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85中医小药方四十五(一百首)

 学中医书馆 2019-11-05

1. 患者患强直性脊柱炎三年,近诊:腰背颈及下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遇冷加重,似有身体关节欲脱散,头晕目眩,咽痛,牙龈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

 强直性脊柱炎病辨为阳虚热郁,经脉郁滞证,治当温阳通经,清热益阴,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与白虎汤合方:桂枝12g,生白芍10g,黄连6g,麻黄6g,生姜15g,白术15g,知母18g,防风12g,附子10g,石膏45g,粳米15g,生甘草6g。6剂。

 二诊:咽痛止,牙龈肿痛减轻,变石膏为40g,以前方6剂。

 三诊:关节疼痛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仍遇冷加重,变附子为生川乌10g,以前方6剂。

 五诊:疼痛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

 六诊:诸证得到有效控制,以前方治疗200余剂,诸关节未有明显不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2.慢性支气管炎

1、 痰湿阻肺证:治宜化痰燥湿,方用苍白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 寒饮停肺证:治宜温肺化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3、 风痰恋肺证: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

4、 痰热壅肺证:治宜清热化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5、 肝火化痰证:治宜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6、 肺气亏虚证:治宜补肺益气,方用补肺汤加减。

7、 肺脾气虚证:治宜补脾益肺,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8、 脾肾阳虚证:治宜补脾纳肾,方用七味都气丸合四君子。

 风寒湿性腰腿痛是由于腰腿部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导致血脉痹阻、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腰腿部痠胀疼痛、麻木不仁等,临床症状:现代医学认为风湿腰腿痛好发于肌肉、筋脉、韧带、脂肪和皮下组织,发病原因与疲劳、感受风寒和潮湿有关,如久居湿地、劳累后顶风冒雨、不及时更换湿衣、夏秋季节睡觉不盖被子等。外感风、寒、湿邪,致风、寒、湿阻于经络,气血不得正常运行而引起腰腿痛,久而久之,可使受累的组织变性,形成缠绵难愈的慢性腰痛。根据患者感受外邪的不同和相应表现,中医将风寒湿性腰腿痛分为:风寒腰痛、寒湿腰痛、风湿腰痛及风寒湿腰痛4 型,具体如下。 ( 1 )风寒腰腿痛腰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上连脊背,下串臀腿,腰部发凉,冬季易发作,触诊见腰部肌肉紧张,有多处压痛。腰部活动常有不同程度的受限。苔薄白,脉弦而紧。常见于腰、背、臀肌筋膜炎,(慢性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治则:祛风散寒,温阳通络。方药:羌独鹿附汤加减羌活12 克,独活12 克,桂枝10 克,制附片10 克,威灵仙15 克,鹿角霜20 克,防风12 克,秦大15 克,桑寄生30 克,当归12 克,白芍10 克,葛根20 克。若关节酸痛,加当归、五加皮、海风藤;腰痛较剧加制川l 乌、地龙、全蝎。水煎口服,日服l 剂,分2 次服,10 天为1 个疗程。一般服药1 一2 个疗程。 ( 2 )寒湿腰腿痛腰部冷痛,且有沉重感,活动受限,转腰不能;逐日加重,久而难愈;阴雨潮湿、久坐久立戴劳累的加重。脉濡缓,苔多白腻或薄白。见从诊见肌肉起止点有条索状物及肿胀,压痛明显,腰部僵硬。常见于原有风湿病或腰肌劳损者。治则:散寒除湿、通脉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 克,桑寄生20 克,秦荒15 克,防风9 克,细辛3 克,当归12 克,川芎10 克,巴戟天10 克,杜仲24 克,川续断15 克,白花蛇15 克,蕲蛇1 条,泽泻12 克。水煎口服。日服1 剂,分2 次服。10 天为1 个疗程。一般服药1 一2 个疗程。 ( 3 )风湿腰腿痛腰痛伴沉重感,痛处上下不定,左右无常,阴雨天症状加重或发作。腰部严重疼痛时不能久坐、负重。脉濡缓,苔多白腻或薄白。兼有湿邪内蕴者,肢体沉重、胸闷乏力、肌肤麻木不仁、面色黄晦等。治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0 克,独活10 克,桂心3 克,秦艽10克,当归10 克,川芎10 克,桑枝30 克,乳香6 克,木香6 克,海风藤15 克,甘草5 克。腰痛、肢体沉重感明显时加萆薢、木瓜、防己。水煎口服。日服1 剂,分2 次服。10 天为1 个疗程。一般服药1 ~2 个疗程。 ( 4 )风寒湿腰腿痛腰部痠痛,下连腿膝及足背,阴冷天加重,转侧不利,且进行性加重。除具有上述全部或部分症状外,腰痛范围更大,但多为单侧,并有胀麻感。检查腰部可有侧弯、腰部活动受限等。脉沉紧或涩,苔腻或白厚腻等。治则: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方药:祛风胜湿汤加减:羌活10 克,独活10 克,防风10 克,秦苏12 克,威灵仙15 克,豨莶草12 克,川芎10 克,薏苡仁24 克,木瓜15 克,桂枝10 克,白芍10 克,制川乌3 克,制草乌3 克。水煎口服。日服1 剂,分2 次服。15 天为1 个疗程。一般服药1 一2 个疗程。

3. 女,44岁,患者左侧头痛七、8年,重时牵连前额。每于劳累,情绪不佳或月经前后发作。近年来头痛发作频繁。并伴心烦易怒,耳鸣多梦,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纳呆食少,大便干,小便黄。舌尖微红,苔薄白,脉细弦。

 证属肝郁挟风上扰清阳,心神不宁。治当疏肝宁神,养血熄风,拟酸枣仁汤加葛根、白芷、柴胡、白芍、钩藤治疗。服药18剂而痊愈。

4. 男,56岁,患者阴囊瘙痒,渗液10年多,屡治乏效。近诊:阴囊皮肤潮红肿胀,增生肥厚,苔藓样变,间有糜烂渗液,揩之作痛,自觉痒处灼热,瘙痒无度。

 此乃湿热蕴阻下焦,血虚风燥之象。治宜滋阴清热,养血祛风。拟猪苓汤加味治之。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地龙蝉蜕黄柏服5剂,瘙痒肿痛减轻,守方续服20剂而愈,至今未发。

5. 男,20岁,患者二年前颜面开始起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伴口渴,尿少,便秘。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

 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9克。每日内服l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

 半月后复诊?皮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续服l0剂。三诊未见新起的皮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

6. 33岁, 产1胎,后未避孕亦未受孕。月经4~5/30±5天,经量较流产前减少,每次行经用卫生巾7片,经色红,有血块,经期腹痛,末次月经10月8日。妇检: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轻糜,宫体后位,正常大小,双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输卵管造影片示:子宫畸形(单角子宫),输卵管欠通畅。苔白薄,舌暗红,脉沉弦。

 。证属瘀热互结,治以清热化瘀,行气通络,方用双藤汤口服,每次1包,每日2次。上方连服2个月,2004年12月29日夫妻二人来院就诊,已停经39天,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欣喜而归。按:据赵老临床观察,继发性不孕多因产后、流产后、宫腔内手术处理后,或经期卫生保健不当,以致瘀

 双藤汤方药组成红藤、忍冬藤、土茯苓各2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路路通各15g,赤芍、制玄胡各12g,桃仁10g,炒川楝子6g。

原文】疮家①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②。(85)

【注释】①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

 ②痉:音(jing)。证候名称,为筋脉拘急,项背强直。宋版《伤寒论》作“痉”,误。今从《金匮玉函经》、《脉经》改。

【语译】平素患有疮疡的病人,虽然有身疼痛的表证,也不能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角弓反张,筋脉强急的变证。

 【提要】疮家气血两虚者,虽有表证,禁用辛温发汗。(本条为汗法禁例之三,并指出发汗后的变证情况)

【分析】久患疮疡的病人,因脓血流失而气血两伤,其身体疼痛为气血不足、复感外邪所致。此时虽有表证,但禁用辛温峻汗。若误发其汗,致使营血更伤,筋脉失于濡养。遂发生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变证。

 疮家兼有表证,根据其病机,可采用益气养血兼予解表之法。

【选注】尤在泾: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

〈体会〉1,这里的痉,是因营血亏耗,筋脉失养所致,与外邪引起的刚痉、柔痉是有区别的。

 2,本条亦未出方治,但从证测药,似可用养血发汗的方法,于发表药中加当归熟地等味。

7. 男,12岁。患者经常咽喉疼痛,三个月前又因暴饮寒凉后突然声音嘶哑,继而说不出话来。医院用大量抗生素、喉症丸、六神丸等治疗均无效,后经喉镜检查,诊断为“声带息肉。”现除失音外,伴有心烦急躁,夜寐不安,咳嗽有白痰,饮食不佳,小便黄赤,大便略干。舌红苔白腻润滑,脉浮滑且数,沉取略细。检查:咽红,两扁桃体肿大。

 证属内热蕴郁,寒邪外袭。治以宣肺疏化,清热利咽。处方;苏叶10克,前胡6克,浙见母10克,茅芦根各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瓜萎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

 服药3剂后,暗哑开始好转,能说出话来,7剂服完,声音恢复正常。饮食二便如常,余症皆减,再以前方7剂,以巩固疗效,饮食当慎。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则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核桃承气汤。

8. 女,30岁。

 尿急尿频尿痛时轻时重,时发时止1年多。医诊肾盂肾炎。前医始予西药治疗半年多,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加用中药清热解毒、利水通淋后仍然效果不够显著。细审其证,除尿急尿频尿痛之外,并见小腹坠胀,大便粘腻解出不爽而溏,舌苔白,脉沉。

 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气郁也,合之于症,乃气郁化火之气淋证也。因拟理气通淋。处方:木香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苏叶6克,槟榔10克,黄芩9克。

 服药2剂,腹部坠胀,尿频尿痛大减;继服30剂,诸证消失,尿培养、尿常规均恢复正常,后果愈。

9. 男,40岁。

 右肾、输尿管结石5年多。先用西药治疗1年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利水通淋排石亦无效。细审证见腹痛频发,发时则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甚或恶心呕吐,并见有双侧肾盂积水,脉沉弦紧涩,舌质暗,舌苔白

 思之:病久不愈,且脉沉弦紧涩,舌质暗,必有瘀血也。因拟理气活血,利水通淋排石。处方:桃仁1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乌药10克,元胡10克,甘草6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灵脂10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香附10克,萹蓄30克,海金沙30克,瞿麦30克,滑石10克,细辛3克。

 服药10剂,疼痛尽失,20天后突然排出如拇指大的结石一块及小的结石数块。1个月后,再次复查,不但结石消失,而且肾盂积水亦痊愈

10. 男,30岁,近来求诊,全身水肿,面色萎黄,脱闷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

 益气利水

防已黄芪汤加减。

生芪八钱,党参四,白术三,茯苓五,汗己三,木香二,车前子五钱(包),大腹皮五钱。

11. 男,7岁。患者刚一入春便患感冒,身热,微有恶寒,两侧耳下腮肿作痛,舌红苔白根厚,大便略千,小便短黄,口渴心烦,脉象浮滑且数,按之滑数有力。

 此温邪毒热内蕴,痄腮初起,当以轻宣清解,火郁当发也,宜外用热敷法。忌荤腥油腻,宜静卧休息。

 薄荷2克(后下),杏仁10克,蝉衣6克,僵蚕10克,前胡6克,片姜黄6克,浙贝12克,茅芦根各24克,焦山楂12克,二付。

 连服两剂,药后得小汗而身热已退,大便已通,腮肿亦退,原方加元参24克,赤芍10克又三付而愈。

12. 主证:面色晦暗,胁肋胀痛或刺痛,肝脾肿大,或见蜘蛛痣,神疲肢软,纳差消瘦,腹胀吃多,大便不调。小便黄舌紫暗,苔白,脉弦细。

 处方: 逍遥散合桃红四场加减。

13. 缩肛治百病

 功效:治疗腰痛、肩膀酸痛、尿失禁、 改善头痛、坐骨神经痛、 减肥、缩小臀围和腰围、 提升骨质密度、改善新陈代谢症候群。

方法:

 脚后跟并拢头部与脚跟成一直线双手手心向外 两肩向后缩,使背部形成皱纹

 急速并用力收缩肛门,并保持收缩状态 10秒钟每天做五次,任何时间皆可,有空尽可多做。

 为腰痛、尿失禁所困扰,想尽办法也治不好,整天为随着年岁增长而不断增加的各种病痛而烦恼不已的人,如果听到一种只要简单的姿势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体操,您难道不会跃跃欲试吗?

 这种神奇的体操,我想把它取名为「让您年轻15岁的单一姿势的体操」,其实,这种体操的名字应该叫做「肛门收缩术」,方法很简单,把身体姿势站好,然后快速的收缩肛门就行了。

 至于「肛门收缩术」为什么能让我们身体健康,请容我慢慢道来!

 我们人体臀部的肌肉,由大臀肌、中臀肌和大腿二头肌这三种肌肉构成,这些肌肉不只是造成臀部的形状,而且有安定并保护骨盘的作用,而骨盘的功用是要来支撑内脏,附在骨盘上面的「骨盘底肌」这种肌肉,更是能直接支撑骨盘内的内脏。

 如果这些肌肉衰弱了,失去支撑的骨盘就会歪斜,内脏的邉雍脱貉h就会迟钝,如果情形进一步恶化,就会形成腰痛、坐骨神经痛、肩膀僵硬、O型脚、下半身肥胖、髋骨关节痛、尿失禁等各种症状。

 练习「肛门收缩术」,可以强化肛门周围的肌肉,就可以大大的预防并改善臀部周围的不适的症状。

 更神奇的是,到我的运鶃砜床〉呐曰颊撸涍^我的指导而练习「肛门收缩术」之后,不但臀部不再下垂,而且皮肤变漂亮,行动敏捷,整个人显得年轻许多,达到女性梦寐以求的美容效果!这种体操之所以有美容效果,是因为锻炼臀部的肌肉而改善了血液循环,血液中的氧气就可以到达全身每一个部位,纯净的血液可以美化肌肤,并使血管再度年轻起来!

 还有,锻炼臀部周围的肌肉可以使内脏回到正常的位置,整个身体都获得矫正,让女性朋友下垂的乳房恢复坚挺,腰围也会缩小,自然就能摆出精神奕奕的姿势,整个人也会显得年轻了二十岁!

 一个人变漂亮了,就会希望让更多人看到,自然就会更想打扮和化妆,这样就会形成「美的良性循环」,而让妳越来越漂亮!

14. 神效验方(2)--------红枣膏作者:古道瘦马

 俗谚“五个乌梅三个枣,七个杏仁一齐捣,男用黄酒女用醋,不得心痛活到老”。这个方剂就叫红枣膏,见于《叶士女科》安胎门心胃痛附方中。原方指征为胎气上逆所致之心胃痛,药仅以上三味,方剂平淡无奇,药少价廉,但在南林老师手里,小方却屡见奇功。。仅举案例一,二, 以资说明。 一. 妊娠胃脘痛 任某,女,28岁,农民。妊娠5个月,因情绪波动而突发胃脘疼痛,经用中西药治疗未效,转来求南老师治疗。诊其脉弦滑略数,察其舌红润苔薄黄,询病史知其久患气痛,平素痛处固定于右上腹,发作时窜痛可彻全腹、胸胁,伴呕恶。处方如下: 乌梅l6g 杏仁9g 大枣8g 苏叶8亮g 黄连8g 水煎,二剂。 南师指出:此证肝旺胃弱,挟有气滞血瘀,且已化热.活血理气,恐伤胎元。经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酸泻之。故肝气壅郁,往往以酸为泻。乌梅酸味至厚,配以大枣,酸甘合化,以缓肝之急,抑木扶土,杏仁宣开肺气兼可活络,但不伤胎,大枣甘缓补中,加苏叶、黄连清降上逆之气,于胎元丝毫无损。一剂痛减呕止,二剂其病告愈。药价不及半元,可谓简,廉,验矣I 二、妊娠胆道蛔虫症 倪某,女,干部。妊娠6个月,以胆道蛔虫症收容入院,诊其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发作时大汗淋漓,静止时如常人,已历五日,曾吐出蛔虫2条。主管大夫颇踌躇,遂请中医会诊。南老师即给疏方: 乌梅20g 杏仁10g 川棟子9g 槟榔9g 大枣5枚 一剂后痛止,继以苦棟根皮易川楝子,加雷丸10g。服二剂,排虫1条。病人即不觉痛。后以柴芍异功散调理两日而出院。 多年来的临床经验证明:红枣膏不仅对以上两症有效,而且对男女老幼所患的“心胃气痛”, “胆道蛔虫”等症,皆可应用此方。《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

15.莫某某 女35岁 全身红斑,皮肤不厚,脱屑,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以前用了不少药也没效果。这次在别处治了三个月无效,转治于余,这次用了11副药,好了一大半。方如下:

当归25g 川芎15g 红花15g 川羌活25g 独活15g 苏叶40g 芦根40g鸡血藤40g 猪牙皂3g 土茯苓40g 元参15g 木通15g 荆芥15g 防风30g 麻黄10g 苍术25g 胡麻仁5g 蝉蛻25g 苦参40g 白藓皮50g 甘草25g,一日一付,水煎,早晚空腹温服。要求服药期间及愈后百日内,忌食鱼、蛋、肥脂、辛辣、生冷。

二诊,已见大效,患者高兴无比,要求继续治疗,本着效不更方的原则,略是调整如下:

当归25g 川芎15g 红花15g 苏叶40g 芦根40g 鸡血藤40g 猪牙皂3g 土茯苓40g 元参15g 木通15g 荆芥15g 防风30g 麻黄10g 苍术25g 胡麻仁5g 蝉蛻25g 苦参40g 白藓皮50g 甘草25g 紫草20g 茜草15g 蛇退9。共七剂,一日一付,水煎,早晚空腹温服。

七副吃完,彻底治愈,皮肤完好如初,病人大喜。

古道瘦马按:这是我的学生李中文先生,根据我的指导独自治疗的一例成功案例。该案方中川羌活、独活、荆芥、麻黄、防风、苍术、苏叶解表疏风,宣通腠理,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活血通络;苦参、白藓皮、蝉衣、蛇退、木通、胡麻仁、猪牙皂、土茯苓、芦根、甘草泻热解毒,清营润燥。故诸药可奏活血疏风、清营解毒之效。其中既有我的经验,也有老中医的经验,还有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文先生将其融会贯通,据证用药,故收效较速,真乃青出于蓝胜于蓝也。(古道瘦马老师做)

16. 验方神效(1)--------胶红饮(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原始处方】 陈阿胶1两(30g)(米粉拌炒成珠),全当归1两(30g),西红花8钱(24g ),冬瓜子5钱(15g)。

【功能主治】 年迈妇人骤然血海大崩不止,亦名倒经。

【用法用量】 以天泉水煎服2次,然后去滓。身发热,即以六安茶叶3钱煎服。

【临床应用】 崩漏有少妇大崩不止,服大补剂不效,畅饮不下,昏晕几次,势在危笃,即此胶红饮减去红花一半,投之立效。

【摘录出处】清代.《验方新编》鲍相傲,《良方集腋》卷下,《续名医类案》等文献中。

【案例举示】例1: 李某某 女 13岁。自初潮以来,每月月经总是不干净。这次月经又19天不止,淋漓不止,血色淡红,色淡苔白,脉沉濡无力,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在北京吃了好多中药仍然止不住,乃赴西安寻余治疗。西医诊断无卵性功血,中医辨证肾精不足,冲任不固。处方:胶红饮合止崩汤加减。

阿胶30g(烊化) 当归30g 红花6g 冬瓜子15g 生黄芪30g 仙鹤草60g 白芍90g 海螵蛸30g 菟丝子30g 三副 水煎服 日三次。

 服后第一天,下鲜红血不少,第二天血止,第三天干净结束。患者母亲大喜。后又服三剂巩固治愈。《古道瘦马医案》

例2:许某,女,45岁。患者于1976年9月1 8日来诊。患者平时月经28天一至,量多有块,持续10天。于197 1年发现患有子宫肌瘤,月经量增多,持续12天,曾用少腹逐瘀汤加减15剂,血止。经某医院检查肌瘤消失。1972年有两次子宫大出血,经用当归补血汤治愈。1976年5-6月份出现闭经,后因劳累又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淋漓不止已45天,色红有小血块,心慌气短,二便如常。又用当归补血汤治疗,血出如涌,并有7cmx 8cm x 3cm大小之血块。用西药安路血等止血,无效。

1976年9月6日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通畅,宫颈轻度糜烂,宫口松弛,宫体大小正常,偏左,活动正常,无压痛,右侧附件有3 cmx3 cmx 2.5 cm之囊肿活动。

9月8日作诊断治疗性刮宫术,刮出较多呈条状增厚的内膜组织,病理检查为子宫内膜囊性增生。

术后1日血止,第2日又出血不止,曾用益气养血之剂7-8剂,出血量有所减少,但仍出血不止,建议切除子宫,患者不同意,要求中医治疗。

现症:崩血已五十余天,面目肢体虚浮萎黄,头疼头晕,自觉头部沉重胀大,两目发花,惧视色布及书报,睁目则心慌,气短烦急,委屈欲哭,哈欠频频,咽喉紧痛,四肢冷抖战,惊悸健忘,腹鸣辘辘,饮食二便—般,血红蛋白60g/L,苔薄淡黄,舌质淡,舌下静脉怒张,其色青紫,脉沉细,尺浮大无力。

辨证:属久病暴崩,血虚兼瘀。

立法:治以养血活血。

处方:服用胶红饮原方1剂,崩血即止。继服归芍六君子汤十余剂,善后理。血白升至140g/L。随访两年余,患者能坚持整日工作,月经正常。《三代世医宗修英医案医话集》

例3:郝某,女,27岁。197 8年10月5日就诊。自诉:近三年来崩漏不止,血色深红,口干不饮,头晕面赤,烦躁不寐。舌质红,苔微黄,脉滑数。症状属热郁于内,迫血妄行,故遵照妇人秘科明方一书指出:初止血,次清热,后补其虚的治疗原则,急服胶红饮加味:

阿胶20g 当归尾30g 红花30g 冬瓜子15g 蜂房7g 生地炭20g 侧柏叶10g,先服三剂。

9日复诊,崩漏已止,但还心慌失眠,再照上方加茯神,炒枣仁补心安神。

13日三诊,纳食不佳,又加焦术,建曲、元肉醒脾快食之药,再服十剂面痊愈。《中医临床效集.贺升效编著》

 胶红饮方出自清代.《验方新编》鲍相傲和魏玉煌《续名医类案》 等文献中。

原治老年血崩不止。用阿胶蛤粉炒成珠一两,当归一两,红花八钱,冬瓜子五钱,天泉水煎一剂即止。药尽四味,疗效甚奇。

盖阿胶性味甘平补血止血,用蛤粉同炒增强止血之功,当归甘辛而温,补而兼通,归胶二味,入肝补血,使血有所藏。冬瓜子甘平,化痰浊,冬瓜烂而子不烂,其祛腐排浊,激浊扬清之效明矣。红花辛微温,活血祛瘀通经,盖浊瘀留滞胞宫,新血不得归而妄行。

昔云:“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一去,血行经隧,血不止自止矣。瓜子、红花,一化浊而导痰,一行血而化痰,量大而药少,取其力专而效宏。

综观全方:归、胶补血,补而不滞, 红花、瓜子清而兼通, 通不伤正, 乃激浊扬清, 通补兼施之良方。

从现代医学角度讲, 能顺利地使子宫内膜剥脱作用, 相当于西医的刮宫术而又避免了刮宫的痛苦及刮宫对人体的损伤。已故名老中医蒲辅周云:“此方对骤然血崩,非癌瘤出血,投之多见效,我也用于久漏不止,某患漏下五十多天,用此方治疗,排出血块而愈”。

