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潤華:明代李白诗選注評點本考錄

 尔雅国学报 2020-02-06

杜甫詩集,自近代以來即編有多種提要目錄,對其歷代編輯、注解及流傳情況亦深有考查,如周采泉《杜集書錄》、張忠綱等《杜集書目提要》《杜集敘錄》等,爲今人研究杜詩提供了可靠的文獻依據、門徑及線索。至於李白集的編目情況,則稍顯冷清。僅就目前看來,比較重要的學術成果有以下幾種:一、萬曼《唐集敘錄》“李翰林集”條。此條目對唐宋時期李白集的流傳情況考察較詳,而於明清則較略[ 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986頁。]。二、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版本”部分。此部分分“全集之部”、“選集之部”二節,對歷代李白集版本、流傳做出考察,并有提要[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328頁。]。三、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此書著錄了多種李白詩選集,并多有詳細提要[ 上海書店2005年版。]。四、《中國古籍總目》“集部”有關李白集版本的條目。這些條目多注有館藏地,對查找原書提供了很大方便[ 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五、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目總錄》“李白”條。此條目雖無詳細提要,但列舉了歷代李白集的版本情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以上幾種成果,對研究歷代李白集的編刻與流傳情況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關於明代李白詩集的編刻情況,學界討論多注目於全集刻本。首先,考查明清各種古籍書目,可以看出,受到文學復古風氣的影響,明中期社會上出現了幾種較爲重要的翻刻本,如正德十四年陸元大翻刻《李翰林集》十卷,正德十五年安正書堂、嘉靖二十五年玉几山人、嘉靖間郭雲鵬等分别翻刻了《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等。其次,明中期以後也產生了幾種白文本李白詩集,或按類編排,或分體排列,如嘉靖十八年刻《唐李白詩》十二卷等。相較於這些翻宋元刻本與白文無注本,似乎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明代產生了如朱諫、林兆珂、胡震亨等人所編刻的李詩注本,或選注,或評注,也曾經在當時社會上發生過一定影響。然而,迄今爲止,措意於此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已有成果又并不完整,因此,仍具有系統梳理的必要。本文參考前列幾種李白學術成果,查找相關書籍文獻,按作者時代順序對古今書目所著錄明人選注或選評本李白詩(含李杜合集本),就其作者、流傳、版本,尤其是存佚、藏所等作出綜合考察,并對以往研究中的錯誤有所訂正[ 由於國內圖書館對於善本古籍管理嚴格,加之北大圖書館遷館等原因,文中個别書籍未曾經眼,僅據相關書目予以考察,故文中疏漏在所難免。]

一、頼進德《李杜詩解》三卷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二、萬斯同《明史·藝文志》著錄頼進德《李杜詩解》三卷,小注:“(頼進德)宣德時萬安人,官鳯翔府推官。”清《(康熙)江西通志》卷五二《選舉》“洪武二十三年庚午鄉試”條有云:“頼進德,萬安人,推官。”[ (清)謝旻等修《(康熙)江西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其餘不詳。頼進德《李杜詩解》,明以後書目未見著錄,疑已亡佚。就其書名來看,當是對李白詩與杜甫詩的選録注解。

二、伊乘《李杜詩句圖》

伊乘,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僉事。明陳舜仁《(萬曆)應天府志》卷二七《人物》载:“伊乘字德載,吳人,爲應天府學生,舉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員外郎,管諸司奏牘,稱其學。擢四川按察僉事,理冤抑,活饑民,討除劇賊,稱其政,三載,乞終養,遂不復仕。”[ (明)陳舜仁《(萬曆)應天府志》,明萬曆刻增修本。]清《(同治)蘇州府志》卷七九亦有《伊乘传》,称“乘平生嗜學,至老不倦,所著詩文有古作者風”[ (清)馮桂芬《(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刻本。]。 明朱睦㮮《萬卷堂書目》卷四著录有《伊僉事诗集》八卷。《(同治)蘇州府志》卷一三六著录“伊乘《六書考》《音韻指掌》《廣雋》《李杜詩句圖》《學古次第》《史學撮要》《皇明風雅》《僉事集》八卷”。

