的大力倡导,并同官吏的选任结合,前秦很快就出现了劝业竞学、养廉知耻的风气。不仅培养了官僚后备队伍,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为了解决关中地区少雨易旱的问题,苻坚下令官府证调了豪富童仆三万人,开发迳水上游,凿山起堤,疏通沟渠,灌溉梯田和盐碱地,使荒芜了多年的田地又重新长出了五谷,老百姓深受其利。苻坚还亲自耕作,他的夫人苟皇后也到近郊养蚕,以劝勉农民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和丝织。苻坚又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地巡视,抚恤孤寡老人。

劝课农桑,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奖励努力种田的农民。后来,前秦再次遭遇大旱灾,苻坚考虑到农民歉收,就下令减免部分租税,节约官府开支,适当降低官俸,并规定不是当务之急就不要征派徭役了。由于苻坚把发展农业作为基本的国策,前秦的经济恢复很快,几年后便出现了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的新气象。史载,从长安到各州都,都修了通道驿亭,游人和商贩沿途取给十分方便。老百姓有歌谣说: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苻坚统治时期曾经出现过太好年成,亩产量颇高。据文书记裁,建元十八年,是岁,秦大熟,上田亩收七十石,下者三十石,蝗不出幽州之境,不食麻豆,上田亩收百石,下者

五十石。上述可能有些夸大,但由于符坚重视农业生产,因而取得较好收成这一点最可以肯定的。田畴修辟,仓库充实,盗贼屏息,就是前秦较为兴旺的写照。

正由于苻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采取措施或改革,因而前奏国力大为增强。不少史书都这样记载着: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之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弯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这种安定繁荣的气象,在十六国中是较为罕见的。这种雄厚的国力,为符坚统一中国北方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讨抚兼用 统一北方

1、苻坚即位第二年,永兴二年(358)二月,'亲自卒兵5000行并州(治今太原西南)讨伐叛将张平,并以邓羌为前锋督护。相持十余日,不能取胜。三月,苻坚至铜壁(今山西忻县西):,悬赏招募勇士,鹰扬将军吕光和邓羌合力生擒张平养子、骁将张蚝,击败张平部,张平恐惧而请降。

2、公元364年(甘露六年),汝南公苻腾谋反被杀,当时王猛以苻生诸弟尚有五人,建议苻坚除去五人,否则终会为患,然而苻坚不听。

至次年,因着刘卫辰及曹毂的叛乱,苻坚亲自率军出征平定,并北巡朔方以抚诸胡。时为征北将军的苻幼趁机领兵进攻当时由太子苻宏、王猛及李威留守的首都长安,只因李威领兵击斩苻幼而平定乱事。

苻幼起事时其实还暗中联结了征东大将军、并州牧、晋公苻柳以及征西大将军、秦州刺史、赵公苻双,但苻坚以二人分别为伯父苻健爱子及已之同母弟而不问罪,亦不将此事公布。然而,二人却与时为镇东将军、洛州刺史的魏公苻廋及安西将军、雍州刺史的燕公苻武共谋作乱。苻坚得知,于是召四人到长安,但四人就在公元367年(建元三年)十月各据州治起兵反叛,苻坚试图劝其罢兵,答应一切如故,不作追究,并以啮梨为信物 ,但四人都没有任何动摇。次年正月,苻坚正式遣军平叛,派杨世成、毛嵩、邓羌、王猛、张蚝等人分途出兵,分别进攻四地。但当时杨世成及毛嵩都分别败于苻双和苻武的叛军,逼使苻坚再将王鉴、吕光等人率兵再攻。最终王鉴、吕光及王猛等先后击败并斩杀四公,才令乱事于当年平定。而在苻坚进攻苻廋时,苻廋主动献州治陕城(今河南陕县)归降前燕,并请兵接应。此举震动前秦,更逼使苻坚派大军至华阴(今陕西华阴)防备,只因前燕太傅慕容评拒绝迎降,才避免了更大的危机。

3、攻灭前燕

本来,前燕据有潼关以东广大地区,比前秦强大得多。当时前燕太傅幕容评和散骑侍郎李风管认为前秦国小兵弱,其尚书左丞申绍也自以为前燕丰实,其人口数兼前秦、东晋,弓马之劲,四方莫及。

建元元年(365)三月,当前燕太宰慕容格和吴王慕容垂率兵攻克东晋洛阳(今洛阳东北),其兵锋挺进到崤谷、渑池一带时,前泰朝廷内外,颇受震动。荷坚深恐前燕军攻入关中,亲率兵马驻扎陕城进行防备。足以说明此时前奏还是畏惧前燕的。

建元三年(367)五月,前燕太宰慕容恪病死。慕容格既是稳定前燕政局的中流砥往,也是当时前秦和东晋不敢贸然进犯的重要因素。苻坚得闻此讯,顿时心中暗喜,当即开始秘密筹划如何灭燕。

公元369年(建元五年),前燕吴王慕容垂在击退东晋桓温的北伐军后因受到慕容评排挤,于是出奔降秦。然而苻坚因为慕容垂的威名而不敢出兵。现在慕容垂自来,苻坚十分高兴,并亲自出郊迎接,对其极为礼待,更以其为冠军将军,不顾王猛要他提防慕容垂的谏言。

同年十二月,苻坚以前燕违背当日请兵的诺言,不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县西北)以西土予前秦为借口出兵前燕,以王猛、梁成和邓羌率军,进攻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并于次年年初攻下。

次年,即建元六年(370)六月,苻坚再命王猛等出兵前燕,自己更亲自送行于溺上,送别王猛时说:现在委任你以荡乎关东的重任,应该先破壶关(今山西长治北),次乎上党(今山西潞城东北),然后长驱直入,夺取邺城,这就是军事上常说的'疾雷不及掩耳。我一定亲串万众,督运军粮,披星戴月,水陆兼程,作为后继。你尽管可以放心直前,不必行后顾之忧

