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方柏临证百方大解密

 fulhfulh100 2020-07-06

1. 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案 

张某,中年男子,咳嗽寒冷发热,胸部摄片为“肺炎”,经输液治疗热退,但仍咳吐稀 痰,恶风,自觉阴囊湿冷,呼吸气上涌喘息。诊为风寒犯肺,肺气上逆。

桂枝12克,芍药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25克,厚朴30克,杏仁20克。1剂症减,3剂而愈。 

袁某,女,40岁,自发性气胸住院。患者多次肺大疱破裂出现气胸,本次已入院数日,经置管减压,仍气促难卧,自汗胸闷不已,邀我会诊。脉细,苔薄黄,。处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瓜蒌仁、薤白、儿茶,2剂症大减,二诊6剂药后病愈。 

2.桂枝加附子汤 

只要掌握“大汗不止,畏寒怕风”八个字就够了。这时救阳则阴津能复。所以炮附片用量宜重。 

昔年一友人老母过服服药,全身大汗淋漓。盛夏七月,紧闭门窗,缩于被窝内。邀我出诊,室内昏暗,打开电灯后见其披裹厚被,语言难支,面色灰白,肤冷而汗出淋淋,脉虚迟,舌苔白水滑。急处以桂枝加附子汤: 

炮附片30克,桂枝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20克,黄芪30克,红参12克。3剂,每日一剂。 三 天后,其子专程来道谢。说服完一剂,当晚汗止安睡,3剂服完,现已汗止身温,门窗全开,而穿单衣出户行坐了

3. 桂枝加桂汤 

本方功效平冲降逆,用于临床常见的心阳虚而致的心悸、怔忡等动悸性疾病。 张某,男,52岁。因阵发性心跳加快,发时微感气急、胸痛。寒冷或精神刺激均可诱发,每发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病程已10年,近年发作较频,发作时心率可达200次/分,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辗转多处中西医治疗,但都未能很好控制。来诊时面白少华气微急,微汗,心悸不安,脉疾细无伦,舌微 暗,苔薄白水滑。 据证分析,其心悸汗出是心阳不足,脉疾滑至无伦,

乃肾阳欲绝,肾虚阴寒逼肾阳浮越。急以桂枝加桂汤加味

桂枝20g、白芍30g炙甘草12g、大枣20g生姜15g、磁石30g龙齿30g

上方服完1剂,心悸渐平,汗出亦止。服完3剂,已如常人来诊。后患者视本方为救命方保留。凡发现有复发倾向,即自购2剂服用,一直未再有大发作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该方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各三两而成。(与桂、芍、姜同量,均为三两。)

证偏虚寒,而病见遗精、自汗、盗汗、妇人带下等任何一症的患者。这些患者中若兼有汗出,微喘,或微悸者,更为本方之确证。其脉舌指征为:脉虚、迟,舌苔薄白而润。带下小腹阴冷案

郭女,36岁。带下质稀,无臭味,小腹阴冷不适,头昏乏力,性欲淡漠,乱梦不断,心悸,微微盗汗,腰酸痛,脉虚缓,苔薄白。病程已近一年。前医曾用健脾运湿,温补肾阳等药数十剂,仅稍见减轻,而不见大效。经友人介绍来诊。

据证处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鹿角霜、山药,3剂诸症减,坚持服药30余剂,完全康复如常人。

6.黄芪桂枝五物汤   为仲景治疗血痹之专方

病案:如赵某,男,52岁,商人。近年生意红火,已成巨富,终日泡在高档酒楼里,体胖腰圆。一日席间醉倒,友人将其扶卧沙发上,正置空调风向。醒后感左上肢不适欠灵,自行甩摇后稍适。三天后左上臂外侧如掌大部位麻木,轻度疼痛。前来就诊,据证处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桑枝30g、北细辛10g,3剂而愈。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肢体麻木如果没有效的话,要加人参,这是《备急千金翼方》里面就有一个方子叫黄芪汤,这个方子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组成是一样的,就加了一个人参,黄芪桂枝五物汤是属于桂枝类方,所以,身体会有偏怕冷怕风一点。局部肌肤麻木不仁可用。

7.小建中汤

无论古今,本方在临床多用治脘腹疼痛。

这种疼痛具有以下特点:

1.其痛绵绵,喜温喜按,时发时止。

2.或见阵发性拘急剧痛,轻按不适,而重按反不拒,但绝无反跳痛。

3.病程常较长,多伴见面白少华、小便清长、心悸神疲等症。

4.脉弦、迟,舌质淡、苔薄白而润。

◎病案举例

 吴某,女,34岁。腹痛绵绵,喜温手按压,痛时感腹中冷气串动,痛剧时每有欲呕感。脉弦,苔薄白。证为中阳不足,失于温养,寒凝拘急,肝木乘脾。本例病机正合专于温中缓急之小建中汤的临床主治。立即处以桂枝12g,白芍40g,炙甘草12g,生姜12g,大枣20g,饴糖100g(烊),胡芦巴20g,小茴香10g。先煎诸药三次,每次煎成一小碗,混匀,兑入烊化之饴糖,分三次一日服。服完3剂疼痛基本缓解,再服3剂疼痛完全得止,且后未再发

8.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合用,而仅各取三分之一量组成。是一首发表轻剂。其所针对的病机是正气略虚,微邪郁表。具调和营卫,疏表达邪的作用。

本方针对的病位在表,病程较长,正气微虚,而邪气也微。由于病久、正虚、邪微三大特点,决定了不任麻黄汤攻表。而又肌凑闭塞无汗,不宜用桂枝汤。故两方合用,而取轻量以疏表达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本方除适用于部分偏虚感冒患者外,更多的是用来治“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的皮肤瘙痒症。

经验证明,这类瘙痒,具以下特点:

1.病程较久。

2.无汗或极少汗。

3.有轻度气血亏虚表现。

4.有轻度面红,口干,烦,大便不畅等微热现象。

5.皮疹轻微或无皮肤斑疹。

6.脉弦细数。

临床凡见以上表现之皮肤瘙痒患者,不论是荨麻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皮肤毛囊阻塞症、无汗症等任何原因所致,皆可放胆使用。不可囿于“燥易伤血”,“汗易伤津”,“风易助燥”等而丢弃了这一治痒高效方的使用。

当然,对于血燥、热毒、风热壅盛、阴虚阳亢之皮肤瘙痒是禁用本方的。

◎病案举例

兹举临床验案两例:

杜某,全身皮肤瘙痒半年,无斑疹结节,皮肤干燥无汗,抓破溢血,久经中西治疗无效。观其舌脉,黄黏苔满布全舌面,脉细数。辨证为邪气久郁肌肤,血虚而生风燥,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四物汤加味。服完3剂复诊,瘙痒大减,仅偶感某处微痒,续用3剂痒止。后三五月偶有小发,以上方两三剂即止。

又如李义,男,73岁。腰臀部泛发粟粒样丘疹,瘙痒,局部发热,长期无汗,因已持续不止五年,致腰臀部呈大片陈旧性紫斑。据其身痒无汗,感热等邪气久郁肌肤病况,仍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味。服药3剂开始见效。持续服药一月余,腰臀部得以汗出,疹退痒止。

11.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是一张治脉结代,心动悸的重要方剂。由于脉结代、心动悸在心脏众多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病变中都可出现,因此临床运用机会颇多。又由于其用七分阴药以生血补血,用三分阳药以温阳推运的组合,适用于心脏以外的很多疾病。因此,临床使用频率极高。不仅如此,它集多种阴柔之药于一体,且以突破常规的用量加以使用的救阴法,为温病学家所高度重视。因此,吴鞠通在此基础上化裁出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救逆汤等六个有名方剂,这又使本方具有了一定的“母方”地位。

对于这样一张有着多重意义的临床用方,必须作一些“刨根问底”的讲述,方能在临床对证使用、灵活应用和扩大应用。

本方的使用,关键在于弄清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脉结代和心动悸的关系;第二个是该方剂量组合的特殊意义。

先讲第一个问题。脉结代是因为气血衰微,血液不能充盈脉管,阳气无力推动血行。或邪气阻滞,而心脏又无力激动血脉,令脉不循常数而动。因此,其病理本质为心血亏虚,匮于灌注;心阳虚衰,无力推运。而心动悸又是怎样发生的呢?仍然是由于心血亏虚,心失所养,心阳虚衰,无力固护。在此失养无固的情况下,心能不动悸吗?由此可以看出,脉结代、心动悸表现不同,而病因病机皆一。这就明白地标示了炙甘草汤的临床运用原则一一不必二症同在,只要任见一症皆可施用。

第二个问题,是该方组合的特殊意义。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是三分阳药与七分阴药相配,说明该方所主之证以阴血亏虚为侧重。故以补阴血为主,而只以少量阳药以温阳配阴。第二,本方治心动悸,而桂枝乃平动悸之特效药,但在此既不以之为主,用量又还不及生地之一半,也说明此动悸证偏阴血亏虚。第三,本方创下了两药用量之最:一为大枣30枚,一为生地1斤。反映了仲景在用二药滋阴养血的同时,看重了大枣所具的助脉强神作用,和生地所具的“主伤中,逐血痹”、“通血脉,利气力”的作用。而采用超常量用法,也意在使阴血速生。可见,阴血亏损是本证的根本。而使阴血尽快充盈是本方的治疗目的。本方以清酒与水各将近一半的比例煎熬,在于防阴药凝滞。利用清酒懔焊之性通利经脉,使药性速达病所,而自身却迅速挥发,完成载体与运具作用。

在明确以上诸点后,我们就可为炙甘草汤的临床使用列出具体指征了:

1.心动悸不安,心神不宁。

2.脉结代,或细弱,或虚数。

3.阴阳气血亏虚,而以心阴血亏虚为重者。

4.舌淡少华,或舌稍红偏干。

凡前3条任一条加舌象,无论伤寒、温病、杂病,皆可施用。

◎病案举例

顾某,女,39岁。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心悸,心电图显示:偶发室性早搏。前医投以炙甘草汤(一般常规用量)数剂,似稍效而未止。近两月来心悸时止时作,渐感胸闷气短,神疲,且心悸次数加频。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西医以病毒性心肌炎治,见效不大,遂来就诊。心悸不宁,胸闷气短,倦怠懒言,头昏心烦,面黄少华。舌淡红微干,脉细数而不定数中止。证属阴血亏损,心阳受伤。处以炙甘草汤加味:炙甘草15g,生地100g,白人参15g,桂枝12g,麦冬30g,生枣仁30g,大枣50g,阿胶10g(烊),生姜12g,磁石30g。

上方以冷水1000ml,白酒200ml,同浸半小时后,文火煎熬1小时。兑入已烊化之阿胶,混合后分三次一日服。

服完1剂,当晚诸症均感减轻。再服3剂,诸症悉除。后以十全大补汤巩固,服6剂后停药。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临床运用提出指征了。

