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来源:胡玉星 图文编辑:韩 潇 责任主编:胡玉星 点击此处可阅读:谈谈那个怪病——奔豚气 奔豚病 奔豚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疾患,当其发作时,其症状是先从少腹结成瘕块而作痛,此处并非有形积聚,而是气集结成块,乃《难经》所言“肾之积”。 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至咽喉或心胸,同时伴有腹痛剧烈,由于体内气滞而出现全身或局部苦闷的状态,痛与闷相交时病人便出现“发作欲死”的情况,当冲气渐降时,痛渐减,终至痛止闷除冲气平,复如常人。等待下一次发作的痛苦。 仲景高度概括了奔豚的发作特点:“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现代研究发现:奔豚气病是人体气机紊乱的一种病理状态,与现代疾病很多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输 历代医家关于奔豚气的病因病机皆有相关论述: 01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夫奔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气乘心,若心中踊踊,如车所惊,如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不定,妄言妄见,此惊恐奔豚之状。若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此忧思奔豚之状。” 由此文可知奔豚分为惊恐与忧思两种,其中惊恐类型患者可以心慌、纳差或食饮即呕、神志属狂的情志病为主诉进行就医。后期可以平肝养心安神等进行善后。属于忧思类型的可因胸满闷、情绪烦乱、温温欲呕、心中结痛、手足厥逆等为主诉进行就诊,后期可以健脾补肾为主。单从这些症状就可以极大拓宽奔豚气病的临床拓展。如现代就将其运用为精神类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02 清·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名证奔豚,豚者江豚,一作鲀,又作㹠,江豚遇烈风则出,遇暴雨则出,仲景以之名证,盖谓肝主风,风为阳邪,肝风生火而逆,则为或逆之奔豚也。如江豚因风而出是。肾主水,水为阴邪,肾气下寒而上逆,则为水气凌心奔豚也,如江豚因风雨而出是。”此处尤其强调了肝风生火所致奔豚与肾水上逆凌心所致奔豚。 03 奔豚气病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桂枝加桂汤——心阳虚,寒逆上凌心阳。《金匮要略》“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患者可能素体心阳虚(如心脏病疾患)或后期因各种因素(如误汗、惊恐等)误伤心阳,加上体内有气机逆乱的表现,此种属里、虚、寒、阴的奔豚气病选用桂枝加桂汤。
茯苓杏仁甘草大枣汤——心肾阳虚,下焦水饮内动欲作奔豚。《金匮要略》“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根据其病因病机与治疗思路可将此类奔豚气病的治疗用方拓展为五苓散、桂苓五味甘草汤等类处方。患者可能素体就有心肾阳虚,可表现为心悸易惊,水肿等。
奔豚汤——少阳肝胆三焦气郁化火所致津停血瘀。七情皆可化火,肝经气郁化火,同时气滞导致津停、血瘀。《金匮要略》“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此言奔豚之由肝邪而发者,当以奔豚汤畅肝气而去客邪也。”《伤寒论》云:“厥阴之为病,气上冲心。今奔豚而见往来寒热腹痛,是肝脏有邪而气通于少阳也。”根据《诸病源候论》中所言,故患者除奔豚气病的典型症状外可以心慌、纳差或食饮即呕、胸满闷、情绪烦乱、温温欲呕、心中结痛、手足厥逆、神志属狂情志病为主诉进行就医,这极大拓宽了奔豚汤的临床证治使用范围。 其中典型的桂枝加桂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临床所见较少,应用较少。相比之下,典型奔豚汤证临床所见较多,应用广泛,患者多集中在中老年人。且受奔豚汤肝郁化热、气滞血瘀的病因病机启发,现代临床具有较多的化裁新用及应用病种拓展,主要为分别在三大类: 1、神志性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等。有人把该方在《金匮要略》中与“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并称治疗抑郁症的四大效方。 2、儿科发热类疾病。 3、内科消化系统疾病。 |
|
来自: 金坛区 > 《脑震荡奔豚汤病(气冲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