王猛终在潞川击溃率领三十多万大军的前燕太傅慕容评,并乘胜直取前燕首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苻坚更在王猛围攻邺城时亲自率军前往邺城助战。拿下邺城后,正出奔辽东的前燕皇帝慕容暐被前秦追兵生擒,前燕在辽东的残余反抗力量亦遭消灭,前秦正式吞并前燕。

苻坚灭亡前燕,是统一北方的最大胜利,所得户口和土地最多。在前燕灭亡后,苻坚一面大力封赏从征将士,并派王猛坐镇刚获得的关东六州;一面派出原燕国大臣申绍、秦臣韦儒两人为绣衣使者,巡视燕地,革除苛政,发展生产,收抚人心,使新降服的燕地秩序井然,民众各安其业。

另一方面,公元369年(建元五年),东晋将领袁真在桓温北伐失败后因被桓温委以战争失利的罪责,愤而据寿春(今安徽寿县)叛变,联结前燕及前秦。袁真不久去世,但其子袁瑾仍然坚守寿春,并在前燕亡后继续向苻坚求救。苻坚于是于公元371年派王鉴及张蚝救援,但围城的桓温派将领桓伊等击败王鉴等,逼其退屯慎城(今安徽颖上县),不久寿春被晋军攻陷。

4、出兵西拓

在前秦吞并前燕,收抚前燕领土的同一年,名义上臣服于前秦的仇池公杨世死,其子杨纂袭位后只受东晋朝命,断绝与前秦的臣属关系,苻坚遂在次年(371年)派兵进攻仇池。当时杨纂叔父杨统正与杨纂兵戎相见,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知道前秦进攻后亦派了郭宝等领兵协助杨纂,然而最终杨纂军大败,在仇池兵临城下及杨统率众降秦之下,杨纂只得出降。此后前秦命参与进攻仇池的将领杨安镇守仇池。前仇池至此灭亡。

当时苻坚有意在河西树立威信,以德怀民,于是尽释早前俘获的前凉将领阴据及其所统五千兵士,前凉君主张天锡在知道前仇池被前秦攻灭后甚为畏惧,即向前秦称藩。

吐谷浑君主碎奚亦因前仇池灭亡而遗使向前秦进贡,苻坚亦授予其官职爵位。

苻坚又出兵攻伐陇西鲜卑首领乞伏司繁,尽降其众,苻坚留乞伏司繁在长安,只由其堂叔乞伏吐雷统众。

公元373年(建元九年),东晋梁州刺史杨亮派其子杨广进攻仇池。但杨广败于仇池守将杨安,原先驻守沮水防备前秦的各军戍更因而弃守溃逃,逼使杨亮退守磬险。而杨安亦趁机进攻东晋,进攻汉川。不久,苻坚更命益州刺史王统领攻汉川,毛当等攻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大举进攻东晋梁(汉中)、益(成都)二州。杨亮在青谷率巴獠抵抗但失败,只得退保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结果汉中(今陕西汉中)、剑阁(今四川剑阁)、梓潼(今四川梓潼县)等地先后失陷。东晋益州刺史周仲孙在绵竹(今四川绵竹县)要抵抗来侵的朱肜部时,另一边的毛当已经快攻到益州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周仲孙唯有逃到南中,于是前秦攻下了益、梁二州。

次年,益州发生叛乱,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抗前秦,并向东晋称藩,而巴獠酋帅张重、尹万等亦参与,苻坚于是命邓羌入蜀镇压;同一时间,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及威远将军桓石虔则受命入蜀,进攻垫江(今重庆垫江县)。当时张育等人围攻成都,但期间他们内讧争权,终被邓羌等人击败,叛乱被平定。竺瑶和桓石虔虽于垫江击败宁州刺史姚苌,但不能扩大战事,只得退还巴东,前秦始终固守了蜀地。

前秦势力此时已伸向东晋西部,对东晋有包围之势。

5、西取前凉

公元376年(建元十二年),苻坚以张天锡虽称藩受位,然臣道未纯为由出兵十三万进攻前凉。当时苻坚亦派阎负和梁殊出使前凉,征召张天锡到长安,然而张天锡不愿投降,决意与前秦决一死战,下令斩杀二人,并派马建抵抗前秦。随着前秦军西渡黄河,攻下缠缩城(今甘肃永登县南),张天锡更派掌据到洪池(今甘肃天祝县西北乌鞘岭)协同马建作战,自己更亲自率兵到金昌助战。然而,前秦军进攻二人时,马建竟向前秦投降而掌据战死,张天锡惊惧而退还都城姑臧(今甘肃武威)。前秦军接着直攻姑臧,张天锡被逼出降,前凉至此灭亡。 

6、北取代国

随着灭前燕、前仇池和前凉三个割据政权,北方仅有的割据政权就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在灭前凉的同一年,苻坚以应刘卫辰求救为由,命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率兵十万,另派邓羌等率兵二十万,一起北征代国。当时代王拓跋什翼犍先后命白部、独狐部及南部大人刘库仁抵御,但都失败,而什翼犍因病而不能率兵,被逼北走阴山,但高车部族此时却叛变,什翼犍只得回到漠南,并看准前秦军稍退,于是返回云中郡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的都城。此时,拓跋斤挑拨什翼犍子拓跋寔君,令其起兵杀死父亲及其他弟弟;前秦军闻讯亦立刻出兵云中,代国于是崩溃,为前秦所灭。外患未已,自内又乱,天亡尔。

