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黑龙江波涛 2020-02-06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将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摧毁,掩埋于火山灰下。从18世纪开始,考古学者开始发掘庞贝古城,现已完成大部分发掘工作。完整掩埋地下的古城重见天日,不禁令人感慨,大自然对人类真的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类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不过,在东方也有一座城,它多次被洪水彻底淹没、摧毁,但又屡次重建,而且是在原地重建,连中轴线都不做修改,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倔强与不屈精神。这座城市就是古都开封。

一、因河而兴:水运便利,八朝在此建都

开封的辉煌史,是一部因黄河而兴盛的历史。

开封作为古都,可以追溯到夏朝。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第7位帝王杼继位5年后,将都城迁到开封境内的老丘,直到第13位帝王胤时才迁到西河(河南安阳)。因此夏王朝是第一个在开封建都的朝代。据说其定都的时间长达217年,历经槐、芒等7帝。不过,时代久远,夏都老丘的地址难以考定。

开封真正的城市建设,源于春秋战国的郑庄公时期。郑庄公为扩张势力,在此地建城储粮,取名“启封”,寓意“夏王启开拓封父国疆土”。

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今郑州圃田),开凿鸿沟,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发达,农业、商业得到极大发展,日趋繁荣,大梁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唐末节度使朱温,以此为据点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代唐而立,建立后梁,以开封为都。后晋、后汉、后周三代也都沿用开封为都。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恢复了江淮漕运,形成了开封极为优越的水利网络设施:这里不但有运河鸿沟(汴河)与黄河、淮河相通,还有蔡河、五丈河等诸多河流经过市内,江南丰富的物资粮食可直接运抵汴州,而此时关中连年战乱,长安、洛阳屡遭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难以支持首都的规模。

开封所处地势是平原,没有天险可凭借,所谓“四战之地”,其实不宜作为都城的。具有战略眼光的宋太祖赵匡胤,本欲迁都洛阳或长安,但终因洛阳或长安不能满足漕运需求,未能实现西迁战略。

由此,开封历经北宋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富甲天下,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汴绣《清明上河图》(局部)

二、因河而衰:屡遭灭顶之灾,开封辉煌不再

繁华过后,辉煌不再。作为北宋国都的东京汴梁,是开封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以后,这个城市再也没有重现辉煌,仅仅金王朝曾短时期以开封为汴京,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开封一直做为省会而存在。

宋代以后,黄河河道不断南移,流至开封段,河道变得宽、浅、散、乱,游荡多变,形成有名的“豆腐腰”河段。又因河沙积淀导致河床上升,河堤也“水涨堤高”,成为地上“悬河”的代表。

此段黄河临背悬差大,一般在5—7米左右,最大悬差9.47米,导致黄河洪水突发性强,反应期短,防守周旋余地小,一旦决堤,破坏性很强。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开封境内的黄河

据记载,从金代到民国,黄河在开封境内有过7次大的变迁,前后决口338次,开封城15次被洪水围困,4次遭受灭顶之灾。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封一度也作为河南的省会。但在修建南北、东西铁路大动脉的过程中,考虑到开封黄河水患频繁的威胁,最终是郑州而不是开封被选中,作为南北东西大十字的交汇点。出于同样的考虑,开封也没有兴建大规模的现代工业。

现代社会,交通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地位。没有交通优势,没有现代工业,开封连省会的地位也失去了。

如今,沉浸在往日的光荣与梦想中的开封,只是作为一个三四线城市而存在。满城居民卖小吃,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三、考古发掘证实开封“城摞城”传说

如果把黄河比作悬在开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神话传说不同的是,这把剑已经不止一次地落下来了。黄河每一次大的泛滥、决堤,都是对这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最恐怖的一次,当属1642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城时那次决口,30余万居民仅剩3万人。1855年再次决口,几乎民无孑类。

开封民间自古就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

在中国历史上,通常由于国家灭亡等原因而废弃的首都,在重建的时候,往往采取抛开旧都城、另选新址营建都城的做法。开封作为北宋王朝国都的东京城的遗址,考古学家却一直没有找到其蛛丝马迹。

1981年,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据史书记载,明代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考古发现给传说以实锤,也启发了考古学家:正如民间传说所指明的,开封古城就在现代城市之下。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龙亭湖下北宋大庆殿遗址

考古工作者又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并在其下深约1米处,又发现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清晰可见的古马道遗迹。

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

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再次为“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更为确凿的实证。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大梁门“马道摞马道”遗址

新郑门“城摞城”遗址。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外城西墙上的正门,始建于五代后期,北宋时改建成翁城形式,元代时废止,最终淹没于黄河泛滥的泥沙之下。

新郑门考古发掘揭示了宋、金、元、明、清不同时期文化遗存自下而上的形成,展示了文化层与淤积层交替叠压的奇特景观。最为难得的是,在遗址中间发掘出两座完整的庭院,分别矗立在开封通往郑州的大道两侧,很可能是专为来往商旅服务的设施。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新郑门遗址发掘现场

正在发掘的古州桥遗址考古现场。这里是北宋著名的州桥夜市、汴京八景之一的“州桥明月”所在地,《水浒》中的杨志卖刀故事,就设定发生在这里。

在今天已经完全是平地的遗址地下,考古工作者发现古汴河的河床从宋代三十余米宽,一步步到缩窄到元代的三米宽,以至完全消失的过程。这中间自然也少不了黄河泛滥导致的淤积。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州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这些考古发掘表明,唐代汴州、北宋东京、金代汴京、明代开封、清代开封,这五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l城。其中规模最为庞大的,当然就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四、屡兴屡建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不屈性格的体现

经过千余年间多次毁灭后,宋代开封城内建筑物遗存到今天的,仅有一南一北两座佛塔:繁塔(天清寺塔)和铁塔(开宝寺塔)。

开封: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城摞城”奇观背后是一个民族的倔强

图:开封铁塔

铁塔兴建于宋代,塔高55.88米,因其琉璃砖呈褐色,就像铁铸的,从元代起民间称其为“铁塔”。铁塔本是建在一座山丘上的,由于黄河淤积,已经使山丘成为平原,今天的开封铁塔看起来像是平地起高塔。

开封铁塔见证了开封城千年来经受的灭顶之灾,也见证了一代代开封人执拗原址重建的故土之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一个象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