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多用之于因崩漏日久而成虚成瘀、气随血脱、阴血亏虚症者,多获奇效。如兼气虚者,本方加举元煎、补中益气汤,使脾有所统,血有所藏,二方相合,相得益彰。如兼阴血亏虚,肾阴虚者加生熟地、二至丸,肝肾相须,以固其本。另可选用仙鹤草、荆芥炭、地榆炭、黄芩炭、血余炭、三七粉诸药,以助止血之功。案中因瘀而兼中气亏虚, 用胶红饮与举元煎同用, 乃塞流与澄源同用, 以增强止血功效。血止之后,气血亏虚,用归芍六君子汤培补肝脾,以助气血恢复。

17.苦参是一味清热燥湿杀虫的一味良药,在治疗皮肤病中屡有运用,而且效果很好。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豆科多年生亚灌木植物,药用根部。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我认识和使用苦参起源于消风散。消风散(外科正宗.明.陈实功)是治疗皮肤病的名方,很多名老中医都喜欢用它,我也就学之。开始用于轻症的皮肤病效果还不错,但是对复杂性,长久性的皮肤病,尤其是顽症牛皮癣,即西医称为的银屑病就效果显得不理想,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退尔勤求古训,翻阅名贤医案,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即消风散中的苦参一味药很关键,用大用小大不一样。

我过去治疗牛皮癣时用消风散一般用苦参10g左右,这对于一般的痒疹和银屑病还可以,但重症就不行了,不管用多少剂,多长时间都无进展,后了经过学习文献,有几则医案,对我启发很大。现引录于下:

张子维运用苦参一得。

1984年秋,王叟年逾古稀,居城南郭,体丰壮,于八月上旬来院就医,自云患癣疾已数月,多治少效,诊其脉浮数有力,解衣观之遍体斑癣,体无完肤,白屑纷落,痒不可忍,余为乃因湿热淫于血脉,郁于孙络,风因热生,虫从湿化,治当清热燥湿、疏风杀虫。

乃用:苦参30g 元参13g公英30g 白蒺藜17g 苍耳17g 丹皮12g 白鲜皮12g 乌蛇10g 甘草5g。三剂 水煎服,日服一剂,忌五辛。

患者服后症状小减,二次复诊苦参加至4Og,服三剂后功效显著,原方续服十余剂,痒止屑脱,症状大减,共服二十余剂病告痊愈。其翁乃日:“人皆谓我病此生难愈,谁知竞如此速效,实出意外”。

本草云:“苦参味苦性寒,玄参为使”。为治风热疮疹之良药。

近数年余用苦参治顽癣、湿疹其效颇佳,若脉浮数而热胜者其效更显,因此症多因湿热之邪浸于皮肤,淫于血脉,留滞不去,郁热甚而生风,湿热蕴而生虫,风行虫动故痒而难忍也。古人认为,风热湿虫为癣癞之主要因素,取苦参之苦寒,以其苦燥湿清热。湿气除,虫无复生之机,热气清而风自熄也。

周玉朱重用苦参治疗湿疹瘙痒。

张某,男,27岁,1998年6月8日初诊。两小腿肿痒、渗液一周,红疹密布,抓痕累累,左足底长满水疱,触之灼热,渗液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利湿。

方用:苦参50g,黄柏、蒲公英、豨莶草、泽漆、地肤子、冬葵子、生薏苡仁、茵陈各30g,每日煎服头剂,二煎水外洗。

一周后,小腿红已退,渗液明显减少。宗原方继用10剂,其足底皮损已消,干燥而愈。

按:周老认为清热利湿,苦参为先,临证用苦参治疗的外科疾病主要有急性皮炎、湿疹、痤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急性胆道感染、丹毒等属湿热实证。

临床表现多有患处红肿热痛,或痒,或起丘疹、红斑、水泡、渗液,或有腹痛以胁肋为甚,伴发热及身目尿黄,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常用量为10~50g,可酌情配伍芩、黄连、茵陈、薏苡仁等。周老认为苦参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临床适用范围较广,对外科病症为上中下三焦热证者皆可应用,尤对各类皮肤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为首选之药,既可煎服,又可外用,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祛风利水效。

张林运用消风散治松皮癣。

治尹某,于1978年12月闻余医癣,叩门求治。自述半月前劳累、出汗、受风后,周身搔痒,并见较多的红色扁平丘疹,曾服中、西药半月余均无效。余诊见:其周身有散在癣斑,肘膝关节的伸侧面为多见,胸腹及背部散在发生。境界明显,皮损直径0.5~3厘米,有的融合成片,上复多层银白色鳞屑,其屑脱落后,可见有出血点。其皮损形态有的呈点状,有的呈钱币状、盘状或地图状。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无力。诊为松皮癣。治宜活血疏凤,清营解毒,投以消风散加减。

方用:当归25g 川芎15g红花15g 川羌活25g 独活15g 木通15g 荆芥15g 防风30g 麻黄10g 苍术25g 胡麻仁15g 蝉蛻25g 苦参40g 白藓皮50g 甘草25g,一日一付,水煎,早晚空腹温服。

患者服药期间及愈后百日内,忌食鱼、蛋、肥脂、辛辣、生冷及将煎剩的药渣,放入脸盆内加适量水,煎汤,趁热熏洗患处,一日1-3次。内外二法同用,奏效更快。

患者遵法服用,连用十剂痒止,脱屑多,大部分丘疹消退,未见新发。患者又用五剂,皮损基本消失。共服二十四剂治愈。今已数年,多次随访来见复发。

通读以上三则医话医案,可见方中其它药均为常见用法,唯独苦参用法不同,均为重量,这也是取效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学习领悟后我也将其经验大胆地运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举例示之:

我曾治一老妇,65岁,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严重的很屑病。患者已在其它中医机构和某专门治疗牛皮癣的老中医看过,无效,经人介绍找到我,不要求治高血压和糖尿病,专治牛皮癣,说此病已把人折磨的痛不欲生,几次寻短见,这次找到你是最后一次治疗,不效就再也不治了。我听后,感觉压力巨大。

刻诊:人中等个,略显富态身胖,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饮食二便正常。查全身牛皮癣除面部无疾,无一处好地方。尤其是双下肢,臀部,背部大面积皮癣,厚度有一个硬币之多,上面覆有白屑,基底粉红,个别地方抓挠出水,而且满头眥是,奇痒无比,影响美观。曾在某中医处吃过大量蜈蚣、全虫、小白花蛇等药,初期有效,后无效。现诊为重症牛皮癣,银屑病,风热郁表,湿毒浸淫。处方消风散合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2g 防风12g 羌活15g 独活12g 前胡12g 柴胡12g 麻黄6g 苍术10g 当归15g 川芎10g 生地30g鸡血藤50g 胡麻仁15g 苦参40g 白癣皮50g 蝉衣12g 忍冬花30g 银翘30g 猪牙皂3g 土茯苓60g 乌蛇30g 生甘草12g 七剂,水煎服,日三次,药渣外洗。

一周后,复诊,癣处已无流水,痒轻,无伤胃呕吐副作用。效不更方,又服20剂,癣处迭加厚屑已退,接近正常皮肤,基本不痒,患者甚为高兴,信心大增。再续30副痊愈收功。

我在临床上治疗顽固的湿疹和牛皮癣,现在基本上都是采取,在有效的方中加入大量的苦参30-50g,疗效较过去大幅提高,实践证明苦参重用是治疗牛皮癣的有效药物,值得重视。

然而任何药物超剂量运用都有利有弊,苦参也一样。宋永刚教授在《名方60首讲记》中,论述消风散治疗牛皮癣时写到:笔者一朋友,医传三世,在交流经验时,谓其祖父善用本方加乌蛇治疗银屑病,药多在30剂左右,直到患者服用本方至全身乏力,皮损消失方可。对于本方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屡见杂志报端,笔者也予以肯定,但让患者吃到周身乏力之时,恐觉不当。观其处方,用量较大,均在10g以上,特别是苦参,每剂药量达12g,败胃较甚。以如此的剂量服至30剂,很容易达到周身乏力、胃口全无的状态。而笔者认为,治疗疾病不要只盯住局部,而要着眼于整体。药之效不效,患者服后的感觉尤为重要,只要患者药后舒适,这也是中药取效的一种反应。 综上所述,我们即要学会大胆用苦参的经验和技巧,也要注意在临床中善于调整和避免苦参的副作用,真正做到扬长避短。苦参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外,还可以治疗失眠、痢疾、高烧、心律不齐、手脚发热、泌尿系感染等等,是一味很值得发掘的中药。

18. 桅子豆豉汤:心中懊恼,涌吐剂;但桅子:清轻向上,清热中有宣透作用,搞不好单用也吐:我就碰到过这情况。比如茵陈篙汤等,本来治湿热黄疸,让尿黄尿排出来;慢慢身黄就退了,茵陈桅子大黄:清热利湿还会呕吐?另外脾气不足,湿热发黄可是身体肌肤大热的:桅子柏皮汤,桅子柏皮甘草:桅子入心,黄柏入肾:养阴清热利湿,甘草调中气:桅子清热利湿,也是小便就多了;但有时候会吐。所以有的人说:桅子豉汤他从来没见吐得,我不很理解。

19. 马玉珍大夫的卵巢囊肿临床经验方

卵巢囊肿在临床上多表现有小腹疼痛,小腹不适,白带增多,白带色黄,白带异味,月经失常,而且通常小腹内有一个坚实而无痛的肿快,有时性交会发生疼痛。中医内服外用合治效果良好。

 外用方:丹参、桃仁、赤芍、炮穿山甲、鸡血藤各10克,水蛭6克,共研细末,加食醋调成膏状,做成药饼,敷患囊肿的小腹部,纱布覆盖固定,并用热物热熨15分钟,每24小时加醋适量调和1次,3日后更换药物,经期停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

 内服方:鹿角霜 30克,熟地20克,白芥子 30克,干姜10克,半夏12 克,陈皮10克,浙贝母10 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日1剂。功效 温阳散寒,软坚散结,主治妇女卵巢囊肿,小腹隐痛,白带量多质稀等。

20.两代经方传承人,薪火相传用伤寒

胡希恕医案 例4 岳某,男,67岁,病案号:122745。

初诊日期1965年7月3日:恶寒发热五天,伴头痛、咳嗽、吐黄痰,体温39.5℃。

曾服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荆芥、芦根、黄芩、前胡、枇杷叶等)二剂,热不退。经X线检查,诊断为左肺上叶肺炎。

又用银翘散加减二剂,汗出而热仍不退。

又与麻杏石甘汤加减一剂,汗大出而热更高,体温41.1℃。

请胡老会诊时症见:汗出,烦躁不宁,时有谵语,咳嗽吐黄痰,腹胀,大便五日未行。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冯世纶教授解析:

胡老认为证属阳明里实证,为大承气汤方证,药用:

大黄四钱(后下),厚朴六钱,枳实四钱,芒硝五钱(分冲)。

结果:上药服一剂,大便通四次,热退身凉。余咳嗽吐黄痰,继与小柴胡加杏仁、桔梗、生石膏、陈皮,服三剂而愈。

医精诚独立全解: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证。

反观胡老用大承气汤,则更有单刀直入之感。

坦率地说,中医诊疗的时候,时常有“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感。

单刀直入,固然力专效宏,但也可能剑走偏锋。

照顾全面,固然左右逢源,但也可能力不专而效不宏。

辨证要点:里热已结。

冯世纶按:从以上论述和治疗验案皆可看出,胡老治疗肺炎所用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和经方,且疗效确切,说明中医在古代已有治疗肺炎的经验。也就是说,如果真正掌握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方证,就能有效地治疗肺炎。

这里应当提到的是,肺炎常见的大青龙汤方证,其证的特点是外寒挟饮的太阳表热与阳明里热盛同时并见,所用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行饮兼清里热。方中的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大枣辛温发汗解表行水,生石膏辛寒清里热,诸药配伍共起辛凉清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把热病以病因归纳为风寒或风热,治疗用药则分为辛温或辛凉,于是有人认为《伤寒论》缺乏辛凉清热药物,这是没学透《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和未能理解其方药功能的表现。

前已所述,把肺炎的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所致是片面的,即是得知是风寒或风热,也要看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不论是风寒或还是风热,都可能在人体产生或热、或寒、或虚、或实、或表、或里的症状,分析这些症状所应归属的方证,才能明确当用方药。

故胡老特别强调,中医治病辨证论治,不但要辨六经八纲、脏腑阴阳,更要辨方证,辨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它既是辨证的具体实施,也是辨证的基本功。也就是说,治病不能只有治疗大法如辛温发汗、辛凉清热、清阳明热、宣肺化痰……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对证的方药。也就是说,辨方证比辨治疗大法更重要。对此,历代医家早有认识,如方有执研究《伤寒论》曾强调“守一法,不如守一方”,即是强调辨方证。

从胡老治疗肺炎的经验可看出,中医看似简单,但做到真正掌握,必须在继承上下功夫和必须在临床上反复体验,方能成为一个较高明的中医。

21. 关于“葛根汤方证 & 当归四逆汤方证”的一场对话!

盛绍堂: 各位师兄,有如下问题请教:

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请问这里的阳明主要是指哪些表现?

2、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如果按阴阳的提纲来分析,感觉以上几条不象是在阳明,这个地方弄不懂。

朱梦龙: 葛根汤是太阳病,不是太阳阳明合病。

牟洪荣: 对!别因为条文所写太阳与阳明合病,就固化了。

盛绍堂: 哦,原来是这样啊!

朱梦龙: 葛根芩连汤是太阳阳明合病。

葛根汤方证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三两.甘草(炙) 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增量麻黄而成。故治桂枝加葛根汤证无汗而喘者。

《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则以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今以无汗,故以有麻黄的本方主之。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解: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因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此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盛绍堂: 说明冯老又有与以前出的书中不一样的认识了,对吗?

朱梦龙: 这是哪本?

盛绍堂: 《经方传真》中。 多谢各位师兄帮助!

王鸣: 葛根大量用能解肌,本身性凉,这个药也可以看做治在阳明,临床很多腰背痛,无发热恶寒,用葛根汤原方即可获效,跟葛根不无关系。个人观点:葛根汤证,可以归属于外寒内热,太阳阳明合病。

张志佳: 《经方传真》当中是太阳。

朱梦龙: 下面这是黄皮书的解释。

引用:

《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解读: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合病,是指既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表证,同时又有自下利的阳明里证,治疗急当救表,宜以葛根汤主之。

按:下利而现太阳证,则病欲自表解,故发汗则愈,无汗表实者宜本方,自汗表虚者宜桂枝汤,此证常见,宜注意。又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读作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须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汤主之,而不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讨论归经】本方证已明确为太阳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或见下利者。

朱梦龙: 我没有看过《经方传真》,直接接触的黄皮书,看来老师变化很大。老师的书,越靠后越好,白皮书《读懂伤寒论》又些有变化。

张志佳 : 一直研究,思考,实践,总结。

盛绍堂: 黄皮书是指《解读张仲景医学》那一本?

朱梦龙: 对。

王鸣: 如果葛根这药不入阳明,就难以解释为何葛根芩连汤中独用葛根解表,而不用别的解表药。

莫梵添:弱弱的问一句:“为什么葛根芩连汤中葛根用八两,葛根汤里的葛根用四两?”

朱梦龙: 葛根芩连汤用葛根解表,芩连清里,也不说明葛根入阳明呀。

李彦华: 葛根是太阳的药,不入阳明。

朱梦龙: 对。

王鸣: 保留意见,继续深入研究。 如果葛根只是太阳药,为何很多颈腰椎病,并无明显表证明证,既无发热,也不怕冷,但用葛根汤原方却能收效?

朱梦龙: 颈椎痛、腰痛在表呀, 多在表。

王鸣: 梦龙,体痛就是表证?

朱梦龙: 多是。

张清泉: 葛根和白芍同理,黄芩汤为何是少阳太阳合病方,想想你就明白了。

王鸣: 继续深入学习,很多地方不明白。

莫梵添: 张清泉,分析精辟!

朱梦龙: 身痛多是表证,而且颈椎、腰椎病细问多是怕冷,久病的话多在少阴。桂枝汤加附、葛根汤加附...如有化热,桂枝芍药知母汤、二加龙牡加苓术... 合病半表半里还有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等。

牟洪荣: 临床少阴最多。

王鸣: @朱梦龙 我接触很多这类人,并不十分怕冷,葛根汤原方即可见功,不用加术附类。 尤其很多男士,身体健壮,颈椎不适,脉搏沉滑,用葛根汤原方即可。

朱梦龙: 如果怕冷不厉害,没有附子证,那就是太阳了。

张志佳: 都沉滑了, 滑是实, 又不是脉细弱。

朱梦龙: 身体强壮。

王鸣: 身体健壮,颈椎不适,食欲旺盛,脉沉滑,用葛根汤原方收功,这是单纯太阳?

张志佳: 没有机能衰退不需用附子。

王鸣: 一个月总得遇见几个这样的。

张志佳: 那你好搞啊,好典型。

张清泉: 用了效果特别好吧?王鸣 。

王鸣: 咱们学胡冯二老,不能学死了。

张志佳: 碰到几个厥阴的,病程长的,就不好玩了。

莫梵添: 这个夏天会见到更多。

王鸣: 张清泉,效果还是理想的,但不是都能完全痊愈。

朱梦龙: 太阳的效果特别好,表阳。

莫梵添: @王鸣,牟师兄的经验是加补肾药。

朱梦龙: 苓术算补胃么?温中健胃化饮。

张清泉: 脉沉滑即脉沉实,不浮说明其到表的津液不足,津液不足以濡养肌肉,故用葛根汤调集津液于表,病即可除。其前提是里不虚,故脉沉实滑,所以用葛根汤效果好。

王鸣: 碰见那些冬天手脚冰凉,比常人怕冷的,才加附子类。

莫梵添: 我夏天也是手指凉凉的。

王鸣: 补肾的我常加鹿角胶,便宜效佳。

张清泉: 不是一定要脉浮才是表证,脉浮是正邪交争于表的反应,临床外感才多见,慢性病是不一定可以见到的。

朱梦龙: 痹症多合病里饮,那么脉也沉了,尤其是少阴,不是浮细,而多沉细。

张清泉: 这样的病人我就用葛根汤原方,加减都是多余的。少阴在表的津液虚少,很多时候也是沉下去了,只有外感的时候才会浮起来。脉这东西要活看,要灵活分析,不要死记住什么脉主什么, 脉是人体津液的一个缩影。

王鸣: 我的意思阐述的还不够清楚, 既然葛根汤是单纯太阳病证,为什么临床常见到:既无发热,也无恶寒?

张清泉: 表证就一定要发热,要恶寒吗?

王鸣: 无发热恶寒,脉也不浮,没有任何表证的支持,用葛根汤就是有用。

张清泉: 伤寒第一条还有头项强痛呢。

王鸣:某家愚钝,张师兄勿怪。

张清泉: 头项强痛,伤寒条好像还有个体痛呢。

王鸣: 比如类似麻黄石膏配伍,它就少有恶寒,或恶寒不甚。

张清泉: 不要死记这些,大青龙汤不恶寒厉害吗?

王鸣: “或未发热”,是否可以理解为暂时还没发热,但迟早会发热?

朱梦龙: 表证那么多症状,综合来看,不是看一个。

当归四逆汤方证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为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当归甘温补血通脉,通草有通利血脉的作用,细辛辛温化寒饮,《神农本草经》谓“主……百节拘急,风湿痹痛,死肌”。故治桂枝汤证,又见因血虚寒饮而致手足厥寒而脉细欲绝者,故本方证当亦属外寒内饮证。

【讨论归经】当归、细辛温中化饮,治在太阴,桂枝汤治太阳表,故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辨证要点:手足凉表虚而里寒不甚者。

朱梦龙: 当归四逆汤好像是太阳太阴合病。

张志佳: 这个不是厥阴么?

牟洪荣: 当归四逆汤,属少阴病方,其脉以细为常见,也可见浮细,重按力弱。也可见浮革。其中通草,是指木通。

2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狐惑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嘎就是嗓音变了,声音沙哑,什么叫狐惑病呢?古人有多种说法:一般都说是疳,就是病字头里搁一个甘字,就是小孩子最好得的,烧牙花子,小儿的牙疳,甚至于穿腮。古人认为这是虫子,疳嘛。为什么叫狐惑呢?古人也有他的道理,这个病发热无常,又没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反复发作,好了再犯,犯了再好,也就是如神灵似的,就是狐惑。

这个病的初起,也是恶寒发热,像太阳伤寒,所以它说: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但是这个病已经形成后,就没有这个症状了,就不发热恶寒了。默默欲眠,默默就是没有精神。目不得闭,睡觉还不能睡实。卧起不安,烦躁。蚀于喉为惑,它主要讲是有蚀疮,蚀疮要是在喉,古人取名为惑。蚀于阴为狐,阴指的是下阴,指的前阴说的。

不欲饮食,在这个病这是固定的症候,说明这个病还是跟肠胃有关系。恶闻食臭,就是闻着食臭就恶心。面目呢,由于蚀疮的进退的过程中,常有不同的颜色,有时候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为惑,口腔这一带,声音沙哑,声音有变化。当然的,尤其是喉,这一带有变化的时候更是声沙哑。狐惑病蚀于上的这一部分,用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方子很好使,我有试验过。

这个病初得也是状如伤寒,默默不欲饮食,恶心等类乎小柴胡汤证,这个方子也借过小柴胡汤,可是它没有柴胡,没有那么大的热。我遇到一个女病人,上面一点儿不错,开始的时候像重感,在我来前门外住的时候,我就给它吃甘草泻心汤,吃完就好了。我们现在临床遇到的口腔溃疡,用这个方子也好使。有时候偏于有热的,口咽较干,可以加石膏;有时候烦得厉害,可以加生地。大概我用这种方法治这种病,还没遇见过不好的。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里头是胃生疾患,《伤寒论》里是这样说的,主要病因是胃虚,看这个方子的用药也是的,它用人参,有甘草干姜汤,这些都是治胃的,加人参、甘草、大枣这些甘温的药物。在《伤寒论》里说是胃虚,客气邪热都往胃里来,所以胃呀心下痞、痞硬。邪气都往这里来,有水气,再有热,它就要呕吐,同时,经过胃肠,它有肠鸣。《伤寒论》里头说,心下痞硬,偶尔肠鸣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可见它是胃肠里面的一个问题。就算属于神经系统,它也是由于抑制神经的关系,看这个条文病人也有精神因素方面的关系,它搁到狐惑里头,也有精神方面不很正常。它起烦,会卧起不安,所以用黄苓、黄连的作用来除烦。他烦是因为热都跑到胃里头了,所以烦,在这是说惑,口腔的溃疡,我们一般用这个方子加减都可以好的。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蚀于下部不影响声音,但总而言之它是热,有炎症,炎症有热就上炎,嗓子要较干的,这个病用苦参汤洗之。这个我也试验过,尤其女同志好发这个病,苦参汤确是个好使。苦参有杀菌的作用,消炎杀茵,也能够治虫子,所以拿它熏洗挺好使。要是再内服药,还是好的。如果阴部溃疡,像底下的赤小豆当归散都可以用,我们说到那儿时再说。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这个蚀疮也能够在下部,随便举哪一个阴,都在下部。这个病发于关口、都在关口,像前后阴、口腔、眼睛都有,这个病现在看来,就是白塞氏综合症,现在说的白塞氏综合症,一点儿都不错,都是孔窍粘膜上发炎。咱们这里也说的很清楚,蚀于上,口腔;蚀于下,前阴、后阴。雄黄这个药治溃疡,治脓肿,所以用雄黄来熏,这也是最好不过。这个不是痔疮,治痔疮不行,但是关于这种溃疡,这个法子挺好使。熏的法子,他说用的雄黄,一味为末,多点少点没关系,适量吧,筒子瓦,两个合起来,雄黄放里头一烧,它不就冒烟了吗,稍向肛熏之,人蹲在那儿,底下架上火,烟就冒出来了,人蹲在那儿,就可以熏。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这个病,不只是发上面的口腔,下面的前后阴,而且发病于目,底下的就说到目了。上面说面目乍赤、乍黑就指这个说的,那么这个溃疡化脓与不化脓时候,现于面部时是两种不同的颜色,或者更不同。

