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仲景三方,治奔豚气

 新用户04482653 2022-09-04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奔豚气病”以疾病的证候特点命名,“奔”即快走或奔跑,“豚”指小猪,故“奔豚气病”发作时,患者自觉气上冲如小猪惊狂奔跑之状,发时痛苦不堪,过后如常。此为中医所特有的病名,虽是源自于我国古代典籍,却广泛见于现代疾病。

图片

本文将基于《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典籍,阐述“奔豚”之历史源流,浅析“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结合现代医案,探究其对临床诊疗的重要意义。

图片

历史源流

奔豚”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记载“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即肾脉微急为奔豚之脉象,提出奔豚病与肾脏相关,或为肾阳虚衰,不能制水,致水寒之气上逆。

肾积奔豚”首见于《难经》,于《难经·五十六难》所载“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古时假“贲”为“奔”,“贲豚”与“奔豚”同义,《难经》将奔豚归于五脏积聚中的“肾积”,并提出其病发自少腹部;元代巢元方在此基础上,提出“动气积于肾,而气上下游走,如豚之奔”,认为奔豚是气的病变。

奔豚气病”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中言“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同时也提出了奔豚气病的病位、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

图片

奔豚气病

图片

病因病机

图片

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图片

七情太过则可生内伤,伤及五脏之气。《素问·举痛论》中所载“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张仲景言“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主神明,情志刺激最易影响心,惊恐之变,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心气不能固守其位,心为五脏六腑之主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动则脏腑随之摇,邪气易趁虚而入,人体气机紊乱,故情志内伤,而戾气上乘心位,则奔豚气上冲。

主疏泄,《灵枢·本神》中言“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即肝气虚,疏泄不及,则肝之气血不足,胆怯而易生惊恐;肝气实,疏泄太过,则肝之气血有余,易生怒;肝为气机调节之枢,若病发于肝,则人体脏腑气机紊乱,气机升降失调,亦可发为奔豚;再者,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滞,日久则化热,邪热上冲胸喉,发为奔豚。

在志即为恐,肾居于下焦,主藏精纳气,恐则气下而伤肾,肾伤又使沉降之气不能被摄纳,继而导致气机逆乱,乘心虚而上冲,发为奔豚;张仲景言“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脐下乃膀胱之位也,肾与膀胱表里相系,可见奔豚发病与肾相关;且《难经》中将本病归于肾之积,《难经·五十五难》中记载“积者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其部, 上下有所终始, 左右有所穷处”,即肾之积为有形之物。肾为水脏而主封藏,若肾阳受损,阴水失去制约,则肾中阴气或寒水留积,阻遏肾之脉道,引动其气上逆而发为奔豚。

图片

方证论治

现代医家对奔豚气病的临床辨治多取自《金匮要略》,下文将《金匮要略》相关条文与医案结合,总结仲景之“奔豚三方”——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01

肝气郁滞之奔豚

临床表现: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噫气呕呃,胸腹疼痛,往来寒热,伴头晕目眩,口苦,甚则惊悸不宁、狂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疏肝清火

 奔豚汤

甘草 二两  川芎 二两  当归 二两

半夏 四两  黄芩 二两  生葛 五两

芍药 二两  生姜 四两  甘李根白皮 一升

以水二斗,煎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次,夜一次。

方解:本方中以甘李根白皮为君药,其性大寒,可清肝热,折冲逆之气;黄芩苦寒,清肝之郁热;川芎行气开郁;当归、芍药养血柔肝;生葛升清;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且与芍药相伍可缓急止痛。


医案举隅


患者,男,17岁,高中生,由其母亲陪同来就诊。

患者自诉1年来经常于情绪激动后觉小腹痛,后感有气自小腹部往上走,轻时至咽喉部,伴头晕并有忽冷忽热感,重时觉气上冲至头部并发生晕厥。患者痛苦异常,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家长曾带患者多次诊疗,行脑CT、脑电图检查等均无异常发现。求诊西医无果后来我处求诊中医。视其舌红苔黄,脉实弦,平素心烦易怒,口干咽燥,便干溲黄。

