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123xyz123 2020-02-07

当第一次被迫归耕于带湖时,他四十二岁,正值年富力强的盛年。这时候,他的思想非常矛盾,一方面对官场生涯有些厌恶,表现出一种摆脱官场、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感,从闲适中寻求自然的乐趣;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强烈的功名欲望,更多的则表现为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因此,他身隐而心未隐,并没有打算从此不再出山。所表现的轻松和愉悦也只是暂时的、或者是为寻求苦闷精神的解脱而聊以自慰。官场里混迹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且官场的黑暗、险恶和无耻也使他常有厌恶之感。“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他初离官场的感受。现在虽然被迫离开官场,但初来乍到一个闲适自由的环境,大自然给他带来赏心悦目的无限美景,再加上大可人意的带湖新居,他便能暂时忘掉心中的不快,体味闲适生活的乐趣。早在《新居上梁文》里他就有倦于仕宦、归隐图逸的打算。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荠菜花

他总结自己人生说:“人生孰若安居之乐君子常有静退之心。久矣倦游,兹焉ト筑。稼轩居士,生长西北,仕宦东南,顷列郎星,继联卿月。两分帅阃,三驾使轺。不特风霜之手欲龟,亦恐名利之发将鹤。欲得置锥之地,遂营环堵之宫。虽在城邑阔阓之中,独出车马器尘之外……愿上梁之后,早收尘迹,自乐余年。”这时,他的心情虽也对“京路尘昏”、“虎豹九关”的险恶现实郁愤满胸,但在家本秦人真将种,不妨卖剑买锄犁”的无奈思想支配下,不得不高唱归隐之歌以嘲世讽世。在《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又说“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如果说在未被罢官之前他是一种无适不可的态度的话,那么,当真的被罢官被迫归隐之后他终于暂时断绝尘想,而寄情于山水林泉之间了。其《水调歌头·鸥盟》一词,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作者离弃官场、忘却苦闷、回归自然的宣言: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归隐田园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即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台。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这是他被迫归隐,来到他精心设计的“带湖新居”后的第一篇作品,表明他要决意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二句发出热情的赞美与歌唱,然后以“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表明要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无限美好的大自然中间去;接下来要与鸥鹭结盟,来往中不相猜疑;要与白鹤为伴,同去同来;要提醒白鹭也别全神贯注于“窥鱼”,来和我同举酒杯吧;这带湖过去是“废沼荒丘”,如今却是“明月清风”的如此良夜;还要在东岸再栽些荫荫杨柳,给景物增色润彩。全词所表达的完全是一种轻松和谐愉悦闲适的情趣。这正是作者初离官场时应有的真实解脱感,往日的苦闷全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但有人认为是“曲曲传达了自己苦闷的心情”,恐非。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荫荫杨柳

怎样才能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首先是遍访周围的名山胜水。上饶古称信州,山水林泉,触目皆美在距上饶西四十里有一黄沙岭,是稼轩经常来往的地方,在那里他还建有“稼轩书堂”。关于黄沙岭,据《上饶县志》载:“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谽谺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稼轩有好几首写有关黄沙岭的词,如《浣溪沙黄沙岭》:

寸步人间百尺楼,孤城春水一沙鸥。天风吹树几时休?突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人家平水庙东头。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词意境

这是他对黄沙景物的热情赞美和描画。其写山石和野花分别用“”和“”加以绘形绘色的描状,使之与人相融交流,十分贴近,充满了人情况味。又如《鹧鸪天·黄沙道中即事》: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共竹,翠成堆。要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词意境

如诗如画的溪山,激起了作者的亲近爱慕和创作灵感,面对眼前的溪山轻鸥、虚船、荒犬、野妇、松竹、残雪疏梅、乱鸦等景物组成的生动感人的画面,他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挥笔勾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溪山早春图,大自然的一切是那样的原始古朴、和谐可爱,使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其所用“”、“”、“”、“”等动词,又是那样的精确恰切、生动传神。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又是一幅农村月夜风物画。风清月明蝉鸣蛙叫、稻香人语、众星闪烁、轻云点雨、茆店社林、弯路投桥、小溪潺潺,一切都是那样宁静祥和,那样清幽、灵动、充满生机,作者将这些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象再作构图安排,用笔又是那样轻巧活泼,转换如神。稼轩在上饶所经行的山水所在皆有。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如诗如画的创作意境