病者脉数,脉数就是有热了,但是又身无热而微烦,所以这个热不是感冒那种热,是一种疮热,在体内,催得人发烦。默默但欲卧,也是同前面其它的溃疡一样,也是默默但欲卧,但是有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初得病三四天,眼睛是红的,鸠眼是红的;到七八日的时候,四个眼角要发黑了,是化脓的反应了;这个血一开始充血的时候就是红,血化成脓了,它就要变成黑的了。

这个时候如果能吃,能吃说明有热,凡是化脓的阶段,无论哪个地方有疮疡,都是要发热的,能吃说明有热,有热说明这个脓到火候了,脓已成了。这个用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这个药,也是排痈脓的药物,这个药很好,所以我们在治泌尿系感染,有病人如果溃疡稍微厉害一点儿的,加点赤小豆,就好使,同时也去湿热。……这个方能够在这个地方排痈脓,在旁处也可以排痈脓啊,不要就限定在眼睛箕角,眼睛箕角的痈脓它能治,旁处的痈脓难道就不能治了?所以读书不要局限,这两药所起的作用,是哪儿有痈脓用它都可以的。只是症候得对头,不对头不行。只是有痈脓的事实,没有其它的症候合乎赤小豆当归散是没有用的。

到这里,把狐惑病讲完了。从头想一想,狐惑病很容易明白,也就是关口的地方,中医叫关口的地方,有孔窍的地方,上面口腔,下面前后阴,眼睛,这些孔窍粘膜的地方发炎了,就是白塞氏综合症,这是西医的说法,据我们古人的说法,颇似白塞氏综合症,虽然不是白塞氏综合症的说法,但是把它概括进里头了,就算不是白塞氏综合症的病,真正口腔溃疡,前后阴的溃疡病,用这种法子,也很适合。这些我都实验过。我的一个侄子,他那地方老出血,他是痔疮,相当厉害。来西城医院开的刀,开完刀,那地方肿痛,淌血。我就给他吃这个药,吃了就真的好了。所以说不是非是狐惑病才用这个药,有这种情况,尽管用。像其它的溃疡,口腔溃疡,我们有甘草泻心汤,屡试屡验。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阴阳毒,这个病很少见。据书上说,我们根据它的说法,这个病的主要症状是咽喉痛,看样子像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而且这个病相当凶险,所以在五天内可治,七天就不可以治了。这个病很少见,在中医书上对这一段都说是痧症。痧症,据我看也不太像,它主要是一个咽痛,又不是白喉,它唾脓血,当然是咽喉溃烂,溃烂他才唾脓血嘛。

面赤斑斑如锦纹,面赤,在《伤寒论》里讲的很多,这是病在外的表现,阳气浮郁在面嘛,斑斑如锦纹,还生些类似红斑如锦纹,由于这个病在外,有阳气浮郁在外之像,所以叫阳毒,不是真有一种毒叫阳毒而来中人。它说的是这种病,阴阳毒是一种病,阳毒这个在比较外,病毒较浅,所以面色发红,斑斑如锦纹,同时咽喉痛,更唾脓血,用升麻鳖甲汤主之。

我们看这个方剂,升麻是解毒的,杀菌解毒,以它作主药;蜀椒这个药辛温,是个热药,能够使人发汗,所以这个病比较在表;当归、鳖甲,是活血化淤;雄黄,上面讲了,治痈脓,这个病唾脓血,所以它搁雄黄。到阴毒呢,病已深了,不能发汗,所以去蜀椒,也不唾脓血,所以也去了雄黄。

看第二段,就说到了阴毒了,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这里就病深了,不是面赤斑斑如锦文了。面目青,身痛如被杖,被杖者,古人有一种杖刑,是一种刑罚,用棍子打,疼的剧烈,这个病身疼,像被杖刑那么剧烈,足见这种病得的是急症,也是咽喉痛,但是不唾脓血,也是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所以说这个病阴毒也好,阳毒也好,主要是急性、病情很剧烈的传染病,是主要症状咽痛。如果红头胀脸的,病偏于在表,病也浅,可以吃升麻鳖甲汤,如果面目青,身痛的厉害,说明病离开表了,比较深了,不能让它发汗了,所以把蜀椒去了,由于不唾脓血,它把雄黄也去了,这很容易明白,药与症都交代得很明白,但是这个病,没经验过,我也没经验过,我活这么大岁数也没遇到过,古人或者是有,在西医也没有类似的这种病。

至于说是痧症,痧症就是无名的疫疠之气,这个病我倒是见着过,可也没见着这样的,光嗓子痛,痧证那都是全身症候。像东北吧,有一种叫发猴、羊毛疔,这都是古人说的痧症,急性的一种疫疠,叫做尸疫,那个病倒见着过。但是就只是嗓子疼,这么快,五天可治,七天不可治的这个病,的确是没遇着过,这个留待于以后做参考。

看这个病看方子后头有怎么几句话就知道,头一个方子是发汗的,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老小再服,可见这是个传染病了,怎么知道这是个传染病呢?一门老小嘛。所以这东西它是传染病,老人小孩子不要顿服,分成两次服。取汗,所以开始这个升麻鳖甲汤它是要取汗的,你要把蜀椒去了,它不会出汗了,里头没有发汗的药了,去雄黄就是不唾脓血。可见古人用药非常细腻,虽然这两个都是嗓子痛,它也不光治嗓子,它还去毒,它是以升麻为主的,你们看看,升麻是一个杀菌去毒的药物,不像现在咱们用的,李东垣用升麻,说往上升,不是那个事。这个病,现在没有,只留在这儿作参考。

至于百合病、狐惑病都是很常见的病。虚热病还是常见,但未必是百合病这个样子,但是虚热病是有的。虚热病的治疗,尤其我们上面讲的这个原则,那是肯定的。我们学百合病,也获得不少知识,比如虚热又瘀血证,影响到脑筋,意识胡涂,像癫症啊,这书不讲这个,我们是不会用百合地黄的,这个东西也挺妙,也帮了我们挺大的忙,借助这个了解该怎么治。至于读书是这样的,你不要死守着百合地黄,这是个方法,虚热证用通大便的药是绝不行的,虚症你不能见阴攻阳,那是不行的,阴虚了,你要是吃泄药,那就错了。

所以头两种病很有借鉴,在临床上我们很有用,所以这个书就是要熟,不熟就一点儿用也没有。你不熟你到临床上想不起来,你熟了到时候它就给你使唤,你不熟它不给你使唤,而且这个方子,都精简的很,你像赤小豆当归散,这方子就很好很好。像狐惑病,没有这个借助,我们想不起来用甘草泻心汤,是一点也想不起来的。这口腔溃疡跟甘草泻心汤有什么关系?但它就是有关系,这个我治过好多了。以前我私人开业,我急急呼呼到协和,协和它那儿的口腔科有个姓陈的大夫,是个女的,她的小孩子得了口腔溃疡,我给她治好的,她说你呀到我们那儿去吧,我们需要,口腔你可别小看它,现在得这个病的多得很,我也打算去,后来卫生局它让我去中医学院,那边我才没去上,要不我真打算去了。后来她也会用,我说这个容易,你就用这个方子,好使,这个人现在还在不在协和说不上了,她是个女的,当口腔科主任。今天就讲到这儿啦。

23. 葛根汤加杏仁治疗便血

 钱男,33岁,因大便不明原因出血1年半于2015年4月17日来门诊求助。诉说剧烈运动后,晨起大便带血,色鲜红。曾经尝试外治内服等多种方法,均无效。大便每天1次,不成形。骶尾部酸胀不适,但不影响走路。其人身高170 cm,体重74kg。体格壮实,面黄暗,眉毛浓黑,躯干皮肤干燥,背部有痤疮,脉浮,84次/分。既往史:腰肌劳损。处方:葛根6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干姜5克、红枣20克、杏仁15克。7剂,餐后服。4月24日复诊:药后第三天大便出血停止,大便成形,每天一次,脉搏68次。原方继服,每周2剂,饭后服。

 此方是葛根汤加杏仁。为何用葛根汤?是其人体型体貌属于葛根汤人的特征。其一,背部痤疮,腰肌劳损,尾骶骨酸胀,其部位均是葛根汤主治部位“项背”的延伸。其二,其人面黄暗、体格壮实,皮肤干燥,是葛根汤方证“无汗”的延伸。其三,大便不成形,是葛根汤方证“自下利”。方人相应,已经占了葛根汤证的一半。那么,为何大便出血用葛根汤?确实,临床上葛根汤用于出血的报道不多见,但肛肠病用麻黄及其类方的案例也是有的。如麻杏甘石汤用于肛瘘、痔疮。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于便秘、脱肛等。这些个案,提示了麻黄对盆腔肌肉及其器官有选择效应。本案所以用葛根汤加杏仁,也是基于这种思考。经过观察,疗效满意。

大便出血,特别是痔疮出血,是常见病,现代肛肠病专科大多用清热凉血的方药较多,如地榆、槐花、槐角、大黄、黄芩、当归、枳壳等多是常用药。但从文献调查来看,用于肛肠病的经方真不少,三黄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当归赤小豆汤、胶艾汤以及麻黄类方的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有应用的机会。

为何麻黄类方可以用于肛肠病?可以想到的是“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古代医学理论。这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曰:“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临床所见有肛肠病的患者不仅有局部症状的便意迫切、里急后重、肛门下垂、大便无力、疼痛等。而且患者大多壮实,或伴有有胸闷、咳嗽、皮肤瘙痒等,是符合肺热郁闭的表现。下面,请大家看看宁波名医范文虎先生用麻杏石甘汤治愈便意急迫的医案一则。

上海一名贾,年卅余,形气壮实,饮食如常,而苦于泄泻,日五六次,已五月余。遍历名医,投清利、峻攻、固涩、温脾、温肾之剂皆无效果,邀余至上海往诊。余按其脉,右寸独紧,其余皆平,呼吸略气促,便意迫急。余曰:此乃肺移热于大肠之候也。……投以麻杏石甘汤,麻黄用三钱。药后当夜得微汗。次日余按其脉,右寸转平。告曰:此将愈之兆也。果然,即日泄泻停止。五月之病安然而愈。(《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虎专辑》)

 五月久治不愈的便意急迫,麻杏石甘汤一剂即平,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此案虽说是泄泻,恐怕不能排除肛肠疾病。前案是葛根汤加杏仁治疗便血,此案是麻杏石甘汤治疗便意迫急,让人不得不对麻黄类方与肛肠病之间的那种微妙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后要继续观察。

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

【中医儿科辨证处方口诀】

儿科疾病分四种,普通实行杂新生。

莫把儿科等闲看,最难问诊少语声。

咳分虚积风与痰,桑菊风热金沸寒,

兼湿杏苏加术朴,挟热三拗加元芩,

痰热清宁湿二陈,气阴生脉肺六君,

阴虚沙参麦冬治,食积曲麦入二陈。

肺炎咳嗽多气伤,阴虚沙参麦冬汤,

痰热五虎合葶苈,风寒热同为三闭,

肺脾气虚人五汤,变心参龙救逆汤,

气阴两虚用生脉,陷厥牛心羚钩汤。

哮喘分为急缓期,缓肺脾肾三般虚,

肺玉脾六肾金匮,阴虚六地或麦味,

发作热哮麻苏丸,青龙三子用于寒。

鹅口清热泻心脾,若逢虚火六加桂。

口疮脾积凉膈散,心导虚六寒理肉。

呕吐伤食保和丸,乳伤消乳胃温胆,

惊恐定吐寒丁理,肝气犯胃解肝煎。

泄泻亦分常与变,伤食保和藿风寒,

葛根连芩治湿热,附理四神参苓散,

变证伤阴连梅治,伤阳参附龙牡攒。

腹痛养脏治中寒,虚冷芍药入小建,

滞瘀少腹逐瘀治,乳食香砂平胃散。

厌食气虚参术散,胃阴养增运曲丸。

积滞细看积与虚,消乳木香大安积,

脾虚夹积用健脾,不运香砂六君需。

疳积资生健脾气,干疳八珍泻导心,

石夜治眼金匮肾,五苓合皮疳肿扪。

惊风需知急慢惊,清败暑邪银翘风,

气营紫白湿黄解,痰惊玉保恐抱龙,

阴脾肾虚知为慢,寒湿附理土缓肝,

固真逐荡用脾肾,大定黄阿三甲阴。

惊风痰瘀四分痫,心虚养心镇惊丸,

风定痰涤瘀通窍。再论水肿被水缠,

风水麻连红小豆,凌心参附己苈丸,

邪陷心肝必龙胆,气虚参玉真肾寒,

湿热内侵导三妙,水闭附泻合温胆。

时行疾病有感冒,荆防香薷桑银翘,

麻疹出疹前与后,前宣后沙见清透,

三种逆证要记熟,闭肺邪陷与攻喉,

麻杏闭肺攻清六,邪陷心肝羚角钩。

风疹邪郁用银翘,邪热炽盛透疹凉。

丹痧三期看病邪,侵肺解肌透痧汤,

毒在气营凉清气,疹后伤阴沙麦冬。

水痘为热分轻重,风热银翘毒清解。

痄腮尤须看邪毒,在表银翘毒蕴普,

热毒大黄玄明粉,肿硬加入夏海布,

邪毒内陷龙胆泻,如意金黄青黛敷。

初痉恢复看顿咳,麻石桑热杏华寒,

痉咳桑白皮汤治,恢复沙参或人五。

白喉阴虚养阴清,风热银翘黄解攻。

暑瘟在卫新香白,气营清败营血犀,

余热未尽青甲桂,痰蒙神窍苏龙黄,

内风扰动止痉散,大定风珠自能安。

小儿麻痹有虚实,补阳还五气虚滞,

肝肾亏虚虎加金,肺胃葛黄经羌湿。

疫毒痢疾邪内闭,毒闭黄解脱参附。

藿朴夏苓湿疰夏,脾胃虚弱清暑益。

夏热清益暑伤胃,上盛下虚用温清。

五软皆因脾肾亏,气血八珍智调元,

脾肾两亏宜双补,补肾地黄合补中,

五迟不足加味六,汤氏芎齿虎骨迟,

心血不足菖蒲用,发迟苣胜或苁蓉。

五硬当别气血寒,阳衰参附血当四。

四种病因看解颅,犀清化丹治热毒,

肝亏补肾附苓泛,肝亢知柏合三复。

气虚尿频用缩泉,湿热下注八正散,

湿热留恋肾阴伤,可服知柏地黄丸。

遗尿菟丝温下元,补中缩泉龙泻肝。

紫癜犀地解血热,阴火知柏大补丸,

气不摄血用归脾,或用人参养荣汤。

玉屏合牡治表汗,气阴虚弱生脉散,

营卫不和调荣卫,黄芪桂枝五物攒。

夜啼脏寒乌药散,暴受惊恐朱琥丸,

心经积热用导赤,小儿杂病此八般,

另有脐风撮风散,湿龙疮犀脐疾患,

脐突可用二豆散,脐间热脱气血间,

不统归脾热葛散,气随血脱独生龙,

胎黄湿可茵陈辈,瘀黄血府逐瘀丸,

赤游犀解治风火,邪毒入营神犀丹,

另有清瘟败毒饮,只因热毒气血燔。

劝君儿科要精熟,祖国花朵好明天。

25.【付济华医案中医美容用药经验】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养生保健的需求。尤其是女人,她们希望用中医这种调理的方法达到美容和减肥的目的。

今天我介绍一下我的中医美容的辩证思路和治疗方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脸色不好,我把它分成满面青色,满面赤色,满面黄色,满面白色,满面黑色五个类型。

满面青色,常见于肝气郁结的人,青色在脏应肝。药用:逍遥散,处方: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生姜 薄荷 炙甘草

满面红色,常见于内有实热或阴虚火旺的人,而临床最常见的是实热,赤色在脏应心,药用傅青主的利火汤,处方:大黄 白术 茯苓 车前子 王不留行 黄连 栀子 知母 石膏 刘寄奴

满面黄色,常见于脾虚生湿的人,黄色在脏应脾,药用:四君子汤,处方:白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满面白色,常见于肺气虚的人,白色在脏应肺,药用补肺汤,处方:人参 黄耆 五味子 熟地黄 桑白皮 紫菀

满面黑色主肾虚或血瘀,临床常见的是肾虚,黑色在脏应肾,药用十补丸,处方:炮附子 五味子 山萸肉 炒山药 牡丹皮 鹿茸 熟地 白茯苓 肉桂 泽泻

中医认为凡是带白字的药是可以美白祛斑的,上边我们虽然把满面病色分了五个类型来辩证,但是每个方子里边都或多或少运用的带有白字的药。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可以适当选用白药,临床我喜用白蔹,斜音白脸。白芨斜音白肌等。

一己之见,错谬之处还请各位前辈不吝斧正!

26.一女患者,56岁。患糖尿病多年,近来自觉神疲乏力,口渴引饮,溲多。诊得脉细数,舌红少津,身形消瘦。

 方用竹叶石膏汤加味。处方: 竹叶12克,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法半夏6克,甘草3克,北沙参12克,天花粉12克,淮山药18克,粳米一撮。

27.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9g),芍药三两(9g) ,桂枝三两(9克) ,生姜六两(18克),大枣十二枚(4枚) 。

 【用法】上五味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处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二)

 【解说】本方主治血痹之证。血痹乃由阳气不足,营卫不和,复感风邪,致营血运行不畅,痹阻于肌肤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谓“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也。临床以肌肉或皮肤麻木不仁为特征。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调营血,和卫阳。本方为桂枝汤之变方,即由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畅行气血。去甘草之壅滞,且倍生姜加黄芪,目的在于走表益卫,通阳逐痹,此《内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意。临床上,凡营卫不调,气血痹阻之证,皆可使用本方。

28. 男,43岁,患者3月前偶因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头胀,胸闷气促,服以:杏仁薏苡仁汤,上证已解,惟见晚间夜寐汗出,湿透铺垫。服当归六黄汤、六味地黄丸等,仍汗出如初。诊时得知患者肛门灼热痒痛,大便涩滞,舌苔黄腻,脉濡数。

 此内外湿邪相互博结,蕴郁化热,上蒸于肺,下迫于肠。湿为阴邪,旺于阴分,蒸迫律液,故夜寐盗汗。方用葛根芩连汤解肌透热,使湿开热透,营卫和谐。服药2剂,盗汗即止,肛门舒适。

29. 女,40岁。患者13年前曾患产后大出血,经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个部位有痛感,逐渐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时痛甚难忍。众医皆谓阴虚而用滋阴养血通络法久治罔效,近诊:夜半子丑痛甚,难以睡眠,平时汗出湿衣,手足心热,恶心,舌体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

 证属肾阳虚衰,寒湿内生,流往经络,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治以温阳益气,除湿活血。方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

 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30分钟),茯苓18克,党参20克,焦白朮12克,赤芍12克。

 水煎服。1剂而痛减,连服30剂后诸症均瘥,随访至今未发。

30. 女,55岁,患者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前区疼痛,胸中闭塞,胸痛彻背,背痛彻心,感寒更甚,气逆痞满,心悸,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四肢冷痛,尤以左臂内侧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小便不利,下肢微肿。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沉迟。心电图查检S—T段下降。

 此风湿相搏,日久不愈,邪从寒化,累及心阳,上焦之清阳不宣'中焦之浊阴上逆。主以宣畅心阳、通降胃浊之法。处方:

 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克,炮附子、白朮各10克,桂枝6克。

 服7剂,汗出恶风已止,关节冷痛减轻,胸痛若失。继以前方为汤,朱砂养心丸成药常服,善自调理。1年后随访,已能参加一般家务劳动。

31.四肢为诸阳之本,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者。少阴病,枢机不利,不能转阳气以达于手足,以致四肢厥逆,医者宜认定四逆谓主证,而枢机无主,随见或然之证,亦以互参。其人于四逆见证中,或病涉于肺而咳,或涉于心而悸,或涉于腑而小便不利,或标寒病凝于内而腹中痛,或本无郁于下而泄利下重者,统以四逆散主之。

 张令韶曰:凡少阴病四逆。俱为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枳实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直通胃络。芍药疏泄经络之血脉,甘草调中,柴胡启达阳气而外行,阳气通而四肢温矣。若咳者,肺寒气逆也,用五味、干姜温敛肺气;并主下利者,温以散之,酸以收之也。悸者,心气虚也,加桂枝以保心气。小便不利者,水道不行也,加茯苓以行水。腹中痛者,里寒也,加附子以温寒。泄利下重者,阳气郁于下也,用薤白以通阳气也。

 32.男,54。患者患肥厚性胃炎已三年多,近诊:胃脘隐痛、胀满,纳呆,有时恶心、呕吐、暖气、腹胀,饭后更多发,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倦怠无力,头晕目眩。舌苔黄厚,脉洪滑有力。

 辨证:阳明燥热,火邪伤阴,则:清热润燥。处方:

 石膏48克,知母18克,甘草12克,粳米18克,石斛15克。

 服80剂,诸症消失。胃镜检查:胃粘膜未见异常。

33. 女,40岁。患者13年前曾患产后大出血,经治血止。半年后,右上肢肩下腕上整个部位有痛感,逐渐加重,每于夜半子丑之时痛甚难忍。众医皆谓阴虚而用滋阴养血通络法久治罔效,近诊:夜半子丑痛甚,难以睡眠,平时汗出湿衣,手足心热,恶心,舌体淡胖苔白厚腻,脉沉缓无力。

 证属肾阳虚衰,寒湿内生,流往经络,阻遏气血,不通则痛。治以温阳益气,除湿活血。方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

 制附子30克(另包先煎30分钟),茯苓18克,党参20克,焦白朮12克,赤芍12克。

 水煎服。1剂而痛减,连服30剂后诸症均瘥,随访至今未发。

34.【腹痛(盆腔炎)医案】女,31岁,初诊。患者3年前人流术后,出现高热(T39.5c),下腹疼痛,某医院以“急性盆腔炎”收住院,用多种抗生素1周后热退,腹痛缓解。此后遇劳或月经后下腹部坠痛不适,带下多,腰骶疼痛如折。多次求医,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效鲜。今适经后,带下色黄质稀,外阴无瘙痒,形体瘦弱,面晦少泽,目框黯黑,怯冷喜暖,下腹冷痛,温按缓解。妇检:宫体正常大小,宫颈举痛,左侧附件触及条索状物。舌淡红,脉细。证为精虚血少,寒凝络阻。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处方:桂枝、细辛各6g,甘草9g,当归12g。鹿角胶(兑服)10g,熟地黄30g,肉桂5g(后下)通草5g,白芍、黄芪各15g,大枣7枚。