图片

辨证:肝气奔豚(肝郁化热证)

处方:奔豚汤方

代赭石 15g  桑白皮(因无李根白皮故代之) 15g

制半夏 12g  黄芩 9g  葛根 12g

白芍 10g  川芎 6g  当归 6g

生姜 3g  甘草 6g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诉服药12付后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考虑患者有失眠症状,在前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服药30余付,诸症消除,至今未再发作。

按语:经了解,患者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交际,时有自卑感,觉老师同学常嘲笑他,故常烦躁易怒,之后每遇情绪激动后便出现自感有气自小腹部上冲,轻者至咽喉部伴头晕,重者至头部伴晕厥。患者的症状符合张仲景对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知”,“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的描述。患者由于情志刺激,肝郁化火,循冲脉上逆,发为奔豚,故自觉有一股气从腹部上冲至咽喉甚至头部;脾主腹,肝木乘脾土,故腹痛;肝胆相表里,肝气郁结波及少阳,故出现忽冷忽热感。奔豚汤原方中的李根白皮可清热降逆以治奔豚之气,现代药房中基本没有此药,患者很难买到,大多数医家取桑白皮和代赭石代替;当归、川芎和血;白芍、甘草缓肝气急迫以止腹痛;黄芩、葛根清热;半夏、生姜降逆和胃。诸药相合,泄肝热,降逆气,肝脾两调,则诸症消失。

02

心阳不足之奔豚

临床表现:发病时气从少腹,上冲致心胸则憋气,小腹冷痛,伴头出冷汗,胸闷心悸,畏寒肢凉,反应迟缓,甚则口唇指甲青紫,舌淡胖、苔白滑,脉弦而无力。

治法: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

桂枝(去皮) 五两  芍药 三两  

生姜(切) 三两  甘草(炙) 二两

大枣(擘) 十二枚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灸其核上各一壮。

方解:本方即桂枝汤加二两桂枝所成,桂枝汤既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又可内补心阳、温补脾胃。方中重用桂枝以温散寒邪,配生姜增强其辛温走散之性,温通心阳,平冲降逆;芍药酸寒,与大枣、甘草相配,酸甘化阴,敛阴和营,缓解止痛。


医案举隅


张某,女,60岁。

患者因“中上腹胀痛伴胸闷8年,加重15天”由门诊收入消化科治疗。

患者于8年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中上腹胀痛,自觉有气自少腹上冲咽喉,恶心欲呕,伴胸闷不舒。至外院就诊,予胃复安降逆止呕后,患者症情有所改善,但其后中上腹胀痛反复发作,时觉气逆上冲,其间多次胃镜检查示: 反流性食管炎,浅表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检查示:(胃窦)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HP(-) 。曾于多家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效均不显。15天前,患者服食海鲜后上腹胀痛、胸闷症状较前加重,自服奥美拉唑抑酸护胃,未见明显改善。为行进一步系统治疗,入我院消化科求诊。入院时患者中上腹胀痛,自觉有气自少腹上冲咽喉,偶有恶心,时有隐痛,胸闷心慌,胃纳尚可,二便畅,夜寐安。腹部B超、胸片、心电图及相关理化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病。舌淡、舌体偏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

图片

辨证: 心阳不足,脾气虚弱

治法: 温补心阳,消阴降冲。

处方: 桂枝加桂汤

桂枝 18g  生白芍 20g  生姜 6g

大枣 12g  甘草 6g  

淮小麦 30g  丹参 20g

每日 1 剂,水煎服。

二诊:中上腹胀满不舒较前有所好转,无胸闷心慌、恶心腹痛,舌淡、舌体偏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继以桂枝加桂汤加减,桂枝减为 12g,余不变。