伊乘《李杜詩句圖》,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一有著錄。此書屬詩句圖之類。唐宋時期坊間有編選詩句圖之風氣,編詩句圖目的在於提示詩句典型,爲作詩者提供佳句範例,“詩句圖的淵源,大概出於唐人的摘選秀句。在詩格的第一個時代──就是初盛唐的講對偶的時代,已有元兢撰《古今詩人秀句》二卷、僧元鑒和吳兢合撰《續古今詩人秀句》二卷。”[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四章《詩句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北宋《崇文總目》即著錄唐李洞編《賈島詩句圖》一卷,《唐才子傳》卷九亦載:“洞嘗集島警句五十聯,及唐諸人警句五十聯,爲《詩句圖》,自爲之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著錄宋高似孫編《選詩句圖》一卷、《林和靖摘句圖》一卷等。劉克莊即有“床上亂書眠當枕,卷中警句摘爲圖”詩句(《總戎徐侯伯東遠訪田舍贈詩二首次韻》)。明代雖然編摘句圖已不成氣候,但也偶有零星著作產生。伊乘《李杜詩句圖》即是選摘李杜佳句而成書。明以後書目未見著錄,疑已亡佚。不知其詳。

三、朱諫《李太白詩選注》十三卷、《李詩辯疑》二卷

朱諫字君佐,自號蕩南,溫州樂清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歷任歙縣、豐城令,繼升贛州、吉安郡守。晚年優游雁蕩山,多所題詠,著有《學庸圖說》《宋史辯疑》《雁山志》《李詩辯疑》《李詩選注》《蕩南集》等。明《(萬曆)溫州府志》卷十一《人物》有傳[ (明)湯日昭《(萬曆)溫州府志》,明萬曆刻本。]

據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卷三三《吉安知府朱君佐諫》一文[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知朱諫有《李白詩注》一書。萬斯同《明史·藝文志》亦著錄朱諫《李太白詩注》,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四著錄《李詩選注》十三卷、《辯疑》二卷,云:“明刊本,温州樂清蕩南朱諫選注,姪守仁校刊。”[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中華書局1990年版。]此書開創對李白詩歌串講式注解,并在串講中顯示李詩意境,闡發李詩深意。

朱諫另著有《李詩辯疑》,選錄李白詩歌216首存疑,其中辨僞也多憑主觀臆斷,價值不高。

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題爲《李詩選注》,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朱守宣刻本,此本無《辯疑》二卷,《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華南師範大學圖書館有藏。又有明隆慶六年(1572)朱守行刊本,疑爲重刻。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均有藏。按,此書明嘉靖、隆慶時刻本較多,疑守仁、守行、守宣皆爲朱諫之侄。關於此書版本,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版本”部分有較詳細考述,此不贅述。

四、張含輯、楊慎批點《李太白詩選》五卷

張含字愈光,永昌(今雲南保山)人[ 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頁)云張含爲永昌人,今屬甘肅省,不確。另外,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云張含爲愚山人,屬今甘肅永昌。亦誤。上海書店2005年版,第109頁。],張志淳子。正德二年(1507)舉人,不仕。游梁楚間,善爲詩。李夢陽、何景明咸亟稱之。楊慎謫戍永昌,意不可一世,而獨與含友善,倡和不絶,手爲㸃定其詩[ 清范邦甸《天一阁书目》卷四著录有《张禺山戊己吟》三卷,云“明禺山張含著,升庵楊愼批㸃。卷首嘉靖二十八年楊升庵題詞,卷末有《吟卷》附作詩一冊”;又有《禺山律選》一卷,刊本,云“明滇中張含著,蜀楊慎評選。滇中邵惟中、吴華雲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70406頁。]。有集行世。明謝肇制《滇略》卷六《獻略》有其傳。據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知張含另有《唐詩五言絕句精選》四卷,楊慎評點;又有《李何精選詩》四卷,所選爲李夢陽與何景明詩[ (清)范邦甸撰,江曦、李婧點校《天一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69477頁。]