 二诊:上方5剂,腹痛明显减轻,原方进7剂,腹痛彻除,带下仅少许。原方加白芥子6g,威灵仙15g,调理月余,诸症得痊,未在复发。【杏林迷悟】体会:《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方由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主治素体血虚,寒邪凝滞,气血运行蹇塞之证。盆腔炎一证多从清解湿热着手,本案投之不效。细审带色虽呈黄,其质却稀,兼伴阳虚血少寒凝之象,知非湿热。故用当归四逆汤加鹿角胶温阳通督,合黄芪、熟地黄补气生血,佐肉桂宣导血脉。诸症缓解后,入白芥子,威灵仙温化寒痰,散结通络调理而收全功。

【方歌】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

 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方歌】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木通与甘草

 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35.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厚朴三两,枳实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时痛,若下之必下结鞭。(273)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27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次。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太阴病,大便反鞭,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白术三两,枳实一两半,干姜一两,白蜜二两。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茯苓四两,泽泻二两,干姜一两。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厚朴四物汤方:

 厚朴二两(炙),枳实三枚(炙),半夏半升(洗),橘皮一两。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茯苓三两,白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芪三两。

  男,22岁,患者有腹痛病已二年多,多于受凉而激发,此次已痛作三天,左腹痛明显,呈持续性,上下移动,肠鸣时作,每见腹疼则大便秘结,手足常凉,苔薄白,舌质淡,脉沉迟。

 证属沉寒在里,治以温里安中。与附子粳米汤:

 半夏12克,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三剂,腹疼大减,便秘已改善,两手已转温,仍怕冷,继服六剂,腹痛已无发作,纳也增。

36. 男,50岁,汽车司机,初诊。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自觉胸闷不舒,心前区不适,有短暂性心跳停顿感,心悸,心慌,略有烦躁,前来就医。即作心电图检查,见连续快速、异常的QRS波群,频率200次/分,室律不规整,室性异位心律呈多源性。提示“持续性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未见明显短气、乏力等症,舌质 淡红,苔薄白,脉结代而疾。

 。此证以气郁为主,兼有血瘀,治拟宽胸行气,佐以活血,方选四逆散加味,用柴胡10g,白芍10g,炙甘草10g,枳壳10g,瓜蒌壳15g,郁金10g,丹参15g,橘络10g。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3剂后胸闷缓解,心慌、心悸减轻,略有疲乏,短气,舌红苔薄白,脉较前稍缓,结代亦少。守上方加生黄芪15g,桂枝10g,再服4剂。

 复查,胸闷、心悸、心慌等症状消失,舌淡苔白,脉缓律齐。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电图基本正常”。随访2月余,自觉良好,复查心电图3次均正常

37. 女,9岁,初诊。咳嗽月余,干咳无痰,晨起咳剧,咽痛,纳差,大便干,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证属肝火犯肺。治以疏肝清肺止咳,方以四逆散加减。处方:柴胡、枳壳、甘草、桑叶、苦杏仁、桔梗、紫菀、夏枯草、玄参、连翘、黄芩各8g,白芍12g,射干6g,蝉蜕4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咳嗽基本痊愈,

38. 小柴胡汤疗月经病

 医者熟知逍遥散、四物汤为调经要方,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有必要特意拈出。

 王好古在《医垒元戎》中指出:“易老云:仲景治妇人经不调,尽在小柴胡调治条下,以此推之。”“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半一名调经汤”。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指出:“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

 不知从何时起,部分医者治疗月经病总以治血为主,总不舍血药,其理由是“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病是“经血病”。即或治气,也多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套方,一半血药,一半气药,用药总失灵动。品读王好古所论,把小柴胡汤列为调经要方之一,治气、治血,或次第而治,或合方而治,似较气血不分、专方套方加减而治者为优。

 治疗肝郁血热之月经病及经前期综合征,笔者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疗效较好。对于部分疗效欠佳的患者,改用宣郁通经汤,疗效较好。

 宣郁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治疗“经水未来腹先疼”。组成:“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炒),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黄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书中指出:“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

 宣郁通经汤可以看作是丹栀逍遥散的加减方。使用日久,笔者将其作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应用,似觉更为应手。逐渐地,笔者治疗肝郁血热之月经病及经前期综合征,每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去温补之品,加用活血调经舒肝之品,方药灵动,取效颇捷。

39. 小柴胡汤疗月经病

 医者熟知逍遥散、四物汤为调经要方,小柴胡汤治疗月经病有必要特意拈出。

 王好古在《医垒元戎》中指出:“易老云:仲景治妇人经不调,尽在小柴胡调治条下,以此推之。”“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各半一名调经汤”。

 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指出:“大凡治杂病,先调其气,次疗诸疾,无损胃气,是其要也。若血受病,亦先调气,谓气不调则血不行。又气为之纲,夫也,夫不唱,妇不随也。如妇人病经,先柴胡以行经之表,次四物以行经之里,亦先气而后血也。”

 不知从何时起,部分医者治疗月经病总以治血为主,总不舍血药,其理由是“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病是“经血病”。即或治气,也多用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套方,一半血药,一半气药,用药总失灵动。品读王好古所论,把小柴胡汤列为调经要方之一,治气、治血,或次第而治,或合方而治,似较气血不分、专方套方加减而治者为优。

 治疗肝郁血热之月经病及经前期综合征,笔者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疗效较好。对于部分疗效欠佳的患者,改用宣郁通经汤,疗效较好。

 宣郁通经汤出自《傅青主女科》,治疗“经水未来腹先疼”。组成:“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炒),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黄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书中指出:“此方补肝之血而解肝之郁,利肝之气而降肝之火。”

 宣郁通经汤可以看作是丹栀逍遥散的加减方。使用日久,笔者将其作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应用,似觉更为应手。逐渐地,笔者治疗肝郁血热之月经病及经前期综合征,每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去温补之品,加用活血调经舒肝之品,方药灵动,取效颇捷。

40.  女,51岁。患者身热头痛,体温38 3℃,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咽红且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两脉浮数。 风温之邪,侵袭肺卫,用辛凉疏卫方法,以宣肺退热。饮食当慎,荤腥宜忌。

 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浙贝12克,桑叶9克,银花9克,连翘15克,淡豆豉9克,炒牛蒡3克,芦根30克,二付

 【二诊】

 药后小汗而头痛身热皆止,体温37℃,咳嗽有痰,咽红,已不痛,口干,舌苔白而尖红,脉象已变弦滑。风热已解,肺热留恋,再以清解肃化法。

 薄荷1.5克(后下),前胡3克,黄芩9克,杏仁9克,芦茅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二付药后诸恙皆安。

41. 男,年三十余,冬月伤寒,误服寒泻药造成伤寒阴结。身体恶寒,腹胀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

 处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4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方二。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四。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五。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六。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方七。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方八。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方九。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十。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方十二。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十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十四。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分,越婢汤一分。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方十五。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桂枝(去皮) 生姜(切) 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讝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讝语,故知病可愈。

43.《中医儿科学》

一、咳嗽:1、风寒;金沸草散。(风寒兼湿);杏苏散加厚朴、白术。

(风寒挟热);三拗汤加黄芩。2、风热;桑菊饮。(风热兼湿)加苡仁、半夏、茯苓。

3、痰热;清宁散。4、痰湿;二陈汤。5、阴虚燥咳;沙参麦冬汤。

6、肺虚久咳;六君子汤。7、食积;曲麦二陈汤。8、气阴两虚;生脉散。

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三拗汤合葱鼓汤或华盖散。 2、风热闭肺;(轻证)银翘散。

(重证)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阴虚肺热;沙参麦冬汤5、肺脾气虚;人参五味子汤。变证;(心阳虚);参附龙牡救逆汤。(气阴两虚);生脉散。

(内陷厥阴);羚角钩藤汤、牛黄清心丸。

三、哮喘:发作期;1、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2、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2、 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肾阴虚);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

四、鹅口疮:1、心脾积热;清热泻脾散。2、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五、口疮:1、脾胃积热;凉膈散。2、心火上炎;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浮;六味地黄丸。4、脾肾火虚;理中汤加肉桂。

六、呕吐:1、伤食;保和丸。(伤乳)消乳丸。2、胃热;加味温胆汤。

3、胃寒;丁萸理中汤。4、肝气犯胃;解肝煎。5、惊恐;定吐丸。

七、泄泻:1、伤食;保和丸。2、风寒;藿香正气散。3、湿热;葛根黄连黄芩汤。

4、 脾虚;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偏肾阳虚)四神丸。

变证;1、伤阴;连梅汤。2、伤阳;参附龙牡救逆汤。

八、腹痛:1、腹部中寒;养脏散。2、乳食积滞;香砂平胃散。

3、脏腑虚冷;小建中汤合芍药汤。4、气滞血瘀;少腹逐瘀汤。

九、厌食:1、脾运失健;曲麦枳术丸。2、胃阴不足;养胃增液汤。

3、脾胃气虚;参苓白术散。

十、积滞:1、乳食内积;消乳丸或木香大安丸。2、脾虚夹积;健脾丸。

3、脾虚不运;香砂六君子汤 。

十一、疳证:1、疳气;资生健脾丸。2、疳积;疳积散。3、干疳;八珍汤。

(眼疳)石斛夜光丸。(心疳)泻心导赤汤。(疳肿胀)五苓散合皮饮 。

(肾气不固)金匮肾气丸。

十二、惊风:外感1、感受风邪;银翘散。2、感受暑邪;清温败毒饮。

3、感受疫邪;(气营两燔);白虎汤合紫雪丹。(湿热)黄连解毒汤。

(痰食惊风);玉枢丹合保和丸。(惊恐惊风)抱龙丸、安神丸。

慢惊风;1、土虚木亢;缓肝理脾汤。(寒湿);附子理中汤。

2、脾肾阳衰;固真汤、逐寒荡惊汤。3、阴虚动风;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三甲复脉汤。

十三 、痫证;1、惊痫;镇惊丸。心血虚、养心汤。愈后疲倦用大补元煎。

2、风痫;定痫丸。3、痰痫;涤痰汤。4、瘀血痫;通窍活血汤。

十四、小儿水肿:1、风水相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湿热内浸 ;三妙丸合导赤散。

3、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4。脾肾两虚;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

(肿甚)五苓散、五皮饮。6、水气上凌心肺;已椒苈黄丸合参附汤。

7、邪陷心肝;龙胆泻肝汤 。8、水毒内闭;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时行疾病:

一、感冒:1、风寒;葱鼓汤、杏苏散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银翘散或桑菊饮。

3、暑湿;新加香薷饮。挟痰;(偏风寒)三拗汤加苏子。(偏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挟惊;解表药加蝉衣、钩藤、僵蚕或小儿回春丹

二、麻疹:初热期(疹前期)宣毒发表汤。2、见形期(出疹期)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沙参麦冬汤。逆证;1、麻毒闭肺;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咽下痰汤、六神丸。3、邪陷心肝;羚角钩藤汤。

三、风痧:1、邪郁肺卫;银翘散。2、邪热炽盛;透疹凉解汤。

四、丹痧:1、邪侵肺卫;解肌透痧汤。2、毒在气营;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沙参麦冬汤。

五、水痘:1、风热轻证;银翘散。2、毒热重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1、温毒在表;银翘散。腮肿加夏枯草、喉痛去荆芥加马勃、板蓝根。

2、热毒蕴结;普济消毒饮。腮肿硬加夏枯草、海燥、昆布。热毒盛便秘加大黄、玄明粉。

3、邪毒内陷;龙胆泻肝汤。外用;青黛散醋调敷或如意金黄散水调敷。

或鲜蒲公英、马齿苋、芙蓉花叶任选一种捣烂外敷。

七、顿咳:1、初咳期;风热轻证、桑菊饮。热邪偏重、麻杏石甘汤。风寒轻证、杏苏散。

寒邪偏重、华盖散。2、痉咳期;桑白皮汤。3、恢复期;沙参麦门冬汤、人参五味子汤。

八、白喉:1、风热疫毒;银翘散。2、阴虚燥热;养阴清肺汤。3、疫毒攻喉;黄连解毒汤

九、小儿暑温:1、邪在卫气;新加香薷饮或白虎汤。2、邪在气营;清温败毒饮。

3、邪在营血;犀角地黄汤合增液汤。4、邪恋正虚;(余热未尽)青蒿鳖甲汤或桂枝汤。

(痰蒙神窍)苏合香丸、龙胆泻肝汤、黄连阿胶汤。(内风扰动);止痉散或大定风珠。

十、小儿麻痹证:1、邪郁肺胃;葛根黄芩黄连汤。2、邪注经络;羌活胜湿汤

3、气虚血滞;补阳还五汤。4、肝肾亏损;虎潜丸或加味金刚丸。

十一、疫毒痢:1、毒邪内闭;黄连解毒汤。2、内闭外脱;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十二、疰夏:1、湿困脾胃;藿朴夏苓汤。2、脾胃虚弱;清暑益气汤去黄柏、青皮。

十三、夏季热:1、暑伤肺胃;王氏清暑益气汤。2、上盛下虚;温下清上汤。

小儿杂病:

一、五迟、五软:1、五迟;(肝肾不足);加味六味地黄丸。(偏行迟);虎骨散。

(齿迟)汤氏芎黄散。2、心血不足;菖蒲丸。(发迟)苣胜丹或苁蓉丸。

2、五软;(脾肾两亏);补肾地黄丸合补中益气汤 。(气血虚弱);八珍汤。

智力迟钝明显;调元散。

二、五硬:1、阳气虚衰;参附汤。2、寒凝血脉;当归四逆汤。

三、解颅:1、肝肾亏损;补肾地黄丸。肾虚肝亢;知柏地黄汤合三甲复脉汤

3、脾虚水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4、热毒壅滞;犀地清络饮兼营服化毒丹。

四、尿频:1、湿热下注;八正散。2、脾肾气虚;缩泉丸。

3、湿热留恋;肾阴偏伤;知柏地黄丸。

五、遗尿:1、下元虚寒;菟丝子散。2、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3、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六、紫癜:1、血热妄行;犀角地黄汤。2、气不摄血;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

3、阴虚火旺;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七、汗证:表虚不固;玉屏风散合牡蛎散。2、营卫不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3、气阴虚弱;生脉散。

八、夜啼:脾脏虚寒;乌药散。2、心经积热;导赤散。

3、暴受惊恐:朱砂安神丸或琥珀抱龙丸。

新生儿疾病

一、胎黄:1、湿热熏蒸;茵陈蒿汤。2、寒湿阻滞;茵陈理中汤。

3、瘀积发黄;血府逐瘀汤。

二、赤游丹:1、风火热毒;犀角解毒饮。2、邪毒入营;神犀丹。

3、热毒炽盛、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

三、脐风:撮风散。

四、脐部疾患:1、脐湿;龙骨散外撒、肿者金黄散外敷。2、脐疮;犀角消毒饮。

外治用防风、银花、菊花煎洗、金黄散外敷。3、脐血;(胎热内盛)葛根散。

(脾不统血);归脾汤加血余炭、侧柏叶。(气随血脱)独参汤或生脉散。龙骨散外敷局部。

4、脐突;二豆散外敷。哭闹腹痛用木香、白芍磨汁内服。

虫证:1、蛔虫证;使君子散。亦可用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

小儿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粒,连服用2--3天,晨起空腹服。或用驱虫粉

(使君子肉8份生大黄粉1份和匀,剂量为年龄加0、6克,饭前1小时服,连服3天。

蛔厥证;乌梅丸。痛剧用陈米醋20--30毫升、隔1小时服一次,可连服3--5次以使痛解。

2、蛲虫病;驱虫粉。(用法同蛔虫证)日总量不得超过12克,疗程7--10天,

外用植物油擦肛门、或百部30克浓煎至30毫升,于夜间11时保留灌肠,10--12天一疗程

3、姜片虫病:驱虫;槟榔30克打碎,清水500毫升浸泡一夜、浓煎一小时、早晨一次空腹服,连服2--3天。或槟榔10克、黑白丑各15克为细末,空腹糖水冲服,连服3--5天。

或槟榔30克(打碎)、榧子30克(打碎)、大黄5克、广木香5克水煎服。

健脾益气用异功散、便稀舌淡腹痛加熟附、炮姜、恶心加干姜、半夏。 4、钩虫病;驱虫;贯众汤,或1、苦楝根皮30克、槟榔10克、煎汤睡前服、连服3--5天或2、使君子30克、槟榔30克、雷丸10克、水泛为丸,清晨空腹服5克、连服3天。

调理脾胃用香砂六君子汤,补气益血用十全大补汤。

44.《方剂歌诀》

一:解表剂;

麻黄中汤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伤寒无汗服之宜、

方中加术治湿痺、去桂加苡亦能医。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加重桂枝治奔豚、倍用芍药腹痛松、

或加葛根医项强、或加大黄表里通。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寒温有奇功。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清轻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能彰。

银翘散主上焦疾、竹叶荆牛薄荷鼓、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医。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解表清热此为良。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风可建功。

葱鼓汤原肘后方、同煎葱鼓代麻黄、或加麻黄葛根用、伤寒无汗项背强、

或添栀翘与甘桔、薄荷竹叶效均良 。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程氏除桔羌石芷、加入丹地二母良。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鼓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鼓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效验彰。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标、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

去硝名为小承气、调胃只用硝黄草、小承气内加羌活、中风便秘三化超。

十枣汤用遂戟花、强人伏饮效堪夸、控涎丹用遂戟芥、葶苈大枣亦可加。

黄龙汤即大承气、加入参归甘桔比、生姜红枣同煎服、攻补兼施通便秘。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同、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蒿芩清胆碧玉须、苓夏陈皮枳竹茹、少阳热重寒轻证、胸痞呕恶总能除。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桔实甘草俱、此是阳邪成厥逆、清热散郁平剂扶、

柴胡疏肝加芎香、枳实易壳功效殊。

半夏泄心黄连芩、干草干姜与人参、大枣和中治虚痞、法在调阳而和阴。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芩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捷、调经八味丹栀着、

若加生地或熟地,黑逍遥散名亦高。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四:表里双解剂;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芍枣姜、往来寒热心下满、柴胡承气加减方。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五:清热剂;

白虎汤清气分热、膏知甘草梗米入、精伤口渴宜急投、气虚加参最相得、

加桂加术用不同、温疟湿温宜辩别。

清营汤是鞠通方、暑入心包营血伤、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煎服康、

去银连地与丹参、加莲用心清宫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热在营血服之安。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兰根侣、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未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效力普。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均可入、肺热喘咳此方施。

清温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灵、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

化班白虎为基础、加入犀玄除神昏。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洁古芍药去大枣、归黄香草连桂槟。

白头翁汤治热利、黄连黄柏秦皮备、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利称良剂。

青蒿鳖甲知地丹、阴分伏热此剂攀、夜热早凉无汗者、从里泄外服之安。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玉女煎中熟地黄、滋阴清胃效力强、石膏知母麦冬膝、烦热失血牙痛良。

泻心汤是仲师方、并用芩连及大黄、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然康。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六:祛暑剂;

清暑益气用洋参、竹叶知母荷梗增、麦冬甘斛连瓜翠、气阴耗伤此方能。

新加香薷豆朴先、驱暑解表功效坚、或加银翘豆易花、太阴暑温须当辩。

七:温里剂;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是扶阳。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阳虚劳损起沉疴。

四逆汤用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通草施、内有久寒姜茱入、散寒温里此方宜。

八:补益剂;

四君子汤和中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加入豆芪名六神、脾虚食少虚热宜。

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药虽相畏效相成。

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珍、男妇虚劳幼科痘、阳虚气弱力能振。

生脉麦味与参施、补气生津保肺肌、少气多汗口干渴、病危脉绝效力奇。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

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芪柴与防。

气液两虚宜清补、当推薛氏参麦汤、参麦瓜斛草连谷、肺气胃津两复方。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凡属血虚之病症、加减运用在心中。

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证象白虎烦渴甚、脉大而虚宜此煎。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复脉甘草参桂姜、麦冬生地麻仁襄、大枣阿胶加洒服、虚劳肺萎效力强、

除去参桂大枣姜、加入白芍治阴伤、温邪久羁阳明证、身热口干服之康。

四君四物八珍汤、气血两补是名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无双、

若益志陈五味子、去芎辛窜养营良、十全汤内去茯桂、加续苓砂磐石强。

薯玉丸中用八珍、桔防豆枣阿杏仁、桂姜麦蔹同柴曲、风气虚劳总可珍。

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泽丹地苓专、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般、肺肾两调金生水、麦冬加入长寿丸。

左归萸地芍苓苁、杞草齐成壮水功、若要为丸除苓草、更加龟鹿二胶从、

菟丝牛膝均採用、精血能充效无穷、虚火上炎阴失守、去除柏鹿益门冬。

大补阴丸治水亏、虚火劳热致虚赢、地黄龟板兼栀柏、猪脊髓共蜜和为。

虎潜足痿是神方、虎骨陈皮共锁阳、龟板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制丸尝。

河车大造天地冬、黄柏人参牛膝从、龟板麦冬川杜仲、阴虚劳伤此方宗。

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与茯苓、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归身共养神。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燥服之康、精神恍忽悲欲哭、和肝解郁效验彰。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木通襄、当归川楝水煎服、肝肾阴虚是妙方。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二甘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睡乡。

阴虚火动用拯阴、虚寒骨蒸咳嗽侵、食少痰多烦少气、生脉归芍地板贞。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呈、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咳嗽宁。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冬二地杞丝苁、青霜草决犀羚药、参味连芩蒺草风。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及桂附、引火归元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若加鹿茸五味子、十补丸子肾阳扶。

右归桂附兼山药、杞子地黄甘草炙、杜仲山萸煎汤饮、益火之源不可缺。

张氏巧思升陷汤、黄芪为君知母旁、升柴桔梗为舟揖、气难接续试此方。

九:安神剂;

东垣朱砂安神丸、地黄归连配合全、烦乱懊憹神不静、怔忡失寐奏凯旋。

十:开窍剂;

万氏牛黄丸最精、芩连栀子郁砂并、金箔雄犀珠冰麝、安宫开窍效最灵。

苏合香丸麝香息、木丁熏陆荜檀香、犀冰白术沉呵附、应用朱砂中恶尝。

十一:固涩剂;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黄根最宜、自汗阳虚兼盗汗、此方服后显神奇。

真人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和、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除油五味需、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除。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菖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却。

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

完带二术参芍草、陈准芥穗柴前妙。

愈带丸中熟地黄、归芍芎柏椿良姜、妇人冲任带失司、经浊淋漓宜此方。

十二:理气剂;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

半夏厚朴气滞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涎凝聚尽能祛。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姜草依、下虚上盛痰嗽喘、或入沉香贵合机。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杏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旋复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增、噫气不除心下痞、虚中实证此方灵。

天台乌药木茴查、青栋槟榔巴豆姜、三层茴香亦相当、寒疝腹痛是验方。

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瓜蒌薤白治胸痹、配以白酒最相宜、加夏加朴枳桂枝、治法稍殊名亦异。

十三:理血剂;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芝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芝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同、桃仁红花大黄草、损伤瘀血酒煎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强。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二蓟栀黄各炒黑、用此止血热势微。

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荆枳壳充、为未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

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偏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小蓟饮子藕蒲黄 、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

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草同煎、妇人良方单胶艾、胎动能安腹痛痊。

十四:治风剂;

大秦艽用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疏散风邪可通尝。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功上、偏正头痛悉平康。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牡蛎赭茵供、麦龟膝草龙川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大定风珠复脉商、再加三甲味鸡黄、脉虚气疭时欲脱、邪少虚多是妙方。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十五:润燥剂;

杏苏散内夏陈前、甘桔枳苓姜枣煎、轻宣温润治凉燥、服后微汗病自痊。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鼓与梨皮、翘荷甘桔焦栀豆、清宣凉润燥能医。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肺润燥效堪夸。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甘桔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郑氏养阴清肺汤、玄参甘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是妙方。