本方具有宣通降逆,清热泄毒,祛痰平喘,止咳退烧的功能,因而是一首具抢救作用的方剂。无论伤寒、温病、杂病,只要其主要证候为邪热壅肺者,无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百日咳、过敏性哮喘、烂喉痧、麻疹,乃至头昏鼻渊等,均可使用。且在使用时只要认准邪热壅肺,不必刻守汗之有无和热之高低,因为这受病程、体质等因素影响。

忆上世纪60年代,我工作之地麻疹流行,除儿童外,20多岁的年轻患者不乏其人。且这些年轻患者形体壮实,高烧、咳喘和出疹程度普遍都重于儿童,其中不少为合并肺炎者。他们常高烧不退,喘促烦躁,咳嗽头痛,鼻翼煽动,气憋胸闷,脉急数或洪滑,舌苔多黄而偏干,呈现出一派麻毒炽盛,热邪壅遏之象。更有甚者,个别患者由于毒邪太重,治不及时而呈麻毒内陷趋势。此时立即给予足量之麻杏石甘汤治疗,都收到了高于其他治法的奇异效果。

◎病案举例

如一彝族青年,25岁,身体壮实,在民兵集训时感染麻疹。当时已发烧四天,头身玫瑰疹相继出现,患者咳喘口渴,抓起水瓢急饮冷水一瓢。不久即喘息加重,鼻煽心烦,疹色转暗而隐退,体温反呈下降趋势,肌肤潮湿,西医急用青霉素等静滴。而病情不仅未能控制,反张口喘急,闭目不语,有麻毒内闭而神昏之趋势。集训队领导要求邀我加用中药治疗,诊其脉象细数,舌苔黄干燥,张口呼吸。辨为:麻毒炽盛,热壅肺闭,邪毒内陷,波及神明。急以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5g,杏仁25g,石膏60g,炙甘草10g,升麻15g,紫浮萍20g,暂给1剂,令急煎,分三次,一日服。

次晨家属告知,昨日半天内即将三次药服完。半夜后开始好转,现己睁目对答,喘平汗止,红疹显现。

9、温经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呢?回答只有一句:凡冲任虚寒加上瘀血或郁热者,皆可用之。

◎病案举例

如陈女,30岁。因三度人流后痛经。经期尚准,而每于经前则不适,经行前两日小腹疼痛,必以热手按压方感舒适。痛剧时须热敷烫熨,经量少色黑,腰痛绵绵,唇干口干而不欲饮,面白少华,平日白带清稀,量偏多。脉沉,舌淡苔薄白。证属冲任亏虚,寒客胞宫,脉阻血瘀,虚寒相抟。处以温经汤加味:吴茱萸10g,川芎12g,白芍30g,炙甘草10g,当归10g,红参10g,阿胶10g(烊),桂枝12g,丹皮10g,半夏10g,麦冬20g,炮姜10g,凌霄花15g,鸡血藤30g。服药3剂痛止,小腹冷感消失,而尤使患者惊喜的是精神转旺。患者充满治疗信心,每月经行前一周,来服药3剂。坚持3个月后,诸症消失。

16.越婢加术汤

这是一首专治水肿之方,为仲景“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汗以消肿的代表方。

全方由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加白术四两组成。

该方用其味之甘温以入中土,用其气之寒热以和阴阳,用其性之走散而发越水气,通行水道,法度严谨,遣药精纯。方中麻黄不仅发汗消肿,且因其宣通肺气,通调水道而有利尿之功。白术健脾运化,燥湿利水,现代研究证明其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因而,该方的消肿效果,其实是通过发汗与利尿的双重作用而产生的,方中石膏用量达半斤之重,又说明了该方主治在于外有风邪犯肺,内有郁热蕴肺,肺失通调而致之水肿等症。其应用指针当为:

1.病程不长之新病水肿。

2.水肿以头面为主。

3.水肿伴见渴、汗出、面黄、腹胀。

4.皮肤水疱疹,兼痒兼渴。

5.感受寒湿,身疼体痛,恶寒无汗,面浮者。

本方禁用于:

1.病久体虚。

2.肿而伴里寒便稀。

3.下肢水肿为甚,按之凹陷如泥。

4.舌呈镜面。

该方在现代己用作急性肾炎的首选方。而我在临床每见淋雨冒风,受寒遇湿后,突然身痛恶寒,面浮不甚,且身体沉重,脉浮舌白者,每遣此方,用之甚效。究其原因是,风寒犯肺,影响宣通,但尚未郁而生热。此时还不见渴、汗等症,小便化验也一般无明显异常,而稍作拖延,即会出现上述见症。当此之时,只需用越婢加术汤稍减石膏量,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实验发现,甘草有致尿及钠的排出减少,久服或量大可导致水钠潴留,故甘草用量宜小。

◎病案举例

如甘某,女,58岁。5日前暴雨突至,由田野返家,全身湿透,途中复遇溪水上涨,又涉水而过,次日身不适,自以感冒清等服之不效,前日起全身濡痛,恶寒身沉,面目浮肿,遂来诊治。脉浮紧,舌苔白而偏厚。以越婢加术汤加味:

麻黄15g,石膏30g,白术20g,生姜10g,大枣20g,甘草6g,浮萍10g,苍术12g。

服完2剂,诸症大减,又服2剂,痊愈。

本方临床还有另一妙用,那就是对湿甚热郁而夹风邪之皮肤水疱症,有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该症因肺闭脾虚,湿郁肤表而呈水疱,因热郁夹风而感瘙痒,因湿性上扬而病变部位多在身之上段。其临床表现与越婢加术汤证大不一样,而其发病机理却十分相近。因此,我曾用此方治疗数例,疗效满意。

如甘某,男,47岁,体壮贪饮。初时背痒,抓之初现红疹,继成水疱,渐至胸胁、手面。疱疹小者呈簇呈片,大者如豆,破后流出水样物,患部瘙痒微红,口干,微烦。曾用抗过敏、抗病毒、外涂药及中药治疗,或小效一时,或完全无效,迁延己近两月。诊其脉略浮数,舌偏红,薄黄苔,处以越婢加术汤:

麻黄15g,石膏50g,生姜10g,甘草10g,大枣20g,赤小豆30g,土茯苓30g,苡仁30g。

服药3剂,小疱疹大部消退,大水疱明显消萎。续上方6剂,疱疹全消,且皮肤无痕

17.麻黄升麻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厥阴病》。

由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共14味药组成。

该方较为特殊,我在研究时发现它有五大特点:

1.组合复杂,温清润燥兼备。

2.药味众多,为《伤寒论》全书之最。

3.全方剂量奇轻,虽石膏之重质者亦概莫能外。

4.针对病机复杂,主治证候临床少见。

5.历代理论研究和临床验案文字资料很少。

下面就围绕这些问题来讨论和认识本方。

首先从组合看,它由5类药组成:火郁发之而用麻、桂、升;热郁清之而用膏、知、芩;寒者温之而用干姜;虚者补之而用归、苓、术、草;燥者润之而用冬、芍、葳蕤。这样,看似杂乱无章的药味,背后的严谨组合法度,即会被认识和把握。

第二,是病机复杂。仲景给出了四大症状: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而这四症齐见的患者,在我50多年的临床治疗中,极少见到,所接触过的文献资料也从未发现。

第三,这种患者症状罕见,组成药味众多,超乎仲景组方常规的情况,是人们从怀疑它是否是仲景之方,到怀疑其临床功效,进而对其极少进行理论研究和具体应用的原因。而我们如果拋开成见,不停留于文献水平,在明确了上述组方法度后,深入研究本证病机,自主验证其临床效验,则不难发现,本方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本证的病因是伤寒误下,导致正虚邪陷,内入厥阴少阴。厥阴脉布咽喉,厥少两经每相关联,故出现两经时常共见之厥利咽痛,而咽痛甚时,则唾脓血。因此,其总的病机是正伤邪陷,肺热脾寒,阴阳错乱,阳郁阴伤。而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一病机,不苛求四症并见,则可使本方的特殊疗效得到应有发挥。

第四,由于其病机的复杂性,需要多重药性组合的方才能治疗,专于补虚、扶阳、益阴、发散均不相宜,而此四项任何一项治疗,又都是必需的。故仲景在“五类组合”的同时,巧妙地用轻量给药,从而通过“微调”而生显效。这是本方最大的特点之一。

◎病案举例

下面介绍一例我用此方的验案。

1989年秋,黄某,先以咽痛、便秘就诊于某医,以翘荷汤加味,服后大便稀水而咽痛仍不止,该医转用理中汤加味治,便稀不止而咽痛益甚。如此病情不断加重,延至6日,转诊于我。细询初诊前两天即恶寒身痛,自服“感冒片”症减,继而咽痛,经治不止,且咯脓稠痰,内夹鲜血,昨日摄胸片无异常发现,咽严重充血而表面附着白黏涎,口臭。诊脉时发现双手冰冷,即摸其脚,膝以下亦冷甚,脉虚大而迟。鉴于前医己寒温皆用,症状一派燥热,而却肢冷脉虚迟,辨证难明,乃请患者先去输液室输其己连续用了五天的青霉素。立即查阅《金匮》有关篇章,未见相近条文。复查《伤寒论》,当查至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时,不禁拍案而起。这不正是正伤邪陷,阳气不能宣畅,酿热伤络;阳气不能布达,被郁厥冷的厥阴厥利证吗?遂处以麻黄升麻汤原方2剂。患者第三日复诊,咯血止,咽痛十去七八,利停,肢温神清,脉较前有力,续方2剂痊愈。

24、大柴胡汤

该方以少阳表里两解为立方基础,以解外和内,运转枢机,泻热通便,调而兼攻为组方原则。这一特点对肝胆郁阻和胃肠滞阻类疾病具有极高的针对性。而这类疾病中包括了大量急腹症。因此大柴胡汤在急腹症治疗中成了不可取代的中药方剂。如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膈下脓肿、腹膜炎等,都具有可靠的疗效。此外,对于肝郁热结所致的呕吐、黄疸、狂证、郁证、顽固性阵发性痛证等,都具有良好的效果。

2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极长于治疗惊、悸、癫、狂、恐、惧等精神神经疾病。是一首治疗失眠的好方。

26.柴胡桂枝汤

其剂量都为两方原量的一半。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两经症状皆轻,另一方面,它确实已不是两方的叠加,因而其作用也有了自己的独特性。

这种独特性,起码表现在癫痫、高烧和虚人感冒三种病证的治疗上。

病案举例

案一、腹型癫痫

王某,10岁。近半年来反复阵发腹痛,无特殊诱因发作,发时有呕恶,稀便,腹鸣响等情况。疼痛或轻或重,重时捧腹蹲地呼叫,持续半分至三两分钟,自行停止,止后复如常人。但由于反复发作己较虚弱。曾延请中西医治疗,不见停止。诊其脉虚缓,苔白。以小建中合理中汤治,服药6剂无效。见其发时痛甚,遂抛开一切,用《金匮》乌头汤以求止痛后再议。服药2剂,似未再痛,不料仅隔五天,复如故态。

