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解析:《海上钢琴师》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

 caikk 2020-02-06

海上钢琴师

17 November 2019

如果说存在这么一部电影:你被它深深地震撼、感染、打动,情难自禁、泪流满面,但是你又说不出到底是为什么,甚至看了很多篇影评依然感觉隔靴搔痒、不明就里,那么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可能叫《海上钢琴师》。

这是一部被无数影迷奉为经典的电影,它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多雷“回忆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天堂电影院》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国内大学影视鉴赏课程的常客,也是影响了很多人世界观的心中挚爱,经常列入“人生必看”的影单之中。

人们口口相传,争先朝圣,豆瓣9.2分、豆瓣Top15、imdbTop250的地位足以看出人们对它的喜爱和欣赏。

然而,在很多影迷的心中,它的存在,却更像一个谜——正如故事的主角1900一样。

如梦似幻,宛若传奇,却又掺杂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正如《后会无期》主题曲所唱的那样: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

于是,在这种纠缠错结的心理下,人们自动站队,分成两拨:第一拨人遵循自己的感性,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好电影,自己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是就像年少时对很多世界名著食之无味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交给时间和阅历。

第二拨人则是诉诸好莱坞电影教化下的理性,认为这是一部不知所云、冗长拖沓、乏善可陈、装腔作势的电影,是文艺青年为了显得高人一等而被供上神坛的矫揉造作之流。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人群所抱持的心理,恰恰是这部影片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这部电影本身蕴含的就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与矛盾,海与岸,自然与文明,精神与世俗,天才与凡人,孤独与融入,这种对立意向的铺展,如果不能引起价值观的针锋相对和千人一面的主流价值观的松动与反思,那么这部电影就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当然,人们对这部电影的不同评价,一定程度上还因为时长、观影习惯和版本的缘故。

作为一部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电影初始版本一般都很长,有时候为了参展和海外上映,需要剪辑不同时长的版本。

其“回忆三部曲”中的另一部史诗级经典《天堂电影院》就有三个版本,173分钟的完整版,155分钟的标准版,和123分钟的国际版。《海上钢琴师》也有165分钟和125分钟两个版本。

较长的版本通常有更多的细节,更能展现导演的初始构思,一切都会交代得清清楚楚;但是剪辑版节奏通常更加明快,给人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更符合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因此,问世21年、首登中国大银幕的《海上钢琴师》选择的也是精简的版本,剪去了许多1900成长过程中的细节,将一代传奇封装成了一个更纯粹的传奇。

那么,《海上钢琴师》到底是怎样一部电影呢?

昨日的世界,一个时代的挽歌

对于《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最大的争议,莫过于男主角最后的选择。

对于,男主角坚持殉葬弗吉尼亚号,人们主要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是“支持派”,认为留在船上是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是一种对纯真与理想主义的捍卫。

第二种是“下船派”,认为男主角是个不敢走出舒适圈的懦夫,是一个被封闭在自己小世界的社恐患者。

第三种是“理解派”,理解男主角的天才与孤独,理解他的坚持与脆弱,他不肯上岸,并不是他的错。

第四种是“打晕派”,认为小号手马克思应该把男主角打晕了,先拉下船再说,如果实在不适应陆地生活,再找别的船也不迟。

这些想法都是典型的用现在人的眼光和价值取向去揣摩影片中人物的思维,这就好像现在的读者斥责阻挠杨过和小龙女在一起的郭靖、黄蓉迂腐不堪一样:这都什么年代了,你还阻挠人家师生恋?

而且,仅仅从男主角的个性来思考《海上钢琴师》,未免也太小瞧这部电影了。男主角既然名叫“1900”,而不叫彼得、汤姆、王船生,它身上所承载的就不只是一个艺术家个体,而是一个符号、一段历史和一个时代,只有把场景还原到那个时代,才能明白主角的选择、含义,以及影片所表达的主旨。

1900年,世界来到了一个分叉口。日益强大的美国吸引了大量的欧洲移民,影片开头弗吉尼亚号上就满载着追寻美国梦的欧洲人。

当船行驶到纽约港时,大家在薄雾中看到自由女神像的那一刻,都会惊叫一声:“America!”

世界的中心,无可挽回地从欧洲转移到了北美,美利坚开始了称霸20世纪的征程。而这背后,便是欧洲大陆的沉沦与落寞。

男主角是在1900年1月1日这一天被船工丹尼在头等舱的钢琴上发现的,这个年份也成为他名字的由来。奇特名字的背后,隐藏的是时代更迭的寓言与欧洲遗孤的身份。

他的父母离开了欧洲,奔赴新世界追寻“美国梦”,而1900则是被他们遗弃的、欧洲大陆最后的理想与优雅。

在弗吉尼亚号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欧洲名人的照片,爱因斯坦、张伯伦、弗洛伊德、托斯卡尼尼……这是一种让1900融入大历史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当年欧洲政治气候、人文环境的刻画。