此書,明晁瑮《晁氏寳文堂書目》有著錄,注曰:“張含選,升庵點。”另外,今人駱兆平所編《新編天一閣書目》之《天一閣遺存書目》亦著錄有《李詩選》十卷,存四卷,注云“唐李白撰,明張含選,楊慎批點。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一冊。存卷一之四”[ 駱兆平《新編天一閣書目》,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125頁。]

此本首有楊慎序,辨白里貫出處甚詳,末云:“吾友禺山張子愈光嘗謂余曰:‘李、杜齊名。杜公全集外,節鈔選本凡數十家,而李何獨無之?’乃取公集中膾炙人口者一百六十餘首,刻之明詩亭,屬慎題詞其端。”據此序可知明代中期時人編選李、杜集選本的一般情況。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著錄《李杜詩選》十一卷(其中《李太白詩選》五卷、《杜少陵詩選》六卷),明閔氏刻朱墨套印本,國家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等有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朱墨套印本影印本。

另一《李詩選》十卷,明張含輯,楊慎批點,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張氏家塾刻本。此本每半頁8行,行18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上魚尾下題“太白詩選卷幾”。《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國家圖書館有藏。

又一本題《李太白詩選》六卷,明萬曆十年(1582)沈啟南刻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有著錄,上海圖書館有藏。關於此書版本,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版本”有較詳細考述,此不贅述。

五、王寅《李翰林詩選》五卷

王寅,字仲房,又字淮孺、亮卿,號十岳山人,徽州歙縣人。生活于嘉靖、隆慶年間。與程誥、汪道昆有交游,善詩,尊前七子,著有《十岳山人詩集》,另編有《新都秀運集》《杜工部詩選》等。《李翰林詩選》五卷,今存,嘉靖二十四年(1545)閔朝山(名映璧,字朝山)刻朱墨套印本,刊于吳興(今浙江湖州),華東師範大學、吉林省圖書館均有藏。《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有著錄。另,王寅《杜工部詩選》六卷,亦有閔朝山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

六、王維楨《李律七言頗解》一卷

王維楨字允寧,號槐野,華州(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卒于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大地震。爲文好司馬遷,於詩好杜甫,服膺李夢陽,以爲夢陽兼二者之長。撰有《槐野先生存笥集》二十卷、《李律七言頗解》一卷、《杜律七言頗解》二卷等。《明史》卷二八六有傳。《李律七言頗解》,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朱茹刻本。按,朱茹,字以彚,號泰嚴,四川瀘州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曾任華州知州、工部員外郎、松江知府等官。朱茹於嘉靖三十四年關中地震后出任華州知州,王維楨《李律七言頗解》一書即刻於朱茹任華州知州時期。《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錄,北京大學圖書館有藏。

七、汪旦《評選李杜詩》

汪旦,字仲昭,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曾任金谿(今江西金谿)知縣。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二一一“良吏”有傳。《(同治)福建通志》卷七二“明經籍”著錄有汪旦《道德經注》《黃庭經注》《評選李杜詩》《汪仲昭詩文集》等著作。《評選李杜詩》,不詳,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亦有介紹,明以後書目未見著錄,疑已亡佚。

八、李廷機《李杜詩選》八卷(其中《李詩評選》四卷)