麦门冬汤半夏参、枣甘粳米共合成、咽喉不利因虚火、养胃除烦逆气平。

若于方中除粳米、山药丹芍桃仁增。

沙参麦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津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

十六:祛湿剂;

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祛满驱瘴疬、调胃化湿此方速。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祛。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连朴饮内用豆鼓、菖朴半夏炒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茵陈蒿汤治黄疸、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二方同属治阳黄。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效立见。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行水饮逐。

防已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此疗风水与诸湿、汗出恶风身重尝。

苓桂术甘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胸满能愈眩晕弃。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桂枝化气兼解表、悸眩眶惕保安康。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曲能伸。

羌活胜湿羌独芎、蔓甘蒿本与防风、湿邪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奇功。

十七:祛痰剂;

二陈汤用夏和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和中利气兼祛湿、一切痰饮此为珍、

若加竹茹与枳实、方名温胆可宁神、导痰汤内加星枳、顽痰胶固力能训。

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脉浮滑兮按之痛、不按自痛大陷求。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白部前、陈皮甘草共为未、姜汤服下约三钱。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尝、大便素实加白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痰饮头痛兼眩晕、热盛阴亏切莫尝。

十八:消导化食剂: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炊饼为丸白汤下、方中亦可用麦芽。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随、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食疟用咸宜。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建奇勋。

胆道排石郁金香、茵陈枳壳及大黄、金钱草同木香配、或制丸剂缓缓尝。

十九:驱虫剂: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柏黄连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二十:涌吐剂:

稀涎皂角白矾斑、直中痰潮此斩关、中风暴仆口不语、闭证能开气自还。

瓜蒂散中赤小豆、香鼓和调酸苦凑、宿食痰涎填上脘、逐邪涌吐功能凑。

参芦饮是丹溪方、竹沥新加效更良、气虚体弱痰壅盛、服后得吐自然康。

二十一:痈疡剂: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皂刺酒煎加、

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差。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勿看轻。

透脓散治毒成脓、服此能成速溃功、川芎归芪甲片皂、加芷蒡银效力雄。

阳和汤法解寒凝、外证虚寒色属阴、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苇茎汤方出千斤、桃仁薏苡冬瓜仁、瘀热肺脏成痈毒、甘寒清热上焦宁。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康。

四妙勇安治脱疽、银玄归草合用宜。

妇科方剂:

清经熟地地骨皮、丹芍蒿柏与茯苓。两地汤中用熟地、玄麦胶芍地骨皮。

顺经归地与茯苓、芍药荆芥牡丹皮。寿胎续寄菟丝胶、胎动不安肾虚妙 。

胎元参归芍草炙、杜仲熟地术陈襄。圣愈四物益参芪、跌仆劳损服后愈。

清热调血用桃红、四物黄连与莪术、益以丹皮延胡索、调血清热入香附。

启宫芎夏陈茯苓、苍术香附神曲随。归肾六味去丹泽、菟丝归杞杜仲连。

毓麟八珍鹿霜胶、菟丝杜仲合用妙。宫外一号桃芍丹、二号三梭莪术加。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丸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畏歌: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佗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梭、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妊娠服药禁忌歌: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

三梭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与庶虫。

45.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嗜睡症】

多寐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的病证。亦即一般所谓嗜睡。嗜睡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卫气……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即指出了多卧嗜睡的病机所在。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浊,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虚衰,不能生土而健运。” 可见嗜睡病位在于心脾,在临床上又与肾阳虚衰有关。多数在青少年起病,开始轻微,日渐加重而引起注意。及时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疗效,恢复健康。对嗜睡的辨证分型,主要以本虚、标实来区分。本虚主要是心、脾、肾之阳气不足,标实则为痰、湿、瘀血闭阻脉络,故心神蒙蔽,多寐嗜睡。

1 、证候特征

多寐证以不分昼夜,时时入睡,呼之即醒,醒后复睡为主要特征。嗜睡初期症状不显,昏沉体倦,精神不振。渐次出现忽然入睡,或在行走、饮食、谈话中,顷刻入睡,呼之不应,惊叫难醒。发病之初,入睡时有幻觉,醒后对梦中事,能清楚道来。以后逐渐加重,突发昏沉,四肢无力,动弹不得,不能说话,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迅即卒倒无知,数十分钟,或移时复原。大多数患者卒倒而有所知觉,但不能用言语表述,不能睁眼,多惊恐不安。脉沉弦,或沉细,或细弱。舌质红绛,苔白。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不得不以此为主诉求医诊治。

2、 辨证要点

多寐证的辨证要区分虚实。多寐的主要病机为阳气衰微,导致阳气衰微的则有阳气不足和阳气痹阻。阳气不足为虚证,阳气痹阻则多为实证,需详加辨证。虚则主要为心脾不足,脾肾阳虚,阴寒内盛,阳不出阴,心窍失荣;实则主要为湿浊、痰阻、痰湿内阻,瘀血停滞以致阴寒邪气内阻,阳气不宣,蒙塞心窍。多寐病程较久,症状较为复杂,且往往是虚中夹实,实中有虚。故在临床辨证中,应当根据病史、体质、神情、症状表现、舌脉征象等,判定病之标本,以利于治疗有的放矢。

3 、辩证论治

 1.寒湿内阻证

多发雨湿之季,突发入睡,头昏头重,丰肥之人,食欲不振,面色白浮,精神不振。肢体困重,脘腹痞胀,胸闷纳少,疲乏嗜睡,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或濡缓。此为湿阻中焦所引起。湿邪内盛,脾为湿困,不能运化水湿,清阳不升,神明失濡,症见突然入睡,头昏头重,精神不振。湿阻中焦,胃不能消谷,则食欲不振。湿邪阻滞经络,则身重。湿渗肌肤,则形体虚胖,面色白浮。治则燥湿健脾,除湿化浊,升清阳。方药以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味。苍术,厚朴,陈皮,茯苓,藿香,薏苡仁,法半夏,山楂叶,甘草。湿邪久蕴化热,见口苦而粘,苔腻者,加黄芩,山栀,通草,薏苡仁。腹痛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枳壳。小便赤涩者,加泽泻,滑石。备选方藿香正气散。具有顺气化浊祛湿之功效,适用于痰湿内阻,脾阳不足而致的嗜睡。

2 .阴盛阳虚证

精神萎靡,嗜睡多卧,饭后尤甚。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便溏。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缓或沉迟。脾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阴盛,心神失养,故嗜睡多梦。治法为温中散寒。方剂选择附子理中丸(《局方》)加减。药物淡附子、干姜、白术、党参、茯苓、石菖蒲、郁金、生甘草。附子理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方中附子、干姜温中祛寒,恢复脾阳为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脾和胃,诸药合用,具有温阳散寒,补气健脾之功。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附子、肉桂而成。方中肉桂、附子温补肾中元阳;六味地黄丸平补肾阴,以“阴中求阳”,上荣神窍,多寐可愈。若阳虚兼气血也亏者,加生黄芪、当归以补气血;兼纳呆腹胀,便溏者,加云苓、白蔻、陈皮;兼小便清长者,加金樱子、覆盆子、五味子;四肢不温者,加桂枝。若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可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补肾益气。若见心气不足,中气虚陷者,可用人参益气汤(《杂病源流犀烛》)益心气、健脾气,药用黄芪、党参、肉桂、升麻、防风、地黄、川芎、五味子、甘草等。

3.心脾两虚证

精神萎靡,嗜睡多卧,嗜睡难醒,健忘易惊,心悸气短,饭后尤甚。肢体困重,四肢无力,自汗或动则汗出,少气懒言,脘痞腹胀,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虚细而沉。治以养心健脾,养心醒神。方剂以六君子与养心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当归、法半夏、陈皮、黄芪、酸枣仁、柏子仁、川芎、远志、五味子、石菖蒲、甘草。恶风,怕冷,肢厥者,加附子(先煎)、桂枝、防风;多梦者,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备选七味白术散。具有健脾化湿,益气生津之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兼痰浊蒙蔽清窍而致的嗜睡。

4 .湿困脾胃证

倦怠身重,头重如裹,嗜睡多卧,纳呆呕恶,胸闷脘痞,头晕目眩,小便少,口中粘腻。舌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濡。内湿素盛,中阳受困,清浊相干,气机失司。治法以燥湿健脾。方剂可选用胃苓汤(《局方》)加减。苍白术各,厚朴,茯苓,陈皮,猪苓,泽泻,桂枝,石菖蒲,麻黄。其中苍术、厚朴燥湿,茯苓、白术、猪苓、泽泻利湿,陈皮和胃,菖蒲、麻黄醒神通窍。纳呆气滞者加枳壳、砂仁理气。若无小便少者,用平胃散(《局方》)合二陈汤(同上)加减。亦可用藿朴夏苓汤(《医原》)芳化渗湿,药用杏仁、苡仁、蔻仁、藿香、厚朴、半夏、茯苓等,其化湿作用佳。湿邪久蕴,每易化热,证见口粘而苔,溲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者,治当清热化湿,加黄芩、栀子、黄连各;寒湿较盛者,宜配温阳运脾之干姜、草果各;饱食后即昏冒欲寐者,乃脾虚湿盛,不胜食气,治宜健脾益气,可加四君子汤,以增功效。

5 .瘀血内阻证

头部沉重或有刺痛,神倦嗜睡,嗜睡多卧,面色灰黯,肌肤甲错、肌肤不泽,但欲嗽水不欲咽,病情较久,此为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引起。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以活血通络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白芷、丹参、生姜、葱白、大枣。兼有气滞者,选加青皮、陈皮、枳壳、香附;兼有阴虚者,可选加生地黄、牡丹皮、麦冬;兼有气虚者,可选加黄芪、党参;阳虚盛者,选加肉桂,熟附子;兼有痰浊者,选加法半夏、广陈皮、白芥子;兼有热象者,可加黄芩、山栀各。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生地、当归活血化瘀,柴胡、枳壳、赤芍、甘草理气疏肝。牛膝、桔梗一升一降,通利气机;石菖蒲,郁金,通窍醒神。气滞甚者加青皮、陈皮理气,瘀血甚者加乳香、没药化瘀。若兼见阳虚者,上方合附子理中汤(《局方》)温阳化瘀。若痰瘀互阻者,上方合温胆汤(《千金要方》)化痰活血同用。

6 .痰浊内阻证

体肥胖,倦怠多卧,嗜睡时作,鼾声如雷,口多痰涎,肢重眩晕,胸闷呕恶。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脉滑。脾运不健,痰湿内生,阴浊久居,清阳不升,心神受蒙。治法以健脾化痰,和中醒神。方药以导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化裁,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星、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老葱(切碎),红枣(擘),麝香(冲服或微煮)。导痰汤是由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组成。二陈汤在临床应用颇广,有治痰总剂之称,方中用半夏、陈皮为主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以茯苓健脾利湿,使脾健则湿自化,湿去则痰自消;加南胆星、枳实意在增强主药之理气化痰之功;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使湿祛痰消,气机通畅,升清降浊,醒神开窍,则诸症亦随之而解。通窍活血汤方中以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麝香、葱白通阳开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以奏活血开窍之功。变通法可用涤痰汤(《济生方》)加减或温胆汤(《千金要方》),均涤痰醒神之剂。若精神昏愦,昼夜耽眠,口苦,舌苔黄滑,脉弦滑数,痰热所致者用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化痰,青蒿苦寒芬芳,能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泄胆经郁火,均为主药;竹茹清热止呕,开郁除烦;陈皮、半夏、枳壳能和胃降逆,化湿除痰,均为辅药;赤茯苓、碧玉散(即滑石、甘草、青黛)清热利湿,导胆热下行,为佐使;石菖蒲化痰,开窍醒神。合而用之,使少阳郁热得清,气机畅通,升清降浊,醒神开窍,则多寐自除。胆热扰神,多梦易惊者,加琥珀粉,分次冲服;痰热内阻,粘痰难出者,加胆南星、天竺黄;耳鸣头晕,口苦心烦,尿赤便秘者,加龙胆草,山栀子,生大黄,柴胡。

7 .气血不足

嗜睡时作,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脉虚细。治法以益气养血,方剂以人参养荣汤(《局方》)加减。上二方均为气血双补之剂。人参养荣汤偏于补气养血;归脾汤偏于健脾养心。气血化源充足,心神得养,困倦嗜睡渐愈。心血不足者,加阿胶(烊化);兼气滞不畅者,加枳壳;脘闷纳呆者加砂仁、生山楂、鸡内金。

8.肾精亏虚:

经期倦怠善眠,耳鸣耳聋,神情呆滞。平日精力不支,腰膝酸软。月经后期,经量少。舌质淡,脉沉细。

治宜益肾填精。

首选方药:河车大造丸,伴有形寒肢冷,夜尿频而清长者多为肾阳不足,可加淫羊藿12克,炮附子6克,或改右归丸以阴阳双补。

嗜睡以白天发作、难以控制的入睡,唤之能醒,醒后又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以精神疲倦、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又想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又称嗜睡、多卧、嗜卧。多系阳虚阴盛、气血虚损、湿邪困脾所致。《内经》认为睡眠现象和阴阳二气有关,清醒是阳气盛的表现,入睡是阴气盛的结果,多寐的病机是阳虚阴盛。金代李东垣观察到多寐常见于脾胃虚弱的患者。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多寐属心脾两虚。清代何梦瑶《医碥》则认为多寐可由热邪引起。西医的发作性睡病、神经官能症与多寐症状类似者,可参考中医对多寐的辨治。

多寐的病因有阳气虚衰、脾胃气虚、湿邪困阻、瘀血阻窍、痰热内蕴的不同。阳气虚衰多见于禀赋不足,老年或久病的患者,脾胃气虚多由思虑劳倦所致。此外,久居湿地,感受外湿,或过食生冷瓜果,损伤脾胃,导致内湿;或久病血行不利,或外伤导致络脉瘀滞,均可引起多寐。在诸多病因中,以阳虚与湿困最为多见。阳虚则阴盛,故懈怠嗜卧;湿困则清阳不升,疲困多寐。

多寐的辨治,关键在于区分虚、实、寒、热,辨别其受病的脏腑。常见证型有:①阳气虚衰。证见精神疲惫,终日嗜睡,懒于言语,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治宜益气温阳,常用附子理中汤。若兼见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甚或健忘,属髓海不足,治宜益肾填精,偏肾阳虚者用右归丸,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②脾气不足。证见精神倦怠,嗜睡,食少,面色萎黄,四肢无力,舌苔薄白,脉虚弱。治宜益气升清,常用人参益气汤。③湿邪困脾。证见头重如裹,昏昏嗜睡,肢体沉重,胸闷泛恶,纳谷减少,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濡。治宜燥湿健脾,常用太乙神术散。④痰热内蕴。证见精神萎顿,形体肥胖,昼夜嗜睡,胸闷痰多,舌苔厚腻,脉滑。治宜化痰醒神,常用温胆汤。⑤瘀血阻窍。证见头昏头痛,神倦嗜睡,病程较久,或头部有外伤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通络,常用通窍活血汤。⑥胆经郁热。证见多寐,口苦,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少,脉弦数。用清热醒神法,可用生酸枣仁30克,研末,清茶调服。若证见虚实错杂,则当权衡其主证与兼证,确定治疗措施。如气虚夹痰,益气为主,兼以化痰;阳虚夹瘀,温阳为主,兼以化瘀;年高髓海不足,兼痰瘀阻窍,益肾填精为主,参入化瘀通络之品。

多寐实证易治,虚证见效较慢。

4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

汤主之。方四。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八。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九。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干姜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三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朮 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两沸,顿服。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方三十六。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三十七。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三十九。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四十。

47.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

【针炙摘要】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手少阳三焦经23穴、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

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

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0、5 寸,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八会穴: 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四海; 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后溪督脉锐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共阴陵。

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出。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连。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言。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中医临床辨证处方口诀】

中医病症莫要慌,四十病证记端详。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为主方。

感冒寒热湿三种,荆芥银翘香薷汤。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热菊燥杏桑。

痰湿二陈热清金,肝火泻蛤阴麦汤。

唯有哮症分五般,寒射热定肺玉屏。

脾虚当用六君子,肾虚金匮肾气汤。

喘症五种更好记,麻黄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用双皮,肺虚生麦肾桂黄。

肺胀五般莫漏记,气虚平喘真虚阳。

痰浊壅肺苏养亲,痰热婢夏痰涤汤。

肺痨阴亏用月华,火旺秦鳖固金汤。

阴耗保真白术散,阴阳两虚大补天。

胸痹此处分七种,寒凝心脉当四汤。

气滞柴胡疏肝散,痰浊栝薤瘀逐汤。

心气保元合甘麦,心阳参附阴天王。

心悸此处俱七种,安神定志归脾汤。

火旺连阿桂甘龙,水饮凌心苓桂术。

心血瘀阻请桃红,痰火黄连温胆汤。

胃痛七般不好记,寒邪客胃用姜糖。

停食保和肝柴疏,郁热化肝此病除。

瘀血失笑调营饮,阴亏一贯虚建黄。

六种泄泻拉肚子,湿热芹连寒藿香。

保和痛泻何时用,参苓白术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种,毒用白头热芍汤。

寒用胃苓阴驻车,休用连理虚桃汤。

良附大承治腹痛,气滞柴胡小建中。

饮食极滞用保和,中用枳实导滞汤。

胁痛只可分四种,肝用柴疏瘀复元。

肝胆湿热用龙胆,肝阴不足一贯煎。

黄疸更须四般记,热重茵陈犀急黄。

阴黄茵陈术附用,湿重于热茵五方。

六种鼓胀有何难,气滞柴疏实脾寒。

中满分消治湿热,调营六味责之肝。

脾肾阳虚附理中,济生肾气合此方。

积聚五中逍遥肝,食滞六磨气柴疏。

瘀血六君加隔下,正虚八珍合化积。

水肿六般越水泛,水湿五苓毒麻连。

脾虚食脾肾济生,浸渍五皮热疏凿。

六种淋証何人患,石石热八劳无比,

气用沉补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汤。

三种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瘿病四种更须治,痰结玉壺气海舒。

心肝阴虚天补愈,肝旺栀子清肝汤。

眩晕六般天亢阳,痰浊半白火龙汤。

阻窍活血虚归脾,脾肾阴虚左归丸。

八种头痛有何难,风热芎芷寒川芎。

肝阳天麻湿羌活,肾虚补气虚八珍。

痰浊头痛半白天,瘀血通窍活血汤。

唯有中风不需记,一曰虚中二曰肝。

虚用秦艽上扰镇,阳闭凉开阴苏合。

脱用参附半还五,镇肝熄风模糊涂。

语言不利却分三,风痰阻络解语丹。

肾虚精亏地黄饮,口否眼邪牵正散。

痹症不惟风寒湿,防风乌头薏苡仁。

风湿热痹桂白虎,痰瘀桃仁亏独寄。

不寐肝郁用归脾,痰热温胆气虚安。

四种鼻衄要记熟,桑菊玉女此中求。

肝火上炎尤龙胆,气血亏虚归脾留。

齿衄虚用清肝饮,胃火炽盛清胃散。

咳血燥伤用桑杏,肝犯肺泻合黛蛤。

阴虚百合固金治,吐血泻龙归脾完。

便血地榆黄土汤,尿血蓟知无归方。

紫斑犀茜归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汤。

其中虚证滋归麦,呕吐六种分虚实。

藿保半夏理中麦。便秘麻磨济芪汤。

四种腰痛不稀奇,湿热四妙身痛热。

寒湿甘姜苓术用,肾虚却要左右归。

虚劳十四莫慌张,各有各的代表方。

稍有留意应详尽,何须此处添荒唐。

机磷中毒概四种,犯脑涤痰热银黄。

杞菊参苓无大用,若无解毒病乖张。

肠痈三期看痈脓,大黄薏苡大陷胸。

颈椎寒用桂附汤,舒筋温胆归脾天。

痄腮柴普清龙用,急惊银黄琥珀丸。

小儿泄泻不赘述,疳証六种记端详。

资消八石泻防风,绝经左右二仙汤。

崩漏三虚二为实,左归大补用固冲。

血热清热固经治,血瘀逐瘀止崩汤。

中医临証也不难,难在辨证用药间。

48.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

【中医妇科辨证处方口诀】

女科治疗大如男,所异带乳经孕产。

月经先两补清丹,经后温艾乌补元。

先后无定固逍散,过多保失举元煎。

过少滋归桃导痰,经延桃失两二丸。

经间出血瘀逐止,湿清阴虚两二丸。

痛经可分五六般,温经少腹治胞寒。

膈下逐瘀注清热,气血圣愈肾调肝。

闭经五种分二三,气血人养肝归丸。

阴虚血燥用一阴,血府逐瘀佛导痰。

六种崩漏清保煎,左右归固四失散。

经行泄泻参四健,经行吐衄顺清肝。

绝经前后左右理,带下五止知内完。

产后血晕参夺命,腹痛肠宁生化堪。

恶露不绝生保补,产后身痛独寄寒。

血虚黄芪桂五用,肾虚养荣壮骨煎。

产后发热荆外感,解读生化虚八珍。

恶阻香砂治胃虚,不和苏胡痰小半。

胎漏血热加味阿,气虚固益肾寿丸。

不安肾虚寿胎可,血虚苎根气举元。

血热保阴伤加圣,徵瘕桂枝茯苓丸。

滑胎补固或泰盘,子肿白真四天仙。

子淋阴虚知柏地,火导湿热加五散。

难产催生难产方,徵瘕开二桂香丸。

阴虚知龙虫萆薢,不孕少毓玉启丸。

劝君用心牢牢记,女科九十七病完。

49.男,35岁。麦粒肿反复发作1年余,经常服用“牛黄解毒丸”等中成药。近因过度劳累再发,初诊见上下眼睑多个麦粒肿,红肿隆起,眼睑触痛明显,小硬结形成。感畏寒,鼻塞不舒,口苦,目眩,咽干,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浮弦。

 病属外感风寒,邪在太阳少阳,治宜驱风散寒,透达和解。予桂枝、柴胡、淡竹叶、红枣、黄芩各10g,炒白芍、葛根、青葙子各12g,炙麻黄、荆芥、菊花、干姜、制大黄各6g。服7剂后症状全消。时隔一年后症状又发,复以原方取效。

 按:麦粒肿是眼睑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俗称“偷针眼”。通常认为本病与过食辛辣厚腻之品,以致脾胃积热有关。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平时过度劳累,反复食用清热解毒之剂,导致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致正不胜邪而反复发作。口苦、目眩、咽干为邪在少阳表现,畏寒鼻塞为太阳表证未罢。实属太少同病,故唯宜柴胡桂枝汤解表和里,太少同治。脉弦口苦,脾虚肝旺,故佐青葙子、菊花祛风清肝明目。鉴于本病总体与脾胃积热有关,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稍加大黄泻下攻积。唯辨证得当,宿疾可消。

50. 女,24岁,初诊。诉咽部不适,微干,讲话多后声音嘶哑,病程7个月,在当地经多次治疗效果均不明显。刻下:咽部不适、微干不痛,纳可,二便调,月经正常。检查:咽部慢性充血,淋巴滤泡增生,两咽侧索增生;间接喉镜下声带无明显充血征,运动与闭合均可。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缓。

 附片10g 白术12g 白芍药15g 茯苓15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5剂而愈。

51.说肠鸣腹泻,发热、烘热、汗出,是风作怪:

风邪,它克的是脾胃。因为风为木,它一进到体内往往就直奔主题,它克的首先是脾胃,所以,肠鸣腹泻,大便一天好几次,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用风药。因为有烘热汗出,可用柴胡来提病人的热,用羌、独、防,来祛病人的风。

