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學於古訓乃有獲,樂夫天命復奚疑——重訂《增廣賢文外傳》詳解(53)

 悠悠一夏 2020-02-06

重訂《增廣賢文外傳》詳解 53 来自化雨齋讀書會 09:11

【好言難得,惡語易施。】

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易經》裏面說:“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

人生中的許多麻煩,大都是因為我們管不好自己這張嘴。《小兒語》裏講:“我打人還,自打幾下;我罵人還,換口自罵。”我們打別人,別人肯定要打回來,只不過是換隻手打自己而已;我們罵別人,別人也會照樣罵回來,只不過是換了張嘴來罵自己而已。

清末民初的時候,有一個對對聯的奇才叫劉師亮,他的詩作、對聯大多都是用來諷刺時政的。當時光緒皇帝與慈禧太后先後離世,全國上下要舉行國喪,劉師亮便做了一副對聯貼在門口:“灑幾滴普通淚,死兩個特別人。”結果被抓到牢裏,罰了他五塊銀元。放出來後,他又寫了副對聯:“拗幾個酸字眼,罰五塊大洋銀。”結果又被抓了進去。人要想遠禍得福,首先要管好自己這張嘴,萬不可逞一時意氣,然後才能进一步正心修身。

然而北宋大賢邵康節先生有講過:“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假如我們不能修身、誠意,不能從自心徹底改變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只從嘴上下功夫,那不免會落入巧言令色之中。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言出如箭,不可亂發,一入人耳,有力難拔。說出去的話如同射出去的箭,任人有再大的力氣,也追不回來。

《論語·顏淵》篇講道:“駟不及舌。”駟是指用四匹馬拉一輛車,這是當時最快的交通工具了。意思是說再快的馬車也追不上人的舌頭,形容一言既出,無力挽回。古往今來成大事者,無不慎於言語,言語不謹,多是有始無終。

隋朝的王通曾經講過:“多言不可與遠謀,多動不可與久處。”言是心之聲,多嘴多舌、誇誇其談的人,不可以和他商議大事;那些輕舉妄動的人,不要和他長久相處。唯有老成持重之人,才可與之深交。

【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

此句出自《荀子·修身》篇。荀子曰:“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荀子是在教我們要提高警惕:能正確批評我們的人,是我們的老師;能恰當肯定我們的人,是我們的朋友;對我們阿諛奉承的人,是我們的仇敵。

人往往不自覺的喜歡聽讚歎的話,所謂“千穿萬穿馬屁不穿”。清朝乾隆年間的才子袁枚是和紀曉嵐齊名的人物。袁枚考中進士,臨做官前去拜訪老師尹文端,尹文端爲人方正,訓誡他說:“你年紀輕輕,出去做官一定要謹慎,少年得志不是好事,容易遭人嫉妒。”袁枚說:“老師您放心吧,我有準備禮物,每個人送他一份,保證個個都歡喜。”老師就問他:“你準備的是什麼禮物?”袁枚回答道:“我準備了一百頂高帽子,每人送他一頂,那不是皆大歡喜嗎?”老師一聽,臉色馬上就沉下來了,說:“小小年紀,淨搞這些歪門邪道!”袁枚說:“您看現在這個世道,像您這樣方方正正、不愛聽好聽話的人,能有幾個呢?”尹文端聽後長嘆道:“你說的也對。”

袁枚拜辭老師,出門後書童迎上來問他:“您和您的老師談得怎麼樣?”袁枚就說:“開張大吉,一百頂高帽子已經送出去一頂了。”可見人們面對這種讚歎的話語,不自覺的就會沉浸其中,甚至迷失自己,這正是所謂的“當局者迷”。

清  袁枚《致尤蔭手札》

上古時候,帝王會在路邊立上誹謗之木,百姓有任何意見都可以寫在上面。《詩經》裏面記載的詩,很多都是對當時朝政的諷刺。領導者會派專人到民間去採集這些詩歌,來用心體會百姓的心聲。老百姓所提的意見不管多尖銳都沒有罪過。所以《詩經·大序》裏面講“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所以說肯指出我們缺點的人,應當心存感恩,視其爲老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豈能因此而怨恨他人呢?

 請勿更改內容 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