我暗想本患者腹柔软,曾做B超无异常发现,而用乌头汤这样的止痛“杀手锏”无效,必有缘故。遂慢慢推究,忽然想到本病突发突止,发作时间短暂,发后一如常人,与痫证极似。而痫证中有一种腹型者就是以阵发性腹痛为主要表现。因此作脑电图检查,谁知一查即发现两次痫样放电,乃诊断为痫型腹痛,处以柴胡桂枝汤:

柴胡10g,黄芩10g,人参10g,炙甘草10g,半夏10g,白芍20g,大枣12g,生姜10g,葫芦巴10g,全蝎6g(冲)。

服药7剂后,腹痛减轻,服至20剂,所有症状消失,连续服用两个月停药,复查脑电图恢复正常。一年后家长告知,停药后一直未再发作。

该方何以能止痫型腹痛?看似难解,其实古今皆有论说。《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附方即列有“《外治》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而用本方治癫痫的研究,日本学者在上世纪60年代即己获得了明确的结论,即该方对癫痫具有确切而持久的疗效

27、葛根汤临床应用的机会是很多的。举凡偏瘫、眩晕、肩关节周围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创伤性骨膜炎、瘾疹、失音、颈椎病、胃肠型感冒、痹症等病证中,只要出现前面所述任两条主症,都可使用。服用后上述各病自身的主症,一般都可随之消失。

本方对肩项牵扯痛,或项背牵扯疼痛,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因为是太阳经从巅项入里络脑,回出下行项后,沿肩膊内侧而下;而手太阳小肠经脉则沿上臂,出肩后,绕肩胛。这种病在手足太阳经脉循行之处的疼痛,用功长发表解肌、疏利经脉的太阳病主方之一的葛根汤治疗,当然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案一、慢性项背疼痛

施某,男,47岁。3个月前汗出而睡卧当风,醒后觉头身痛,项背不适,恶寒无汗,医以复方感冒灵和A.P.C治疗,药后汗出,恶寒身痛解。而项背总感牵扯微痛,未即治疗。近半月气候骤凉,加之体力活劳累,症状加重,致项痛牵背连肩,活动受限,服芬必得等只能缓解一时,遂来就诊。脉迟而有力,舌苔薄白。证属寒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失于宣畅。

处以葛根汤加味:

葛根40g,麻黄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2g,生姜15g,羌活12g,苍术12g。

服药2剂症状减轻,三诊共服药6剂,疼痛消失,项背灵活。

案二、不自主头摇

易某,女,10岁。三天前突然开始不自主头摇,并且从不间断,自汗较多。来诊时因头不断摇摆,语言连接性差,并感头项摇扯疼痛。

已做头颅CT、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发现,经颅多普勒:右中动脉痉挛。

脉迟细,苔薄黄,面苍黄少华。

辨为血虚风动,经脉失养。

处以葛根汤合四物汤加味: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50g,炙甘草10g,大枣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30g,防风10g,全蝎10g,生姜10g。

服完3剂,头摇大大减轻,呈间隙性轻微摆动,摆动时尚有轻微疼痛感。共三诊,服上方11剂痊愈。

28、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需要注意的是两点:第一是葛根的大剂量使用;第二是此方的病机。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

考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中用葛根者共四首方剂,其中葛根汤用的剂量是四两,奔豚汤用的是五两,竹叶汤用的是三两,而本方用的是八两。这样超常规的使用,说明葛根在本方中的作用太关键、太重要、太具引领作用了。葛根味甘辛性凉,具有发表解肌、解热生津、润燥止渴、清轻升发和止血利(《大明本草》)的作用。这些作用不仅深切里热夹表邪下利的病机,而且重用葛根有从根本上遏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是病机。

葛根芩连汤证是表邪夹热,内迫大肠。因而,其热性下利的特点历来是被普遍重视的。临床上凡遇腹泻便黄,肛门灼热,泻而不畅,发热汗出等症,不论是肠炎还是痢疾,都会使用本方的。但它的病机和主治其实还远不止于此。这从其病之来路和药之配伍即可看出。本方的下利由桂枝证误下而来,从临床实践看,除误下外,其他如包括滥用西药抗生素等不当治疗,都可能导致这种下利。因而,从原病变过程到本证的形成,己有了津伤成热,热利复又伤津的特点。从药物配伍看,全方仅四味药,其中芩连清里热,坚阴止利,甘草和中是明确的,而作为君药的葛根,除解肌透邪,清轻升发外,其具有的主消渴、解诸毒、除大热、透疹斑等作用不容忽视,这些作用在得芩连之助后,可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因此,本方的病机除表邪夹热,内迫大肠外,还应包括阳明燥热津伤消渴,热燥动血,邪郁身热,化毒生斑等。明确了这些问题后,我们才能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不失时机地使用本方。

兹举两例,以资证明。

◎病案举例

案一、鼻衄

范某,男,47岁。近半年来反复鼻衄,常初为鼻干鼻痒,前额微胀闷痛,延续一两日即开始衄血,轻时可打安络血等得止,重时须去五官科油纱填塞压迫方能得止。患者平素嗜烟酒,一贯便秘。发病以来己减烟酒,慎饮食。先后数次查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无异,并己请过三位中医以犀角地黄汤、茜根散、十灰散等治不效,脉数,苔黄。分析其鼻干便秘为津伤热甚,前额胀痛乃邪羁阳明,属热燥动血,处以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葛根60g,黄芩10g,黄连10g,甘草10g,生地30g,藕节50g。

服药3剂后,未再衄血,鼻干等症也有所减轻。效不更方,又坚持服药15剂。二年后偶遇得知,停药后从未再发。

案二、消渴

蒋某,男,45岁。3个月前查体发现空腹血糖高,连续四次查均在7.8-8.8mmol/L之间。因不愿服西药,前来要求中药治疗。细询一年多来总感口干口苦,以为抽烟饮酒所致,未予注意。平日一直饮茶成习,也无法区分渴与不渴,但每感身热汗出较多。体丰壮实,脉细数,舌质偏红,苔黄。辨为阳明经邪,热燥津伤。处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50g,黄连20g,花粉20g,石膏30g,黄芩10g,甘草10g,竹叶12g,沙参30g。

上方水煎,日服1剂,嘱其禁糖减食,忌烟酒,多加运动。服至12剂时口干等症减,服完30剂,症状消失,复查空腹血糖6.2mmol/L,又服30剂,停药半年后复查,空腹血糖5.8mmol/L,无不适。

真武汤系仲景为少阴阳虚水泛证所立的一个专方。由于水气流动,变易不居,所以临床表现较多。如上逆凌心则悸,上犯清阳则眩,浸溃筋肉则肉跳身震、沉重疼痛,水聚肌肤则肿,上犯于肺则咳,干犯胃气则呕,浸淫于肠则下利腹痛。

真武汤方由下药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片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浑,温服七合,日三服。

本证的关键是阳虚而兼水饮。非单纯的阳虚,也非脾虚等水肿,所以用炮附片壮阳制水,用苓术甘淡培土行水,生姜温中散水,芍药敛阴而制附片之刚燥。

上述诸多临床见症,究竟怎样才能准确地加以把握呢?经验证明,只要抓住悸、眩、瞤、颤、利、沉六个字,认真加以辨析,则此方之验,可令人称神。

那么,当怎样辨析呢?

悸,心中不时自觉异样跳动,伴有一种似惧非惧的空虚不宁感,可伴有胸闷。

眩,目昏花头昏重,可伴眼前发黑欲倒或微呕感。

瞤,表现为全身不定处的阵发性肌肉抽掣、跳动。

颤,身微颤抖而自觉欲倒地,行走不稳感,是其特征性表现。也可表现为阵发性肢体抖动。心中不断出现颤抖感,阵阵发慌

利,泄泻清稀便,腹冷痛,可伴有腹鸣。

沉,身沉重欠温,微浮肿,可伴有轻度身痛。

脉多迟缓,可有结脉、促脉出现,舌质淡而苔白滑,面浮而无光泽。

以上六症中任见一症加舌脉即可使用该方。而临床实践表明,其肌肉跳动,双手颤抖,行走不稳感,乃为真武汤的特征性症状。瞤颤二症为其最具特征性表现。换句话说,本方对此二症具有特异性治疗效果。

30、五苓散方

其主症为渴、小便不利、吐,其兼见症为烦、热、眩。

本方在肾炎、急性胃炎、遗尿、尿崩症、产后尿潴留、神经官能症、小儿滞颐症、前列腺增生症、忧郁症、湿疹、汗证、汗疱疹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各种病证中,都有着较多的使用机会和极佳的作用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方既可用于新感,又可广疗宿疾,因此,其脉多无定准,而其舌必以舌质淡,舌苔白滑或白而微腻为特点。

案一、产后尿潴留

甘某,女,分娩13天,一直无法自行排尿。先留置尿管四天,拔管后尿仍滴沥难出,只好再插管导尿,当即导出尿液3500ml,并作导管保留,四天后拔除导管,仍不能自行排尿。置留导尿管的同时,均用多种抗生素控制泌尿道感染,但十多天来不仅尿不能排且仍然发热口渴,西医通过会诊,认为不能再置导尿管,己无良策可施,邀我诊治。我诊其脉虚数,观其汗出较多,舌质淡,苔白微滑。乃据其主症小便不利,发热而渴,参以典型舌象,辨为膀胱气化失司,三焦失于通调,以五苓散加味以治:

猪苓10g,茯苓15g,泽泻30g,白术12g,桂枝10g,人参12g,黄芪30g,枳壳20g。

上方仅服2剂,小便即能自行排泄,再服2剂,完全恢复正常。

案二、顽固性汗证

张某,女,45岁。6年前一次感受风寒,寒战高烧持续数日,经治痊愈。而自此开始全身汗出,昼多夜少,四季不停。多时汗出淋淋,需日换内衣三四次,少时皮肤湿润从不干爽。近两年来出现头昏耳鸣,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病以来,西医以植物神经紊乱,中医以营卫失和,气虚失固,湿郁中阻等诸病机论治,都无大效,患者己失去了治疗信心,经友人一再劝说从外地赶来就诊。诊其脉懦,舌质淡、薄白苔,面胱白少华。细询汗出如水,不黏涎,尿少,口渴。细究前医诸法应属对证,不效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本证属水气为患这个根本病机。因此,当以化气行水以治,方用五苓散合莲枣麦豆汤:

猪苓10g,茯苓20g,泽泻30g,白术10g,桂枝10g,浮小麦30g,马料豆30g,大枣20g,莲米12g。

上方服完3剂,汗减。服完6剂,汗减大半,精神好转,治疗信心倍增。坚持服完20剂,汗出全止,伴随症也基本消失。

31、茯苓四逆汤的应用指征为:

1.烦躁。

2.病程较长,少者经月,多者越年。

3.四肢厥冷,全身恶寒欠温。

4.大便清冷,水样。

5.面目浮肿。

6.脉象沉微。

以上任一条与烦躁同时见到时,都可放胆使用本方。

32.栝楼瞿麦丸

对于本方有三点需要加以认识。

第一是辨证眼目为“有水气”。造成水气的原因是命门火衰,肾气不布。既有水气,则必有水肿;气不化水,水饮内停,则小便不利;气不化水,津失敷布,上焦燥热则苦渴。因此,其病机是肾气不化,下寒上燥。其临床表现则为小便不利、渴、肿、小腹冷

第二是用药要点。此方历来被认为是肾气丸之变剂。因为两证均为肾阳虚弱,气化失司,故两方均用附子以温阳化气,茯苓以利水湿,山药以补脾。所不同的是肾气丸用地黄、山萸肉补肾,此方用栝楼根以生津润燥,瞿麦以渗利小便。而这里将寒润与辛温并用的目的,是因为“上浮之焰,非滋不息;下积之阴,非暖不消”(尤在泾语)。这里有一个必须掌握的药量比例关键,那就是栝楼根与炮附子的比例。作为君药而主生津润燥的花粉,一般情况下,特别是渴甚时,必比附子倍量以上,方能见效。因为附子在本方虽针对发病根本,却功在温暖下元(故用炮者),而非回阳救逆需用重剂。当然随着渴减花粉量可随之减少。至于其他几味药之用量一般可不变。

第三是扩展应用。本条文出在讨论《消渴小便不利淋病》三种有着一定内在联系疾病的篇里。其中消渴与糖尿病类似,而糖尿病的晚期每继发糖尿病肾病,患者中表现为虚实夹杂,下寒上燥之证候者不少。因而,本方在糖尿病肾病,乃至所有糖尿病与本证相符的患者中,有着广泛的使用机会。

◎病案举例

代某,男,12岁。患儿因急性肾炎住入某院,经中西医系统治疗四十多天无效,来诊时目浮肿,少尿,口渴思饮,尿常规:蛋白+++,红细胞+++,脓球++,管型++。脉细数,舌干稍红。处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服药五剂肿消,而复查小便各项指标如故。乃据其小便不利、渴、肿,辨为肾阳亏虚,气化失司之下寒上燥证,改用栝楼瞿麦丸合猪苓汤:

花粉10g,瞿麦12g,茯苓12g,山药15g,炮附片8g,猪苓12g,泽泻20g,阿胶10g(烊),滑石30g,忍冬藤30g,黄芪30g,赤小豆30g,野菊花30g。

日1剂,服完3剂复查,除偶见红细胞外,蛋白等全部消失。守方服二月,诸症消失,多次尿检正常。

34、当归芍药散是仲景用治妇人腹痛的一首方子,其方为: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川芎半斤(一作三两),茯苓四两,泽泻半斤,白术四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针对气血失和之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针对气水失和之用苓桂剂,而针对血水失和者即用本方

35、八味肾气丸

由于肾的“一脏多能”,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肾虚,又由于“五脏所伤,穷必及肾”,诸脏病久皆易累及肾,造成肾阴阳亏虚,水湿内停之证。因此,本方在水肿、喘证、面色黧黑症、跟底疼痛症、腰痛、尿潴留、尿崩症、带下症、消渴、阳痿、尿失禁、痰饮、虚劳等众多杂病中,都有着极多的使用机会。

36.苓桂术甘汤

本方为仲景所立治疗痰饮之名方。而痰饮的治疗总原则是“当以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指征:

1.头目眩晕,身振振摇感。

2.心下逆满,气上冲胸。

3.短气、心悸、喘咳、呕吐清水痰涎。

4.背部、两肩胛骨间,或胃脘部持续固定阴冷感。

5.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

以上5条,前4条中任一条加脉舌象均可使用本方。

眩晕处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

陈某,女,45岁。2018年3月20日初诊。诉头晕2天。患者于前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未予处理。因值夜班未能正常休息,次日晨起头晕加重,视物旋转、恶心、不能活动、动则眩晕加重、恶心欲呕。因既往有“颈椎病”史,在当地门诊予正骨及理疗一次,症状稍缓。中午回家后眩晕仍作,恶心加重,呕吐2次,呕吐物中夹少许痰涎。闭目静卧症状可缓,不敢稍动,痛苦异常来诊。平素食凉即胃脘不适。刻诊见:头晕、视物旋转、恶心、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闭眼时可触及双眼球震颤。

诊断:眩晕(脾阳不足,痰饮上泛)。

治则:温阳健脾,降逆化痰。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9g,炒白术12g,炙甘草6g,泽泻9g,清半夏9g,生姜6g(自备)。2剂。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温服。

服1剂后,头晕、视物旋转已不明显,服药2剂后痊愈。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自服理中丸以善后。

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出现,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做了很多描述,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等。中医认为白天属阳,阳主升主动,夜晚属阴,阴主降主静,若经常熬夜,脾胃阳气易损;加之过食肥甘厚味,进一步伤害脾胃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胃阳气受损,脾运失司则水液不运,聚而为痰饮,变症丛生。

本例患者,眩晕,呕吐痰涎,舌淡,有齿痕,平素食冷胃脘不适,辨证为脾阳不足,痰浊上泛,治当温阳健脾,降逆化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选温化痰饮的基本方苓桂术甘汤。患者恶心,呕吐,夹有痰涎,“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生姜入胃,和胃阳,消痰饮;茯苓健脾,杜生痰之源。站立不稳,视物旋转,“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故加泽泻以利水。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其治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与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及五苓散等共同组成《伤寒论》“苓桂剂”,是刘渡舟教授治“水气病”基础方,后世又归纳为苓桂术甘汤八症:咳喘、吐、悸、利、痞、眩、痛、肿。痰饮为阴邪,变动不居,故症状可遍及全身:痰饮停肺,肺失宣肃,则咳喘;痰饮停胃,胃气上逆则呕;痰饮上扰清阳则眩晕……虽病变多端,杂乱无序,总以脾阳不足、痰饮内停为要。

笔者在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嗽、眩晕等辨证属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者,均有良效。

37、小陷胸汤

临床实践表明,本证之确中之确的主症只有一个,那就是胃脘部局限性压痛。这种压痛程度有轻有重,但无反跳痛,不按时胃脘部仅有一种不适感而无疼痛胀满感觉。本方的另一应用指征则是脉舌,脉多浮滑或滑数,苔多黄腻。

同大陷胸汤比,彼用甘遂逐水,此用半夏蠲饮;彼用大黄逐热,此用黄连清热;彼用芒硝润燥化痰,此用瓜蒌滑润祛着。故大陷胸汤针对从心下至小腹按之石硬,手不可近之大结胸证,以下其蓄水。本方用治其痛正在心下,未及胁腹,按之则痛,未成石硬之小结胸证,以下其痰结。可见,二方主证因轻重程度不同,而方有大小,剂有缓峻;因水饮相结与痰热互结不同,而药有差异。水与痰的存在是结胸成病之基础,而热邪之入里,是致病之成因,故二方泄逐热邪痰水的立方主旨则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小陷胸汤所主症状单一(只心下压痛),病机单一(痰热互结),但这种单一是不是说明该方临床没有多少使用机会呢?绝对不是。临床实践表明,它除了对伤寒小结胸证的治疗外,在胆囊炎、胆石症、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渗出性胸膜炎、妊娠恶阻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使用机会。不仅如此,由于本方具有突出的散结作用,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也有可靠的疗效。

38、四逆散性兼调降散收,功长疏肝解郁,

四逆散为疏肝理气之祖方,后世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由此方演变而成。

一是“四逆”而无脉微细,下利清谷等,必非四逆汤的四肢厥冷,而仅是手足不温。二是其所列或然症,关乎肺、心、肾、膀胱、胃肠,加上病涉肝郁,因而该方所主之证,实际己经涵盖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可见,条文所述五个或然证,仅是举例,并非尽述。而本方所涉之证,五脏皆可见到,才是条文的底意。那么,什么样的病机才能有如此广泛的影响面,而又以四肢微冷为主要见症呢?那就是气机阻滞,气郁不达。

四逆散证的临床表现为手足不温,而它常与很多不同症状同时出现。因而,在临床,四逆散证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在不同系统的多种疾病中都可见到,二是单独使用的时间少,而合方或加味使用的时间多。如加活血药、藤类药治瘰疬,加温中药治脘腹冷气痛,加软坚散结药消乳房结块,加清利湿热、行气通滞药治下利,加疏利肝胆药治胸胁痛,加活血调经药治痛经……因而,在胃炎、肝炎、胆囊炎、痢疾、肠炎、痛经、乳腺小叶增生、颈淋巴结肿大、直肠癌术后肛门胀痛等众多疾病中,都可随症施用。除此以外,用之得当,它对一些奇症,有着意想不到的疗效。

39.吴茱萸汤

本方仲景不仅在《伤寒论》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使用,同时在《金匮要略》第17篇中又有两个条文(其中一条同厥阴篇)使用,说明该方在伤寒和杂病治疗中都可用到,这使该方成为临床重要的常用方。

该方所主病机相对单纯,即古今都无争议的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该方所治之症状亦简单清楚,即食谷欲呕,吐利烦躁,头痛干呕,呕而胸满及吐涎沫。按惜墨如金的仲景表述惯例,用一个条文论述足矣。为什么会在多篇章中多次专列条文论述?这一方面是,此病机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都可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准确针对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这一病机的方剂,仅此一方。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指征作如下列述:

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

2.脘腹冷痛,且多较剧烈。

3.头巅顶冷痛。可为急发,可为慢性;可为断续发作,可为持续不止;程度可从轻度到无法忍受之剧痛。

4.干呕不止。

5.呕吐清水,或频唾涎沬。

6.下利,烦躁,而四肢厥冷。

7.寒疝痛。

8.阴囊挛缩痛。

9.舌苔白滑,脉沉弦。

上列前8条任一条加脉舌象都可使用本方。

本方吴茱萸起关键作用。治疗上述见症时,一般用量在10~30g间。但因该药气味特浓,且有小毒,故部分患者服后出现头昏欲呕,烦躁不适等现象。这是药直击病所的一种类似于“瞑眩”的最佳剂量反应,不必惊慌,静卧后一般很快即可恢复。当然,临床若遇年老体衰病人,可适当减轻吴茱萸用量,加大其他三药用量。

本方临床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妊娠呕吐、美尼尔氏综合征、幽门痉挛、幽门梗阻及滞颐等。

41.乌梅丸

“静而复时烦”,却被临床完全忽视了。而它恰恰是本方最具特异性功效的所在。

仲景在用乌梅丸治蛔厥的同时,特别标明该方“又主久利”。为什么主久利而非下利?这是因为久利多虚,久利多寒热错杂。针对了久利泻、热、虚、寒并存的复杂见症和病机。所以,本方治久利的疗效,并不亚于治蛔厥。不仅如此,一些久咳、遗精、妇女带下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患者,用之亦疗效显著。