52. 柴芍龙牡加减歌

陈源生(重庆中医研究所已故老中医)

眩晕夹痰呕吐重,生姜茹夏赭石煎。恶梦纷扰易惊醒,不寐夜交与合欢。癫痫癫狂生铁落,热痰赭石胆黄安。遗尿桑螵金樱重,精随梦泄加柏莲。更言调经须归附,带下之症茜乌填。循环系统诸疾患,心之绞痛灵芝丹。高血压加钩藤菊,若兼风湿桑豨兼。脑震荡之后遗症,胡桃天麻葵花盘。明辨阴阳孰偏胜,酸枣柏仁宜相参。再言肝炎肝肿大,相伍鳖甲能软坚。肝区刺痛瘀阻滞,泽附丹参佐相安。阴虚女贞首乌杞,沙藜桑椹理一般。巅顶冷痛藁蔓京,热痛白薇菊花先。耳鸣重听加何药?菖蒲响铃草同煎。起卧不安言默默,百合知地服之安。妇女更年时烦热,白薇泽兰来加添。若问儿科有何验?配伍蝉蛻夜啼安。

 陈源生是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一家三代业医,扎根于民间,疗效卓著,堪称医林高手。陈氏精于方药,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陈老所创的柴芍龙牡汤:柴胡12g、白芍24g、龙骨24g、牡蛎24g、玉竹15g、茯苓12g、甘草6g。

 柴芍龙牡汤是陈氏根据张仲景《伤寒论》柴胡加龙骨蛎汤化裁而成。原方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龙骨、牡蛎、茯苓、铅丹、大黄、桂枝、生姜、大枣十二味药组成,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坏证而设。其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是阴阳错杂之证,所以遣方也用攻补错杂之药。仲景列出的“胸满烦惊”等系列症状,包括了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部分疾病以及某些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

 日本汉方学者大冢敬节提出:“此方用于神经衰弱症、癔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阳痿、癫痫、动脉硬化、脑溢血、小儿夜啼……”根据陈老的临床观察,许多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疾病,按中医辨证属寒热错杂的病情比较少见,一般均以虚证为主,本虚标实者甚多。如果硬套古方,攻补错杂之药未必中病,贻误病机者并不鲜见。陈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围绕“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在临床上逐步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加减化裁,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拟定出以柴胡、白芍等七味药组成的柴芍龙牡汤方。

 柴芍龙牡汤的配伍,取柴胡性味轻清,舒畅气机而除胸中烦满,又清宣郁结,疏散气滞,使肝气条达而气机枢转。资以白芍之敛,并倍量于柴胡,养血之药,力能柔肝,对损于肝阴,肝气恣横,风阳上扰者,白芍最为佳品。龙骨、牡蛎能镇肝之惊,敛肝之阴,潜熄风阳,且固肾之精,敛相火以安神。更兼茯苓去胸中邪气,除烦满而定惊。玉竹味甘多汁,以缓肝见长,与白芍同用获柔润息风之效。使以甘草与白芍苦甘化阴,且与茯苓甘淡和中,也使诸药调和,各尽其长。

 此方有升有降,从肝着眼而及心肾,具有柔润息风、舒郁平肝、养阴固肾、镇惊安神的功能,诸凡气郁血虚、肝阴不足、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心神不宁、心肾不交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心悸、怔忡、耳鸣、耳聋、不寐、多梦、自汗、盗汗、遗精、遗尿、小儿夜啼、妇科崩漏带下以及癫痫、癫狂等病,或现代医学所称之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慢性肝炎、肝肿大、内耳眩晕症、脑震荡后遗症等,只要具备“胸满烦惊”这一主症,均可以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运用,可获良效。

53. 梁XX 男 27岁

 2012年2月12日,一诊:近半年来行房时先是早泄,继则阴茎萎软不举,经治无效来诊。心境沉郁,面色略显灰黑,尤以眼周为甚,时时嗳气,嗳气后自感舒适,小腹发凉,小腹及两侧常常气聚作胀,按之则痛,口不干苦,小便黄,大便溏烂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弦细缓,双尺无力。

 熟地15 仙灵脾12 桑枝15 旋复花6

 苍术10 丁香花3 柴胡6 石菖蒲6

 干姜6 法半夏10 陈皮6

 五剂。

 2012年2月17日,二诊:阴茎萎软不举,嗳气,小腹发凉感觉减轻,小腹及两侧胀痛较少,且按之不痛,大便稍好转,舌脉同上。

 熟地12 淫羊藿15 荔枝核10 旋复花6

 苍术10 丁香花3 柴胡3 石菖蒲6

 干姜3 肉桂3

 六剂,药后可外用热水袋温熨下腹。

 2012年2月23日,三诊:药后腹中寒凉之气大散,已不胀痛,但时仍嗳气,阴茎已能勃起,但不能持久,大便已成形。

 熟地12 淫羊藿15 荔枝核10 旋复花6

 苍术10 丁香花3 柴胡3 桑枝15

 干姜3 肉桂6 陈皮6

 六剂,药后可外用热水袋温熨下腹。

 2012年2月29日,四诊:

 熟地15 仙灵脾15 白术10 干姜3

 桑枝15 肉桂3 益智仁10 艾叶6

 乌药6 当归6 右归丸12(分吞)

 七剂。

 2012年3月8日,五诊:腹不胀痛,时仍嗳气,性生活尚不能持久,两便正常,

 熟地15 仙灵脾15 白术10 干姜3

 桑枝15 肉桂3 益智仁10 艾叶6

 乌药6 荔枝核10 右归丸12(分吞)

 旋复花6

 七剂。

 食疗方: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羊肉150 当归15 生姜15 仙灵脾25 熬汤。

54. 莫XX 女 44歲

 2011年12月10日,一診:超聲波檢查示:雙側乳腺增生,右側乳腺低回聲團:纖維腺瘤?雙側乳腺低回聲結節:增生結節?體瘦畏寒,易疲勞,雙側乳腺時有脹痛,口干不苦,納可,面色淡黃少華,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緩。子宮因子宮肌瘤已切除。

 香附10 絲瓜絡10 郁金6 當歸10

 赤芍10 海藻12 甘草6 桔核10

 桑枝15 鹿角10 乳腺散結散6

 六劑。

55.黄XX 女 40岁

 2011年11月27日,一诊:CT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酸略痛,屈伸不利,腿膝无不适,大便干结难解,口干舌红苔薄,脉弦缓。

 荆芥5 独活3 寄生15 桂枝3

 白芍10 知母5 桑枝20 丝瓜络10

 忍冬藤10 怀牛膝10 酒大黄5 鸡血藤15

 六剂。

56.李XX 男 51岁

 2011年11月26日,一诊:冠心病、心绞痛。

 瓜蒌15 薤白9 桂枝9 黄芪12

 桑枝15 丹参9 鸡血藤15 旋复花9

 茜草9 火麻仁15

 六剂。

57. 陈XX 男 40岁

 2011年11月13日,一诊:糖尿病,高脂血症。

 桑叶10 桑寄生15 桑枝15 生地10

 苍术6 川连2 柴胡6 酒大黄3

 枇杷叶10

 十剂。

 2011年11月24日,二诊:上药去桑枝,加玉米须15。十剂。

 2011年12月3日,三诊:

 桑叶10 寄生15 龙胆草3 牡蛎15

 柴胡6 白芍10 旱莲草10 玉米须15

 蚕砂10 白蒺藜10

 十剂。

 2011年12月12日,四诊:空腹血糖 5.82mmol/l,尿酸 410umol/l,甘油三酯 2.36mmol/l。

 桑叶10 寄生15 牡蛎20 天花粉10

 龙胆草3 柴胡6 茵陈10 玉米须15

 十剂。

58. 卢XX 女 31岁

失眠三载。生育之后,睡眠渐差,夜睡易醒,醒后难再入睡,多梦,烦躁,两侧太阳穴发胀略痛,口干不苦,舌质红,苔中白,边尖苔薄,脉弦细。心肝血少,肝阳偏亢,肝气偏急。

 桑叶10 钩藤10 白芍10 夜交藤15

 生地10 旱莲草10 柏子仁6 牡蛎15

 柴胡3 川楝子6 白蒺藜10

 三剂。

 2011年11月29日,二诊:睡眠见安,醒后亦易入睡,梦见少,烦躁减,头胀痛减,口仍干,舌质红,苔中黄白,边尖苔薄,脉左沉无力,右弦缓。

 生地10 旱莲草10 白芍10 牡蛎15

 柴胡3 川楝子6 白蒺藜10 钩藤10

 淡竹6 竹茹6 陈皮6 夜交藤15

 三剂。

59. 郑xx 女 57岁

 2011年11月24日,一诊:不知何时左耳后起一肿块,不红不热不痛,如小指头大小,质地稍硬,口苦,泛酸,夜寐欠安,一夜仅睡4-5h,有高血压病史,舌质红,苔稍白,脉弦滑。

 牡蛎20 夏枯草12 玄参10 柴胡3

 白芥子6 丝瓜络10 川连1.5 吴茱萸1

 象贝母10

 三剂。

 2011年11月28日,二诊:肿块稍变小,口干苦,胃不泛酸,夜寐稍好,舌质红,苔薄,脉弦缓。

 牡蛎24 夏枯草15 玄参12 柴胡3

 白芥子6 丝瓜络10 象贝母10 三棱6

 莪术6

 三剂。

60.内寒外热要清火? 错!!!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如何去除体内寒气? 去寒当用热!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回巢是身体自然的现象,去寒当用热,

四逆汤去肾寒,

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

小青龙汤去肺寒,

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

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

 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什么呢,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配合,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

逃到脾用附子理中,

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

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

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

但 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 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 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看寒邪出逃路线 如何将体内的寒气真正“逼”出来?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 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 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 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 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其九, 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 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 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

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身体健康 正确去“寒” 很重要!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 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 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61. 服药时间与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中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应用附子的中药,一般亦以饭后服用为好。

 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在睡前给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限。

泻下药宜空腹服,补阳药宜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服。另外还可以根据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病变服药。如治上焦药(横膈以上)宜饭后服,治下焦药(肚脐以下)宜饭前服,治中焦药(脾胃)宜在两顿饭中间服。

另外,根据医生的要求,可能还要求病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服药。比如,可能要求在上午九点半服健脾中药,下午七点半服补肾中药等。

 服药次数

中药服法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药物疗效,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服药合理可使体内保持均衡、持续稳定的血药深度,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正确的服法是:一剂中药,头煎、二煎两次煎液混合后,再根据病情分次服用,一天通常服两次或者三次。病缓可服两次;而病重病急的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小儿服药以小口频服为好。小儿服药后病情若有变化,即应马上停止服药,先咨询医生。

按中药的功能来说,一般解表药一天可服三次,滋补药一天可服两次,就是早晚各服一次。

另外,医生可能会按时辰要求病人服药,次数则不在以上所限。

服药多少

一般要求病人每次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

 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对胃的刺激小,不致药入即吐;频服,才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服药冷热

临床用药时,服药的冷热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需温覆取汗。

至于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急症亡阳时如服回阳药,常出现格拒,即药入即吐,此时可以冷服。

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特别规定外,一般都宜用温开水送服。

 第二节·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

(1)凡病服中药,皆需注意煎药以及服药的方法,否则药难中病。应该仔细向医生了解各种不同中药的特殊煎服注意事项,以期达到理想的药效。

(2)煎煮前应将中药预先浸泡半小时左右。泡药要用凉水,热水不行,矿泉水、纯净水也可。泡药在室温下即可。将中药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至5厘米为度。中药一般可煎两次,第二次煎时加水超过药渣表面1至2厘米即可。煎药之前,水应一次加足,不要频繁加水。一天服两次就煎出300毫升左右,即半矿泉水瓶,一天服三次就煎出大半矿泉水瓶即可。常规煎药时间在半小时至四十分钟左右。如果煎出的药液太多,可弃去药渣后小火浓缩至合适的量。煎糊的中药有毒,千万不能喝。煎好的中药液一般在冰箱中可保存一个周左右。代煎封袋的中药夏天可保存两天左右,冬天可保存五天左右。 (3)处方中如果有超过30克的制附片,或者制川乌、制草乌等中药,都要注意用开水先煎这些药物半小时,然后加其它药物,再煎一个半小时。合计要煎够至少两个小时。加水要加开水,不可加冷水。复煎时加开水煎半小时左右即可。

(4)医生在门诊的药单上都会嘱咐煎药及服药方法,一般如下:

1、“水煎,分温三服”者,先用水煎煮一遍,把药汁取出,再加水煎煮二遍,与第一遍药汁混在一起。每一次服药时,取三分之一的药量,温服。“水煎,分温两服”者,则将两次煎好的药液分为两次温服。除非医生特别注明,服中药多取温服。

2、医生未嘱付于食前、食后服者,则食前后服皆可,与饮食时间隔半小时左右为宜。但补阳药要求在饭后服药。不要在非常饥饿时空腹服中药。

 3、药方中注明“泡水代茶饮”者,用中药直接泡开水服用。泡中药的开水,当为初煮开的沸水,泡后加盖闷闭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才可服用。第一泡时水多放一些,因药吸水。再加水时,也要用开水。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也就是说,一付药在早上开始第一泡,晚上就喝完,将药渣弃去不要。

4、药方中注明“煮水代茶饮”者,泡药后先在火上煎药至沸腾,再文火煎煮五分钟,而后把药汁连同药渣倒入保温杯中,闷半小后服用。可带药出差。再加水时,用开水即可。一天服一剂,过夜不服。这种方法比常规的煎药法要省事许多,特别是对需要外出的病人。

5、有大量制附片的方子,在服药时先小口尝一下,以不麻为度。如果麻嘴,要再煎一会儿。服药时要小口慢慢地喝,不要一口喝光。也可以在煎药时加一两勺蜂蜜,一起煎两个小时。如果制附片的用量在15克以下,一般不需先煎,也不需久煎,合计煮药半小时即可。

 6、如服中药恶心、呕吐的病人,宜小量频服。用小勺慢慢地喝中药,并且,隔一会儿就喝一小口,以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7、服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舌麻,或者手麻、头晕、腹部剧烈疼痛,或是排便次数过多,患者自觉难以忍受时,可以热水调蜂蜜服下即可。一般如果服药中病,则可能会出现不少反应,甚至症状会短时加重或全身无力等,最好咨询医生,不可随意停服或者另服西药,否则疗效难以为继。切切不可因病情变化,私找民间土医滥服激素、抗生素等,以致于病情反复。

8、服中药不避月经。

9、煎煮或者加热中药时都不能用微波炉。因为这种加热方式是非自然的,会杀灭中药汤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10、服中药可能出现病情暂时加重或者反复,往往是药中病所的“暝眩”反应。不应擅自停药,当咨询医生。

 第三节·服补阳药生活禁忌

何为补阳药?凡处方中含有以下中药之一种或几种即是。如制附片,制川乌,制草乌,生附子、生草乌、生川乌、干姜、生姜、肉桂、桂枝、巴戟天、肉苁蓉、吴茱萸、花椒、高良姜、仙灵脾、仙茅、小茴香等。凡服此类处方,皆需注意以下几点,以提高药效,及早康复。

(1)服药期间,绝对禁止房事!尤其在冬三月。如在服药期间仍有房事者,服药无效,且病情可能会反复,或者恶化!因为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如果把人身比做树,那么肾就是树根。本来病属肾阳不足,根本已经亏虚,服药的目的就是把根本扶起来。但如果不知节精,则肾愈虚而病至不起,实在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

(2)三分治,七分养。诸病莫不如此。在服药过程中注意不得操劳过度、劳心烦神。要保证按时并充足的睡眠,以静养心。白天可以适当运动,但不宜过于劳累。晚上11点前一定要上床睡觉,养成习惯,配合治疗,病情会很快康复,否则药效必差或服药无效。

 (3)尽量避免多下水和接触冷水。建议戴上防水手套做家务。女性在月经期时更要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寒。冬季洗澡不要太勤,以三五天一次为好,千万不要洗冷水澡。洗澡时水要够烫,洗的时间要够长,让全身皮肤发红,当然最好再搓得皮肤暖和起来。女性患者最好不要在晚上七时以后洗头,如果洗了一定要用电吹风吹干。女性在月经期期间洗头洗澡的频率更要注意。冬季建议患者在临睡前烫个脚,烫脚的时间要长,以睡前为宜,以脚转红且热为度,这非常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现代医学治疗不少慢性病要求病人吃一辈子的西药,这不是真正的治病。因此,完全可以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停服西药。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服中药的疗程来控制。病人不可盲目停用西药。比如如果突然停服降压药,或降血糖药可能导致血压、血糖升高,引起不适。但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血糖、血压略见上升,那是治疗反应,不应担心害怕,当继续服药。

 (5)在用激素的病人,要在阳气逐渐地恢复的情况下把激素慢慢地减下来。另外,不可在服中药时配合大量服用各种维生素片。

第四节·服中药饮食禁忌

凡病都需要忌口,因为食物也有阴阳五行属性,其或益于康复,或不利于健康。不忌口者效果必差。凡不能遵守忌口者可不必给予治疗。一般服中药或者针灸治疗期间要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以及发物。常规忌口罗列如下。

一、食物方面:冰,香蕉,木瓜,芹菜,葡萄,绿豆,竹笋,酸菜,西瓜,空心菜,花生米,辣椒,香油,芝麻,苦瓜。以上各种食物,经常吃的,可以照常吃,不经常吃的,在诊疗期间应请暂忌。

二、饮料方面:酒、咖啡、酒酿、茶。

服补阳药的忌口尤为特别,宜引起重视,以期得到更好的疗效。如下所列,皆属服补阳药期间所应该忌口者。

 (1)在服药期间忌大寒大凉饮食。如冰啤酒、冰淇淋、夏天不得喝冷饮。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绝对不可以吃。不得喝绿茶、花茶、绿豆汤以及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凉茶。但可以喝乌龙茶、普饵茶以及各种发酵类茶。一边补阳,一边消耗阳气,你想干什么呢?

(2)禁食腌制食品,如榨菜、酸菜、豆腐卤、咸蛋、咸鱼等。这都是阴寒性食物,影响中药中的阳气。

(3)禁食冷性肉类食品,如螃蟹、猪头肉等。这些都是阴寒的食物,与补阳药相反。禁食狗肉。另外,有病人在服药期间因偶吃牛肉、牛奶而复发,故也需注意。狗肉、牛肉、牛奶都是发物。况且,牛奶性寒。

(4)禁食酸野等酸性食品。这些东西既是腌制的,又会泻肝。

(5)忌吃辣椒、烧烤、油煎炸、烘烤以及油腻等食物。这些东西既影响消化功能,又是致癌之物,本身是致病因子。

(6)禁食生冷水果。除了龙眼、荔枝、芒果、无花果和榴连外,其它水果多为寒性,应尽量少吃。特别是不能吃西瓜、柿子、柚子、杨桃、香蕉。待病情好转后,可以适当吃些苹果,但也要切片热水烫泡片刻后吃,不可过多。水果虽然可以补充维生素C,但如果我们正常饮食,永远不会缺乏的。关键是水果大多性寒凉,影响药效。

 (7)忌吃各种海物、海鲜产品。咸水中的东西,都是阴性的。由于是蛎子,蛤类,更是阴寒无比,有人吃了腹泻,就是因为伤了脾阳。

(8)淡水有鳞的鱼类可以吃,如草鱼、鲢鱼等,但忌食鲫鱼和鲤鱼,这两种鱼是发物。不可吃淡水没有鳞的鱼,如鲶鱼、黄鳝等,因为它们都属于阴性食物。

(9)忌吃带翅膀的禽及鸟类,如鸡、鸭、鸽、鹅等,特别是不能吃公鸡肉。鸡蛋可以少吃,但不能吃皮蛋。带翅膀的东西都属木,生风,会导致体内的肝风内动。公鸡尤其要紧。蛋类也有此类生风的特点。皮蛋是腌制的,属于阴寒性质的。

(10)蘑菇、菌类也要少吃。生长于湿暗潮湿之处,必属阴性食物。

(11)不要吃生的或者未熟肉类,如生鱼片、生海鲜、生泥螺、低于八成熟牛排、未熟白切肉、未熟羊肉、醉虾、醉蟹、不熟的蜗牛或田螺、黄泥螺等。这些都会影响消化功能,且多含阴性毒素 所以尽力不吃。

(12)尽量少或不饮酒。伤肝且不说,还会导致胆火上炎。且酒可助湿,胶着粘滞,影响人体元气运行。

 (13)蔬菜要注意不能吃以下几种:绿豆、海带、豆腐、豆花、莲藕、芥菜、野菜、胡萝卜、凉薯、扁豆、南瓜、魔芋、花椰菜等。这些多属凉性食物。蔬菜要吃自然的,才是健康的。但要吃本季节的,本地的,温性的。反季非本地寒凉性质的也不可多吃。

(14)服补阳中药之前不得进食甜食,如豆沙饼、小饼干、各种面饼等。其它诸如含碱面食亦需禁用。切记切记!这些东西有碱性,会中和扶阳药的功效。

以上注意事项是在服中药期间要忌口的,如病情好转或停药或医生有交待的另当别论。如需长期服中药,可适当视轻忌口,以防影响食欲。

有病人问,那服药期间到底有吃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吃些清淡的素食。一方面清淡饮食不影响胃肠功能,即可养元气,又可以保证药液的吸收消化,另一方面素食有益于健康,可以保证身体一个清静无荤的环境,有益于病情康复。况且素食还可以减少许多无谓的欲望,有益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62.中风——小续命汤验案:男,57岁,初诊:同年5月发病,双足无力,踩地没根,上肢欠灵,语言不利。经磁共振检查,显示“多发性腔梗、小脑萎缩”。双手麻木,偶尔呛水,易出汗,纳眠可,乏力,身沉。舌淡赤胖苔薄黄,脉右滑寸弱尺浮,左滑软寸弱。血压正常。小续命汤投之:

麻黄15g,桂枝25g,杏仁15g,炙草15g,红参15g,五灵脂10g,白芍25g,川芎15g,附子25g,防己25g,防风10g,细辛10g,半夏25g,白芥子10g,菖蒲20g,龙骨30g,牡蛎30g。12剂。

复诊:服药后肢体活动灵活些,下肢发麻,夜尿频,尿不尽感,此示肾虚气化不足,前方附子加至45g,另加仙灵脾、补骨脂、茯神各30g,再投20剂。服药继续取效。总计服药2个月,肢体活动已正常,唯语言仍欠畅。

按:治中风后遗症,通常都用补阳还五汤,早年我也用此方,效果并不理想。后学李可先生经验用小续命汤,疗效大有提高。小续命汤为治外风即真中风之剂,亦用治风湿痹痛,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筋脉拘急为辨证要点。孙思邈云:“卒中风欲死,不醒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言謇不能语,亦治风湿痹痛。夫风为百病之长,诸急卒病多是风,宜速与续命汤。”李可先生认为“大小续命汤实是中风金方,由于受西化诸多似是而非观点的影响,今人久已罕用。”故而力主中风初发选用本方。大小续命汤主治相似,以小续命汤为常用。大续命汤即小续命汤去防已、附子,加当归10g,生石膏60g。不同点是大续命汤主治“卒中之壮热如火者”。

63.特发性浮肿,女,46岁,干部,初诊。患“特发性浮肿”2年多,屡服中西药物效差。

 症见:浮肿反复发作,经期尤为明显,平时心烦易怒,头目眩晕,食欲不佳,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

