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元青花”真假如何识破

 开心你我笑话 2020-02-05

民间“元青花”真假如何识破

元代对器物施釉用的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大器如梅瓶、大罐等外部上釉用刷釉法。由于元代制瓷工艺中普遍对器底处理比较粗糙,施釉后器底往往粘釉,因此瓶、罐底部烧成后往往留下少量釉斑。现代仿品大都采用喷釉法, 底部无釉。为了制造假象,就人为涂抹假釉斑。真假釉斑的区别在于:真釉斑为器身刷釉后的底部粘留物,有的器物有,有的器物没有。假釉斑往往很多,且大片存在,这就弄巧成拙,露出马脚。真釉斑是在施釉工作台面上随机沾上的,多呈小片状。假釉斑是刷涂的或点涂的,可明显看出人为痕迹。

有关民间是否存在“元青花”的争论从来不曾停止。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再次发起讨论,将矛头直指滞后的文物鉴定领域。如何培养文物鉴定人才?高科技检测机器管用吗?文物的真正价值何在?在简单的真伪之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

元代中晚期是青花瓷成熟的第 一个顶峰,元代青花瓷被简称为“元青花”。

去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56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拍出,创亚洲艺术品成 交价纪录后,民间元青花的收藏急剧升温。但文博界主流意见始终认为,民间并不存在真正的“元青花”。日前,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报》编辑部发起了一场讨论会,各地收藏家携藏品与会。他们表示,正是专家鉴定这一环节的阻力,使得民间大量珍贵元青花被海外商人廉价收购。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国有博物馆不断从民间收购来补充馆藏,有名气的拍卖公司不断拍出元青花真品,这使得元 青花的收藏数量逐年攀升。据2011古董《拍卖年鉴》载:仅2010年在佳士得、苏富比、永乐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富德这几个拍卖公司中,拍出元 青花瓷器就达11件(假货假鉴假拍不算)。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元青花的成 交价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 青花已成为古代艺术品中最为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

收藏界:文物专家鉴定不可靠

据《社会科学报》总编、收藏爱好者许明介绍,由于几位文博界专家的定论,收藏界长期认为“全世界仅有存世元青花瓷器300件,其中近百件留存在中国国内,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地博物馆”。这大大影响了民间元青花在国内拍卖市场上的交易。从2004年市场相对解冻起,成 交量仅占交易量的10%左右,成 交价仅为海外市场的1%。

昨天在许明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研究美学的他近年来以几千元一件的价格购得的几件重要瓷器,根据这些瓷器明显的发色特征、瓷器底部“博陵第”的标记,以及器形、纹饰、胎土成分特点,许明认为它们与讨论会上各地藏家带来的共十件瓷器同为元代一个名为“博陵第”的窑址出品。

讨论会现场,一位上海收藏家对这些瓷器爱不释手,他说自己花了整整15年时间观摩、研究流落民间的出土瓷器,现在基本能凭眼力辨出瓷器的真伪。他推测我国的福建北部和江西南城地区尚存不少元青花。而学界对元代的深入研究不多,也没能实际接触这些民间藏品。“有时候我真觉得要感谢专家,他们的否认才使我可能收藏到这些珍品。”

许明说,近年来,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雷丛云、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学海等文物专家,陆续公开承认民间元青花的存在,但这些珍品仍然面临两大阻力:拍卖行、收藏家担心真品数量增加可能引起藏品贬值;体制内专家对元青花缺少接触和了解,因为盲从权 威或害怕承担责任,从而简单否认,以求保险。许明认为,是国内鉴定参照物不够健全导致鉴定丧失了准确性。元青花各个时期的用料不同,比如,与瓷石结合成型最 好的麻仓土在明代中期就已经用完了。所以理论上来说,在“眼学”的基础上,辅以对瓷器胎土、釉面等成分的机器检测,基本可以验定其真假。但现在各机检单位所采用的标准数据,来源于国内少有的几件元青花瓷片,且数据参差不齐,所以检测结果常常让鉴定师哭笑不得。

文博界:艺术性比真伪更重要

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也承认,在目前的条件下,鉴定元代瓷器十分困难。元代本身是一个历时比较短的朝代,前后仅100多年,距今也不过700年左右。但现在考古学中常用的碳14同位素年代检测的误差就有500年,对瓷器成分进行热释光检测的误差也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自然给元代瓷器的鉴定带来了困难。他认为,目前的鉴定基本还是凭经验,很难有科学标准,目前比较可靠的途径,还是墓葬出土和社会上有序的流传记载。

对于当前国内一些院校文博专 业开办的文物鉴定培训班,徐湖平认为有不少是以敛财为主,并非为培养人才。谈到国内缺乏真正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鉴定人才,他反问道:“师者昏昏,如何使人昭昭?”他同时指出,总是向公众传达“器物年代越久远就越珍贵”的信息,是一种不好的导向。文物的真正价值还是在于其艺术性。

收藏多件“元青花”的浙江温州博古斋董事长陈纪平也表示,虽然对文物的认识观念应该与时俱进,但还是应该从文物的精神价值出发提高百姓的鉴赏能力,而不必一味崇尚拍卖行“保真”的那一套。

元青花瓷的胎体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 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