苻坚随后杀死拓跋斤及拓跋寔君,拓跋窟咄被强迁至长安,而什翼犍诸子亦被杀,什翼犍孙拓跋圭尚幼,再无力于当地有效控制代国统下诸部的人。苻坚因而听从燕凤的话,分别以刘库仁及刘卫辰分统代国诸部,借两人之间的矛盾互相制衡。至此,前秦成功统一北方,只剩下据有江南地区的东晋。

兵锋指晋

公元378年(建元十四年),苻坚派苻丕等人进攻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另分一路由慕容垂、姚苌率领的军队经武当,配合苻丕进攻襄阳。进攻襄阳的军队因守将朱序坚守以及苟苌意图孤立襄阳而逼其自降的战略,一直与晋军相持至年末。此事令苻丕等遭到弹劾,苻坚亦下令要求苻丕最迟在明年春季就要取胜。苻丕于是转而急攻,于建元十五年(379年二月),在朱序部队内奸李伯护的内应下,固守了一年之久的襄阳,城破失陷。

襄阳失陷,俘虏了朱序。接着占领了顺阳(今河南浙川东南)和朗兴。其后,朱序诈降,苻坚以为度支尚书。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中,朱序暗助晋军,大败前秦,投归东晋,历任龙骧将军、琅邪内史、豫州刺史等,屯兵洛阳。

公元378年(建元十四年),当苻丕等人进攻襄阳之后数月,兖州刺史彭超请求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并上言请派重将出兵淮南,与进攻襄阳的苻丕配合,形成东西并进之势,最终消灭东晋。苻坚同意并派了俱难、毛盛等人进攻淮阴(今江苏淮阴)、盱眙(今江苏盱眙县东北),由彭超都督东讨诸军事。另一方面,晋兖州刺史谢玄于公元379年(建元十五年)奉命救援彭城,最终护送城内的晋军和沛郡太守戴逯离开彭城,彭城被前秦攻下,及后秦军亦先后攻下盱眙和淮阴,并在三阿(今江苏宝应)围困晋幽州刺史田洛,威胁东晋江北重镇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东晋朝廷急诏充州刺史谢玄从广陵率部驰援三阿。谢玄是当世之名将,其采取内外配合、水陆夹击的战法打败秦军,彭超、俱难等引军退保盱眙。六月,谢玄与镇守三阿之幽州刺史田洛合兵5万,乘势反攻,彭超、俱难等出战,又复败绩,只得朝淮阴北奔。谢玄欲切断秦军退路,迅即派舟师乘潮而进,深夜纵火,焚毁淮桥。秦将绍保出兵拦击,奋战而死。彭超、俱难眼看抵挡不住,争相率部速奔淮北。至盱眙北面助君川,再次遭到谢玄部的追击而溃败。

两人仓皇北遁,仅以身免。

面对东线的大败,苻坚大怒并收捕彭超,吓得彭超自杀,又将俱难贬为庶民。

苻坚发动的这场攻晋前哨战,西线由于晋将朱序麻痹松懈和李伯护的策应,进展顺利,攻下了襄阳等地;东线虽然发展迅速,但败得也快,淮阴、盱眙、三阿得而复失,兵力损失严重。由于晋军未予继续追击,秦军毛当等部才得以退保彭城。这场战争,东晋为护卫京都,派出精锐的北府兵力战,并有水师配合。秦军步骑不适应南方江河湖泊地带的作战,敌不过东晋水军的快速反击。这说明,东晋仍有较强的国力和军力,要吞并东晋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符坚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垂亡不堪一击的东晋,没有从这次作战中吸取教训,依然一心在盘算着怎样按灭晋的预定计划进行下去,所以后来道受更大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苻坚在夺取东晋的襄阳和彭城后,内部相继发生符重、将洛的反叛,忙于调兵镇压;同时为了巩固氏族在中原的统治,推行分封制度等及将新领地使诸宗亲分别率领。这样一来,再一次进攻东晋就延缓下来。

而建元十八年(382)四月,荷坚为准备进攻东晋,任命其弟苻融为征南大将军。八月,又以谏议大夫裴元略为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令其秘密造船,训练水军,效灭东吴故事,从巴蜀顺流东下,会攻建康。

此时朝中多数人反对进攻东晋,甚至连苻坚所宠爱的妃子张夫人和太子苻宏、平日最得宠的幼子苻诜都来劝阻。

但此时冠军将军幕容垂却在私下劝苻坚攻晋。他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这是常理。陛下应自行决断,何必征求那么多人的意见。晋武帝司马炎发兵灭吴时,所依仗的也只有张华、杜预二三位大臣而已,如果当时要等朝臣都同意才去进攻,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灭吴一统天下之功! 苻坚一听,正中下怀,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拉着幕容垂的手说:看来能与我共定天下者,只有卿一人。

苻坚在幕容垂等少数人的怂恿下,依然执意攻晋。

经过三年之后即383年,苻坚才着手进行南下作战的准备。引发肥水之战。

淝水之战

1、前秦觊觎东晋之动议

前秦至淝水战前,疆域已十分辽阔,东起今朝鲜半岛的东海岸,西至今帕米尔,北起今贝加尔湖北端,南达今云南省之中部。秦王苻坚面对这辽阔的疆域,仍想进一步消灭东晋统全中国。

王猛于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去世,临死说:晋室现在虽然立于偏远的江南地区,但承继正统。现在国家最宝贵的就是亲近仁德之人以及与邻国友好。臣死以后,希望不要对东晋有所图谋。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终会成为祸患,应该将他们除去,以利社稷。

希望苻坚先解决国内鲜卑和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对前秦政权的暗藏问题。不过,苻坚在统一北方后仍未听从王猛之言,着力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仍将注意力放在东晋。

