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马古城为何消失,专家研究完鼠类巢穴后,给出“靠谱”的结论

 历史解密坊 2020-02-07

在古罗马时期,其国内有一个极为繁荣的城市,名为佩特拉城。几百年来,它一直是罗马重要的城市,直至后来,它居然神秘的消失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造成佩特拉城消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同时也是该国最大的城市,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罗马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2世纪左右,罗马开始争夺海上霸权,并对地中海强国迦太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最终顺利成为海上霸主。

至公元2世纪左右,罗马帝国已经扩张为跨越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全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堪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奇迹,一直被后世所称颂。

公元106年,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一座重要的城市被纳入帝国的版图,它便是佩特拉城。佩特拉城的加入,令繁荣的罗马帝国更加锦上添花,毕竟在此之前,佩特拉城早已经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心。

佩特拉城,又被称为佩特拉古城,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同时也是约旦境内最负盛名的古代文化遗迹之一。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南部的沙漠内,是一座令所有人看罢都极为震撼的建筑。佩特拉遗址内的岩石,都带着如珊瑚与宝石般的微红色调,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绝美艳丽。

据考古专家称,佩特拉古城是由纳巴泰人建造的,它曾经盛极一时。佩特拉古城之所以会有如此光辉的历史,完全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首先,它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往欧洲的商道附近,来往的各国客商,无不要经过这座古城,因此,来自于阿拉伯的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陶瓷,全部都要被佩特拉抽取足够的利润。

再者来说,佩特拉城资源相当丰富,不仅三面环林,有着许多可用于建筑的木材,水草资源也相对充足,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丰厚的基础条件。

最重要的是,佩特拉城易守难攻,唯一可以攻入城市的道路,仅仅是一座被称为“西克”的峡谷,它深约200英尺且道路崎岖,攻城大部队无法大举入侵,而防守方仅用少量的兵力把守住峡谷口,就能保城市无虞。

佩特拉城在被罗马帝国掌控时期,它毫无疑问的成为了其国内最繁荣的城市,甚至在短短几年创造的经济效益,便可占据罗马帝国总收入的25%。可令人奇怪的是,至公元12世纪以后,佩特拉城开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最终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城。

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佩特拉古城为何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难道其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变故?考古学家们也对此相当感兴趣,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致力于揭开佩特拉古城被荒废之谜。

诸多考古学家的研究工作并没有白费,在对佩特拉古城进行发掘后,他们意外地找到了不少值得探究的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公元6世纪时拜占庭教堂的部分墙壁与地板,上面镶嵌着包括长颈鹿、大象、骆驼、渔夫、乐师等图案内容,也有距今约1400年历史的40卷羊皮纸,它们无一例外全都在废墟碎石之中被发现。

由此考古学家们推断,佩特拉古城应该是遭遇到了一场大型的地震,继而才被彻底荒废的。可是该观点刚刚提出,便有专家提出了质疑与反对,在他们看来,地震肯定不是导致佩特拉城荒废的主因,因为在历史上,不少文化古城都曾遭遇过地震,但是残破如佩特拉城的城市,几乎很少见。既然地震的因素已经被排除,反对专家们又会提出怎样的见解呢?

科学事实是需要严谨论证的,反对者们当然有自己的看法。在佩特拉城市遗址中,他们找到了数量繁多的鼠穴,而正是这些鼠穴,也成为了揭开佩特拉古城被荒废的直接物证。鼠穴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读者们可能有所不知,原来,当地不少啮齿类动物都有一种特殊的习惯,即喜欢搜集木棍、植物、骨头以及粪便一类的东西,将其用自己的尿液浸润,上述这些垒砌巢穴之物被硬化凝结,就成为类似于胶状物体的巢穴。这种巢穴相当特殊,一方面可以保暖防潮,另一方面还能向其他同类宣示自己的“主权”。

这些不同时期的鼠穴,犹如一个巨大的时代断层仓库,清晰地记录了每个时代的植物种类、生长状况。通过专家们的悉心研究发现,组成鼠穴的植物种类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从高大的树木一直演变为诸多灌木植物。这也就间接的证明,佩特拉城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成片的森林植物迅速消失,最后演变为沙漠,而破坏高大植物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源于佩特拉城中百姓对震后的重建工作。

事实证明,佩特拉古城的消失,完全源自于人类的乱砍乱伐,为了攫取自然资源,人类在对环境大加破坏的同时,大自然同样也给予了人类更大的惩罚。如今,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不得不令人感到心痛。佩特拉古城消失的教训就在眼前,时刻警醒着我们要爱护身边的环境,毕竟地球是我们人类还有所有生物的共同的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