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辩治咳嗽基本立见成效—太阴、少阴篇

 世纪风 2019-07-09

太阴病咳嗽

文前漫谈下太阴病病机

太阴病也有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276条)

条文推知当伴有微发热、恶风寒、身困重等症。冠太阴病,是指素体脾阳不足,又复感外邪而致病,故称太阴表证。太阴病兼表证属表里同病,治宜先里后表或表里同治,不可能迳用桂枝汤发汗而愈。所谓太阴病,当指“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脾阳虚衰证,治当四逆辈,绝非桂枝汤“可发汗”所宜。所以原文 “太阴病”,应当理解为太阴病体质。所谓太阴表证,是说具有太阴体质的人,如素体脾阳不足,食欲欠佳,不敢纳凉,大便不成形等,感受风寒外邪侵袭后,形成表证。表证当汗,又因太阴里虚体质不可峻汗,故宜用桂枝汤缓汗。临床中常常是视其太阴表证,选用桂枝方剂。如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柴胡桂枝汤等。

太阴病更多时候属于里虚寒证,寒饮内生,因此太阴咳嗽多伴见咳痰,且痰量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太阴见证,表现为食后腹胀,大便易溏,手足易冷,口和,治疗可选择理中汤、四君子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六君子汤等。太阴病咳嗽临床多兼见太阳证,常因里虚寒,而内有痰饮,复感外邪,形成外邪里饮之证,代表方如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厚朴汤等。若饮郁化热,则见口干,痰黏,成为太阴阳明合病,可仿张仲景小青龙加石膏法以内清阳明。亦有伴见咽干口苦等少阳证者,当合用柴胡剂,如柴朴汤、柴平煎。

附子理中汤是正太阴证咳嗽的选项之一,如果患者有有以下几点便可大胆选用:

      顽固性咳嗽,多种抗生素或中药止咳药均无效;

      痰多泡沫,易咯出;

      大便溏烂或泄泻;

      舌质暗淡,白腻苔,脉沉细弱。以理中汤加温中健脾,燥湿化痰,痰浊祛除,咳嗽自止。

案例1:董右,24岁,慢性咳嗽8个月,中西药叠进乏效,经纤支镜确诊“支气管内膜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6月痊愈,停药第二个月又开始咳嗽,多方治疗又拖延3个月,就诊时:咳嗽、痰多色白泡沫,气促、胸闷、倦怠乏力、纳呆、大便烂,隔日腹泻一次,舌质淡暗,苔白厚腻,脉沉细。听诊右中下肺可问及哮鸣音。予附子理中汤加温中健脾止泻之品,处方:党参20、干姜9、茯苓30、附子12、乌梅9、焦白术15、薏苡仁30、黄芪30、砂仁6、炙甘草9,药后三天,腹泻止,咳嗽、咳痰、气促大减。第4天复诊双肺哮鸣音消失,继续上方加法夏12、陈皮10等调理后,7天基本痊愈,追访一月无复发。

1、太阴兼太阳病--小青龙汤或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首选“小青龙汤或类方”加减——所谓类方包括下图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方

只要咳嗽、痰多,舌淡、苔白水滑,不用辩脉,直接予以小青龙汤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历代医家对小青龙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小青龙汤会专篇讲。

 和小青龙区别点就在于有无表证,有就是小青龙,无就是去麻黄、桂枝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方。

关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证见于《伤寒论》第18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和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对于咳嗽,通常认为由于肺气宣肃失常引起,治疗上,麻黄宣肺、杏仁降肺已成惯用组合,而桂枝配杏仁往往不被临床家重视。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咳喘患者不论新久,不论是慢性气管炎、咽喉炎,还是感冒等病,如排除热实证,再审有本方证则可用之。”临证见冯世纶治疗咳嗽,有汗出者而无明显热象者,常选本方治疗。如有里饮,多合用半夏厚朴汤

