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生姜大枣汤到桂枝汤

 子非鱼的小家 2017-11-21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由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以它为基础加减变化的方剂很多,故有“群方之冠”之称。桂枝汤仅仅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等5味药物组成,要真正弄懂其方义,也绝非易事。

在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桂枝汤拆开为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生姜大枣汤三个模块这样理解,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1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第30条: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两条文互参,脚挛急,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脚,即是后文之胫字。胻也。《说文》以杖叩其胫。《论语》皇疏“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脚、胫,小腿。脚挛急,就是小腿痉挛疼痛,也就是今之腓肠肌痉挛。肝藏血,主筋。筋脉失养,常见拘急疼痛之脚挛急。那么这里究竟是肝血不足还是肝血淤滞的结果呢?

先看芍药甘草汤组成的药物芍药与甘草。《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芍药有除血痹、通血脉散恶血逐贼血。肝藏血,恶血归于肝。所以芍药在这里主要是通散肝之筋脉的作用,而不是养肝血的作用。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芍药甘草汤证》曰:“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凡青筋暴露,皮肉挛急者,用之无不效。……芍药能令足部之静脉血上行,使青筋隐退,步履如旧者,此芍药甘草汤中芍药之功也。”至于甘草,《本经》曰:“坚筋骨,长肌肉,倍力。芍药与甘草合用,一方面除血脉之淤滞,另一方面坚筋骨,同时芍药入肝,甘草入脾,又寓有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

在回到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等,是阳虚于上,故用干姜甘草汤,脚挛急则是阴盛于下,故用芍药甘草汤。这里的阴盛指阴血淤滞,而不是阴寒内盛。

2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本证为心阳亏虚所致,用桂枝配炙甘草以振奋心阳。用今之语言就是强心。发汗过多,续用桂枝甘草汤,就表明桂枝没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桂枝养精神、和颜色(《本经》),实际上是入心经,振心阳。《本草疏证》则曰:“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醒水、曰补中。”当今的《中药学》教材均将桂枝列为解表药,值得商榷。

3 生姜大枣汤

经方中并没有生姜大枣汤之方名,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姑且名之。生姜大枣汤由生姜和大枣组成,《名医别录》云:“生姜味辛,微温。 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本经》“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纵观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共载方317 首,生姜大枣合用者 47 方。生姜大枣汤不仅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而且健脾益胃,补养气血。清·周岩本草思辨录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 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 其能入营,由于甘中辛,惟甘守之用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 生姜辛通之用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物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之主剂。”

4桂枝汤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这里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结合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可以领悟到,阳浮,就是风邪在表,卫气与风邪相搏,故称为卫强。风性开泄,故使汗出。汗出伤营,故营弱。桂枝汤的主要作用就是祛风养营。芍药甘草汤使全身之血脉经肝脏上济入心,桂枝甘草汤鼓动心阳,阳加之阴为之汗,也就是桂枝、甘草、芍药合用,心气充沛,振奋有力,营阴外出而为汗。大枣色赤人心,味甘如脾,心脾同补,使营阴不亏。桂枝汤中真正直接有发汗作用的是生姜。生姜《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又,生姜,微温,辛,归五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生姜发汗之力较弱,所以服用桂枝汤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与“温覆令一时许”。桂枝并没有发汗之功效,

      这样通过桂枝甘草汤与芍药甘草汤的组合,认识了桂枝汤,也很容易理解桂枝去芍药汤、小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等。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着,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证为泻下之后,胸阳受挫,鼓动无力,阴血停聚胸中,故见胸满与脉促。太阳病,下之后,表证仍在,故当用桂枝汤。但是芍药有除血痹,使下体之阴血(静脉血)上入胸中,加重胸满病症,所以当去掉。

    小建中汤则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芍药剂量一倍。《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乾,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从小建中汤的脉象阳脉涩阴脉弦,可知肝寒横逆犯脾,故腹中急痛。脾土受克,不能输精于四肢,故四肢酸疼,手足烦热。水谷之精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脾不养心,不能下交于肾,故梦遗。重用芍药起到通血脉、散肝郁的作用,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经方实验录中卷·小建中汤证》则说:“推原药理,有可得而言者,盖芍药能活静脉之血故也。详言之,人体下身静脉之血自下上行,以汇于大静脉管,而返注于心脏。意者本证静脉管中必发生病变,有气逆流下行,故痛。须重用芍药,以增静脉回流之力。

至于桂枝加桂汤,《伤寒论》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汗为心之液,烧针发汗太过,耗伤心阳,不能坐镇于上,使下焦阴寒之气得以上冲而发为奔豚。加大桂枝用量,强壮心阳,以监制阴气上冲逆。桂枝本不发汗,桂枝加量,无增汗之虞。陈修园说:“用桂枝加桂,使桂枝得尽其量,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本是桂枝汤证,但依法治之不效反生变化,其中原因何在?后世注家多有怀疑“去桂”为“去芍”之误,果如其言?从方后注“小便利则愈”可知,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等症状,不是单纯太阳表证,而是兼有气郁结。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先小大不利治其本”与“后小大不利治其标”及“中满者,泻之于内”的原则,以治水气郁结导致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为主。桂枝入心,心部于表,容易鼓动阳气于上于外,则阳盛于表而虚于里,不利于化除中内之水芍药于土中泻木,有化瘀利水的作用,血不利则为水。芍药与茯苓白术伍用,起到健脾利水行瘀的作用,恰与真武汤芍药心法一致

5 小结

    将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生姜大枣汤三个方剂组合起来理解桂枝汤,其实就是模块理论。所谓“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则是按照某种规则,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和若干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的子系统的过程相互整合或分解的过程。其中的分解过程叫“模块的分解化”,整合过程叫“模块的集中化”。将桂枝汤分解为三个模块,即是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和生姜大枣汤。理解了这三个模块,就能够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就能够很好地理解桂枝汤。这也是学习经方的一种思路,此为我个人的管见,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