李廷機(15421616),字爾張,號九我,晋江(今福建晉江)人,舉順天鄉試第一,萬曆十一年(1583)會試復舉第一,殿試第二。曾任國子祭酒、禮部侍郎等官,并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卒贈少保,謚“文節”。史稱“閔人入閣,自楊榮、陳山後,以語言難曉,垂二百年無人,廷機始與葉向高並命”。《明史》卷二一七有傳。李廷機著述甚豐,有《四書臆説》、《家禮簡要》、《春官要覧》六卷、《大方綱鑑》三十九卷、《通鑑節要》十二卷、《漢唐宋名臣録》五卷、《宋賢事彙》二卷、《明朝名臣言行録》、《明朝閣臣録》六卷、《經國鴻謨》八卷、《燕居録》一卷、《李文節公集》十八卷等。

《李杜詩選》,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七二“明經籍”著錄爲《李杜詩選》四卷[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據《(同治)福建通志》著錄《李杜詩選》四卷,但云《福建通志》所在卷數爲卷七一,不確。上海書店2005年版,第138頁。]。而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又有《新刻翰林攷正京本李詩評選》四卷、《杜詩評選》四卷,題明何烓輯、明李廷機考正,明萬曆十九年宗文書舍刻本。按,李廷機於萬曆十一年以一甲第二名身份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故此書目中題“翰林”二字以吸引讀者。“京本”二字說明此書刻於帝都。明代書商與當世名人合作出書以增加銷量,已是常見,此亦是一例。此書,清華大學圖書館、湖南省圖書館有藏。

九、《李杜律詩》四卷

佚名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著錄有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上海圖書館有藏[ 據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云,“此書原系私人所藏,現已退還本人,故未見”。上海書店2005年版,第114頁。]

十、梅鼎祚《唐二家詩鈔》十二卷

梅鼎祚(15531619),字禹金,安徽宣城人。諸生。性不喜經生業,以古學自任,文詞雅贍,海内皆知其名。閣臣申時行欲以文徴明故事疏薦,辭不赴。歸隠書帶園,構天逸閣,藏書坐卧其中,爲詩宗法李夢陽、何景明。梅氏著述甚豐,有《鹿裘石室集》《書記洞詮》《才鬼記》《才神記》《才妖記》《青泥蓮花記》《古樂苑》《歷代文紀》《八代詩乘》《宛雅》等。清《(乾隆)江南通志》卷一六七有傳。

《唐二家詩鈔》,據清陳田《明詩紀事》卷八引梅清《梅氏詩略》,稱“禹金著作充棟,有《鹿裘石室集》……《李杜詩鈔》……著書行於世”[ (清)陳田《明詩紀事》,清陳氏聽詩齋刻本。]。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其中《李詩鈔》四卷、《杜詩鈔》八卷,明萬曆八年(1580)鹿裘石室刻本,云上海圖書館有藏。

又有《唐二家詩鈔評林》十二卷,題梅鼎祚編,明屠隆集評。屠隆(15431605),字長卿,鄞縣(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萬曆五年(1577)進士。生有異才,落筆數千言立就。曾任潁上、青浦等縣知縣,官至禮部主事。罷歸,縱情詩酒,賣文爲活。《明史》卷二八八有傳。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著錄有萬曆刻本,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成都杜甫草堂有藏。此書又有明余紹崖刻本,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有藏。

十一、林兆珂《李詩鈔述注》十六卷

林兆珂,字孟鳴,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前後在世。萬曆二年(1574)進士。官刑部郎中,歷知廉州、安慶,後乞歸。能詩,有《林伯子詩草》一卷。另有《毛詩多識編》《宙合編》《考工記述注》、《檀弓述注》《杜詩抄述注》《升庵詩選》等著作。

