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豚气病(奔豚汤方,桂枝加桂汤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oqoq 2015-04-07
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 发作时,常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古病名,见《灵枢》、《难经》、《金匮要略》,《医宗金监》等,为五积之一,属肾之积。《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豚,即小猪。奔豚一由于肾脏寒气上冲,一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 从证候表现看,类于胃肠神经官能症,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
病理病因
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预防: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针灸资生经卷四》:奔豚,灸气海百壮。或期门、或关元百壮。《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腹有逆气上攻,心腹胀满上抢心,痛不得息,气冲腰痛,不得俯仰,灸足阳明经气冲二穴……可灸七壮,炷如大麦,禁针;次针三里二穴而愈《针灸逢源卷五》:奔豚气,从少腹起,气上冲胸腹痛:肾俞、章门、气海、关元、中极《神灸经纶卷三》:胁痛,奄奄欲绝,此为奔豚,急以热汤浸两手足,频频易之。气海、关元、期门、窍阴。

饮食保健
砂仁食疗作用: 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芳香行散,降中有升。凡脾胃气滞湿阻所致脘腥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者,多与木香同用,并随症配伍其他药物;若恶阻偏寒者,可配生姜汁;偏热者,可配黄芩、竹菇等,以助消热安胎之力。此外,本品温降之功尚可用治奔豚气痛,每与小茴香、吴茱萸等温里散寒药同用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共有4条原文:

  一、“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该条原文是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症状,并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等病的发病机理都与心有关。

二、“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方
甘草,芎穷,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右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一服。”
本证为肝郁化热之奔豚证。冲脉隶属于肝,起于下焦,上循咽喉,若惊恐恼怒,肝气郁而化热,挟冲气上逆,则发为奔豚。发时,少腹有块突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方其上冲,气促而腹痛;及其下行,气平而痛定。往来寒热,为病在肝(胆)之征象。故治疗当以疏肝清热,降逆止痛为法。本方主用李根白皮,《本草别录》云:“李根白皮,大寒无毒,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肝欲散”,故以生姜、半夏、生葛辛以散之;“肝苦急”,故以甘草甘以缓之;肝“体阴用阳”,故以当归、白芍、川芎入血以养之柔之;胆宜降宜利,故以黄芩苦寒以清泄之。本方不惟治奔豚气,凡肝郁化热,其气上逆之证,皆可运用。
发汗,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大枣十二枚。右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桂枝能降气治冲逆。

  2、桂枝加桂汤能治奔豚,然此奔豚必须是有表证之奔豚。无表证则用苓桂枣甘汤。

  3、加桂是加强解表,以降逆。

  4、按第15条的说法,此奔豚是人体机能强的人正气回击的表现。人体机能强,故可称解表。

  5、此为轴轮并运之法,轴者,甘、姜、大也;桂、芍为降逆解表,为轮也。

各家论述】

    ①《伤寒论》: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②《伤寒论条辨》:与桂枝汤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阴而能伐肾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气也。然则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补,故有成5两云耳。
    ③《伤寒论类方》: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下达,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④《伤寒论本旨》:相传方中或加桂枝,或加肉桂。若平肾邪,宜加肉桂;如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也。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4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该条论述因误治而导致奔豚气病的证治。

四、“发汗,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