公元382年(建元十八年),苻坚在太极殿召见群臣说:我从继承大业以来,将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东南一角,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万。我准备亲率大军东伐。你们以为如何?面对苻坚的主张与发问,秘书监朱肜表示支持,尚书左仆射权翼及太子左卫率石越却都以东晋君臣和睦,且当时为重臣的谢安及桓冲都是人才,皆予以反对。而当时群臣亦各有意见,未有共识。苻坚见此,就说:像在道旁建房子去问意见,就因听太多不同的议论而一事无成,我心中自有决断。群臣退下后,苻坚留下其弟苻融继续和他讨论,然而苻融亦以天象不利,担心慕容垂姚苌有变、晋室上下和睦以及兵疲将倦三点为由反对,苻融说: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群臣言晋不可伐者,皆忠臣也,愿陛下听之。苻坚因而大怒,苻融后哭着劝谏,融深知鲜卑、羌、羯等部族对氏有灭国之大仇,他们可能借秦王倾国出征之机作乱,因而流泣苦劝说:晋不可灭,道理很明显。现劳师动众,恐怕难有成功的把握。而且,我担心,陛下宠信鲜卑、羌、羯等族人,他们居于京城内外,且和我们有很深的仇恨。太子单独与数万老弱残兵留守京城,一旦腹心地区发生叛乱,将后悔莫及,并重提王猛死前的话也未能说动苻坚。后名僧释道安、太子苻宏、苻坚宠爱的中山公苻诜以至宠妃张夫人皆反对伐晋,苻融等人亦屡次上书表示反对,苻坚仍然不肯放弃出兵东晋的计划,可见苻坚当时其实下了决心。相反,慕容垂向苻坚表示支持出兵东晋,苻坚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向慕容垂说:与我平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一个呀。更赐其五百匹布帛。

2、战前东晋策略

前秦欲大举伐晋的动向,似早已为晋所知,晋车骑将军桓冲,决计出10万大军,先向秦进击。发动晋秦襄阳之战。此时,襄阳归秦。

张蚝出斜谷,杨亮引兵还。冲表其兄子石民领襄城太守,戍夏口,冲自求领江州刺史;诏许之。

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五月,东晋荆州刺史桓冲帅众十万伐秦攻襄阳;自率前将军刘波、冠军将军桓石虔、振威将军桓石民攻取北诸城;命辅国将军杨亮攻蜀,拔五城,直趋(今四川绵阳);龙骏将军胡彬、鹰扬将军郭铨攻取武当(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六月,桓冲别将攻取了秦万岁城(今湖北房县境)、筑阳(今湖北谷城北)等地。苻坚得知大怒,立即派其子征南将军巨鹿公苻睿、冠军将军慕容垂、左卫将军毛当率步骑兵5万往救襄阳;以兗州刺史扬武将军张崇率军救武当;后将军张蚝、步兵校尉姚苌率军救援涪城。苻睿军于新野(今河南新野),慕容垂于邓城(今湖北襄樊北)。桓冲见秦救兵止,乃引军退沔南。

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七月,晋将郭铨、桓石虔军击败秦将张祟于武当,掠二千户民众而归。巨鹿公睿遣骁骑将军石越及冠军将军篡容垂为前锋,进至沔水。慕容垂、石越于夜间,命全军士卒,每人持十枝火炬,系于树枝之上,光照数十里,以虚张声势。桓冲不明真像,大惧而退,回至江南的上明(今湖北松滋)。秦将张蚝兵出斜谷,晋将杨亮便引兵退走。

    晋发动的似在破坏前秦大举伐晋战赂计划的襄阳之战,未经激战便告结束,晋军退兵原处,因而,无法遏止秦军南侵的计划。

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七月,苻坚便下令准备大举出兵东晋,民每十丁就遣一人为兵;二十岁以下的良家子,有材勇者充为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马昌明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为吏部尚书,桓冲为侍中;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先行为晋臣加官建府。最终召得三万馀骑,拜秦州主簿,金城赵盛之为少年都统。号百万之众南下。

3、其主要战略为:

秦军兵出三路:东路由幽、冀经彭城(今江苏徐州)南下,占淮阴、吁眙,经三阿,攻广陵;西路于蜀、汉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攻取江陵、夏口、江州,会同主力由水路进逼晋京建康;苻坚自率主力大军为中路,经洛阳,沿汝河、颓水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推进至长江北岸。三路大军分进合击,进而造成晋军三面受敌,顾此失被之势。秦军集中主力于淮南,企图一举歼灭晋军淮水地区的主力。一旦实现此—·战略目的,将彻底摧毁晋在东部地区的防卫力量,从而扫除了进击建康的基本阻力,实为相当高明的战略决策。

东晋面对前秦的大举进攻,采取了东西两面抗击,集中机动兵力确保淮南,从正面屏障京建康安全的战略对策。西部地区荆州方向,由车骑将军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的桓冲为统帅,以十万之众,扼守江、汉地区,阻止秦军顺江而进;东部地区江淮方向,由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谢石为统帅,集中8万兵力,重点防守淮河一线的战略要点,阻止秦军渡越淮河,以确保京师建康的安全。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

谢安则为最高军事统帅,只是西部地区总指挥是谢石,而不是谢玄。

八月,苻坚命苻融督张蚝、慕容垂等以二十五万步骑兵作为前锋,以兗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坚谓苌曰:昔朕以龙骧建业,未尝轻以授人,卿其勉之!左将军窦冲曰:王者无戏言,此不祥之征也!坚默然。而这时,慕容楷、慕容绍向慕容垂进言说:主上的骄纵傲慢已经非常严重,叔父建立中兴大业,就在此行!慕容垂说:对。除了你们,谁能和我一起成就大业呢!可见其心以异。