《李詩鈔述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别集類存目”有著錄,提要云:“兆珂守衡州時,曾刻《杜詩鈔述注》,兹其守安慶時所刊。以白游蹟多在皖,猶在衡刻甫詩意也。其書亦分體選鈔,每篇首箋故實,終加闡發,亦頗以考訂爲事,欲突過蕭士贇、楊齊賢舊本。然其中有本事誤者,如王昭君詩:‘一上玉關道。’玉關與西域相通,非漢與匈奴往來之道。《懷子房》詩:‘我來圯橋上。’東楚謂橋爲圯,不應於圯下加橋字。有傳寫誤者,如《擬古》‘因之寄金微’,據《漢書·和帝紀》《唐書·地理志》:金微,當作金徽,乃山名。《聽新鶯百囀歌還過茞石》,‘聽新鶯’,據《西都賦》:茞石,當作茞若,乃殿名。今注内皆未辨及。至於詩之必須注而後明者,如《擬古》之‘蒼然五情熱’,乃用《爾雅》‘春,蒼天’,郭注‘萬物蒼蒼然生’語,言五情蒼然而生也。《開元寺贈衡嶽僧》之‘五峰秀其骨’,乃用《傳燈錄》慧可大師‘一日頭痛,其頂骨如五峰秀出’事。今注內亦未證明,文義便不可曉。凡此不一而足,尚未可謂之善本也。”[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32頁。]《四庫總目》又於清王琦“《李太白詩集注》條”提要評《李詩鈔述注》云“簡陋殊甚”[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九,第1280頁。]

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二書均有著錄,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刻本,云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等均有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蘇州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十二、汪瑗《李太白五言律詩辨注》一卷

汪瑗,字玉卿,安徽歙縣人。生活于嘉靖、萬曆年間。與弟汪珂同受學於歸有光。著有《楚辭集解》《異麓草堂詩集》《李太白五言律詩辨注》等。

此書,萬斯同《明史·藝文志》有著錄,其小注曰:“以李詩之合唐律者爲正律,合古律者爲變律。故曰‘辨注’。又有《杜詩律注》與並行。”清吴引孫《測海樓舊本目錄》卷四亦著錄《李詩五言辨律》一卷、《杜詩五言補注》四卷,云“五本一函,二元九角。新安汪瑗玉卿注。自序,嘉靖己酉四月。大泌山人李維楨本寧序。明刻本,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單邊”。此外,《揚州吴氏測海樓藏書目錄》卷五又著錄《李杜五律辨注》五卷,云“明汪瑗編,萬曆年刊,竹紙”。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即據此著錄《李杜五律辨注》五卷,題明汪瓊撰,萬曆刊本[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上海書店2005年版,第131頁。]。按,此“汪瓊”即“汪瑗”之訛,孫書著錄有誤。

汪瑗《李杜五言律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其中《李詩五言辨律》一卷、《杜詩五言補注》四卷,另附汪瑗《汪玉卿遺稿》一卷,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本,雲南大學圖書館有藏。

十三、胡震亨《李詩通》二十一卷

胡震亨(15691645),明代文學家、藏書家。原字君鬯,後改字孝轅,自號赤城山人,晚號遯叟。浙江海鹽人。先世業儒,藏書萬卷。胡震亨自青年始即才識通達,懷濟世之志。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舉人,後爲合肥知縣。崇禎末年,歷任定州知州、兵部職方司員外郎。晚年乞歸居家,日夕不倦研讀。著有《唐音統簽》《赤城山人稿》《李杜詩通》等。

此書,歷代書目多有著錄。萬斯同《明史·藝文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均著錄胡震亨《李杜詩通》四十卷(此卷數疑有誤)。《四庫全書總目》於清王琦“《李太白詩集注》條”提要云:“胡震亨駁正舊注,作《李詩通》二十一卷。”[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280頁。]清末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十五著錄《李詩通》二十一卷、《杜詩通》四十卷, 二書並云“明胡震亨撰,明刊本”。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錄》卷六著錄《李詩通》二十一卷,四冊,鈔本,云“黃玉圃錄奚祿詒批點本。前有朱大啟序,又朱茂時序,又子夏客跋。有‘北平黃氏’、‘叔璥’、‘玉圃’三印,又‘玉牒崇恩’、‘曾在崇禹舲處’、‘香南精舍珍藏’三印”[ 鄧邦述撰,金曉東整理《群碧樓善本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2頁。]。此書同頁又著錄《杜詩通》四十卷,著錄信息同《李詩通》。此書卷帙實爲二十一卷。

