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博采简纳 2020-02-05

周末同学聚会,刚好我妈过来看十安,我得空参与。席间大家酒过三巡,一位发展不错的同学开始哭诉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自己的教育心得:

我的父母从来不在别人面前夸奖我,无论我成绩多么的优秀,令我特别难堪的,是每当家里来亲戚朋友,爸妈就会拿我的糗事大说特说,好像那是我唯一做过的事情一样。

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在别人面前说我傻,做事没脑子,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亲生的。长此以往,我才心理特别的自卑,总觉得自己特傻。有了孩子以后我总是告诫自己不能让孩子走我的老路,但是没想到在孩子的心中我成了和我父母的一样的人。

同学说完之后忍不住心酸落泪,大家都开始轻声安慰,听完同学的经历我想起来一部电影《煤气灯下》。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下》讲述的是:

一个叫宝拉的女孩子,因为继承了亲戚一大笔遗产,让另外一个心术不正的人知道了,在他强烈且花样百出的追求下,两个人结婚了。结婚之后,男人就通过各种不同场合下的心理暗示,让宝拉产生自己“出现幻觉”的错误认知,最后差点疯掉。原来,这个男人为了得到宝拉继承的遗产,故意使出这样的诡计,想要使宝拉最终可以疯掉,自己继承遗产。最终,男人的诡计被识破,宝拉被人从精神病院中解救了出来。

在这个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男人故意把一盏煤气灯的灯光,人为的忽明忽暗的控制,当宝拉说自己看到那盏煤气灯不停的闪烁时,男人坚定的说,那是她的幻觉

这部电影中,男人始终“以爱之名”洗脑宝拉,并使宝拉以为自己出现了精神问题,心理学家根据这部电影,就将生活中那些“慢性的心理暗示,使正常的认知被毁坏、扭曲”的行为,称之为“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对象?

在平常的生活中,小孩子最容易成为“煤气灯效应”的对象。由于孩子没有辨别能力,并且生活中的权威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很容易因为父母的“以爱之名”出现的不断洗脑的错误行为,导致自己成为受害者。

虽然父母都有疼爱孩子的自然天性,可是,一些父母因为自己本身生长环境的性格缺陷和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总是以非常消极的态度去否定孩子的行为,正是家长经常随口说出的话,导致孩子被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对待。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同样的案例在卢梭的《忏悔录》中也出现过。卢梭在这本书中详细的讲述自己成长中遭遇的难以为人所知的故事:

小时候的卢梭曾经在一家修道院生活,这家修道院中的一位修士,就想要猥亵年幼的卢梭,年幼的卢梭惊慌的逃跑,并且向一位年迈的牧师寻求帮助,结果,这位牧师非常淡然的说,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里面的人都是这样成长过来的。

牧师的回答和态度令年幼的卢梭不知所措,自己好像一个无知的少年,不知道如何面对成年人成熟的世界。遭遇猥亵,本是一件恐惧的事,可是,权威的回答,似乎这并不是什么大事。这种淡然、不屑的态度,令年幼的卢梭产生“煤气灯效应”的幻觉,以为一定是自己的认知发生了什么问题,权威怎么会错误呢?

这是每一个孩子经历成人事件时的必然反映,他们没有办法明白“不舒服是合理的”,他们只是不敢怀疑权威的话语,更是只能在权威的胁迫下,把那些压迫、不公平的苦水,咽到肚子里。最可怕的还是养育者以爱之名,也就是父母嘴边常说的“都是为了你好”。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如何识别“煤气灯效应”的虚假面目

无论是《煤气灯下》的电影,还是《忏悔录》中卢梭的痛苦经历,这些事情都是让人想起来都觉得瑟瑟发抖的,然而,这样的事件可不是仅仅出现在电影中,现实中也不在少数。

1、亲戚朋友的以爱之名

在热剧《小欢喜》中,那些初升高的孩子,都整天被家长同一句话统治着,这句话就是“我们还不都是为了你”。于是,“为了你”,所以,家长可以肆无忌惮的责骂自己的孩子;“为了你”,所以,家长可以完全不顾孩子的个人尊严,强制孩子选择家长指定的人生之路;

即便是孩子被家长逼得要跳楼了,不能活下去了,家长和长辈还是那句,“我们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其实这些家长所谓的“为了你”,不过是一个口号,他们都是拿孩子的未来添补自己人生中的很多缺憾,让孩子帮助自己完成没有实现的梦想,孩子只是他们的工具罢了。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2、集体下的强制力量

被评为20世纪伟大的电影之一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老布因为在监狱中被关押了五十年,已经习惯了监狱中的制度化管理模式,虽然自己有多次被释放的机会,还是故意犯罪,重新待在监狱中,最终得到释放的老布,却因为无法适应需要自己做决定的正常社会,选择了自杀的最终结局。

集体下的体制洗脑是何等的可怕,一个人需要多强的自制能力、自觉能力,才能抵挡的住整个团体的洗脑和打击。一个生活在集体环境中的人,往往无法相信自己,而只能依靠别人的看法活着。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其实,很多孩子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吗?他们不断的被家长告知,你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和认知不对,只有家长告诉你的才正确,只有家长才能帮助你明白前面的道路,你应该按照家长说的去做,做错就要重新改过来,再重新照着家长指定的路去走,好像他们是真理的唯一标杆。

这些想法里可能真的是最淳朴的爱和关心,可惜的是,他们并不是真理的唯一护卫者,孩子若是真的照着家长指导的,就能够走向健康幸福吗?太多的孩子,因为不愿意走父母铺设的路,被暴力对待,遭遇太多的冷暴力和言语攻击。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从“煤气灯效应”中解放出来呢?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家庭教育中如何摆脱“煤气灯效应”?

首先是家长们,要注意不要以“小孩子不懂”,“为你好”等话语操纵自己的孩子,因为家长以这种态度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完全没有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更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家长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控制感和在孩子面前的虚假权威罢了。这是一种欺骗,对孩子的欺骗,通过让孩子顺命和听话,保证家长自己的面子。

可是,家长要注意,当家长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也正是给孩子留下创伤的时候,孩子的心灵中会出现“家长是权威,他说的没有错”等影子,而这个影子正是孩子自卑的源头。

所以,经常用指责、否定的方式和孩子对话的家长要想一想,你需要的是一个听命、顺从的小动物,还是一个健康的人;是一个带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的自卑心理的孩子,还是一个勇敢看待这个世界的人?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家长可以以更好地方式帮助孩子脱离“煤气灯效应”,比如:

  • 1、尽量不用否定的语气和孩子讲话;更不要给孩子传达“你不行,你的认知是错误的”等负面信息;
  • 2、尽量鼓励孩子独自发现真理,以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让孩子保持自信,避免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情愫。

其次,家长要让孩子多多建立交际圈。善于和多个思想的人接触的孩子,更不容易被别人洗脑和控制,孩子不过分的依赖某一个权威,才能真正的得到思想的解放。

比如,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知识普及型的讲座,也可以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读书会,多一些交流和思考,让孩子在自己的思想碰撞中,思索这个世界的真相。

《煤气灯下》:孩子的自卑,多数来自家庭教育中的“煤气灯效应”

总之,“煤气灯效应”尤其会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伤害,使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但是,当家长引导孩子多独立思考,并且多多与人交流,还能够尊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见解、思考,并且多多参加一些读书活动,就能摆脱“煤气灯效应”的阴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