随着欧洲局势的动荡,越来越多的欧洲各领域的精英移居美国,精神故乡的沉沦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其实有很浓烈的“茨威格式”的烙印。

茨威格是一个写偏执型人物的高手,这类人物往往拥有巨大的天赋和热情,但是最后却也被这种热情的反噬,最后走向了极端和幻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都是如此。

特别是《象棋的故事》,与《海上钢琴师》有颇多相似之处。

比如《象棋的故事》也发生一远洋客轮上,故事中的主角琴多维奇也是一个孤儿,后来被神父收养,他在象棋上表现出了无师自通的惊人天赋,但是其他方面却都十分愚钝薄弱,是一个典型的“单方面的古怪天才”,和1900十分相似。

不过琴多维奇的个性和1900很不一样,倒是和上船来挑战1900的“爵士乐鼻祖”杰利非常相似:举止傲慢、自命不凡、执着名利、愚顽不化。

在《象棋的故事》中,也有非常精彩的“斗棋”桥段,与“棋王”琴多维奇对决的是曾长期被法西斯关押在牢房里逼供的B博士。

在牢房无尽的孤独中,B博士掌握了自己和自己下棋的互搏术,但是也因此产生了精神分裂。最后虽然他第一局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琴多维奇,第二局却被琴多维奇找到了精神不稳定的弱点,最后败下阵来。

在《象棋的故事》中,琴多维奇是“希特勒”的文艺化身,B博士的遭遇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其中“船”与“牢房”正象征着“自由”与“禁锢”。

而在《海上钢琴师》中,1900代表的是一种欧洲的人文理想,这种精神随着欧洲大陆遭到战争铁蹄的践踏,精神故乡的沉沦,不可挽回地逝去了。在影片中,“船”依然是自由与梦想的象征,而“陆地”则变成了“千万条街道组成的规则的束缚”。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是茨维格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和自杀前的遗作《昨日的世界》的结合体,是对逝去的时代、欧洲昔日辉煌的一曲挽歌,也是对工业化进程、战争对于精神故乡破坏的一种质疑。

茨威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

因此,当最后1900站在舷梯中央,进行最后的抉择的时候,除了是对精神与世俗、理想与现实这些表层意向的二选一外,也是对旧时代的优雅和以美国为代表的“爵士时代”紫醉金迷新秩序的抉择。

从这个角度看,那场与“爵士乐鼻祖”的斗琴桥段的含义就再明显不过了。

爵士乐代表着美国,代表着一种新文化和新秩序。二人的斗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新旧秩序的碰撞。

一句“去你的,爵士乐”正是对这一主题最好的诠释。

树上的男爵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是根据意大利作家亚历桑德罗·巴里克的文学剧本《1900:独白》改编的。

这个虚构的故事受其意大利前辈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影响肉眼可见。

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讲述了一个男孩为了逃离家庭的束缚,一直栖居在树上的故事,这与《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家不肯上岸”的哲学意向是一脉相承的。

这其中关乎的并不是真实与否的问题,而是用一种超现实和极致浪漫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一种焦虑与反思。

树上的生活与地面的生活是对立的,海上的生活与陆地上的也是对立的,“树”和“船”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隔离,是一种摆脱社会生活的空间构建,是一种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想法过一生的自由国度。

那是一种全然自由的状态,一种不受任何人指使、遵照自己内心情感、不受任何外物干扰的状态:正如钢琴上的88根琴键,空间虽然有限,但是其内核却是自由与无限的。

而与之相比,现实生活看似无限,实则充满了束缚与桎梏。

这种遗世独立空间的构建,是一种对生活的简化,一种对自由的定义:不为冬来夏往而恐惧,也不为流行与趋势所迷惑,不为世俗规则和偏见所限制,只有这样,方能找到灵魂栖居之所。

这种与现实对立的理想化状态,正是《海上钢琴师》对现实质疑的力量之源。

当社会体系变得愈发繁杂,当工业毁灭了自然,当人心丧失了真实的情感,当艺术家只为名利而忘却了创作的初衷,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真的能获得1900从出生起就习以为常的精神自由吗,真的能听到大海之音吗?

《海上的钢琴师》用1900的殉葬,对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提出了质疑。虽然我们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世界的人,但本质上他才是牺牲自己来点化世人的救世主,宛如《圣经》里的殉道者。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海上钢琴师》会那么震撼人心,为什么即使我们没看懂也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为什么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会永远地刻在心头,让我们深深迷恋上这部影片。

因为,它与我们之间,隔着一段悲情的历史,隔着茨威格、卡尔维诺等生活在那个时代、失去精神故乡的思想者,隔着一段浓浓的乡愁。

因为,它里面藏着对往昔时光的温情,对理想逝去的叹息,对现实生活状态的质疑,以及对众生身心禁锢的悲悯。

它像一颗种子,种在我们的心中,用谜一样的人生来消解我们已经熟悉的理所当然,来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枷锁与牢笼。

1900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也是一个殉道者。

他叹息的是过往,警醒的却是当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