42.理中汤

首先,三个条文将该方分别用于吐泻、泛唾涎沫和胸痹心痛。三证看似无关,其实都属中阳虚损,失于统摄温煦,故均用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以治。该方因此而被认为是温中健脾第一方。而其所体现的“养阳之虚,即以逐阴”的治法,在临床运用中又开了扶正固本而疗冠心病之先河。第二,本方加减法达8条。其中加药者3条,易药一味者1条,而仅强调加重某药用量或保留某药者达4条,反映了本方兼具特效方和基础方的双重特性。该方对中焦脾胃虚寒吐泻类疾病为特效方;而因脾胃虚寒日久,上可干心脉,下可犯肾肝,故列举若干应对之法。这些应对之法为什么均无大变,而仅在原方基础上稍作调整呢?那是因为病皆发端于脾胃,故执中州即可运四旁,而这时它己成为了基础方。这就是本方后世能衍生出连理汤、治中汤、理中化痰丸、枳实理中汤、丁蔻理中汤、理中安蛔汤等众多方剂的原因所在。第三,服药后腹部出现热感,是脾阳恢复表现,若无此反应,需增大用量。它是运用本方时的一把量效关系标尺。第四,丸者缓也,汤者荡也。本方治慢性病时用丸剂,急性病时用汤剂。第五,服下本方一阵后,要喝热稀粥一碗,以鼓舞胃气而助药力,使药效得到最佳状态的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确了理中汤临床运用的相关具体问题。从而在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便血、冠心病、肺心病、复发性口疮等疾病中可加以使用。

理中汤的临床见症为:

1.下利不渴,腹满呕吐。

2.腹中微痛,不思饮食。

3.病后泛吐涎沬。

4.胸脘痞塞,胸背疼痛。

5.便溏腹冷,手足不温。

6.脉沉迟,或缓弱;舌质淡,苔白滑或灰黄而滑。

前五条任一条加脉舌象即可使用。

复发性口疮

张某,男,32岁。体力劳动者,好酒而恣食生冷,三年前开始唇舌疼痛、溃疡。初时两三月一发,发时口内红痛,两三日溃破成浅溃疡,局部疼痛,自服三黄片等清热药可稍见好转,并逐渐消退。但以后发展至每月必发一次,且症状愈来愈甚,舌旁及颊唇每有两三个米粒及黄豆大溃疡,四周色淡,神疲纳差,大便长期不成形,较常人畏冷,脉迟而无力,舌质淡,薄黄苔。此脾胃因恣食生冷而伤于前,屡受清热伤阳药之损于后,治当温土而敛火。理中汤加味:

炒白术15g,干姜12g,人参12g,炙甘草12g,藿梗15g,葛根30g,儿茶10g,大枣20g。

服上方3剂,溃疡变小,疼痛减轻。服药9剂,溃疡消失,诸症亦随之消失。再服12剂巩固,后一直未再复发。

45.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汤是仲景用治阴阳毒的一个专方。由于阴阳毒究系何病,迄今不明,加上所描述的典型症状并不多见,因此,本方临床运用者并不多,历代医案也少见。近人偶有用于红斑性狼疮及血小板减少症的报道,也仅一鳞半爪。而本方用治一些顽固性皮肤病,如不明原因的瘀斑、顽固性日光性皮炎等,疗效颇佳,尤在治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时,疗效堪称神奇!该病即中医之狐惑病,本证病情迀延反复,患部溃破糜烂,乃湿热蕴结,郁久成毒所致。而升麻鳖甲汤所针对的病名即“毒”,症状亦以“咽喉痛,唾脓血”之毒蚀为主要表现,为疗毒专方。方中升麻功擅解毒,雄黄《本草纲目》谓其能“杀邪气百毒”,鳖甲《神农本草经》谓其“可主阴蚀恶肉”,于理于方于药均是一首攻毒之方。根据这种分析,我将本方移用治狐惑病,屡投屡效,并确认了这是一首治疗狐惑病的高效方!

46.柏叶汤

经文“吐血不止”四字背后隐含着的是并非新发,因为既言“不止”,必己早用寒凉类止血药无效。而“柏叶汤主之”,按仲景用词惯例,“主之”是首选,是必用。那么,用寒凉类治疗无效而必用此方,说明什么呢?说明此方是针对虚寒出血证用以温阳摄血之方。

凡不具实热火动指征,且久经治疗出血不止者,不论吐血、咳血、咯血、衄血,皆可一律以此方为主,随症加减。且大多数情况下,只用柏叶、干姜、艾,效果也很佳良。

47、

栝楼薤白半夏汤是治疗胸痹的专用方。胸痹是由胸中阳气不振,肺失肃降而致之胸部疼痛证。其疼痛特点为胸痛穿透达背,重者可伴见呼吸气短,喘息咳唾,脉迟或律乱。

胸痹与冠心病、心绞痛十分相似。在文献里,胸痹、心痛、真心痛是分列章节的,实际是论述了胸痹有轻、中、重型的不同。临床实践表明,无论哪种类型,本方都有应用的机会。这提示了本方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病程中,只要有痰浊阻滞者,都可遣用。

中白酒即米酒,也可以普通白酒代,取其轻灵透达,温通阳气,并助薤白有效成分更好地溶解。共奏温通胸阳,豁痰散结,宣痹畅达之功。

本方不仅是治疗胸痹轻中度患者不可取代之方,尤其在重症胸痹或真心痛时,酌情合用他方,或加用某些药物后,可以收到挽大厦于将倾的急救作用。

48.白通加猪胆汁汤

这是一个扶危救急方。少阴病本为六经病深重阶段,而白通加猪胆汁汤所主之证,又是少阴之重症。

白通加猪胆汁汤的作用有二:一是抢救作用,二是预测作用。

49.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仲景不仅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四列条文使用,在阳明病篇一次使用,并且在《金匮要略》痉湿暍和消渴篇两次遣用,后世温病学家更是喜用本方,足见本方是伤寒、温病、杂病皆疗的一个常用方。

白虎汤证一般以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之“五大”概括之

本方运用中有两个必须在理论上加以明确的问题。那就是该方既针对热盛之证而设,热盛必恶热,为何有的病人会出现微恶风寒?既为汗出津伤而设,为何常在无汗时可以使用。

先讲第一点,白虎加人参汤证出现微恶风寒,是因为阳明内热,蒸迫汗出,失于收摄,致肌肤腠理疏敞之故。当然,这种恶风寒,除有热盛津伤的见证外,还重在一个“微”字上。

第二点,白虎加人参汤是辛寒清热之剂,功擅清泄阳明经热。而阳明经热“五大”表现是其常,呈现为宣发之势,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可出现阳热郁遏的无汗表现。这时用本方清凉透热,可收汗出而解之效。这就是我们将大烦渴作为本方证的突出症状,而不把汗大出作为突出症状的原因。

本方可用治伤寒阳明热甚,温病气分热炽,杂病肺胃热盛,表现为烦渴多饮,高热汗出,脉洪大或滑数,舌红质干,苔黄而燥的热盛津伤的诸多病证。

烦渴、大汗出而有神昏迹象,急转诊于我。观其面瘦削而红,唇干舌燥,舌质红而瘦萎,斑剥少苔,脉细数,

50.百合地黄汤

本方适宜于三大类疾病:一是某些热病后期余热不尽者;二是神经官能症;三是郁证。而受时代因素影响,当今郁证患者大幅增多,因此,该方现在有着十分多的使用机会。使用时根据不同情况,多选择生脉饮、甘麦大枣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剂配合使用。我把这同逍遥散加味作为治疗郁证的两大法门。

病案举例

曹某,女,45岁。因家庭琐事,多不遂心,常长吁短叹,食少而嗳逆,心烦失眠,潮热口苦,月经前后无定,便秘溲黄,医以更年期综合征以治,前后服知柏地黄丸数十剂无效。更医以越鞠丸等以治仍无效,病程已逾年。近两月来患者常低头长时不语,良久又喃喃自语,睡眠时有幻觉,夜常起床饮冷,遂来我处诊治。脉细数,神情迟滞,舌微红。诊为百合病,处以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

百合30g,生地30g,浮小麦30g,甘草10g,大枣20g,五味子10g,麦冬15g,西洋参10g,绿萼梅15g。

上方服完3剂来诊,精神转好,愿与人搭话,幻觉消失。又服3剂,诸症十去其八,饮食健旺,续方再服7剂巩固。

52.抗敏煎

巨大荨麻疹

张某,男,45岁。昨夜外出回家全身瘙痒,遍发红色疹斑,如簇如团,急服息斯敏、牛黄解毒丸。今晨全身泛发斑丘疹,喉头阻塞,声音嘶哑,眼睑浮肿,阴囊水肿。脉浮数,舌苔薄黄。证系风热夹湿,结于肌表,搏于脉络,其外之表气不得宣通,内之气液不得畅行。当防其蕴而成毒,或水肿封喉。以抗敏煎加减:

紫草20g,茜草12g,旱莲草30g,乌梅10g,五味子10g,防风10g,炙甘草10g,浮萍12g,虎耳草10g,石膏30g,牛蒡子30g,麻黄10g,苍术10g,赤小豆30g,蜂房10g。

令急煎服。仅服下一次,全身痒减,斑疹呈消散势,喉稍畅。服完3次,诸症大减,续方2剂而瘳。


53.消痤汤

消痤汤方

升麻12g,桑白皮12g,黄柏15g,黄芩10g,水牛角30g,生白附子10g,甘草10g,白芷12g,蟾皮10g,生地30g,枇杷叶12g。

上方水浸泡半小时,煎服,日1剂。前三煎内服,余下药渣再煎一次,外洗面部。

本方是我用治痤疮一首屡治屡效之方。

55、大青化斑汤方

大青叶30g,川芎10g,赤芍15g,生地30g,紫荆皮15g,甘草10g,石膏30g,栀子10g,蝉蜕12g,升麻15g,葛根30g,白鲜皮15g,玄参15g,知母12g。

本方脱胎于《医宗金鉴》治丹毒之蓝叶散。原方用治血热风邪纠结为患之赤游丹,其病机与主要见症与本病都相近,故以其为基础。去掉有升散耗阴作用的白芷、柴胡,加入具脱敏息风痒作用的紫荆皮、蝉蜕、白鲜皮而成。其君药为大青叶,在众多与它同具清热解毒作用药物无效的情况下,它能发挥极为快速的作用,似乎可以反推出该药具有抗光敏的独特潜在功用。