 证属气滞肝郁,水湿内停之候,治宜疏肝解郁,益气消肿。

 方药:柴胡10 g,白芍12 g,当归10 g,香附10 g,益母草30 g,青皮10 g,大腹皮10 g,黄芪15g。

 服药8剂后浮肿消失,精神转佳,后以六味地黄丸调理善后而愈。

 【按语】本案特发性水肿,病机为肝郁气滞,水湿内停,特发性浮肿,多与肝疏泄失职,气机受阻,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有关,故治以调畅气机为常法。本方用柴胡、白芍、青皮疏肝理气;当归、香附调气行血;益母草、大腹皮、黄芪益气消肿,共奏调气行血,益气消肿之效。

64.男,30岁。患者初夏迎风取爽,而患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服3剂而病痊愈。

65. 女,50岁,患者近半年经常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因服知相地黄丸,其热较前加重而找中医就诊:诊时正值发病,证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嗜辛辣厚味习惯。

 此乃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紫草10克蒲黄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发热减轻,次数减少,继服5剂而愈。

6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方一。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消(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方二。

 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三。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四。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切)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五。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方六。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脉弦。五日讝语不止,当刺期门。八。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九。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讝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十一。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十二。

 桂枝(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十三。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十四。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方十五。

 半夏(半升,洗)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方十六。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方十七。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十九。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二十二。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方二十三。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四。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朮(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十六。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二十七。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方二十八。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三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一。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三十二。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三十四。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右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方三十五。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朮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桂枝(四两,去皮) 白朮(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朮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七。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朮(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方三十八。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67. 族侄妇,年二十余,素性谨言,情志抑郁。因气分不舒,致四肢痉挛颤动,呼吸短促,胸中胀闷,约一昼夜。先延针科医治,云是鸡爪风,为刺囟门及十指尖,稍愈,旋即复作如故。其脉左部弦细,右部似有似无,一分钟数至百至。其两肩抬动,气逆作喘。 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

于术(三钱) 生黄 (三钱) 陈皮(二钱) 川浓朴(二钱) 桂枝尖(钱半)柴胡(钱半)生麦冬(二钱) 生杭芍(四钱) 生姜(二钱)

 培脾舒肝汤: 脾主升清,所以运津液上达。胃主降浊,所以运糟粕下行。白术、黄 ,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浓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况桂枝、柴胡与麦芽,又皆为舒肝之妙品乎。用芍药者,恐肝气上升,胆火亦随之上升,且以解黄 、桂枝之热也。用生姜者,取其辛散温通,能浑融肝脾之气化于无间也。

68.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①,直视不可眴②,不得眠。(86)

【注释】①额上陷脉急紧:指额部两旁(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动脉紧张痉挛。

 ②不能眴:眴,音舜(shun),指眼珠转动。不能眴,即眼珠不能转动。

【语译】常患鼻出血的病人,不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法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下陷,筋脉拘急,两目直视,眼珠不能转动,和不得睡眠的证候。

【提要】本条为汗法禁例之四,并指出误汗后血液大伤的变证。

【分析】素患鼻衄之人,阴血亏虚者居多,故虽有表证,亦不可径用辛温发汗。若误发其汗,可使阴血更伤。血不濡养筋脉,则额两旁陷中之脉紧急;血不养目,则目直视而睛不能转动;血不养心,心神失守,则不得安眠。故阴血亏虚者应禁用汗法。

 本条衄家不可发汗,与第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而致衄者,麻黄汤主之”在病因病机证候治法上均不相同,应注意鉴别。彼条为阳气郁遏太甚,损伤络脉而致衄血,其量必不多,且衄后表实证扔在,故仍治以麻黄汤发汗;本条乃素衄之人,重在阴血不足而兼患表证,故治疗时必须虑及其虚,不可单纯使用辛温汗法,而养血解表似可用之。

【选注】《医宗金鉴》:衄家者,赅吐血而言也。谓凡吐血衄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订正仲景全书上·坏病篇》

 喻嘉言:目得血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尚论篇·太阳篇》

 钱天来:额上,非即额也,额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囟门也。《伤寒溯源集·太阳篇》

【体会】关于本条的“额上陷脉急紧”,一般均断句为“额上陷,脉急紧,并由此对额上陷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如喻氏认为额凹陷,而额为颅骨之一部分。骨质坚硬,自无下陷之理。钱氏认为是囟门下陷,但囟门只见婴儿,成人则囟门已合,不能下陷。故我们认为《医宗金鉴》的说法较为客观,《脉经》“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可证。

【原文】亡血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②。(87)

【注释】①亡血家:指经常失血之人。

 ②寒慄而振:寒慄,畏寒而颤抖,即寒战。振,是对寒战的形容。

【语译】平素有出血疾患的病人,不能使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恶寒振战的情况。

【提要】亡血家气血虚弱,禁用汗法。(本条为汗法禁例之五)

【分析】经常失血的人,必然阴血虚损。气血相互依存,阴血虚则气随血耗,以致气血两虚。发汗既伤阳气,又耗阴液,故亡血家不可发汗。若误发其汗,此致气血更虚。气主温煦,血主濡养,气不足以温煦,血不足以濡养则发寒战。

 如气血不足而患外感表证时,可考虑采用双补气血兼以解表之法。

【选注】成无己:《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慄而振摇。《注解伤寒论·太阳篇》

【体会】阴阳是对立的,平素失血,势必阴阳两虚,从发汗则寒慄而振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陈氏认为阴亡而阳无附,他不知发汗既能伤阴,更能亡阳的道理,立论不够全面。凡亡血家与陡然爆发的失血不同,后者多为阳盛热迫,而前者则不一定如此,《金鉴》将两者混为一谈,也是不够妥当的。

69.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二。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三。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70.【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方一。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讝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71.【阳德阴德】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德积不住。

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阴德后面的福报大,积得久。不要怕德积不住,你的德积在那里永远是你的,别人偷不去、抢不走,自修自报。

阳德积不久,甚至随修随报,阴德积得久,且越积越大。所以我们做了好事最好不要让人知道,不让人知道你的德行就越积越厚,后面你的福报就大。甚至福泽你的子孙。如果让人知道了,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

相反,做了坏事要让人知道,不要隐瞒,越多人知道越好。为什么?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恶了。所以佛法里面发露忏悔,一忏悔什么罪业都消了。发露就是要让别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罪如霜露,太阳一出,什么罪业都消融。

所以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越少人知道越好。做了坏事一定要让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别人一知道就报掉了。做好事不让人知道叫阴德,叫人知道了叫阳德,阳德积不住,一叫人知道就报掉了。做坏事不叫人知道叫阴恶,叫人知道了叫阳恶,阳恶也积不住,一被人知道就报掉了,报掉了就没有了。

【福德功德】

著相修福叫福德,福德感应人天福报,福报有限,享完了就没有了,福享完了就没福了,没福了恶报就来了,所以福德是很有限的,不能超出生死轮回,因为执著没有破,还有我执。

离相修福叫功德,功德的福报无限,因为功德与道相应,与自性相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做了好事,不著做好事的相,不执著这个好事,这就有功德。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生死轮回,因为功德里面有智慧,没有我执,没有我执就超越六道轮回。

所以,福德有漏,会漏到三界里面来;功德无漏,可以超出三界。福再大都是在三界里头享,享完了就没了,最多只是短暂的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有漏,不究竟,享完了还要堕到恶道里面去轮回。

福德有漏,功德无漏;福德有限,功德无限;福德不离相,不破我执,不能超越三界轮回;功德离相破我执,可以超越生死轮回。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没有功德。

福由善生,做善事就有福德,做善事不执著,就有功德,功德里面有智慧。因此,福德与功德表面上看并没有区别,只在于用心不同,在于有没有执著的心。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智慧。所以我们要用智慧,把所做的福德转化成功德,方法就是不执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做了善事,心心回向无上菩提,回向众生及佛道,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有功德,这就是成佛的种子。

72. 【人为什么在富贵时应该多修阴德】

 人应该在富贵时应该多修阴德。原因在于:

首先,富贵时候容易修阴德。稍微节约一点可以帮助很多人。

其次,为什么同样是人,比你有本事和能耐的并且比你认真的人多得多,而你能够得到富贵,他们却不如你。说到底还是因为按照佛家的说法要么是你老祖宗积了大德,要么是你与生俱来前世积了大德了。现在才能享受如此富贵。

事实上本事和能耐不如你却比你富贵的人也多得是,那是因为他们自己或祖上积累的阴德比你多得多。也有些靠不正当手段得来的,那以后可能会有很不好的事情等着他呢,真的不要羡慕。

广积阴德自然会有好去处,每个人得福报大小不一样,福报享尽了,苦就来了,所以不可将福报享尽。而应该乘此机会更加努力培养福报。谁都不能保证自己能荣华一生,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事情。唯有乘有能力时多帮忙。才能在有危险之时别人也能帮你。

过去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要不了三十年。甚至七八年就河东河西了。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子孙,都应该多帮人。也许过不了几年,你就会看到,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过来帮你。所以广积善缘好处是非常多的。如果你真的为了你的子孙后代。多留钱给他,却反而容易使其好逸恶劳。容易造就败家子。不如少留些给他,拿更多钱布施,反而对他更好,首先不易造就败家子。其次你帮助的那些人将来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有出息了回报给你的子女会更多,这样如果你的子女要想发展事业会比别人更容易,你付出的反而会得到更多回报,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子女的方法。当然要帮助那些品德好的人。再次人钱财是带不走的,但是阴德是永远带着,你能比别人享受更多的富贵是因为你以前的阴德造成的,变成了那么多钱财,但是你要是不能再及时把他们转化为阴德的话,那些阴德却变成了带不走的钱财。随着你离开这个世界,真的就没了。要是再来一次转生。你还得过穷日子。要是变成了阴德,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富贵之时千万多修阴德。

为了子孙后代也必须多修阴德。祖辈积德,才会出贵子,祖辈缺德就容易出不肖子孙,你丢多少钱给他,他会给你败光,所以不如把钱转化为阴德,这是最好的,也不用过分考虑留多少给子孙。要留就刘阴德给他,这才能真正保护他,如果爱你的子女把阴德留给他,带他一起修德是最好的。

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就必须积德。广积善缘,自然帮忙的人就多。要想有好的人脉就应该多帮助别人,一个真正有的的企业自然就易赢得人们的信任。消费者也喜欢有德的企业,所以有德的企业众人帮,得道多助。所以常行慈善,消费者也会优先考虑你,生意就是好做。

正所谓:助人者人恒助之。

73.女 ,孕11周 ,食即吐 ,时有干呕, 声响 ,纳差消瘦 ,受孕以来体重由原来的110斤日减至今90斤 住院输液多次 每次一来就住一个星期

 刻诊 :脉细滑 舌质淡黯 ,苔薄白, 精神短少, 嗜睡, 入食即吐, 饮水即吐, 尿少不黄。

 胸痹 :冲脉急 ,水气上逆, 病在太阴阳明。

 处方:党参10g, 白术10g,黄芩10g, 砂仁3g, 黄连3 g,苏叶6g,

另用下方煎水当茶 时时漱饮

橘皮9 g,竹茹12 g,生姜30g, 甘草3 g,大枣5枚

以上法治疗2天即愈

出院随访,纳好 ,体重增加, 余一切正常。

 该患者来院生产, 顺产一女婴, 健康, 其丈夫特来当面感谢至诚 他说:“每剂4.7元 共不到10元 就治好住院多次 ,已花费数千元都不能解决的事, 就这么帮他治好了 真正是万份感激感动!”

 由上可见, 临床遣药组方 ,要思路清晰, 不可一方统病, 要分层 ,分序 ,分途径。

 常见临床, 有上二方合一使用的 ,为大多数 ,其疗效则大相径庭。

 有问 ,既为胸痹, 何不见开胸痹的薤白半夏之药 ?

 此等孕妇胸痹 ,乃气虚阳郁, 清气不升 冲脉内急, 是扶中以参,术 开郁宣降取苏叶,砂仁壳 ,佐以芩莲 ,借生姜与散水, 橘皮,竹茹以平冲顺气, 甘草红枣安胃和中 。

74. 《养生二十八禁忌》

禁无施精,寿命夭;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太息,精漏出;禁无久立,神倦极;禁无大温,消骨髓;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久视,令目矇;禁无久语,舌枯渴;禁无久坐,令气逆;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啄唾,失肥汁;禁无喜怒,神不乐;禁无多眠,神放逸;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出涕,令涩渍;禁无大喜,神越出;禁无远视,劳神气;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噭呼,惊魂魄;禁无远行,劳筋骨;禁无久念,致恍惚;禁无酒醉,伤生气;禁无哭泣,神悲戚;禁无五味,伤肠胃;禁无久骑,伤筋络。

75. 女,36岁。产后小腹隐痛,它无所苦,循俗食鸡吃酒以滋养。不三日,腹乍剧痛,有块拒按,医遵产后宜补不宜攻之说,以当归建中汤温补之,痛益甚。易医虽能认证,又不欲专攻逐,治以攻补两施,用生化汤,痛不稍减。迎吾诊之,切脉沉而数,腹胀痛,小腹有块,舌苔黄,不思食,大便下稀黄水,小便短黄。

 以是知病由伤食而腹隐痛,后则瘀止而腹大痛,又以温补之故,瘀食胶结,久从热化,利于寒逐而不利于温下,岂可以产后畏攻而鼠首误事乎?决然书予桃核承气汤攻下之,一则清其积热,一则祛其瘀滞。连服二剂而愈。

76. 一妇人六月中旬,病霍乱,吐泻转筋,医投麝香正气散,加烦躁面赤,揭衣卧地。江(应宿)诊之,脉虚无力,身热引饮。

 此得之伤暑,宜辛甘大寒之剂,泻其火热,以五苓散加石膏、滑石,吐泻定,再与桂苓甘露饮(生地、熟地、茵陈、黄芩、炒枳壳、枇杷叶、石斛、炙甘草、天冬、肉桂、茯苓),而愈。

77. 女,24岁。初诊。月经三月未行,四肢酸软无力,恶心呕吐,渴不欲饮,口淡无味,不思饮食,眩晕,嗜眠,形寒发热,脉滑而细,舌苔薄白。

 。即予桂枝汤一剂。十日复诊,诸证较前有所减轻,脉滑而弱,舌淡红,续予桂枝新加汤两剂,症状消失,于次年七月分娩,产后健康。

78.女,8岁。3月6日夜间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斑,神志时清时寐。至7日上午来诊时,体温40.1℃,经检查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因家属要求吃中药,故转中医诊治。中医诊察:头痛、项强甚剧,身热、恶寒、无汗、心烦,口渴欲饮,饮则呕吐宿食、痰涎,咽喉红肿,周身遍布紫瘀斑,肢冷,舌质赤,苔薄白,脉浮缓。

 麻黄9克(先煎去沫),桂枝、炙草、杏仁各9克,生石膏45克,熟附子9克,红枣6枚,生姜3片。服两剂后,至3月8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证减退,肢冷转温,呕吐亦止,体温降至39.4℃,但紫斑未消。原方中加生石膏至75克,再服两剂。3月9日,诸证已基本消退,但头仍有阵发性轻度疼痛。仍用原方,再服一剂,共五剂,诸症消失。

79. 男,工人,40岁左右。初夏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粪便为黄色、水样,发热、腹胀、头痛、颈项痛,呕吐频繁,无法进食。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及颈项仍痛,畏寒、怕风,浑身亦痛,无汗、尿少而黄,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应用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30克,麻黄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桂枝9克,生姜9克,半夏9克,大枣6枚,水煎服。服药后汗出,尿量增多,畏寒、怕风,头及颈项痛亦减轻,可以进食少量鸡蛋羹。又服一剂,头及颈项已不痛,腹痛大为减轻,可以吃一碗挂面。共服三剂,诸证消失而痊愈。

80. 男,51岁,初诊。据述:左手臂经常疼痛,诸药欠效。诊脉沉微,舌质淡红,左手臂色紫有青筋,痛时畏近火,得火则痛剧。二便无变化,唯痛甚筋挛。

 。处方:杭白芍30克,赤芍24克,甘草15克,嘱其先服一剂,俟效果明显,可服三剂。患者因外县来诊,索方而去,后于第二年4月间到寓所,述其服药三剂,疼痛遂 。

81. 女,55岁。患者一年来经常阵发性发 热,汗出,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82. 男,32岁,身微热,只是咳嗽,痰吐不多,口微渴,苔薄白,病已两天,某医给服桂枝汤一剂,并饮红糖生姜水取汗。第二天晨患者便出现壮身热,体温39.7℃,咽红肿痛,且有自腐,咳嗽,痰中带血,胸中刺痛,头痛目干,渴饮思凉,两脉弦滑且数,舌绛干裂,心烦,夜里不能入睡,早晨神志不清,大有神昏谵语之势。

 本为风热犯卫,肺失清肃,前医错认为风寒犯表,以辛温之剂,发汗解表,孰不知汗为心液,误汗伤阴。况本为热邪,而又用辛热之品,势必促其温热内陷,神昏谵语。急以宣气热兼以疏卫,凉营分以开神明之法。此风温化热,逆传心包,防其增重。

 蝉衣3克,僵蚕6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杏仁9克,片姜黄6克,竹茹9克,菖蒲9克,鲜茅芦根各30克,生石膏24克,一付

 【二诊】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9.1℃,神志较清,咽红肿痛皆减,干咳,痰中血渍不见,昨夜已得安睡。昨进疏卫凉营之剂,今日神苏热减,病势好转,再以前方加减为治。

 前胡3克,僵蚕6克,蝉衣3克,连翘9克,银花12克,姜黄6克,知母6克,生石膏15克,焦三仙各9克,鲜茅芦根各30克,二付。

 【三诊】

 身热退净,体温37.2℃,咽红肿痛已止,咳嗽已徽,夜寐较安,大便通而小溲短少,舌白苔厚腻,质略红,两脉弦滑皆细,数象已无。温邪误汗以后,阴分已伤,前服清热凉营之剂,病势大减。再以清气热、肃降化痰之法。

 生紫菀3克,前胡3克,杏仁6克,川贝6克,黄芩6克,鲜茅芦根各30克,焦三仙各9克,三付。

 【四诊】

 病已基本痊愈,仍有一二声咳嗽,原方继进三付,再休息一周,忌荤腥甜黏之味即愈。

83. 男,30岁,工人。头昏目眩,疲乏无力,曾晕厥一次,心悸胸痛,不能坚持工作。虽身体壮实,但面色苍暗,神差懒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迟涩结代有力,45次/分。经心电图、心超、阿托品试验等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因各种原因未安装。中医认为属寒凝血瘀,兼夹阳气虚弱,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制附子25g,细辛5g,当归20g,丹参20g,黄芪40g。服上方5剂,脉率升至50~55次/分,各症减轻。加麦冬、玉竹,又服15剂,脉率达60次/分,脉象缓而有力,偶有结代,诸症缓解。后改用右归丸治之,随访半年,病情稳定。黄煌教授《经方的魅力》中说“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天然的心脏起搏器”。

84.女,61岁,阵阵发热,汗出恶风,20余天。畏寒背冷,臂冷,体温38.5℃,曾在三个医院门诊,其中在某省级医院静滴抗感染药物8天(用左氧氟沙星2天,青霉素3天,“头孢”3天),服中药14剂,无效。纳差,恶心,舌正红,苔白微黄,脉弦紧数。

 宜太少合治,予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升降散:柴胡12g,黄芩12g,党参10g,制半夏12g,甘草10g,干姜10g,红枣12g,桂枝12g,炒白芍12g,蝉衣9g,僵蚕12g,片姜黄12g,制大黄10g(后下)。 4剂后复诊:服2剂发热已退,全身舒适,3剂后各症消失。

85.女。98岁, 反复失眠3年,入睡困难,常二三小时仍难入眠,需服舒乐安定1mg维持睡眠。白天头昏重,伴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夜尿次数多,平素易感,畏风汗多,口不干,喜热饮,纳可,二便调,有高血压史,舌淡胖齿痕苔白,脉沉迟。

 患者年迈,肾阳亏虚,故见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夜尿多;虚阳上浮,阴不潜阳,故见头昏失眠;肺气虚,则体虚易感。证属肾阳虚、肺气虚,治当温肾补阳,培土生金。拟潜阳丹、玉屏风散加减。处方:制附子20g(先煎),龟板12g,砂仁15g(后下),甘草15g,龙牡各30g(先煎),肉桂10g,熟地20g,黄芪30g,防风10g,白术20g,泽泻15g,茯苓20g,桂枝10g。

86. 男,92岁,初诊。患者自6月份起无明显诱因出现两髋关节以下肌肉疼痛、僵硬、重着,逐渐加重至不能蹲跨、弯腰,继则不能步行,两下肢抬高离地小于5cm。3月后头颈疼痛僵硬,不能 转侧,背、腰疼痛,痛甚而不能寐,自言“白天不敢坐(站不起来),晚上不敢睡(不能翻身,需滚动全身才能勉强下地)”。曾在多家医院神经内科及骨伤科就诊,诊断为“风湿性多肌痛”。曾服多种药物及忍受“艾灸”之痛,均无效。因拒绝激素治疗转求中医,查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紧,两尺弱。

 处方:附子10g,麻黄10g,细辛10g,桂枝10g,炒白芍15g,知母15g,制川乌12g,制草乌12g,防风10g,黑小豆30g,甘草6g,独活10g,狗脊12g,当归12g,川芎12g,茯苓15g,仙灵脾12g,威灵仙12g,制半夏12g。

87.男,30岁。晨起频嚏,流清涕,已有4个月。曾在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经治疗效果不明显。晨起喷嚏仍多,入夜鼻塞。检查鼻黏膜淡白水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正气不足,邪客清窍,营卫不和,拟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5g,白芍、生晒参、甘草、干姜、杏仁、红枣、苍耳子各10g,蝉蜕3g。进药7剂,喷嚏已减,鼻塞仍明显,清涕 连连,继服上方,加细辛3g,乌药、益智仁、仙茅、鹅不食草各10g,怀山药15g。续服10剂,诸症缓解。

88.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

【中风章】

(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肌肉微掣,即为中风之先兆)

中风之症治须思,审其所中善治之。中腑风邪四肢着,恶寒拘急脉浮迟。中脏唇缓滞九窍,鼻塞便闭不语时。若中血脉口眼歪,又有中经亦要知。六经无病溺调和,口不能言肢不持。中脏当下腑当汗,中经补血养筋宜。中血脉者无他治,养血通气效最奇。若中脏而兼中腑,伤寒两感症同危。东垣大率主气虚(中风虽缘外中之风,亦因内气之虚也。虚则气多不贯,一为风所入而肢体于是乎废矣),河间肾虚兼火治(肾息失宜,心火盛而肾水亏,故热郁而生痰,痰甚而发热,热痿相因而风生)。丹溪主湿内生痰,总是类中分明注。治之先用开关法,皂半辛黎俱为未,和以麝香吹鼻中,有嚏则生无不活。醒后先投三合汤,陈甘茯半应相当,南蒌归桔芩连术,竹沥姜汁共一汤。左瘫属血痪属气,血虚加芍芎生地(四物恐泥痰,宜用姜汁炒)。瘀血桃仁与红花(瘀血症小便利,大便黑,或腹中怀痛),气弱参 也同剂。遗尿盗汗亦如之,小便不通不可利。僵蚕全蝎闭塞加,钩藤可治牙关闭。肥人乌附以引经(乌头、附子、童便煮用),气实人参亦须忌(脉右寸有力,用参恐痰涎瘀经络)。风盛自汗身体痛,羌活防风并薄桂。头目不利或头痛,芎芷蔓荆辛芥穗。无汗身疼加芷羌,穹防苍术秦艽配。心血内亏神恍惚,茯神远志菖蒲合。或心动摇惊悸者,竹茹酸枣辰砂益。风痰炽甚须胆星,防枳牙皂栝蒌仁。食伤曲麦山楂枳,便闭还须三化行(三化汤用枳实、川朴、大黄、羌活)。