2、太阴兼阳明病--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方药组成为小青龙汤加生石膏,方证病机为外寒内饮夹热。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上逆,太阳或少阴表与太阴饮同病兼夹阳明里热所致的咳喘烦躁等症。我治外感痰喘之挟热者,必遵《金匮》之例,酌加生石膏数钱,其热甚者又常用至30-45g。

张锡纯老前辈这样形容:若遇证之觉热,或脉象有热者,则必加生石膏两许或一两强。若因其脉虚用人参于汤中者,即其脉分毫无热,亦必加生石膏两许以辅之,始能受人参温补之力。至其证之或兼烦躁,或表里壮热者,又宜加生石膏至两半或至二两,方能有效。曾有问治外感痰喘于愚者,语以当用小青龙汤及如何加减之法,切嘱其必多加生石膏,然后有效。后其人因外感病发,自治不愈,势极危殆,仓惶迎愚。既至知其自服小青龙汤两剂,每剂加生石膏三钱,服后其喘不止,转加烦躁,惴惴惟恐不愈,乃仍为开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又加生石膏一两。一剂喘止,烦躁亦愈十之八九。又用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苏子、半夏、牛蒡子各三钱,生杭芍五钱(此方系后定之从龙汤),为其仍有烦躁之意又加生石膏一两。服后霍然全愈。

案例1张左,9岁,代诉咳嗽伴发热1周余。患儿1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喷嚏流涕咽痛,体温39.5℃,静脉点滴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剂,加地米针4天,发热等症状退而又起,反复不愈,并出现咳嗽咳痰。刻诊:咳嗽频作,咳稀白痰,喷嚏,流黄浓涕,咽痛,发热,一阵阵怕冷,用退热药汗出热退,不久恶寒无汗热升,无头痛身痛,无口苦咽干,口稍渴,纳可,二便可,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浮微弦紧。体温37.8℃。处方: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干姜8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五味子6克,细辛5克,生石膏30克。3剂, 二诊:诉1剂药后体温即退,咳嗽咳痰,喷嚏流涕等诸症皆明显减轻,咽痛消失,上方又服2剂,痊愈。

案例2王右,31岁,感冒后引起咳喘已半月,经服汤药,咳喘向愈,但前天又受凉致咳喘加重,吐白痰多,头痛恶寒,时胸闷心烦,口干不思饮,苔白根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热壅于上,治以解表化饮兼清热除烦,与小青龙加石膏汤: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白芍10克,法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6克,五味子6克,苦杏仁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轻,继加减服四剂症已。

案例3:患者某,女,48岁。咳嗽半月余,痰白黏量多,面色苍白,口干,汗多,便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弦。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太阴与阳明合病)。处方: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味(茯苓12g,炙甘草6g,五味子15g,干姜6g,细辛3g,清半夏15g,桂枝10g,生石膏45g,白芥子6g,苍术10g),7剂水煎服,日一剂,一周后复诊,咳嗽好转7成,痰少色白黏,大便成形,小便调,仍汗出,口干,眠差,舌脉如前,前方加生龙牡各15g以安神敛汗,7剂后咳止。

3、太阴兼少阳病

合少阳,不用说也知道加柴胡剂

彭涛医生案例:47岁,值秋冬交季,以咳嗽、咯痰两月余为主诉就诊,患者三月前因装修新家出现咳嗽、咯痰,经输液及中药治疗无效,咳嗽日渐加重,西医诊断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激素治疗后可暂时缓解。省内西医和中医的专家都告知患者此病无法完全治愈,患者甚感沮丧。近日服黄芪等中药后出现耳痛胀,本拟进京求医,经朋友介绍到我处一试。刻下: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四肢怕冷,但头面自觉发热,耳痛,目涩,口干苦,不思饮食,胸闷短气,虚汗多,咳嗽,痰多色黄粘,夜间咳甚,咳嗽严重时出现气喘,腹胀,大小便调,因咳影响睡眠,舌淡水滑,苔白厚,脉左关大,寸尺不足,右寸大重按有紧像,关沉尺弱。此太阴寒湿不化,兼少阳不利,相火不降。根据伤寒论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263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264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265条),可见少阳病相火不降可见到头面孔窍的热相

