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方VS经方,原来我们都理解错了,古人比今人聪明

 醒真 2020-02-06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温病心悟》,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经方与时方 原来不相悖

经方

时方

吴 瑭

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号鞠通。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河下镇人。清医学家,中医温病学集大成者。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于是立志学医。他借在京检校《四库全书》之机,阅读大量古今医著,积累丰富的医学知识。他推崇叶天士,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1

时方VS经方

医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即便是在古代,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认识的不断深入,临床治法方药亦渐趋丰富,中医对外感热病证治的历史,便具有十分的说服力。在平均寿命较短、生存环境较差的古代社会中,外感热病的流行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的对手也是热病,所以过去有“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不能治伤寒,不可为医。”之说。换个角度来看,由于热病发生的频繁,医生也最容易在此过程中积累经验。所以从《素问热论》到《伤寒论》、到《医经溯洄集》、到《温疫论》、到《温热论》、再到《温病条辨》,认识是在不断加深,治法方药也是在不断完善,最终提供给我们的是以六经为基础,以卫气营血、三焦为补充的这样一个辨治外感热病的证治体系。不可否认,给这样一个体系最后添上浓墨重彩的当推《温病条辨》。从张仲景到吴瑭,从伤寒到温病,从经方到时方,跨度约一千五百多年,其间中医学的临床诊治有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基础奠定在前,发展补充在后,或者说后来者居上,《温病条辨》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医临床证治的进步。伤寒与温病,经方与时方,珠联而璧合,交相辉映出中医临床的灿烂光辉。
本文借用历史上一度出现的经方与时方的字眼,以展开对某些问题的讨论。

线装本实物拍摄,可在微店查询

《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早年的弃儒从医有其深刻的个人背景,十九岁时,父病年余,竟至于不起。二十三岁时,子病温,终发黄而死,于是有志于医。二十六岁时游京师,得《温疫论》,遂专心学步。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三十五岁时,遇温疫大行,吴瑭起而治之,于此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著成《温病条辨》。历数年,又值瘟疫流行,在同乡的一再催促下,该书终于面世。
《温病条辨》全书计265条,出方208首,以三焦为病名为目(或曰以六淫为目),将三焦与卫气营血融为一炉,完善了温病体系。吴瑭指出《温病条辨》虽为温病设实可羽翼伤寒。所谓伤寒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而三焦由上及下,也是由浅入深,但须竖看,与《伤寒论》有一纵一横之妙,“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皆在其中矣。”《温病条辨》较为巧妙地将《黄帝内经》所讲的治法与《伤寒论》的方法,结合当时临床实践,形成一个较为简便易行的框架,其除去繁琐的理论推衍,直接将证方相对,凡用方皆以性味点出方向,便于一般人掌握。《温病条辨》所集方剂,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运用仲景原方加减而成者,占4首;二是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冠以相应方名者,占98首;三是采用其他医家的经验方或自创方,占66首。由此观之,吴也实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遗风,《温病条辨》所以能够胜出其他医书一等而风行大江南北,当不难理解。
吴瑭十分清楚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所谓“医方之祖,必推种景,而仲景之方,首重伤寒。”“不知仲景,宁识伤寒;不识伤寒,宁识温病。”吴瑭“近师承于叶民,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黄帝内经》,效法仲祖。”吴瑭师仲景法而不泥于仲景方,所谓羽翼伤寒,即是对仲景方的变化、发展和补充。吴瑭曾批评晋唐以来诸贤皆不能超脱《伤寒论》蓝本,其自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侮仲景之法。历史上不少有作为的医家,如王安道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但其立论不精,立法未备。吴又可也竭力想卸却伤寒,单论温病,但也是由于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土持论平和,立法精细。但叶氏为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仅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故人多忽之而不深究。吴瑭著《温病条辨》,如他自己所说,前贤好比“木工钴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这就充分体现了学术的传承,历史的前进。即便如此,吴也深知自己只是示人规矩而已。“使学者有阶可升,至神明变化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乎规矩之中,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所望于后之达士贤人,补其不逮,诚不敢自谓尽善又尽美也。”
从著书年代来看,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成于1368年,吴又可的《温疫论》成于1640年,叶天士的《温热论》成于1740年,吴瑭的《温病条辨》成于1798年。与吴瑭的《温病条辨》年代相近,1784年有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问世,杨氏此书“务辨出温病与伤寒另为一门,其根源、脉证、治法、方论,灿然昌明于世,不复搀入伤寒论中,以误后学”。说明当时不仅吴氏,而是有更多的医家已经意识到墨守伤寒方的弊端,意识到温疫、温热病的治法另有规律,必须另辟蹊径。可以说从历史上看,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认识一旦趋于成熟,必然出现飞跃。但杨氏的书不如吴氏那样影响广泛,也有一定的原因,即作为入门书要有一定的体系,总结出相当的规律,以便掌握,而不能限于一己之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订后,始广为流传。从往昔的“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到以后对仲景书的注释、研讨,以致于将仲景尊为医圣,想必到了吴瑭的年代,仲景的《伤寒论》是相当深入人心了。对仲景的态度,许叔微说得好,“读仲景之书,用仲景之法,未尝执仲景之方,乃为得仲景之心也。”对前人的著作应该有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即从具体事物的叙述中去捉摸事物的普遍规律,以掌握认识和处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但作为某种具体方法,总有一定的局限,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吴瑭所谓“尊信前辈太过,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中,此近代以来大弊,祸未消失。”后世医家若不能客观冷静地看待这一问题,便会有过激言词,以致于争执不一,互相格拒。

总结:

经方和时方,没必要有太多的争论,经方刚出现时也是时方,时方也是在经方基础上未来。总之,有疗效的就是好方子,看好病的就是好医生,太多争论反而限制了临床发挥。

小编

小编是个中间派!!建议初学中医者当从经方开始学起!!

森林中的小书屋

温病二书  值得一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