如距上饶南六十里有西岩,据《上饶县志》载:“西岩在县南六十里,岩石拔起,中空如洞,内有悬石如螺,滴水垂下,味甘冷。”他独自去那里体味观览景物的悠闲情趣,写了《生查子独游雨岩》二首,其一云“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明月入溪,听溪水不平之鸣如读《离骚》,似乎对幽人之心有所启迪,从中得到知音与情感的领悟,甚有意趣。在信州西三十里处有云洞,他和韩南涧到那里登山远眺,观赏“苍崖千仞”、“云气见蓬莱”的景物,写了《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尚书韵》。在信州西南十里处有一南岩,他和范廓之同游览后写了《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云:“笑拍洪崖,问千丈翠岩谁削?依旧是西风白鸟,北村南郭。似整还斜僧屋乱,欲吞还吐林烟薄。”在生动活泼的描写中流露出愉悦和赞美,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愉悦和赞美

信州永丰镇西二十里处的博山道,则是稼轩常常往来的地方。并为之写了《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三首、《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等二首、《鸪天·博山寺作》、《点绛唇·留博山寺……》等二首,又有描写博山《念奴娇·赋雨岩效朱希真体》、《水龙吟·题雨岩》、《山鬼谣》。《山鬼谣》有小序云:“雨岩有石,状怪甚,取《离骚九歌》名曰山鬼,因赋《摸鱼儿》,今改名。”还写了《生查子·独游雨岩》《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又《定风波》题注“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等等。这些作品大多是表达稼轩对自然景物的热情赞美,但很多地方又夹杂了他怀才不遇的幽愤。如《江神子·博山道中书王氏壁》云: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对这里的美景他十分喜欢,尽情欣赏描绘,认为这里就像桃花源一样美,表示愿在这里终老此生。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疏梅

稼轩在信州足迹所至最多的地方则是鹅湖寺和瓢泉。关于鹅湖寺,稼轩有很多词,以其与陈亮“鹅湖之会”后所写的《贺新郎》、《破阵子》等最为有名。但那些词情感太沉重,太苍凉,也太悲愤。另外还有一些轻松闲适的作品,正是他隐居时轻松愉悦的精神体现。如《鹧鸪天·鹅湖寺道中》:

一榻清风殿影凉,涓涓流水响回廊。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禾罢)香。冲急雨,趁斜阳,山园细路转微茫。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斜阳

这首词邓广铭先生将其编年在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四十七岁,家居上饶。词所表现的正是作者归隐不久对山水林泉、田园风光的讴歌和迷恋。另有《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同样是对大自然的热情讴歌:

翠木千寻上薜萝,东湖经雨又增波。只因买得青山好,却恨归来白发多。明画烛,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齐歌。醉中只恨欢娱少,无奈明朝酒醒何?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田园风光

虽然这讴歌声中带有人世苍凉的郁闷气息,但味其主体精神,仍是轻松明快的。瓢泉在铅山永平镇东二十五里的期思村。《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其一规园如白,其二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水从半山喷下,流入白中,而后入瓢,其水清澈可鉴。”初见瓢泉,即给稼轩一个意外的惊喜,他深深被此地的景物所吸引,写了《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面对“如此青山”,稼轩心驰神往,感叹自己发现太晚,差点错过。

青山绿水

随后,他便买下了这一片地方,打算营建一处住宅,落实他“便此地、结吾庐”的计划。但是,这周氏泉之名不能再称,一则泉已易主,二则此名不雅且没有内涵,所以他把周氏泉改名为“瓢泉”。“瓢泉”之名不仅仅是因其形如瓢而命,稼轩还有更深的命意。为了说明改名“瓢泉”的用意,他写了一首《水龙吟·题瓢泉》: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遶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浮云山上

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瓢泉的喜爱和向往。这里似乎更能激发起他田园山水的雅兴,也更能唤起他安贫乐道的高情逸致。以“飘泉”命名,取于《论语·雍也篇》。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很显然,就是要以颜回为榜样安于贫贱,不慕“轻裘肥马”的荣华富贵,而具乐天知命的清高志趣。作者还借用了“风树鸣瓢”的典故:《逸士传》:“许由手捧水饮,人遗一瓢,饮讫,挂木上,风吹有声,去之。”许由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高士,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逃隐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想听,洗耳于颖水之滨。稼轩用这个典故就是为了表明仿效许由、不羡虚荣的清高淡泊志趣。值此,稼轩似乎大有“吾生得此一泉足矣”的念头。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田园山水