由上可见苻坚统治阶极内部是隐伏着很大的危机的。

4、淝水之战的经过

第一阶段:秦军大举攻晋

八月,苻坚自长安发兵,率六十余万戎卒及二十七万骑兵主力,旗鼓相望,前后千里。

九月,坚以主力中路军至项城(今河南沈丘),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

前锋统帅苻融所率之张蚝、苻方等部众30多万众进至颖口(今安徽寿县西南)

中路前锋统帅苻融派出慕容暐 、墓容垂部数万人正向郧城(今湖北安陆)迸发,后续梁州军进至成阳(今陕西成阳东)

东路幽州和冀州军陆续到达彭城(今江苏徐州);西路姚苌等统率的数万兵马,也开始由蜀地顺江而下。

东晋得知秦军主力逼近淮南,即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统率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广陵太守刘牢之等八万人,驰赴淮河一线,扼守要点,阻止秦军渡河南进;同时命龙骗将军胡彬率领八水军,从洛口(今安徽寿县东北)沿淮河西上,以增加寿阳(今安徽寿县)地区的防卫。

十月,中路秦军主力秦前锋符融部在淮河方向的东晋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发动了进攻,十月十八日,陷寿阳(今安徽寿县),寿阳,古称寿春,地处淮河以南,淝水以西,淮南一大重镇,到东晋时,改寿阳。是控制两淮水陆交通的枢纽,徐、兖通往建康的陆路,淮水、汝水、颍水、淝水等水路均在附近交汇,历来为兵家所必争。生俘晋平虏将军徐元喜和太守王先。符融随即以其参军郭褒为淮南太守。

差不多与此同时,荆襄方面的慕容垂拔郧城(今湖北安陆),斩晋将王太丘。然后,慕容垂将郧城交于慕容暐把守,自率秦军推进到彰口(今湖北当阳),成为各路秦军中,深入晋境最远的。

秦军在中路和东路初战告捷。秦军夺占了寿阳,便使颍水、汝水相通,既有利于秦军的水路补给,又可直入淮河,进抵长江北岸之广陵,再经肥水、巢溯进至历阳(今安徽和县)。这对秦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晋龙骧将军胡彬原受命率五千水军施援寿阳,闻寿阳失守,遂退保硖石(今安徽风台西南)。硖石为淮河中游重要隘口,淮河穿越硖石山而过,两岸地势险峻,是阻止秦军沿淮水推进的重要孔道。符融即占寿阳,又攻硖石。同时命卫将军梁成率军五万(另有一说二万人)东进,占据洛涧(今安徽怀远以南洛水、涧水之间),并于洛口(洛涧入椎处)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以阻止晋军主力的谢石和谢玄等人的西进(栅淮以遏东兵)施援胡彬。

晋江淮方向的统帅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率军七万五千人(胡彬分走了五千)进至洛涧以东二十五里,因惧伯已止的梁成军,不敢进。这时,困守在硖石的胡彬部因为原先是轻装前进以求快速赶到寿阳的,如今被围,所带不多的粮草很快就要告尽,胡彬秘密地派遣使者潜水逃出,向谢石等报告说: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军擒获了胡彬的信使,速送于苻融,胡彬部粮尽的情报被秦军掌握。苻融又急派使者向苻坚报告: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坚于是就把大部队留在项城,带领八千轻装骑兵,兼道就融于寿阳。后来证明,这个决定成为前秦垮塌的重要原因,如果苻坚不亲至前线的话,即使淝水依旧战败,也不过就是五年前彭超、俱难之败的放大版,前秦帝国不至于伤动筋骨。战争进行到目前为止,前秦军节节胜利,苻坚信心满满,认为晋军应该已经破胆,便又做出一个愚蠢决定:苻坚派尚书朱序前去劝说谢石等人,认为:形势强弱悬殊,不如迅速投降。朱序私下里却对谢石等人说:如果秦国的百万兵众全部抵达,确实难以与他们抗衡。如今乘着各路军队尚未会集,应该迅速攻击他们。如果能打败他们的前锋部队,那他们就已经丧失了士气,最终就可以攻破他们。

之所以选择用朱序劝降,大概是苻坚想用活生生的例子证明自已优待降人,也没考虑到这个降人是否会真正为自己做事。结果朱序不但没完成苻坚交待的任务,反而将所知前秦军情全部悄悄告诉谢石等人。

谢石听说苻坚在寿阳,十分害怕,想用不交战的办法来拖垮前秦的军队。谢琰劝说谢石听从朱序的话。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

苻融在书信中所说的贼少易擒指的是什么呢?很多书上认为指的是胡彬部的五千晋军。此说恐不尽然,在下以为,应该是指谢石、谢玄的北府军主力。第一、苻融有二十五万大军,要围歼胡彬部的区区五千晋军何必要援兵?第二、胡彬部早就被围困于硖石,无力突围,怎么会说但恐逃去呢?如果是指此时在洛涧东面二十五里的谢石、谢玄大军就合理了。而且要消灭七万多晋军,苻融感到以手头的兵力没有把握,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三、据《太平御览》记载,苻坚与苻融讨论军事计划时,曾担心晋军知道苻坚亲至,会放弃淮南,固守长江,导致渡江不易,因此应该尽力将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个想法与辽沈战役中,毛泽东命林彪不攻长春先打锦州的考虑相似。苻融可能是从胡彬书信中史书未记录下来的部分,得知进至洛涧以西的是北府军主力,故通知兄长,意图消灭谢石、谢玄部于江北。

