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壮阳气的千古经方!五味药,阳气回升,湿气化散

 赵玲文化图书馆 2020-02-07

本文理论依据:《现代临床方剂学》、《临床仲景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说,我继续给你聊张仲景的经方。

 通过我的介绍,你就知道了,其实中医学不复杂,很好理解,同时也的确意蕴深长。

 现在,请你认识这个配伍——

 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炮附子9克。就这么五味药,都是9克。

 它出自《伤寒论》,叫做真武汤,是张仲景壮补阳气、化散水湿的经方。其中这个“真武”,指的是北方的司水之神。也就是说,这个方子就像真武神那样,可以行阳气、利水湿。

 怎么理解它呢?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碰见一个年近七旬的老患者。他什么毛病呢?心悸、胸闷,浑身没劲儿,从前诊断过是有“患慢性心律失常”。用过药,效果一般。我老师就带着我一起看这个患者。我记得当时是夏天,出人意料的是,老人家穿一个大号棉鞋。病人家属说,这是因为老人家有下肢的浮肿,而且比较怕冷,所以才这样。

 我老师让我看脉象和舌象,发现脉偏沉细,舌胖苔白。

 我老师告诉我,这是典型的真武汤证。于是就遣了一张方,药用大体如上,主要就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次。

 结果如何?药用后第二天,老患者心悸、胸闷、惴惴不安感明显减轻。此后几天,下肢的水肿也日渐消失。

 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这个老人家的问题,显然属于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我们身体里的阳气啊,很厉害的,可以行水湿之气。这就好比艳阳当空,世间才没有雨雾一样。人体内只有具备充足的阳气,津液的运化、代谢才会正常。如果阳虚了,水湿不化,就形成了痰湿水饮。湿邪水饮上犯于心,我们就心悸,这就是所谓“水气凌心”。水湿之邪犯于四肢皮下,于是形成了水肿。

 你看上面这个老人,脉沉细,舌胖苔白,浑身乏力,畏寒,这就是阳气不足。心慌心悸,这就是水气凌心。肢体浮肿,这就是水湿泛于四肢。

 怎么办?前面我说的张仲景的经方,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的配伍,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其中,附子和生姜温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燥湿,芍药缓和附子之性,同时也具备利水之效。这是基本的配伍意义。

 其实,这个经方的应用范围很广泛。不过我体会,它最大的用处,还是用于调节老年人的心律不齐、心悸,伴发阳虚浮肿。咱们有很多老人,到了高龄以后,下肢会浮肿,心脏机能也不好,同时还怕冷、倦怠、无神。这个时候,真武汤就有可能派上用场。

 当然了,这个方子讲给你,可不是鼓励你用。尤其是炮附子,虽然经过炮制减小了附子的毒性,但是依然需要先煎,依然要口尝,无异感才可以。这里面的火候很讲究。一般人,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但是,针对这种阳气虚弱、寒水不化的症候,我们得心里有数。我说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相信,读者朋友如果能对这冰山一角熟悉了,对今后的养生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温补阳气,除了用汤药,也可以艾灸。艾灸命门穴、肾俞穴、足三里、关元穴,皆是鼓舞脾肾之阳的好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