三诊:中上腹胀满不舒较前明显好转,舌淡红、舌体稍胖、无明显齿印。心阳已复,再以桂枝加桂汤加减,同时酌加健运脾胃之品。前方桂枝减为 9g,丹参增至 30g,加炒白术 15g,7剂。

出院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该患者脾胃素虚、子病及母、久病而致心阳不足,故下焦阴寒邪气得以上冲,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胃脘疼痛、胸闷不舒等症。方中重用桂枝为君,可透达营卫、扶阳化气、平冲降逆;白芍为臣,伍桂枝可调和营卫、滋补脾阴; 佐以姜枣,通营卫;更有甘草为使,既可调和诸药,又能与白芍共奏柔肝缓急之功;加入淮小麦,与甘草、大枣而成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补脾和中; 丹参入心脾,活血通经,引药归肾。二诊初见疗效,继以原方。三诊患者诸症已缓,稍减桂枝,以免其辛温之性损伤阴液,稍加丹参,引诸药直达病所。患者药后心阳不足得以恢复,中土之气复健,故诸恙悉平。

03

寒水上逆之奔豚

临床表现:发病时先有脐下悸动,旋即气逆上冲,伴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形寒肢冷,舌胖苔白腻而滑,脉沉弦或紧。

治法: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半斤  桂枝(去皮) 四两

甘草(炙) 二两  大枣(擘) 十五枚

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每服一升,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方解:方中重用茯苓为君药,健脾利水,引水下行;桂枝散通阳化气利水;

大枣健脾和中,炙甘草温中,二者合用补中益气;四药共奏温养健脾,化气利水,降饮止逆之功。


医案举隅


陈某,女性,76岁。

自觉乏力,心悸,胃脘胀闷,纳差,时有脐下悸动,有向上冲胸之势,每日2-3次,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面色无华,舌质淡胖,苔白,脉滑。慢性胃炎病史20年,糖尿病史10年。查胃镜示慢性胃炎,动态心电图未见异常,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西医诊断:慢性胃炎。经西药及中药等治疗,胃脘胀闷缓解,但脐下悸动,有向上冲胸之势之症状无缓解,遂来诊。

图片

辨证:奔豚气病(属阳虚饮动者)

处方:茯苓桂枝甘草汤合理中汤

茯苓 30g  党参 25g  泽泻 10g

干姜 10g  桂枝 10g  大枣 10g

白术 15g  炙甘草 10g  鸡内金 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5剂后脐下悸动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续原方口服10剂,诸症皆消失。

按语:该患者素体肥胖,肥人多痰湿。且久病,损伤阳气,水饮内动,以致脐下筑筑动悸,有发生奔豚的趋势。治以茯苓桂枝甘草汤合理中丸加减以通阳降逆,培土治水。方中茯苓、桂枝为主,通阳化水以防逆气,重用茯苓,通利水湿以防冲逆,重用桂枝振奋阳气以平冲降逆;炙甘草、大枣培土制水从中焦论治,以防逆气上冲;同时茯苓、桂枝合用能交通心肾,治疗动悸。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湿,脾健则阳气得以恢复,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故加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泽泻利湿,使邪有出路;鸡内金以消食健胃。

I 文章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于下方,;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支英杰.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证治源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 郑佐桓,鞠宝兆,董宝强,刘彦辰.古病奔豚源流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08):60-64.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0.08.017.

  • 荣宝山,黄震洲,白雅雯,丁鑫,钱占红.结合病案浅谈《金匮要略》奔豚气的证治[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S2):773-775.DOI:10.16343/j.cnki.issn.2095-512x.2014.s2.192.

  • 刘翠萍.奔豚气病验案2则[J].广西中医药,2014,37(03):60-61.

  • 迟伟,曲秀娟.奔豚气病验案2则[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0):1711.

  • 金会,方盛泉.桂枝加桂汤治疗胃痛浅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12):23-24.DOI:10.16305/j.1007-1334.2014.12.019.


甘草学园 交易担保 放心买 更多医案尽在【甘草学园】小程序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