晋江淮方向面对苻融重兵的进攻处境十分困难。但秦军二十多万先锋部队也因无法沿淮水进军而滞留于淝水寿阳地区。

第二阶段:洛涧之战,

洛涧之战,发生于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十一月。东晋大将刘牢之受谢玄之命与前秦军战于洛涧,大败前秦军名将梁成,即是淝水之战的序曲,又为之后淝水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战争发生在洛河与涧河之间而得名。其战役在东晋大将刘牢之与前秦军嫡系名将梁成品牌间的对绝。

梁成,前秦军嫡系名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出身氐族豪门,其父是前秦开国元勋梁平老。当年苻生肆虐时,正是梁平老第一个劝苻坚发动政变,并且与苻法、强汪等夺下云龙门,让苻坚的人顺利攻入皇宫,是苻坚登位的最大功臣之一。梁成很早便得到苻坚的格外重视,并且不负厚望,屡立战功。在伐燕战争中,梁成在荥阳大败前燕军统帅乐安王慕容臧,之后又参加了灭燕的众多战役,表现不俗,加授兖州刺史。后来又参加进攻东晋襄阳的战争,并于获胜后被任命为荆州剌史,驻防襄阳前线与东晋桓冲大军对峙。在洛涧大战开始前,苻坚特意把他与张蚝等安排到主力的前锋,可见对其之倚重。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祖父刘羲、父刘建都曾做军官,也算是将门之后,但在讲究门第出身的东晋,只能算是庶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刘牢之是个紫红色脸庞的高大汉子,长相极为威武,性格沉着坚毅且多谋略。谢玄镇守广陵时,招募大批武勇之士组建新军,除刘牢之外,东海人何谦、琅邪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人刘轨、西河人田洛及晋陵人孙无终等应募从军。在这批猛士之中,刘牢之最为出类拔萃,谢玄任命他为参军,每逢征战,便率精锐为大军前锋,百战百胜,威名日著,其果敢善战,为此时晋军诸将之冠。

由于,苻坚已止寿阳,兵势日盛,谢石很害怕,想坚守不战,但朱序的到来,并谢琰力主接受朱序的建议,终于决计一战。

十一月初,谢玄派北府军第一猛将,鹰扬将军广陵相刘牢之精选精锐五千,奇袭洛涧西岸的秦军梁成部。战争就此展开。

刘牢之受命之后,刘牢之部在距洛涧十里时,就见梁成临水扎营,在洛涧西岸列阵以待。情但情势已不容迟疑!刘牢之当机立断,率五千晋军以一往无前的气概强渡洛涧(洛涧只是一条很短的小河,寒冬水枯,涉渡不难),猛击秦军(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

身经百战的梁成被骁勇无比的刘牢之率部斩于阵中!刘牢之乘着秦军混乱,又分兵继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晋军阵斩秦卫将军梁成、扬州刺史王显、弋阳太守王咏等十员将领,秦军阵亡达一万五千人,竟是攻击晋军的三倍,余众溃散,不复成军,大批的军器辎重被晋军缴获。仅仅在一夜之间,前秦名将梁成和他麾下的数万秦军,便不复存在了!

其实,比起淝水之战的主战场,洛涧之战中晋军的表现更让在下赞叹,梁成部的兵力在多数历史记载中为五万,比刘牢之军多十倍,兵力之悬殊大大超过淝水主战场,即使按照《晋书·刘牢之传》中两万的说法,也是刘牢之军的四倍,与主战场的兵力对比相当。而且,当时秦军连战连胜,正是士气高昂之时,梁成身为宿将,也没有犯下苻坚、苻融等人的错误,却遭到了比后来苻氏兄弟指挥的秦军主力更毁灭性的打击。正因为这次让人震惊的惨败,使得淝水前线的秦军,上至苻坚,下到每一名士兵,全成了惊弓之鸟,才会在淝水主战场一退而不可收拾。可以说,如果没有洛涧之战,前秦军不至于在淝水一败涂地。当晋军的五千勇士,迎着漫天飞来的流矢,涉过身下冰冷的河水,冲向十倍于已的秦军时,那是多么气贯山河的一幕啊!

第三阶段:淝水之战之主曲

此时,谢石等诸军乘洛涧的胜利,开始沿淮河水陆并进,直抵寿阳东北淝水岸边。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军威严整,将士精锐,又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便对苻融说:此劲敌也,何谓少乎心中有些惊惧。此时,位于淝水南岸的秦将张蚝,与谢石军交战,晋军不利,稍稍后退。谢玄、谢琰率军严阵以待,张蚝遂退还淝北,依淝水河岸列阵,与晋军隔河相对。秦军为诱使晋军渡河决战,在阵中只树小将旗帜,佯无大将重兵在比,但晋军却不渡河。谢玄抓住秦军急欲作战的心理,派使者对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而不可收拾。(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击之。苻融驰马巡视军阵,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被东晋的军士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北),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

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兵败矣!众遂大奔。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转还东晋。缴获前秦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复取寿阳,抓获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苻坚中了流箭,单身匹马逃到淮北。苻坚对张夫人说: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潸然流涕。

是时,诸军皆溃,惟慕容垂所将三万人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

荆州方向,慕容暐屯于郧城,将军姜成守漳口。晋随郡太守夏侯澄向姜成部进攻,将姜成斩首,慕容暐弃军而逃。

在符坚惨败的同时,幽冀军进至彭城的部队,凉州军进至成阳的人马也相继退走。

龙骧将军姚苌军,正自蜀地顺流而下,闻苻坚兵溃,均退回原州郡。

至比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秦晋淝水之战。历时四个月便告结束。

三、归结

以下取自李文才著:《两晋南北朝十二讲》

1、淝水之战的性质

由苻坚发动的淝水之战,其性质是什么?学术界众多的论文几乎都要涉及这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的性质,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究竟是一场统一战争呢,还是一场民族入侵战争?当然,也有人调和这两种意见,认为淝水之战既有民族入侵战争的性质,也有统一战争的性质。然而,这种调和论也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说淝水之战确实同时包含了两种性质,那么在二者当中,到底哪一种比例要大一些呢?