但是,不管稼轩如何宣称自己要“洗尽机心”,要结庐山林,在他表面轻松愉悦的背后,却始终盘旋着一种沉重而悲愁的情结,那就是他送给陈亮的《破阵子》中所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闲愁最苦”,这才是他归隐带湖其间深层思想的真谛。归隐带湖,本非所愿。所有的山水之乐,虽说也是发自内心,但究其实,都不过是强制情感转移、聊作排遣而已。而抑郁不平的忧愤却是才下眉头,又到心间。每当他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点轻松欢快的时候,伴随而来的就是心中无法驱遣的悲愁。他并不愿意这“残山剩水无态度”的局面长此下去;他也不相信自己从此真的会永远成为“挂壁无用”的雕弓;他也不相信那些迷君误国的权奸能长远持久。因此,带湖归隐十一年,他始终是在闲适中有所等待,有所企盼,他像一个枕戈待旦的战士,随时随地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带湖归隐田园

他低吟着“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等无可奈何的悲歌。所以在初离官场时所写的《洞仙歌开南溪初成》中说:“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词中,他以平戎万里的“真儒”自期,都是不甘隐遁沉沦的表现。但是,十一年的等待是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考验。起初似可忍受,但越到后来就越加不堪。随着时间的匆匆逝去,他的感情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也越来越大。当杀敌报国、整顿乾坤的激情欲望从内心迸发的时候,他是那样无奈。当他的灵魂和躯体经受这发自内心的巨大的冲击震荡之时,他只得以理智的头脑强压回去。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痛苦和折磨的意境

这种内心向外的冲击和理智向内的压制形成内心的郁闷盘旋与震撼,当痛苦实在无法包容时,他总得想办法加以排遣。时或饮酒浇愁。被迫归耕后,他的生活除了观赏山水林泉,就是赋诗饮酒,想在醉酒状态下求得暂时的忘却:“且把清樽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然而这种自我麻醉的方法非但不能排遣内心郁积的苦闷,往往在“醉了还醒却”之后又陷更大的苦闷之中:“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块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时或咏物以寄情,在带湖归隐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咏物词,有《贺新郎》三首,分别“赋水仙”、“赋海棠”、“赋琵琶”,有《临江仙探梅》,有《洞仙歌·红梅》、《小重山·茉莉》,有《算子寻春作》、《算子·为人赋荷花》,还有赋木樨的《踏莎行》和《清平乐》,还有《虞美人·赋荼蘼》、《念奴娇·赋白牡丹》等等。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咏物荷花

这许多咏物词无不是借题发挥,尤其是咏梅花修竹之词,如“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生查子·重叶梅》等,在赞美梅花凌霜傲雪品格之时,寄托了自己的命运与身影,也抒发了自己孤高脱俗的志趣和超卓挺拔的个性。有时候,他也通过酬赠唱和寄托或排遣心中的苦闷。他有弟佑之要回浮梁,他赠《蝶恋花》词倾诉说自己是“天外孤鸿影”,面对“衰草斜阳三万顷”,此时此刻“不是离愁难整顿,被他引惹其他恨。”这“其他恨”,当然是忧国之恨。信守郑舜举被召还京,他写《满江红》勉励说:“此老自当兵十万,长安正在天西北。”在给陈仁和、诸葛元亮的赠词中又说:“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雩之下。”“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在给陈亮的和词中又说:“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斜阳

在酬赠词中,给韩南涧(元吉)写得最多,寄托的希望也最大,其《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一方面批评投降派“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另一方面也勉励友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自己壮志难酬,只好把希望寄予友人去实现。除了以上曲折地表达之外,更多的还是直接把心中的苦闷宣泄出来。如《贺新郎·送杜叔高》(细把君诗说):“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我们试将稼轩在带湖归隐期间的轻松愉悦和沉重悲叹这两种情感加以比较,不难看出二者的孰轻孰重。所谓“洗尽机心”后的轻松愉悦不过是聊以自慰的戏言,或是自欺欺人的自嘲而已,最多也就是短暂的思想真实。

辛弃疾第一次归隐时既享受乐趣又存在着壮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愤懑

轻松愉悦

这种短暂的思想真实只有当他完全被美好的景物所陶醉,忘记了自身存在的时候,或者是一想起污浊腐臭的官场就恶心的时候,才可能出现。说学陶是假,“待学渊明,诗情酒兴不相似”;待报国是真,“未应两手无用,手把蟹螯杯”。严格意义上说,带湖十一年闲居,归隐之念少而功名之念多,别看他写了那么多隐逸词,什么“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实际上,他并没有打算作隐士,他的归隐思想也没有真正确立起来。他的那么多隐逸词,最多只能给他后来归隐思想的真正确立提供些基础或因素。当然这并不否认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尤其是那些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于这一阶段,我们可作如下归纳:带湖身隐心未隐,远望西北双眼青。可怜壮心埋丘壑,郁孤还闻鹧鸪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