肝肾虚内风动

胡麻 天麻 桂圆 黄 甘草 熟地萸肉远志 五味苁蓉当归 杞子首乌牡蛎 甘菊 蒺黎 虎骨 女贞 牛膝

阳虚卫疏

人参 当归 附子 桑叶 黄 天麻 于术 或玉屏风加减

卫虚络痹

桂枝 黄附子羌活远志 姜黄

气虚

人参 黄白术 炙草当归 陈皮 天麻姜枣

肝肾同治

人参 茯苓 蒺藜 甘菊陈皮 半夏 枸杞 天麻 钩藤

风湿中脾络

六君子汤加南星 附子

肾阴虚肝风动

熟地 苁蓉 杞子 首乌 菊花 菖蒲

痰火阻窍

羚角胆星竹沥钩藤 连翘 花粉橘红 丹皮菖蒲

液虚风动

复脉汤去姜桂,固本汤去熟地加龟版、五味,加虎骨、苁蓉、杞子、淮膝、黄柏。

包络热邪阻窍

至宝丹犀角朱砂 雄黄 琥珀 玳瑁 西黄 麝香 龙脑 金箔 安息

痰火上实,清窍为蒙,下虚上实,多致颠顶之痰。

陈曰∶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以人参为主,附子、 、草之类佐之。若短缩牵挛,则以逐邪为急。

朱丹溪曰∶麻为气虚,木是湿痰散血。

89.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伤风章

(风能兼寒,寒不兼风)

伤风元气本素虚,乘虚而入风邪居。鼻塞身重头亦病,恶风发热汗有余。脉来浮缓且无力,参苏饮服旋当祛法。

咳嗽去参加桑杏,内有痰热芩连进。痰吐如胶旋复花,胸满痰多贝篓顺。冬间自汗桂枝添,若还无汗麻黄令。

伤食麦芽曲朴须,中酒乌梅寇仁定。头痛芎卷不可无,气喘杏苏亦莫剩。

风伤卫

苏梗 豆豉 杏仁 川朴 桔梗 连翘 木通滑石

体虚感风

参归桂枝汤加陈皮

90.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中寒章

太阳脉行由背抵腰,外来风寒先伤阳经,经气逆斯病发中寒伤寒症非一,伤则渐深中直入。初起怖冷四肢寒,无热不渴身战栗。脉来无力又沉迟,加味理中汤有益。参甘白术并干姜,加桂陈皮功妙极。寒甚吴萸及川附(用童便炒),半夏茯苓吐有力,生姜煎就须冷服(伏其所主,治其所因也),无脉麝香猪胆吃。泄泻不止加 升,姜汁三匙呕吐入。舌卷囊缩指甲青,脉绝蒸脐法当习(用麝香、半夏、皂角为末,纳入脐中,生姜一片贴脐上,放大艾丸于上灸之)。

寒邪客肺

苏梗桔梗 杏仁连翘 川朴枳壳 豆豉橘红 桑皮

风寒伤卫

桂枝汤加杏仁

寒邪兼湿

淡豆豉 苏梗 杏仁 防己 茯苓皮木通川朴

寒客太阳,膀胱经气逆

五苓散

劳倦阳虚感寒

杏仁茯苓皮生姜 川朴川桂枝 广皮

91.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暑病章

暑与湿为熏蒸粘腻之邪,治不中窍,暑热从阳上蒸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变浊,六气伤人因人而化夏月盛暑气注人,令人病热生暑症。总由阴虚挟痰火,脉虚身热症可认。腹痛泄泻兼呕吐,恶心头晕冒暑病。伤暑身热兼头痛,身如针刺躁难静。中暑寒热自汗多,咳嗽倦怠不知性。动而得之病属阳,加味香薷汤可定。香薷麦味茯甘陈,豆朴木瓜次第寻。川连灯心姜枣服,气虚白术与参 ,寒热柴芩为要药,呕吐藿半法尤精。泻用泽猪功最速(去麦味),渴增知粉效如神;绵绵腹痛伤水冷,干姜滑石法从心。小水不利或短赤,泽泻山栀并滑石。搐拢加羌辨暑风,胸满枳槟消食积。自汗不止用 参,水泻木通泽有益。头痛川芎并石膏,痰闷栝蒌及枳实(以上阳症治法)。若居凉馆喜风凉,恶寒头痛头项强。身形拘急热无汗,静而得之阴寒伤。宜用羌活与茅术,川朴干姜及藿香。柴苏等分姜三片,水煎热服号升阳,兼食神曲滑石妙,内伤冰冷用炮姜。

陈曰∶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

暑伤气分上焦开郁

杏仁通草 象贝 郁金 射于 石膏 半夏 山栀 豆豉 滑石 豆卷 橘皮 竹茹 苡仁 川朴 元参 香薷 犀角 芦根 丹皮 甘草 赤芍 连翘 竹沥细生地

益元散 石菖蒲 西瓜翠

以上药皆可参用之。

何源长先生家制定中丸方,计十九味

陈香薷(三两) 宣木瓜(二两) 公丁香(一两) 法半夏(二两) 广木香(一两) 紫川朴(一两)白檀香(一两)建泽泻(二两) 广藿香(四两) 陈枳壳(一两) 紫苏叶(二两) 飞滑石(四两) 软柴胡(一两) 茅山术(二两) 山楂肉(四两) 川羌活(一两五钱) 赤茯苓(二两)粉甘草(二两)生葛根(二两)

右药研末蜜丸,每丸重二钱,朱砂为衣,开水送服。孕妇及血症忌之。

暑风伤肺

石膏连翘 竹叶 杏仁 六一散 苡仁 橘红 甘草 桑皮

暑厥中恶暑热,必先伤气分,故舌发燥,口渴身痛(陈注)

苍术白虎汤加滑石

暑热阻气,中痞不运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杏仁、枳实、竹心、广皮、茯苓、知母、广藿、半夏、黄芩、白芍、山桅、川朴、麦芽、白蔻仁,生脉四君汤,清暑益气汤。

烦劳伤暑胃虚

《金匮》麦门冬汤。如脉左关大,木瓜、麦冬、沙参、乌梅、甘草。

暑入心营

鲜生地 元参 银花 川连 竹心 石菖蒲 丹参 连翘 犀角

暑病久延伤液

生脉散 三才汤 熟地 人参 天冬 茯苓 白芍 辰砂

暑热深入劫阴

阿胶 门冬 川连 生地 人参 乌梅

暑瘵寒热。舌白不渴,吐血

西瓜 翠竹芯 苡仁 鲜荷叶 杏仁 滑石

暑邪人厥阴(危症,消渴吐蛔,舌缩,肺气阻塞。若逆传腔中,必致昏厥。心之下有膈膜,与脊胁周遭相着,所谓腔中也。暑病必挟湿。陈注)

川连黄芩 干姜 人参 杨梅川椒白芍 枳实

暑兼血症

鲜生地绿豆皮通草 石膏 川贝 枇杷叶 白蔻仁 知母 苡仁丹皮连翘 郁金 桑叶 元参 竹心 杏仁 橘红

六一散

六味丸加阿胶麦冬 沙参

陈曰∶《内经》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上受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杏仁、连翘、薄荷。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汤法。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河间桂苓甘露饮之类,乃治三焦之大意。

暑病用苦辛味自能泄降也(陈注)

桂苓甘露饮(肉桂、云苓、膏、滑石、术,甘寒水泻猪芩)

张司农集诸贤论暑病,谓入肝则麻痹,入肾为消渴。瘦人之病虑涸其阴,肥人之病虑虚其阳,胃中湿热,得燥热锢闭下痢稀水,即协热下痢。

热病之瘀热留络而为遗,毒注肠腑而为溺痢,皆属棘手。

92.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注夏章

湿热蒸人夏日长,气虚体弱热因伤。胸中气促四肢倦,心烦食少不如常。好卧口干或泄泻,清暑益气法无忌。若还盗汗不时出,煎服可加浮小麦。便赤山桅滑石宜,口渴乌梅花粉吃。头痛川芎与石膏,嗽加杏石升苍细(用杏仁、石膏而去升麻、苍术)。木香砂仁胸不舒,泻可茯苓肉蔻益。

93.《医学妙谛》卷上杂症-湿症章

东南地卑恒多湿,居民感受病非一。或涉水中雨露蒸,或过饮冷因而得。小便短赤身体重,骨肉酸麻行不疾。渐加浮肿及身黄,燥土渗湿汤可则。茯苓香附半陈皮,川朴泽猪苍白术。引用砂仁并枣姜,临服半匙盐可入(炒飞盐)。外湿寒热身肿痛,羌活防通加有力。内湿胸满兼呕吐,喘胀腹膨用枳实。川连山楂炒菔子,溺闭车前木通益。湿热发黄仗茵陈,山栀车前兼滑石。丹溪云湿得燥收,苍术为先不可却。湿从风散独羌须,湿久生热连栀吃。麻黄可用不宜多,汗甚变端恐莫测。

陈曰∶湿阻上焦宜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内经》云∶脾窍在舌,邪滞窍必少灵致,语言欲謇,法当分利,佐辛香以默运坤阳,是太阴里症治法。

仲景云∶湿家大忌发散,汗之则变痉厥。切记。

脾阳不运,湿滞中焦,宜用术朴姜半以温通之,苓泽腹皮滑石以淡渗之(陈又注)

94.《医学妙谛》卷上杂症火症章

相火命门君火心,二火一水难相均(惟青属水,《内经》所谓一水不能胜二火)。五脏气升皆是火(气有余便是火),须知妄动炼真阴(《内经》又云∶一水不胜五火也)。心火亢枉阳强病,人壮气实咸冷进。癫狂便闭承气汤,大便如常解毒应(治火热错语,呻吟不眠,烦躁脉数,干作呕恶)。实火可泻从上方,随经调治须更定。饮食劳倦身发热,元气不足内伤症。补中益气味甘温,阳虚之火功偏胜。相火炽甚以乘阴,朝凉暮热血虚成。阴中之火甘寒降,知柏四物功堪称。肾水受伤阴虚病,面红耳热浮火乘。左尺洪数无根火,龟柏六味治如神(以上补虚火法)。胃虚过食生冷物,阳气抑过不得伸,火郁之症升散好,升阳散火用之灵。命门火衰阳脱病,面赤烦躁虚火盛。足冷脉沉阴极燥,回阳救急医中圣,六君桂附五味姜,猪胆麝香加可进。阴虚发热火旺甚,脉数无力属心肾。内伤发热乃阳虚,脉大无力脾肺分。气从左起肝之火,阴火还从脐下引。脚下热来侵腹者,斯人虚极药难问。治火之法始知凉,次而寒取效可望。寒取不效从热之,从之不效心茫茫。是徒知热以寒治,至理尚未经细详。不知火热不能退,总由真水不能长。妙法壮水以为主,壮水自克制阳光。寒而热者取之阴,阴即肾水经言彰。肾水既足心火降,火非水偶谁能当(回阳救急汤、六君加附、桂、干姜、五味子、麝香、猪胆汁)?

95.《医学妙谛》卷上杂症内伤章

饮食劳倦是内伤,或因饥饱过行房。风寒伤人名外感,辨明调治便无妨。人迎(左寸脉)紧甚手背热,寒热邪作无间歇。恶寒无汗鼻不通,此是外感症可别。内伤之症气口(右寸)洪,手心有热微恶风。寒热间作不知味,更兼气弱言语慵。内伤恶寒得暖解,外感近火寒仍攻。外感内伤相挟者,脉症并见须辨通。内伤不足急补之,外感有余得不同。或先补养或先散,先后之间无苟从。益气汤加姜枣吞,气和微寒散为精。救肾水亏酒炒柏,入心养血红花增。升麻柴胡自汗去,夜间不寐加枣仁(姜炒)。川芎蔓荆头痛用,口渴干葛斯为灵。颠顶痛时辛 本,怔忡惊悸枣茯神(甚者用远志、柏仁、菖蒲等味)。食加麦曲山楂实,泻添泽芍与云苓。川连枳实除胸闷,有痰茹半茯为君。防己木瓜治脚弱,龙骨牡蛎疗遗精。身热羌防芎芷用(兼风寒头痛者加之),火升知母柏元参。连芩两味清内热,菊花熟地治眼疼。

96.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伤食章

后天之本属脾胃,纳化饮食滋营卫。养生妙诀节饮食,脾胃受伤体弱意。胸腹饱闷并作酸,嗳气恶食腹痛累。甚则发热与头疼,惟身不痛伤寒异。左关平和右关紧,香砂平胃功有济。川芎枳实并藿香,水姜煎服食须忌。消肉查果消面菔,消糯米食槟神曲。饭食神曲兼麦芽,生冷姜青(皮)栝(蒌)果(草果)逐。鱼伤橄榄椒紫苏,稻草可将消牛肉。麝香能消蔬果积,葛梅白蔻酒伤入。挟痰半夏与生姜,挟气香砂枳壳益。挟寒苏梗葛根柴,食冷草蔻桂朴吃。伤饮须合四苓汤,呕吐临服加姜汁。茯苓泽术治脾虚,泄泻肉蔻车白术。食积郁久成湿热,芩连大黄不可缺。再入白术并泽泻,去藿砂仁与苍术。丹溪谓受饮食寒,初起温散温利适。久则成郁郁成热,热久生火温不得。宜用辛凉发表之,辛寒理中邪易辟。轻则损谷重逐滞,东垣妙论总莫忽。

陈曰∶胃主纳,饮食不下,胃有病也。脾主化,饮食不消,脾有病也。

97.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六郁章

气郁 湿郁 痰郁 火郁 血郁 食郁滞而不通病名郁,气血痰火湿与食。丹溪制成越鞠丸(方用茅术、香附、山栀、川芎、神曲),能解诸郁有功绩。寒热头疼胸膈痛,目暗耳聋脉沉涩。气郁木香乌药加,砂薄青皮桂枝及。湿郁周身骨节痛,阴寒则发肢无力。脉来沉细茯苓芷,咳嗽气急为痰郁。手足麻木脉滑沉,痰块坚硬咯不出。须加桔梗杏仁蒌,半夏南星及海石。火郁口苦心烦甚,头痛惺惺目昏黑。小便赤色脉沉数,青黛黄连功妙极。午后发热为血郁,小便通处移不得。脉来沉涩或芤结,上下失血桃红入。嗳气作酸为食郁,胸膈饱闷面黄色。痛不思食脉沉紧,枳实砂仁加亦适。春加防风夏苦参,秋冬之令吴萸益。

陈曰∶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久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甚则延为郁劳。用药大旨宜苦辛润宣通,不宜燥热敛涩呆补。

98.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气病章

捍卫冲和之谓气,妄动变常火之例。《局方》燥热与辛香,以火济火有何利。生冷生气高阳言(误言也),气多是火丹溪意。随症调治辨虚实,虚者右手脉无力。言懒气短身倦怠,胸中虚满不思食。塞因塞用(《内经》有明文)六君子,补中益气亦有益。滞气实者脉洪实,忧愁忿怒因而得。胸胁胀满噫不通,吐酸恶心心郁抑,种种气滞若何医,分心气饮最相宜。通半茯苓赤芍桂,羌桑苏梗青陈皮。术香甘腹引姜枣,香附谷槟胸满施,胁痛芎柴为要药,痛居少腹吴萸移。气滞气虚合补剂,六君兼用功诚异。性急加柴热加芩,女人乌药香附利。气滞腰痛枳壳瓜(木瓜),翻胃沉香磨顺气。

99. 《医学妙谛》卷上杂症-痰病章

张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烦,当以温药和之。仲景云∶脉沉而弦属饮,面色鲜明属饮,饮家咳甚当治其饮,不当治咳。仲景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内经》云∶不得卧,卧则喘甚痹塞,乃肺气之逆乱也。着枕咳呛,如上气不下,下必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脏络病无疑。昔肥今瘦为饮人身怪病皆痰甚,脾胃虚弱湿不渗。湿热相蒸逆生痰,游行到处皆成病。脾气散精津液生,为气为血体丰盛。或感气郁湿热风,津液皆化为痰饮。痰随气升先治气,气升属火降火胜。实脾燥湿是良方(实脾饮用苍术、木瓜、香附、甘草、川朴、木香、腹皮、白蔻、大枣、生姜,因痰生于脾胃也),降火顺气能接命。古人总用二陈汤,随病加减如神应。有火益以栀芩连,降气苏壳苁蓉顺。头疼鼻塞是挟风,紫苏羌活防风进。面红咳喘咯不出,卒倒痰涎为痫痉。热痰青黛芩连蒌,花粉知母桔梗入。身重疲倦名挟湿,面目浮肿气喘急。脉形濡滑为湿痰,燥湿健脾苍白术。吐咯不出痰硬极,动则气喘名夹郁。右脉沉滑左手平,星蒌附(香附)贝兼海石。呕吐恶心胸痞塞,遇寒则甚滑迟脉。寒痰治用肉桂姜,益智款冬细辛吃(细辛不可轻用)。猝倒仆地不知人,角弓反张风痰立。黑卜白附半天麻,僵蚕牙皂兼竹沥。恶心呕吐口咽酸,胸膈饱闷为夹食。右关紧滑名食痰,平胃面芽楂枳实。气虚须用六君汤,贝母花粉二冬(天冬麦冬)合。血虚须用四物汤,地芍芎归姜汁益。胁痰白芥子青皮,经络滞痰须竹沥(加姜汁)。

感寒引动宿饮上逆

干姜 桂枝 杏仁茯苓 苡仁五味白芍 半夏蛤粉甘草

痰热内闭神昏

半夏桔梗 郁金橘红 菖蒲枳实 姜汁竹沥

木火犯中胃火

二陈汤去甘草,加丹皮、川斛、桑叶、羚角片、连翘、川朴、降香汁、白蒺藜、半夏、橘红。

湿热蒸疾

茅术黄柏 栝蒌枳实 山栀白蒺藜 黄连 半夏川朴橘红 莱菔降香汁

肾虚多痰(治痰之本)

熟地茯苓 补骨脂 车前 五味子 淮膝 远志 胡桃肉枸杞

宜蜜丸。

脾胃阳虚

六君子汤加木香、益智。《外台》茯苓饮、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茯苓、桂枝汤。

寒饮浊邪上冲膻中,不卧迷呆

南星姜汁制茯苓 菖蒲 白附 姜汁 炒桂枝 炙草

中虚湿热

中焦阳气健运不息,阴浊痰涎焉有窃踞之理。二陈加人参、石斛、苡仁、枳实、茯苓。如目黄龈血,不作实热治。

喉痒痰饮挟燥

杏仁橘红 天花粉象贝茯苓 半夏曲

哮喘伏饮

小青龙汤去细辛。

气火不降

二陈汤去甘草,加栝蒌、山栀、郁金、左金丸、枳实、竹沥、姜汁。

胸次清阳少旋,支脉结饮

头中冷痛,筋脉掣痛,四末时冷。末即支也,《外台》茯苓饮、栝蒌、半夏、桂枝、参、术、枳橘饮、薤白、茯苓、姜汁。

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痛不已,宜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人参 甘草 煨姜茯苓 桂枝 南枣

腑中之气开阖失司,最虑中满。夫太阳司开,阳明司阖,浊阴弥漫,通腑即是通阳。仿仲景开太阳法。

牡蛎 泽泻 干姜 防己 五味

陈曰∶喻嘉言谓浊阴上加于天,非离照当空,气露焉得退避。反以地黄五味阴药附和其阴,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测,当用仲景熟地附配生姜法,扫群阴以驱饮邪,维阳气以立基本。

100.  应用炙甘草汤体会

中国中医药报 2010年9月9日

□ 江淑安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出自《伤寒论》,主治心阴心阳两虚所致的“脉结代,心动悸”。临床上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等引起的“脉结代,心动悸”证有较好疗效,笔者常用之。但亦闻及反映本方运用效果不好者,分析起来,在运用时除辨证要准确外,方剂的用量、煎服法、配伍等正确与否,对于保证疗效关系甚大。

处方药量要大

处方药物完全相同,由于各味药物用量大小不同,临床收效亦不同。炙甘草汤亦然

现在临床使用炙甘草汤的剂量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多是:炙甘草12克,生姜6克,人参(或党参)6克,生地30克,桂枝10克,阿胶10克,麦冬10克,火麻仁10克,大枣10枚。这些用量多偏小,临床往往难以奏效,或奏效缓慢难现。究竟用多大剂量合适,笔者认为必须遵照《伤寒论》的用量使用。

《伤寒论》的原剂量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麦冬半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大枣30枚。合现在的剂量应是多少呢?湖北中医药大学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8克,一升折今为60~80毫克或18~30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认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3.92克,一升折今为198毫克;上海中医药大学柯雪帆等对前述几种折合法进行讨论分析后,根据对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和现藏南京博物馆东汉“永平大司农铜合”等衡器、量器的考证,得出《伤寒论》中汉代的一两折今为15.625克,一升折今为200毫升。这些折合法谁是谁非,暂未定论,以笔者临床运用炙甘草汤处方用量大而效果好和柯雪帆折合法折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药物用量与自己处方用量相近的情况,认为目前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用量应以柯雪帆的折合法为妥。

笔者用炙甘草汤的用量是:炙甘草60克,生姜45克,党参3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阿胶30克,麦冬45克,火麻仁30克,大枣30枚。柯雪帆折合算法炙甘草汤的用量应是:炙甘草62克,生姜47克,人参31克,生地250克,桂枝47克,阿胶31克,麦冬125克,火麻仁60克,大枣30枚。二者用量比较接近。

两年前笔者曾治一陈姓“心动悸,脉结代”的病人,四诊后符合炙甘草汤证,遂按现行方剂学介绍的用量使用之。服20余剂却疗效不显著,细思之,辨证无误,用药无更,为何无效呢?百思不解之际,遍览期刊杂志以求启发,然偶在一篇治验启发之下,觉得用量过小,难以取胜于久病。遂增大用量(即上述介绍的笔者的用量),药下6剂,诸证皆平。后遇是炙甘草汤证服炙甘草汤效差者,每增大用量,显然效佳。增大用量的原因,一是可能存在剂量换算问题,过去的换算方法致使用量过小,须质疑;二是炙甘草汤证的病人多病程长久,气血虚弱,阴阳两亏,且多治疗服药较久,非轻剂所能中病。

甘润须与辛燥并用

仲景方剂的特点是配伍精专,每一味药物都有其用场,随便更易都会影响疗效。炙甘草汤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用以养脾胃补中气,益气血生化之源;以人参、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滋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桂枝通心阳;清酒通络利脉。药物是甘润、辛燥并用,使滋阴而不致腻滞,通阳而不致伤阴,此其配伍之妙

笔者体会方中如缺阿胶一味,则桂枝之辛燥难制,病人每易药后胸烦,必须减桂枝之量;或改用薤白以通阳;或以他药代阿胶,当推太子参为好。太子参性平柔润,能益气养阴,又能制桂枝之辛燥。曾治一男性病人,年五十,形体肥胖,血压正常。症见:心动悸,脉结代,甚时胸闭胸痛,伴自汗出,口干欲饮,头昏,四肢发凉,面色少华,睡眠多梦。处以炙甘草汤,因药房缺阿胶,遂减桂枝之量,并加用太子参30克,药后诸证减轻。后笔者出差,他医代诊,仍用炙甘草汤,但见其四肢发凉,遂加大了桂枝之用量,并未加用太子参和其他养阴之品,药后患者反映心胸烦躁较甚,口干亦增。待笔者差返重新接治后,仍改用前方(减桂枝量,加太子参),胸烦消失,诸证平息后出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