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儿中医的都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补阳?风寒湿重一定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原因。 风寒湿重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生活中很常见,也是中医上很多疾病的根源所在,甚至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也是因此而命名。 凡是人体阳气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水气病或者水邪内生,具体都有什么表现呢? ![]() 其实我们身上一些常见的症状都是因为风寒湿所引起的,比如:怕冷,天气稍微下降就手脚冰凉,容易出冷汗,吹点风就会感冒,还会流清水鼻涕,常常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总是觉得提不起精神,做什么都没劲,颈肩腰腿不舒服,关节处容易疼痛,严重的还会麻木...... 出现这些症状就说明体内阳气已经虚弱,寒湿积聚的非常多了,如果再不祛除寒湿,补充阳气,有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疾病。 中医里有这样的说法:寒为万病之源,风为百病之长。这句话说明风、寒以及湿对于人体来说均是病邪之气。这些邪气侵入人体以后最爱聚集在关节处,因为这些位置不仅皮肤较薄,而且是关节屈伸的地方,有很多的空隙,久而久之,还会慢慢的侵入脏腑,盘踞在人体阳气虚弱的地方,在损害正气的同时,堵塞经络,导致气血不通,运行不畅,带来一系列的疾病。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补阳气,祛除风寒湿邪的方子,这个方子能够“补阳补到根本”,就是出自医圣张仲景的名方真武汤。 ![]()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又称玄武汤,主要由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这5味药组成。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功效:扶阳驱寒镇水,温阳利水。 《伤寒论》记载:“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温馨提示:以上方剂仅供参考学习使用) 1、茯苓 甘淡平,心肺脾肾任它行。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 2、芍药 芍药是滋阴药,既可以利水行气,还能防止附子发散太过伤害到我们的身体。 3、生姜 生姜,性味温和,既能帮助附子温阳散寒,又能协助茯苓散水湿。 4、白术 甘苦温,行走于脾胃。作用是燥湿,可以健脾补气,提高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 5、附子 走肾散寒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应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由此运化水湿。 总体上看这5味药,先补脾肾中的阳气,再散体内寒气,既温补脾肾之阳,又避免温燥过度反倒伤身,对于阳气虚弱,寒湿过盛所带来的症状,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肾和脾中的阳气可以滋养我们的全身,而且脾肾是运化水液的脏腑,脾肾阳气充足能够将我们体内的寒湿之气化为汗液、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补阳,应该从这两个脏腑的阳气入手。 所以,阳虚动水,水气不化,一般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如果病及于肾,阳气虚衰,心悸头眩站立不稳,身体振颤、站立不稳而欲仆倒在地,则要打怪升级,用真武汤治疗。 临床上,只要证属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的病证,均有使用真武汤的机会。比如,心源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恶性腹水、腰椎间盘突出症、上肢动脉栓塞、帕金森病等。 中医讲究,辩证精准。如有需要,建议您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