58、救肝开郁汤方

白芍80g,当归10g,柴胡12g,白术12g,凌霄花15g,绿萼梅15g,炙甘草10g,茯苓15g,建曲20g,玫瑰15g。

该方以白芍为君,此药可升可降,能泻能散,能补能攻。利肝气,平肝木,而大补肝中之血。其独具的调肝作用,能使有余之肝气得泻,不足之肝气得补,使之归于平衡。从而使肝郁得解,脾胃自舒,诸经获畅。但一须重用,常用量60~100g,二须生用。用当归、茯苓、白术培土生血,柴胡解郁,甘草和中,建曲开郁消痰,三花以疏肝调气,其中凌霄花为血中之气药,直入肝经气分,尤长祛血瘀血热,临床可视病情加以重用。

◎病案举例

戴某,男,38岁。沉默不语2年。3年前扁桃体反复发炎,高烧,每两个月必发一次,继发肾炎,摘除扁桃体后仍时有发作。先后在北京多所大型医院住院和长期看专家门诊。因长期犯病,情绪逐渐低落,并发展至不与任何人说话,终日低头,抵触就医,无法工作己年余,父母苦心将其护送来川治疗。身躯硕大而行动迟缓,问诊过程中从未抬头,细问后说出了长期顶背疼痛,失眠,手足心持续发热,时心中烦躁难控等症状。脉平,舌苔黄。

诊为郁证,处以救肝开郁汤:

白芍80g,柴胡12g,当归12g,白术12g,凌霄花15g,绿萼梅15g,玫瑰花15g,建曲20g,甘草10g,茯苓15g,葛根30g。

服药6剂,情绪平定,仍失眠,上方合入黄连温胆汤又服7剂,患者笑逐颜开自行来诊,与前判若两人。手足心热、项背痛、失眠等症均已消失,舌之黄苔退尽。带上方5剂返京,恢复正常工作。

63.防风通圣散

此方有三点需要了解。

第一,本方是主火派始祖刘完素的代表方。原方出自他的代表作《宣明论》,它集中代表了刘完素“散风壅,开结滞,使气血宣通”的治疗思想。

第二,开集多法于一体以攻泄毒邪之先河,是一首具有重要创新意义之方。全方集发表、攻下、清热、泻火、解毒与和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其表里双解的能力较之其他“双解方”如大柴胡汤、大青龙汤、厚朴七物汤等,不仅强劲得多,且作用面也宽得多。因而,临床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方名“通圣”,说明了其疗效如神。

第三,是一首对急性病具有抢救病人,对沉疴痼疾具有攻克荡除作用的方。表里气血三焦通治,因而,其性如将军之可攻城夺池,其位如统帅之可统领一方。

其临床应用指征为:

1.表实无汗,憎寒壮热,口苦口干。

2.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3.头昏目眩,目赤睛痛,咽喉不利。

4.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黏稠。

5.疮疡肿毒,丹斑瘾疹。

6.持续高烧,惊狂谵语,手足瘛瘀。

7.扁桃体肿大,阻塞气道。

8.脉象洪数,舌质偏干、舌苔黄腻或干粗

案一、持续高烧

秦某,女,高烧持续不退8天。初为恶寒发热,服感冒药不效,体温升至40℃,持续不退入院,排除伤寒、疟疾。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咽红肿痛,扁桃体化脓及皮肤散发瘀点,诊为败血症。但经中西医诸法治疗无效。其间曾服中药银翘马勃汤、五味消毒饮加羚羊角粉等,热仍不退,体温一直在40℃~40.2℃。如是已整7天,家长见患儿渐衰弱,自行出院,来我处求治。

患儿十分衰弱疲惫,烦躁气粗,面赤口渴引饮,体温40.2℃,声哑咽痛,张口臭气熏人,咽红赤,扁桃体肿大,左侧脓点丛生,大便两日未解。脉细数,舌苔黄厚而干燥。

辨证为热邪化火,火炽成毒,毒势嚣张,充斥表里,炽盛燔灼,烈于气分,犯及营分之气营两燔证。

处以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6g,大黄10g,麻黄5g,赤芍10g,连翘10g,葛根20g,石膏30g,荆芥6g,黄芩10g,栀子10g,青蒿12g,羌活5g,甘草10g,芒硝10g(冲)。

1剂。嘱停用所有中西药。水煎3次,每4小时一次,分3次于明晨复诊前服完(患儿来诊时己是下午4点)。

次日晨复诊,其父亲云,服下第二次药后,约于子夜12点排便,连续两次,随即热退。现查体温37℃,患儿精神好转,思饮食,皮疹消退,口臭、咽红等症消失。改玄麦甘桔汤合生脉饮,2剂而康复。

案二、大扁桃

方某,男,6岁。患儿自幼扁桃体甚大,以致呼吸欠畅,且易发炎肿痛,发时必高烧。家长不愿手术,每发即以输液控制,炎消退后扁桃体肿大如故,遂想以中药一试。患儿长期大便干结,口臭喜饮。张口查看双侧肿大扁桃体之间仅存一线缝隙。以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10g,大黄5g,芒硝6g,麻黄6g,荆芥10g,栀子10g,白芍10g,连翘10g,当归10g,薄荷10g,蜂房10g,炙僵蚕10g,蟾皮6g,甘草10g,石膏15g,桔梗10g。

上方服完7剂来诊,双扁桃体明显缩小,患儿呼吸显著通畅,家长喜出望外,上方去芒硝、蟾皮,加大枣20g、玄参10g。扁桃体萎缩至仅比一般儿童稍大之程度,以往频繁发作的发炎肿痛及发烧也未再作。

64.达原饮

第一,作用部位。本方所主之病位是膜原。膜原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这个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汤所主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的部位相近而又有别。

第二,治疗机理是“击溃”。邪伏膜原,吴又可把它比作“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这样的情形普通药物肯定是难以逐散其邪的,何况它还是特殊的瘟疫伏邪,而瘟疫又多夹秽浊。因而必用攻下破结以溃其穴,浓烈芳香宣透辟秽。所以全方选用攻散而又长于消瘴之槟榔,配合气味浓烈,具辟秽宣透之功而又专治瘴疠寒疟之草果,与辛温除满泄浊的厚朴,三药联合形成强而有力的攻逐之势,以击溃病邪。而温邪极易生热损阴,当防燥烈,配入白芍敛阴,知母滋阴,又以甘草加以总体调和。这样该方即成了攻逐而不伤正的一首方剂。但在很多书籍中,本方被归于和解剂,其实是欠妥的。

第三,适用证候不限温病。从理论上讲,本方专为瘟疫之邪伏于膜原而设,仅适用于温病当中的一种类型,而且这种类型并不多见。但是,它却不仅是治疗这种类型的不可取代的特效方,而且对于虽非瘟疫,但有邪伏膜原临床见症者,疗效亦佳。临床用治:发无定时,一日一发或数发的憎寒壮热,头痛胸痞,闷胀呕恶,心中烦躁。脉弦数,舌苔垢腻或白如积粉。

◎病案举例

李某,女,28岁。甲亢性突眼,左眶内肿痛,1周前突然寒冷发热,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经住院中西医治疗无效。体温40.8℃,持续不退,寒战至全身剧烈抖摇,焦躁烦乱,呕逆,大汗不止,左眼眶胀痛干涩,瞬动困难,不能闭合。家人见病情日进,自动出院,抬回家中,为尽人意,再三请我出诊一视。

进入病人卧室,见患者全身披厚被,踡伏于电炉旁,仍寒冷瑟瑟,呕恶不止,大汗滴淌,烦躁不安,语言气难接续。左眼严重外突,畏光流泪,眼内异物胀感,外干涩,眼球转动困难。脉弦细而数,舌苔黄厚而粗糙。

本证眼下的要点在寒热剧争。这种剧争提示了两点:一是邪虽极盛而正尚能奋起抗争;二是主战场在半表半里。辨为瘿气。邪结膜原,少阳失枢,正邪交争,阴阳欲脱。予达原饮合小柴胡汤:

厚朴30g,黄芩10g,棋榔12g,草果3枚,知母30g,白芍30g,炙甘草10g,柴胡10g,人参12g,半夏12g,大枣20g,青蒿30g,炮附子20g,生姜10g。1剂,水煎3次,分3次当日服完。嘱停服所有其他中西药。

第二日复诊,寒冷除,不再披被烤火,体温己降至正常,呕吐止,大汗减。但站立不稳,语言时气不能续,精神极差,全身肌肉不定处润动,以真武汤加味以治。本病续上方抢救成功后,随证施方调治,不仅诸症均减,病情稳定,尤其令患者及全家高兴的是,原长期治疗无效的左眼严重外突,竟明显消减,己能较灵活瞬动,且能正常闭合。


65.逍遥散

本方同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相比,是有对脾土的培补和阴血的顾护;同越鞠丸比,是越鞠丸峻而此方缓,越鞠丸燥而此方润。

此方不仅适用于内科、妇科、眼科、皮肤科,因其秉一阳初生之气,符合儿童稚阳之体,故还可用于儿科。

临床治疗:两胁疼痛,头昏目眩,神疲食少,血虚烦热,寒热如疟,郁郁不乐,口燥咽干,乳房作胀,月经不调,潮热咳嗽(木火刑金),时眼赤痛、连结太阳,骨蒸劳热,以及儿童之低热神郁,纳少好哭等。

对于郁证、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低热、晕厥、特发性水肿、月经不调、赤白淫闭、乳癖、青盲、暴盲、蝴蝶斑等诸多病证,均有良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案一、频发性晕厥

罗某,16岁。无故突然昏倒断续发作3年余。初时数月至半年昏倒一次,近一年发作次数增频,及至近一个月来,每日昏迷达14次。发作前胸闷胸痛,心慌心跳,旋即昏迷。发时持续时间从初时的2~4分钟,增至现在的10~20分钟。昏迷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苏醒后身软欲呕,心悸心累,后渐趋平复。先后在数家医院中西治疗不效。后入某三甲医院做心内电生理等多项检查,无异常发现。

来诊时除每日昏迷14次外,纳呆,进食则胀,倦怠懒言,失眠,头昏,善太息,全身时冷时热,入睡则频唤妈妈而惊醒,月经量少。面苍白无华,六脉沉细,舌质正常。

辨为肝郁脾虚,痰饮内伏,气血阻闭之厥证,处以逍遥散合礞石滚痰丸加味:

柴胡10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0g,甘草10g,茯苓12g,炮附片15g,香附10g,枳实10g,沉香10g,礞石15g,黄芩10g,远志10g,石菖蒲10g,大枣20g。

3剂,水煎,日服1剂。

服完3剂后,仅心慌一次,约2分钟即过,未再昏迷,头昏也止,夜能安睡。又服10剂,诸症消失,恢复上学。

案二、蝴蝶斑

张某,女,39岁。面部深褐黄带黑色之蝴蝶斑3年。月经长期偏少,色淡,行经前数日双乳作胀。纳少便溏,平日困倦,频叹息,心悸,面浮,头昏,眠浅,记忆力下降。面黑褐斑如巨型蝴蝶覆盖,脉细,舌质淡。三年来服中药不下200剂,全然无效。辨为肝郁脾虚,久病及肾,肾亏水泛。