事实上,正如田余庆先生所说,要认识淝水之战的性质,必须首先考虑到这场战争发生的大背景,这个大背景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战争史。当我们放开历史的视野,就会发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类似于淝水之战的战争还有好几次,其中早于淝水之战的,有建安十一年(208)的赤壁之战、太康元年(280)的西晋灭吴之战;晚于淝水之战的有,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的瓜步之战、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之战。这些战争当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战争全部都是在南北分裂的形势下,由北方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南进战争,其战略目标都是要完成全国统一。

在这几次战争中,与淝水之战最为近似,并成为苻坚战略规划参照的,乃是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之战。公元382年十月,苻坚召开御前会议,商议伐晋事宜,在这次会议上,石越以长江天险为理由反对伐晋。针对石越的意见,符坚特别提到了西晋灭吴的战争,他说: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指西晋龙骧将军王濬 )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久乎?”鲜卑幕容垂是力促苻坚伐晋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也是以西晋灭吴之战作为劝说辞的,他说:孙氏跨僭江东,终并于晋,其势然也。幕容垂向苻坚表示,南进之谋不能指望大家都赞同,而应该由苻坚本人独自决断,他说:昔晋武之平吴也,言可者张、杜数贤而己。若采群臣之言,岂能建不世之功?”这几句话很有说服力,当初晋武帝谋划灭吴之战,确实只张华、杜预等少数几个人赞同,朝臣绝大部分都持反对意见,而反对者的主要理由也正是长江天险。

苻坚为什么置王猛临终遗言于不顾,一意孤行、力排众议坚持伐晋?根本原因就在于,苻坚认为自己的南进战争,和当年的西晋灭吴有着同样的意义。而根据对历史事实的考察,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早在肥水之战七八年前,符坚南侵的战略意图就已经显露出来,王猛正是在看出符坚的战略意图之后,才会在临终时着重提醒他不以晋为图。而苻坚在为王猛哭灵时,对太子苻宏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夺吾景略(王猛,字景略)之速也!此语更加证明,至迟在王猛死时,符坚的南进计划就已经形成。

不过,王猛劝阻苻坚南进,也自有他的道理,王猛的理由是,南北之间存在华夷之防,东晋是正朔相承的正统,因此前秦不应对它有所图谋。平一六合华夷之防正显示出,在淝水之战酝酿的时候,就具有了双重的性质,既像是统一战争,又像是民族入侵战争。苻坚所着眼的,是平一六合,是完成统一全国的有征无战的大业,而没有顾及王猛所说的华夷之防正朔相承,所以在王猛死后,苻坚就开始将南进付诸实施。在兴兵攻取巴蜀之后,前秦又接连攻克长江中游的襄阳、淮水流域的战略要地彭城,南北军事形势因此形成了与当初西晋灭吴之前一样的战略态势,南伐决战已如离弦之箭,不可逆转了!

田余庆先生从军事准备的周密性、发动战争的司马氏和苻坚所恃政治力量、东吴与东晋的国势比较等方面,把淝水之战和西晋灭吴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前秦筹划南进战争,以一百年前的西晋灭吴战争为根据,军事部署也以之为蓝图,反映出苻坚发动战争的终极目的是统一南方,因而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但另一方面,由于两次战争条件不同,西晋灭吴之战瓜落蒂熟、水到渠成,而肥水之战则不一样,肥水战前,北方的统治秩序远末稳定下来,氐族贵族的权力分配还没有完成,被统治民族激烈对抗的形势也没有消失,新的一轮争夺北方统治权的斗争正在酝酿之中,也就是说,北方的民族关系还没有完成理顺,南北方之间的民族差异就更加巨大。北方民族融合的任务没有完成,使得前秦的南进战争,带有民族入侵的色彩,也注定了必定失败的命运。因而综合来看,肥水之战兼具统一战争和民族入侵战争的双重性质,主要的一面则是民族入侵战争。

2、前秦失败的原因

淝水之战的南北形势,自然是南弱北强,前奏又拥有长江顺流之势,因此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东晋以少胜多,击溃了号称百万的前奏,其中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是颇多探讨,这里也略微谈一点看法。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实际上,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几乎历代都曾出现过,即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早于肥水之战的有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208年的赤壁之战(孙权刘备联军打败曹操),晚于肥水之战的有528年尔朱荣击败葛荣的邺城之战(时葛荣有兵数十万,号称百万,尔朱荣仅有7万骑兵),等等。由此可见,肥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并不是偶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冷兵器为作战武器的传统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的军队很难完全展开,一般都是双方的先头部队在那里鏖兵交锋,前锋部队交战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胜负。前奏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但真正到达战场、投入战斗的,只有苻融的25万前锋部队,而就是这25万前锋部队,在肥水决战的时候,也不是全部投入了作战,真正与东晋北府兵交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军队溃败之后,不但没有战略预备部队在后面接应,反而直接造成了后续部队的混乱。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淝水战败,苻坚向北逃跑,并未见到顶城大军有什么接应的行动,驻扎于半路的前秦军队也没有任何举措。事实上,肥水前线溃败,本来只是战役的局部失利,但最后造成的结果却是整个后方军事系统的彻底瓦解。表面上看,符坚出师时声势浩大,号称百年所末见,实际上不过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对这样的军队即使想做周密的军事部署,也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强大的秦军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