一、患者目前太阴寒湿虽重,但兼少阳火郁,故予以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先疏利少阳收敛相火为我所用,同时兼开太阴去寒湿。处方如下:柴胡15、姜半夏15、黄芩10、干姜15、细辛5、五味子10克紫苑15、生白术15、茯苓20、炙甘草106付。耳痛胀,目涩,口苦减轻,咳嗽减半,痰已经不黄而色白,易咳出,腹胀虚汗明显减轻,心情明显好转。

、上方加陈皮10、党参30克(补土伏火),三付。1天前咳嗽本已明显减轻,又因受冷咳嗽加重,微喘,痰多色白质稀,目前周身微汗,恶风寒,口疮好转,仍未愈。此为少阳相火内收功邪,卫外不足而受寒,予射干麻黄汤,处方如下:炙麻黄15克 射干12克 干姜15克细辛8克 五味子10克 姜半夏15克 紫苑15克 冬花15克炒白术15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6枚,4付。

三、时咳嗽明显减轻,已无恶寒表症,只是仍咳嗽痰多,咳嗽严重时出现气喘,午后腹胀,舌胖大齿痕,脉沉缓,大便每日一行,量少。观其久咳后神疲乏力,辨为太阴虚寒,正虚不能排邪,予以桂附理中汤合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处方如下:制附子15、肉桂10、党参30、炒白术20、干姜15、茯苓15、五味子10、细辛5、姜半夏15、杏仁12、炙甘草10,三付。

、咳嗽痊愈,药后大便次数增多,有时不成形。目前,病后体虚乏力,食欲仍不佳,予以上方去细辛,加炙黄芪30克,三付。药后右耳阵痛,仍然腹胀,有时头晕,口苦口干,大便略干无力,予以小柴胡加半夏厚朴汤,处方如下:柴胡15、黄芩15、姜半、15、党参20、生白术20、茯苓15、厚朴15、苏叶15、炙甘草10、生姜15、大枣10枚,3付。以后患者请客,见到患者,身体已康复,已搬入新家,未有过敏反应再次出现。

少阴咳嗽

少阴病提纲以原文281条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为依据。为与病机相合,我们仍可将其改为:“诸脉微细,但欲寐,皆属于少阴。”

胡老认为少阴病为表阴证,和里阴证的太阴病相对,多于咳嗽同时伴见遇风冷打喷嚏、流清涕,手足厥冷,大便易溏,脉多沉细,无汗者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有汗者可选择桂枝加附子汤。

案例:患者某,女,50岁,咳嗽一周,始于感冒后,近5年来每年春季停暖气均有发作,平素畏寒喜暖,就诊时见干咳无痰,背恶寒,易汗出,遇风冷咳嗽,大便不尽感,易腹胀,口中和,舌胖淡暗,苔薄黄,脉沉弦。西医诊断:感染后咳嗽。中医诊断:咳嗽(少阴病)。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炙麻黄10g,炮附片10g,细辛4g,炙甘草10g,干姜6g,五味子6g,5剂,水煎服,日一剂,3剂后咳嗽明显减轻,背冷基本缓解。5剂后咳愈。

麻黄附子细辛汤,我临床但凡碰到少阴提纲见证,伴有咳嗽,用此方加减无不应手而愈。

结尾:

咳嗽病因真的复杂,俗话说:“诸病易治,咳嗽难疗”不仅一般人认为咳嗽难治,即使是名医,也常感棘手。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余以此证考求四十余年,而后始能措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咳嗽只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而许多疾病都可能导致咳嗽,临症时不能见咳止咳,必须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加以治疗。我临床遇到过肺结核、淋巴瘤、支气管异物、肺癌引起的顽固咳嗽,很容易误导你,这些是单纯中药不能解决的。决不能托大而延误病人。

但对于常见的各类咳嗽,用好六经辩证,可以快速的定位用药,对于九成咳嗽可以立见成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