胡震亨於詩頗有造詣,以爲李詩特點體現于其樂府,故其《李詩通》長於對李白樂府的注評,評語中精彩之處頗多。故王琦評其“頗有發明及駁正舊注之紕繆,最爲精確”[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688頁。關於《李詩通》的情況,詳見胡振龍《明人注李的典範之作——論胡震亨的<李詩通>》,載《中國李白研究》(20132014)。]

《中國古籍總目》著錄《李詩通》二十一卷,明刻本,山東省圖書館有藏。另一明刻本十五卷,《中國古籍總目》有著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又,《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并著錄《李杜詩通》六十一卷,其中《李詩通》二十一卷、《杜詩通》四十卷,清順治七年(1650)朱茂時刻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

十四、傅振商《李太白詩鈔》二卷

傅振商(15731640),字君雨,河南汝陽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崇禎時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莊毅”[ (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六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據萬斯同《明史》,傅振商著有《愛鼎堂集》二十卷,詩集十卷。《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類著錄傅氏《杜詩分類》五卷、《古論元著》八卷、《緝玉錄》五卷、《蜀藻幽勝集》五卷、《四家詩選》四卷[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四、一九三,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5331758頁。]。又據丁仁《八千卷樓書目》卷一九“總集類”,傅氏另編有《珠淵異寶》十二卷、《文苑英華選》二十八卷。明清書目均未見著錄傅振商有《李太白詩鈔》一書。至《中國古籍總目》著錄傅振商《李太白詩鈔》二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傅氏刻本,云四川省圖書館有藏。待查。按,傅氏編于萬曆四十一年的《杜詩分類》五卷,據張忠綱等《杜集敘録》考查,系據邵寶《分類集注杜詩》所鈔,只是刪去了邵寶原書注。據此推斷,則編于萬曆四十六年的《李太白詩鈔》亦或是鈔自前人。是否書商所爲,亦未可知。

十五、池顯方《李杜詩選》

民國《同安縣志》卷二五《藝文志》著錄池顯方《李杜詩選》一書,顯方,字直夫,號玉屏,福建同安人,天啟二年(1622)舉人。工詩文,喜山水,參禪樂道,結廬於玉屏瑞山中,與鍾惺、譚元春、董其昌、黃道周、何喬遠、曹學佺等人均有交往。有《禪髓》《玄訣》《國朝仙傳》《晃嚴集》《南參集》《澹遠集》《李杜詩選》等著作。民國《同安縣志》卷三一有傳。此書,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亦有介紹。疑書已亡佚。

十六、華山道人《李青蓮清言集》二卷

明末王道潤刻本。此書分上下卷,上卷分體,分别爲歌、五言古詩、五言排律、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文、賦、贊;下卷爲“理學”,分仁恕、教子弟、悔悟、論性等目。按,此書後有夢覺子潤(即王道潤)《清言集跋》,其云:“太白唐集之盛不朽,文章足千古矣。然其篇章皆載開元、至德等年號,散佚者則無聞焉。華山道人持《清言集》來,謂其唐之逸稿,并宋、元、明仙靈所顯著者,合爲一帙。事頗奇,及覽其詩詞,葩而正,大而玄,名理名言,世道人心,不無小補,余輩是以付之梓者。……”據此知此集爲華山道人所輯李白佚文。然考之此集,所輯作品均無出處,且上卷竟有多首詞作,殊爲無理;下卷爲“理學”,更屬荒謬。華山道人所云“宋元明仙靈所顯著者”實乃無稽之談。此書前有覺非子《敘》,將李白與魯仲連、張良、陶淵明等三人并稱,稱其有高世之才。書後另有天放散人《跋》,大抵云李白出沒行藏皆仙,華山道人所得乃李白逸稿。可見,此書實乃僞書。按,華山道人,有人作“華陽道人”,不確。此書後王道润《跋》文中,即提到此書乃由华山道人辑。