当然,淝水之战前秦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前秦淝水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方面,这是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也是目前史学界基本公认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演讲魏晋南北朝史时,曾专章讲述南北对立形势下,北方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等问题,其中专门提到了淝水战争。陈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苻坚何以要进攻东晋?二是淝水战败,何以立即导致前秦的崩溃?陈先生从民族关系的高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苻坚之所以坚持南进战争,是为了争取正统地位,如果不能攻取东晋,就无法自居于汉人的正统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鲜卑等民族,且汉人也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统一胡汉。苻坚所以坚持南伐,原因在此。至于肥水战败,根本原因也在于民族关系方面,在于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本民族的精华,由于在战争中兵力配置上出现问题,造成了氏族精锐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力。

循陈先生的思路,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推论,苻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与他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北方的民族融合,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历史实情来看,苻坚在调和民族关系方面,比此前的匈奴、褐、慕容鲜卑等做得都要好,如采取民族绥抚政策,不滥杀被征服的民族,并尽量礼遇他们的统治阶层;打击氏族守旧的上层分子,吏治相对清平;任用汉人为朝廷官吏,并推祟儒学等。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前秦统治时期,北方并没有真正稳定,民族融合的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当然,这并不是说苻坚完全不可能取得对南方的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而是说,在北方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即使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也不可能实现统一南方的历史任务。易言之,即便苻坚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江左政权,也不过是把北方的民族动乱扩大到南方,从而使南北统一根本无法维持。

通过对秦晋双方军事、政治情况的比较,也可以找出前秦战败的原因。苻坚在战前曾召开廷议,商讨伐晋事宜。如前面所说,反对者很多,理由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东晋得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指东晋得岁,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谓地利,指晋有长江之险,阻隔南北:所谓人和,指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均为江左伟人。反观前秦,则因为连年用兵,将士厌战畏战,所以虽然号称百万之师,但多数是临时抓丁,或强征入伍,战斗力并不强,更有些人身在秦军、心系东晋。双方尚未开战,胜负其实已分。再加上苻坚临战之前的轻敌,战略部署的失当,战线拉得太长,所以实际集结到前线的,包括姚苍等进攻襄阳地区的部队在内,也只有不到30万人。

当然,还有一个偶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朱序献策。苻坚派朱序前去劝降,他当然不会想到朱序却乘机向敌人透露己方的军事机密,造成了双方军事信息上的不对称,东晋一方因为朱序献策而知己知彼,前奏一方却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谢石因为朱序献策而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从而抓住了战机,苻坚却因为朱序的泄密与背叛而一战败绩。历史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而改变走向,尽管我们说前奏发动的这次战争,失败有必然性,但如果不是出现朱序献策这个偶然事件,东晋肯定不会如此轻易就能获得胜利,前秦也不会在顷刻问就土崩瓦解。

3、淝水之战的影响

 最后再说一说淝水之战的后果或影响,也好对这一事件的始末有个交代。

肥水之战的最大后果,是改变了南北双方的政治形势。

先说北方。肥水战败,也就意味着前秦政权的失败,逃回北方的苻坚于385年七月,在五将山(今陕西吱山县东北)被羌族姚苌活捉,后被勒死在新平(郡治漆,今陕西彬县),一代枭雄从此魂归天外。前秦政权就此终结。

前秦崩溃以后,原本统一的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又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有: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西燕、南燕,冯跋建立的北燕,羌族姚苌建立的后秦,匈奴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鲜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汉人李氏的西凉,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我们所说的五胡十六国,大部分都是在前秦灭亡之后出现的,这些胡族政权之间攻战杀伐,使得北方形势更加混乱,这种混乱的形势一直要持续到北方另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一一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出现以后,而这差不多又要一个世纪的时间!

再说南方。淝水大捷,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解除了。但是东晋政权的内部矛盾,却复杂了,统治集团的内争趋于激烈。以家族而言,肥水之战与陈群谢氏关系至密,结果却造成了战后谢安功高不赏的尴尬局面,谢安的功臣地位反而给谢氏家族带来了某种不安。淝水大捷,成就了谢氏的荣耀,也造成了东晋朝廷对谢氏的猜忌。首先是,在孝武帝及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压迫下,谢安不得已于太元九年(384)八月离开权力中枢,带兵北征,并于次年(385)四月出居广陵,八月病死。谢安死后,司马道子出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从而将谢氏完全排斥出中央中枢。在这种情况下,谢玄也无法继续统率北府兵,再加上北伐失利等原因,谢玄于太元十二年(387)正月退居会稽内史之职,次年在心情郁闷中病死。其次,淝水战后,东晋朝廷一直没有对参战将士论功封赏,直到谢安死后两个月,也就是385年十月,才开始论淮淝之功,而这时距淝水之战已将近二年。再次,淝水之战以后,桓、谢矛盾有所缓和。太元九年桓冲死后,谢安没有像众人所猜测的那样并吞其领地,而是让桓豁诸子以及桓伊分别都督荆、江、豫三州,从而使桓、谢关系大为缓和,史书说彼此无怨,各得所任。陈郡谢氏与谯国桓氏原本矛盾比较突出,这时能够做到彼此无怨,各得所任,固然与谢安的人事安排有关,但与淝水之战桓谢的携手合作之谊,以及战后功高不赏的相同境遇,也是大有关系的。司马氏皇室对功高难赏的谢氏心存猜忌,对于桓氏又何尝不如此呢?物伤其类,恐怕也是桓、谢和解的难言之隐吧。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取得胜利,遏制了北方势力的南侵,延续了东晋的命脉。使江南地区免于战火,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元熙二年即420年,宋公刘裕废晋恭帝,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晋而立刘宋,东晋亡,这是淝水之战后37年的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