处以逍遥散合真武汤加味:

柴胡12g,当归12g,白芍20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12g,炮附片20g,菟丝子20g,生姜12g,凌霄花15g,玫瑰花15g,月季花15g。

上方日1剂,水煎服。服至10剂时黑褐色变浅,服完20剂后,不仅斑色大减,而且精神转好,纳食增加。坚持服完40剂,斑色褪尽,月经正常,其余症状完全随之消失。

66.礞石滚痰丸

本方出自元代王隐君《泰定养生主论痰》,是一首专治顽痰怪病之方。

一般以咯吐黏涎痰浊,气逆喘咳,嗳气吞酸,头眩耳鸣,肢体酸麻胀痛,或癫痫惊狂等症状表现较为常见。临床凡望诊形体肥胖,神疲倦怠,面色少华,舌体胖大;闻诊声低懒言;问诊病程较长;切诊脉濡细虚迟者,结合症状,即可遣用本方。但此方药力峻猛,凡不是老痰引起的疾病或脾气虚弱者,或素体虚寒者,以及孕妇、儿童均要慎用。

67.三仁汤

本方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用治湿热病之起手第一方。也是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的一首代表方。

具体可概括为:

1.舌苔厚腻(白或偏黄),脉弦细或濡。

2.头痛恶寒,身重疼痛。

3.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午后身热,渴不欲饮。

此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髙烧热退后,虽处于恢复期,而纳呆苔腻者;伤寒,副伤寒,恶寒发热,胸闷不饥,腹胀神疲,苔腻者;产后发热,纳呆,苔腻者;慢性肠胃病苔腻者;外科术后纳呆,苔腻者;急慢性肾炎蛋白尿或尿路感染,或肾功衰,苔腻而不能峻补者;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苔腻者;肺气肿,肺心病,痰多苔腻者;糖尿病体丰,过食肥甘,苔腻等。总之,必有苔腻。而苔腻是否都用三仁汤呢?那就不一定了,这里重要的是掌握方证病机。

◎病案举例

案一、高热后纳呆案

张某,男,25岁。感冒咽痛,扁桃体化脓,高热寒冷。经输液1周烧退,扁桃体化脓消散。而数日来全不知饥,也不渴不饮,胸中满闷不适,口中黏腻。视之白腻厚苔满布全舌,舌体胖大,两侧深印齿痕,脉濡。证属气郁湿阻,处以三仁汤加味:

白豆蔻10g,杏仁15g,苡仁30g,厚朴30g,半夏12g,通草10g,滑石30g,竹叶10g,藿梗15g,佩兰15g,草蔻10g,建曲20g。

水煎,日1剂。

服1剂,即感口中清爽,有饥饿感,服完3剂,完全康复。

案二、手术后纳呆案

宿某,男,36岁。肠梗阻住院,手术后肠通气正常,腹胀等症消失,已排便2次。但却完全不思饮食,精神极差,胸腹闷塞感,口苦口腻,下午低热,体温在38.5℃左右。面色苍黄,舌苔白厚而腻,脉濡。证属湿遏清阳,气化不宣,处以三仁汤加味:

苡仁30g,杏仁15g,白蔻10g,厚朴30g,半夏10g,通草10g,滑石30g,建曲20g,紫苏15g,草果3枚(去壳),生麦芽10g。

服药2剂,己知饥。再服3剂,体温正常,进食恢复到正常状态,精神转好,停药。

68.血府逐瘀汤

因此“血府”病涉不单是局限于某部,该方也因为这个原因相应的能治疗人体不同部位因瘀血而致的许多疾病。

该方既从气血根本着手,则其立方主旨不囿于局部,因而能通治全身因瘀而致的多种疾病。

该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是治疗沉疴重证、顽疾怪病的一首具经典意义的方剂。

临床可用于:

1.固定部位之头部慢性疼痛。

2.固定部位之胸部慢性疼痛。

3.长期失眠,心烦多梦,睡卧不宁。

4.干呕呃逆,经久不止。

5.自觉心中热而烦闷,或身体某部固定烧热感。

6.经闭,不孕。

7.性功能低下。

8.血栓性静脉炎。

9.皮肤色素沉着,黏膜瘀斑,肌肤甲错。

10.重证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管癌)。

11.皮肤锯痕症(瘢痕疙瘩、瘢痕病)。

12.癥瘕包块。

13.偏瘫麻木。

14.瘀血发狂。

15.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

脉涩或无脉,舌黯或有紫斑,或舌底青筋紫黯。前15条任一项加脉舌征都可应用此方。

69.败毒流气饮

本方是一首治流注之有效方剂。

病案举例

余毒流注(猫抓病性淋巴结炎)

邓某,女,47岁。双上肢散发肿块,疼痛4个月。初为左上肢痛,渐感右上肢亦痛,痛无定处,时剧时缓。3天后左上臂内侧出现一包块,漫肿疼痛,形如鹅蛋,就诊时医生用注射器抽出水血混合液数十毫升,加压包扎并用抗生素静滴。不料次日漫肿更重,疼痛更剧,入某院病理切片检查,报告为“猫抓病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切开排液减压等处理,然而,不仅剧痛不减,且双腕又各新增一包块,大如鸽蛋,不红,质稍硬,压痛。经中西结合治疗2个多月,疼痛缓解,切口愈合,在双腕肿块未消的情况下,以好转出院。出院不久双上肢疼痛复又加重,每夜服3片止痛片也不能入睡,双腕肿块漫肿微红压痛。患者十分焦虑和痛苦,前来我处求治。脉迟细,舌淡、苔薄黄。

辨证为局部感染,湿痰为患,毒气走散,流于经络之余毒流注证。予败毒流气饮加减:

茯苓15g,白术12g,白芥子10g,半夏12g,枳壳10g,当归10g,三棱10g,蓬莪术10g,羌活10g,独活12g,川芎12g,北细辛10g,白芷15g,柴胡10g,木香10g,赤芍10g。

水煎,日服1剂。

服完3剂,双上肢剧烈疼痛明显减轻,药后每有矢气频频现象。后去三棱、莪术,加路路通、穿山甲,坚持治疗月余,疼痛全止,双腕肿块消散,停药观察,数年后一直未再复发。

70.鸡鸣散

鸡鸣散是王肯堂为脚气病所出的一张方子。脚气由风毒或寒湿留滞于足部而成。表现为双下肢自膝以下感觉麻木、冷痛、酸软、无力、浮肿,或拘急肿胀,疼痛而令功能受限。严重者可因脚气入腹攻心而致泛恶呕吐,胸闷气喘,甚至出现神志症状。通过本方宣畅三焦,温通泄浊,对于脚气之初起者,不仅有消除症状的作用,且可遏制病情发展,防止病邪入腹攻心。

通过临床长期应用,本方对西医所谓之“特发性水肿”,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愈后较少复发。对部分“阴水”患者,与肾气丸、真武汤等方协同使用,疗效也是不错的。关键在掌握:

1.肿在双膝以下。

2.无热象。

鸡鸣散方

槟榔七枚,陈皮、木瓜各一两,吴茱萸二钱,桔梗、生姜(和皮)各五钱,紫苏茎叶三钱。

共研粗末,以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药渣再用水两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合,至次日五更鸡鸣时作两三次冷服(冬日可略温服),早饭须得药力过后再吃。服下药后待天明时,当下黑粪水,这是肾家所感寒湿毒气排泄体外的表现。

◎病案举例

宋某,女,48岁。双下肢不明原因浮肿十余年。时轻时重,轻时仅内踝部按之有凹影,重时双膝以下明显肿大。微微冷痛,沉重酸软,倦怠乏力,腹胀溲少。曾作肝肾功、激素水平、尿检等相关检查,无明显异常,诊为特发性水肿。而服药则消,停药不久复发如故。只好在浮肿严重时去医院以求缓解,平时则听之任之。近期来发作有加频加重之势,遂专程来诊。患者症如上述。面白少华,脉迟,舌苔薄白稍滑。诊为寒湿脚气。

处以鸡鸣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味:

苏叶15g,吴茱萸10g,桔梗10g,木瓜10g,生姜12g,陈皮12g,槟榔15g,防己10g,白术20g,黄芪30g,苡仁30g。

水煎,日1剂。

服药3剂,肿渐消,精神转好。服完8剂,肿全消。后每稍见浮肿,则服上方两三剂,肿可即消。

74.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为饮食劳倦所伤而致“热中”所立的一首名方。该方之为名方,在于它开创了三大治疗法则:一是甘温以除大热,二是升阳举陷以疗脏器下垂,三是补中益气随症加减用法(《脾胃论》在原方下列举了20多种加减法)。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指征为:

1.气虚而致的发热。这种热可以是低热,中热,高热,潮热或烦热。

2.上气喘息,动辄气短。

3.头痛懒言,渴喜热饮。

4.皮肤不能耐受寒冷,怕风畏冷,乍寒乍热。

5.肛门脱出。

6.子宫下垂。

7.胃下垂。

8.久泄久利,面色晄白,短气神疲。

9.脉洪大或虚,舌淡苔薄白。

75、柴葛解肌汤是针对三阳合病之方,其功用为解肌泄热,疏表清里。

临床用于:

1.发热恶寒,这种发热多为新病之高热或超高热,恶寒多为以背寒为主的全身寒冷,乃至寒战。

2.头痛身疼,无汗心烦。

3.目痛鼻干,眼眶疼痛。

4.脉微洪,苔微黄。

本方对于退热有着十分可靠的效果。只要是风寒表实出现的发烧,不管热势多高,也不管男女老幼,服之一般当晚热势即可控制,部分降为低烧,部分烧可全退。其中老幼患者仅在剂量上小作调整即可,万不可因老人体弱或小儿稚嫩畏用而延误病情。

◎病案举例

赵某,男,45岁。5日前捕鱼涉水,返家后身疼恶寒,自服抗感冒药无效。延至第3日身痛加重,寒冷欲抖,头项强痛,心烦口渴,急入某医院查体温40.2℃,当即输液服西药,药后体温退至38.5℃,而夜间复又高烧寒冷,现己高烧至第4天,转诊于余。患者除上见症状外,口苦,咽干,汗出身酸,鼻干眼胀,脉洪,苔黄厚。诊为三阳合病,处以柴葛解肌汤加味:

柴胡20g,葛根30g,羌活15g,黄芩15g,甘草10g,白芷12g,白芍30g,桔梗12g,石膏30g,生姜12g,大枣20g,苍术10g,紫苏12g。

暂服1剂。令停用所有中西药,将上药水泡半小时,急煎15分钟,共三煎,当日分3次服完。

次日来诊。昨方服下2次即感头身清爽,安然入睡,晚服完第3次,睡醒后已不发烧。改用小柴胡汤加味,2剂而愈。

77.十全大补汤

当归(酒拌),川芎,白芍,熟地(酒拌),人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黄芪,肉桂。

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本方的临床应用范围:

1.麻木(排除死血和瘀热明显者),不管四肢、躯体、头颅或舌部等任何部位的麻木,或肌肤不仁。

2.气血亏虚,肌肉消瘦,脚膝无力,喜温恶冷。

3.面色晄白或萎黄,头目昏晕,心悸气短,倦怠懒言。

4.虚劳咳嗽,遗精失血。

5.妇人崩漏。

6.月经色淡,量少,后延,小腹冷痛。

7.疮疡久溃不敛,脓液清稀。

8.脉细弱或虚大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病案举例

麻木案

方某,男,46岁。平素常偶感手足麻木,未及治疗,一般一日半日可自行消失。两月前遇一次外伤出血,伤口愈合后即感麻木加重。不仅日数发,且麻木范围遍及四肢,倦怠乏力,纳差神疲,曾服补气和中升阳汤等近10剂无效。来诊时除上述见症外,肢冷欠温,舌尖亦时觉麻木。麻木日轻夜重,遇冷则甚,遇热稍减。面萎黄少华,血压92/66mmHg,脉迟细,舌质淡,双侧齿印。

诊为营卫亏虚,经脉虚冷之麻木证,处以十全大补汤加味:

黄芪30g,肉桂10g,红参12g,茯苓15g,炙甘草12g,白术12g,川芎12g,当归12g,白芍30g,熟地30g,鸡血藤30g,威灵仙15g,淫羊藿15g。水煎,日1剂,7剂。

上方服完3剂,麻木明显减轻,精神转好。服完7剂,除偶感指尖轻微麻木外,饮食正常,倦怠消失,手足温暖。后坚持服上方10余剂,诸症消失。

89.当归六黄汤

本方为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所出的一首治自汗盗汗之名方。

当归六黄汤方

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等分,黄芪加倍。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方用黄芪益气固表以摄汗,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补充汗出而耗伤之阴津以敛汗,黄连、黄柏、黄芩三黄泻迫汗外出之邪火以止汗。从而能使血中有热,表气不固的汗出得止。

汗证大体上讲,醒而汗出称自汗,睡中汗出称盗汗,自汗为阳虚,盗汗为阴虚。本方一因三黄苦寒,二因生地、熟地阴柔,所以方书一般都以用于治疗盗汗作解。而验之临床,不论自汗盗汗,只要具有心烦口渴,发热汗出,舌干唇燥,小便短赤者,均可放胆使用。这不仅因为自汗也有阳盛阴虚而致者,更因为当归六黄汤的主药当归性本辛温,补阴血而未尝不益阳气,而方中倍量于诸药的黄芪,功擅益气固表,直接止汗乃其临床专长。此二药的参与,决定了该方不是纯然泻火益阴之方。不但如此,本方自汗盗汗皆宜,是因为其组合结构,直接针对了汗出的根本病机:汗发于阴而出于阳,汗的根本在于阴中的营血,而汗的启闭在于阳中的卫气。凡汗证皆是这种气血阴阳的平衡安宁受到了扰乱。本方调营而固卫,滋阴而助阳,故不论自汗盗汗,都可随证遣用。临床应用时,可加用性味平和而功长固涩的麻黄根、浮小麦、马料豆、龙骨、牡蛎等,以加强敛汗之功。

本方性偏寒凉,凡中气虚弱,脾胃亏虚之人,不宜使用。

◎病案举例

杨某,男,46岁。平日汗多,入夏以来,恣食瓜果,夜饮酒浆,更致终日大汗不止,尤以胸部以上为甚。口苦心烦,纳差脘痞,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腻,脉数。诊为湿热内盛,阳蒸阴分之汗证。拟先利湿热,直折病势,再予调摄止汗。以三仁汤加藿梗、佩兰、建曲。服药5剂,舌苔大半退去,诸症减轻,改投当归六黄汤加味:

黄芪30g,当归12g,生地30g,熟地30g,黄柏12g,黄芩12g,栀子10g,浮小麦30g,龙骨30g,牡蛎30g,麻黄根30g,建曲20g。

水煎,日1剂。

服药3剂,汗大减,脘痞消失,二便通畅。其汗出仅在进食或活动时较平时为多,守方再服6剂,恢复正常。

88.犀角地黄汤

本方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代表方。为孙思邈所创,载于其代表作《千金方》。

犀角地黄汤方

犀角一两(五分至一钱),生地八两(一两),芍药三两(四钱),牡丹皮二两(三钱)。

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临床用时,犀角多用水磨汁兑服或锉末冲服。现因动物保护,犀角己无货源,一般以水牛角代,但用量当为犀角的8~10倍。

本方全方药仅四味,而集四味入血凉血散血之药于一体,在主体作用相同的情况下,又各有侧重。其中犀角苦咸大寒,走而不守,功擅入胃清热,入心凉血,泻火解毒。生地性寒纯阴,凉血消瘀,养血止血。芍药凉血散血,和营泄热。丹皮泻血中火热,凉血散瘀。这种同功叠用而又分别关照的组合,使该方具有了解毒、消瘀、止血、散血、泄热、泻火、养阴等八大功能,对热入血分后必然引起的相关病情变化都给予了有力的针对,并使本方具有了异于他方的一些特点:

第一,不用佐使,不用调和,以防“掣肘”,使之能效耑力宏。

第二,“单刀直入”的治法表明了它是一首具有急救性质的用方。

第三,专攻作用带给它的“偏颇性”,决定了它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和禁忌性。

其临床适用证,可用血瘀斑躁热谵六个字加以概括。

1.血,表现为吐血、鼻衄、咳血、便血等。

2.瘀,表现为漱水不欲咽,腹不满而却自觉满胀,大便黑而易解。

3.斑,表现为全身红赤斑块,或紫黑斑块泛发。

4.躁,表现为狂躁不安。

5.热,表现为体温高热乃至超高热。

6.谵,表现为神情昏蒙,胡言乱语。

7.脉多洪数或滑疾,舌绛干、甚则起芒刺。

本方禁用于阴斑、虚斑、斑色淡红,不烧不渴,脉不洪数,或阳虚失血者。

本方除用于出血性疾病或具出血倾向患者外,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有着很多使用机会。如流行性出血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此外,对于烧伤、剥脱性皮炎、带状疱疹、泛发性牛皮癣等皮肤病也有较多使用机会。

◎病案举例

张某,男,15岁。高烧3日,诸药不退,渐至烦躁不安,掀被脱衣,索水而不饮,邀我往诊。见其面色瘀黯,阵阵烦躁,翻滚,口中谵语,咽痛声沙,口臭喷人。全身泛发紫黯斑块。诊其脉洪数,舌质紫黯,苔干黑。病属邪热入营,动血攻心之险证。必以大剂泄热解毒、凉血清营之品,或能挽回。处以犀角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80g,生地30g,赤芍12g,丹皮12g,玄参20g,寒水石30g,银花20g,大黄6g。

来诊时己是午后,暂开1剂,令水煎,昼夜兼服,至次晨服完。

次日复诊,热退神清,安静入睡,斑色转红活。邪势己挫,血热己泄。续方再进2剂。后以竹叶石膏汤加味善后而愈。

95、上焦宣痹汤

此方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所出的一张治疗太阴湿温的有效方剂。

宣痹汤方

枇杷叶二钱(去毛),郁金一钱五分,射干一钱,白通草一钱,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吴氏此方针对的病机是湿温之邪痹郁气分,主治是哕(即呃逆),治疗大法是苦辛通法。

这是一张他方所不能取代的平呃方剂。可惜不仅温病学讲义不载,连方剂学亦不载,可见在临床它已经近乎被遗忘。当本书一百个方剂即将完稿时,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毫不犹豫地撒下了其他方,把此方替上,以期为临床治哕找回一大法门

温某,男,70岁。偏瘫20天,呃逆7天。来诊时己以脑梗塞、高血压住院多日,不见好转。在出现呃逆后,经用西药完全无效,更为不安。右侧偏擁,语言蹇涩,呃逆频频,昼夜不止,伴口干、大便干结。脉弦滑而数,舌苔黄腻。诊为中风气分郁痹证。处以上焦宣痹汤合丁香柿蒂汤加味:

郁金12g,通草10g,豆豉10g,栀子10g,柿蒂10g,丁香10g,枇杷叶15g,射干20g,大黄10g,草蔻10g。

水煎,日1剂。

服完2剂复诊,不仅呃逆大减,仅断续稀疏发作,右侧肢体也较前有力,大便通畅。郁滞已通,气机己调畅,击鼓再进。上方加赭石10g,再给2剂。服完后呃逆全止,转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其肢废。

99、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补气之基础方,若气虚兼痰用六君子,若气虚兼痰且气滞者,用香砂六君子汤。

验之临床,该方的主治远远不止于上列诸症,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本方是治脾的专用方。

该方应用太广了,我把这叫做平淡之方可愈疑难之病。

◎病案举例

案一、多发性肌炎

郑某,女,28岁。四肢软弱,蹲下和站起均十分困难,上楼无力,已近半年。初发病时全身酸痛,倦怠乏力,通过肌肉病理活检等多项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肌炎。经用大剂量强的松治疗三个月,身痛倦怠止,而四肢极度软弱,严重影响行动。吞咽困难,失眠,耳鸣。加之前服激素导致水肿,患者十分痛苦,拒服西药,转诊于余。脉细数,舌正。诊为痿证,处以六君子汤合防己黄芪汤:

白参12g,茯苓15g,炒白术12g,炙甘草10g,陈皮10g,法夏10g,苡仁30g,黄芪50g,防己10g,苍术10g,雷公藤10g,仙灵脾20g。

水煎,日1剂。

上方服完7剂,吞咽困难感消失。原方再服14剂,水肿消退,耳鸣止,睡眠正常。又连续服上方30剂,四肢有力,不借外力可随意下蹲和起身,查肌酸激酶等原多项异常指标,全部正常。

案二、重症肌无力

杨某,女,56岁。上睑突然下垂半月,右侧为甚,垂至遮挡眼裂,视物、行走均需双手提掀,方能看视,视物重影。西医诊为重症肌无力,用新斯的明等不效。倦怠乏力,尿频,手麻,头昏,纳差。脉细缓,苔薄黄。辨为脾虚及肾,湿邪阻滞,处以六君子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味:

白参12g,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10g,法夏12g,陈皮12g,生麦芽15g,苡仁30g,雷公藤10g,黄芪50g,苍术10g,防己10g。

水煎,日1剂。

服完7剂复诊,上睑减至间断遮眼,其他伴见症均有减轻。原方加藿梗15g、荷叶15g、山药30g,服完14剂后,眼睑恢复正常,且原消化力一直很差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欣喜不己,索方续服,以求巩固。

以上两例,西医病理检查均有肌纤维断裂、坏死类表现,而均用本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什么?脾主肌肉,补脾则肌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