此書雖爲僞書,但仍能從中窺探明人對李白詩接受之一斑。此書,《中國古籍總目》有著錄,記台北“国家圖書館”有藏。

十七、顧明、史秉直《李杜詩選》二冊

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卷四之三集部著錄《李杜詩選》二冊,提要云:“刊本。《李詩選》六卷、《杜詩選》六卷,明毘陵顧明、史秉直選釋,海鹽錢籥校正。”[ 清范邦甸《天一阁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68頁。]毘陵,即常州,乃顧明、史秉直之鄉籍。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均有著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金瀾刻本,云重慶圖書館有藏。待查。按,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著錄此《李杜詩選》,作者題爲“顧明史”[ 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李杜詩選”條,第110頁。],顯誤。

十八、王象春《李杜詩評》二卷

王象春,明末詩人。原名王象巽,字季木,號虞求,别號山昔湖居士,新城(今山東淄博)人,清初文學家王士禛從祖。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因剛直而免官歸田。象春才氣奔軼,詩宗前後七子,詩文結集爲《齊音》《問山亭詩文集》等。按,張世偉《自廣齋集》卷十一收錄《南吏部考功郎季木王公行狀》,中有“所著有《四書尊經錄》《禮記尊經錄》《長白山誌》《問山亭詩文集》……《李杜詩評》,半未刻”[ (明)張世偉《自廣齋集》,明崇禎十一年刻本。]一段,则疑《李杜詩評》二卷或爲稿本。又,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七《總集門·家學類》附錄《分甘餘話》云:“……吏部季木公《問山亭集》《齊音》《李杜詩評》,大寧令用晦有《鶴隱集》,從伯文玉《籠鵝館集》。余嘗欲錄其簡要,合爲一編,藏之家塾。奔走四方,卒卒未暇,今老矣,未必能終踐此志。聊志其目,存之家乘雲。”[ (清)王士禛著,戴鴻森整理《帶經堂詩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172頁。]可知確爲未刊稿。王象春著作頗豐,王士禛僅舉其中三部,可見《李杜詩評》當爲其重要著述。

此書,萬斯同《明史·藝文志》有著錄,此後書目未見著錄,疑已亡佚。

以上對明代編刻的十八種李白詩集選注、選評本的結集、流傳、價值、存佚、版本及藏存等略做出考録,爲考察李白詩集在明代的編刻流播情況以及李白詩集文獻的整理提供一些較有價值的資料線索。值得注意的是:這十八種選本中,李杜合選者即有九種,占全部的二分之一。據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明代李杜合選集還有幾部,可惜皆已亡佚,內容與流傳不詳。可見,與宋、清諸代李白詩集整理的盛況相比,明代李白詩集的編注刻印,不僅數量少,而且品質也參差不齊,大量是書商翻刻與抄錄本(假託某文人所編),與明代杜甫詩集的編刻更不能同日而語。據筆者二位弟子考察,明代杜甫詩全集注本就有22種,選本與批點本竟達61種之多[ 杜偉強《明代杜詩全集注本研究》(西北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王燕飛《明代杜詩選録和評點研究》(西北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可見,李白詩集的編刻,在明代并不像某些學者所說“掀起了熱潮”。[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頁。]《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四九《李太白詩集注提要》即云:“注李詩者,自楊齊賢、蕭士贇後,明林兆珂有《李詩鈔述注》十六卷,簡陋殊甚。胡震亨駁正舊注,作《李詩通》二十一卷。琦以其尙多漏略,乃重爲編次箋釋,定爲此本。……自宋以來,注杜者林立,而注李詩者僅寥寥二三本。”雖然四庫館臣的意見略顯偏頗,但聯繫明代學術情況與文學上的尊杜局面,此結論也不無一定道理。

(郝潤華、莫瓊,西北大學文學院 )

(載《歷史文獻研究》第40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