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会听、说,再学读、写

 Quan悠云 2020-02-07

摘自《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学习母语,是从听和说开始

  “我们是怎么学会母语的?”如果能静下来想想其中的过程,就应该不难理解,在学英文或是第二种语言时,“先听、说,再读、后写”,才是最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会开口说话,少则1年半,多则两年,而真正能够表达无碍,总要到3岁,甚至4岁了。所以,这之间的静默期,也就是什么也不说,光是“听”的时间,就长达两年。

  再来看看,“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读字呢?”如果撇开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喜欢偷跑的习惯,孩子真正开始读字,应该是7岁上小学了。我个人很不赞成七早八早就让孩子学认字,中文英文都一样。父母为孩子念故事绘本,让孩子在一旁只用耳朵听,只用眼睛全心全意欣赏绘图的时间没有多少年,大人何苦赶着孩子早早告别这个艺术欣赏的美妙时光呢?

  一听二说三读四写,是人类学母语的次序,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法则。连我们最亲密、最常接触的母语,都是在酝酿了7年之后,孩子才开始有“读”的动作。如果有其他学习方式可以选择,父母何苦要在孩子一开始接触英文时,就把他们推入一个违反自然法则的境地,要他们从读和写学起呢?

别急着让孩子读字、认字

  在书店的一角,5岁上下的孩子,逐字念着一本字数不算少的英文故事书,坐在旁边的母亲仔细聆听的专注模样,想必她一定为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咦,说错了?是“自己”的成就,还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惊胆战的是,那孩子明明念的是英文,怎么乍听之下,却像是在说中文呢?因为认字认得有些吃力,所以字与字之间彷佛隔了三里路远,而且语调、发音……听得我冷汗直流。

  朗读,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绝对是值得鼓励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时机呢?对5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成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妈妈想必花了很多的时间在上头(或是花钱请别人花时间也行),但孩子只是命运的被动者,没有选择的空间。

问题真正的症结在于,英文学习的前后次序颠倒了。这样的阅读成就,存在两个问题:

  ● 应该要先听再说:如果让孩子置身于充分的英文环境中,让他们先“听”个够,听多了再开口说话,就不会有这样吓人的口语表达结果。因为人类“说”的能力,是奠基在“听”之上。就像先天就耳聋的人,是很难学会说话的。

  ● 可能造成时间排挤效应:一天只有24小时,当我们花这么多力气“训练”孩子读,相对地,“听”的机会就被排挤掉了。

让孩子快速认字、读字,甚至写字,有时真的可以抚慰一些“担心孩子未来竞争力”的父母,也是辅导老师向父母展现成果的最有力证据。但是,循序渐进才是教养的正确方向,也是帮助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的最自然方法。虽然,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让孩子听英文故事,一时之间,甚至是两三年内,都可能看不到具体成果,然而“听”是语言学习上很重要的奠基期,孩子还没走稳就想要他跑,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偿失。

语言关键期重要吗? 

失衡的英文学习风气,让孩子成为牺牲者 

如果要讨论语言学习的理论和研究,可能十本书都写不够,的确有许多专家、学者、博士、教授,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纵使研究和实验结果堆积如山,我则从自己的亲身经验中发现:生活在一个非英文的环境中,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孩子就能习得这种语言-虽然只有「听」的能力。可别小看这「听」的能力,在语言学家的眼里,光是「听得懂」一种语言,就是上帝造物的神秘所在。 

我所凭藉的,只是那小小的故事书。它甚至是一个不能和孩子交互、也无法让孩子看见嘴型的死东西。我在有限环境下创造出来的这个教孩子第二种语言的方法,或许有待语言专家来解答它的奥秘。 

很多人都相信「语言关键期」的说法,也就是在某个年龄之前接触一种语言,可以学得又快又好。如今有太多父母都忧心孩子的「英文能力会影响将来的竞争力」,又不相信现有的教育制度,加上补教业者为了商业利益而推波助澜,于是,整个社会的英文学习风气,已经被推向一个父母需要警惕的失衡状态。 

「竟然有父母拿英---经,要我教六岁的孩子。」「我要主动推掉星期五下午的家教,那个已经一整天待在全美语幼稚园的孩子,下了课以后,家长竟然还要我一对一帮他补英文。」我认识的一位外籍英文教师,不禁为这些被我们错爱的孩子感到忧心忡忡。 

因为家长不知道什么对孩子是最合适的,在毫无头绪、又不想输人的比较压力下,孩子往往就成了头号牺牲者。 

语言的关键期,就在于听和说 

然而,当社会现象偏颇至一定程度,另一种声音就会出现:「人的一生中,并没有某个特定时间不适合学语言。我们生活周围也不乏过了关键期才学英文,也很成功的例证。」这种论调总让我脑门充血,何不干脆直接告诉我「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算了。我们不要少数成功的例证,我们要的是整体社会英文能力的提升。 

或许,多早开始学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证;但是,启蒙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当,绝对是关键的所在。 

无论如何,我是相信语言关键期的。端看那些随父母移民的孩子就知道,年纪愈小的孩子,似乎不必花什么力气就能将当地的语言学得又快又好,而父母呢?却怎么也无法达到那个境界。 

为什么说「听、说、读、写,请照顺序」?因为,语言的关键期真正说起来,就是指「听和说」。就好比这一代国语、闽南语双声带的父母,两种语言都可以应用自如,而我们都是在关键期之前就同时接触国语和闽南语了。

     至于我们的英文教育,则是接触时间太晚而且方向不对,以致说英文时,我总觉得脑子里像是在做中翻英考题,有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既然「听、说」是有关键期的,当然应该放在「读、写」前面。

 父母可以怎么做? 

「听」的能力,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佳学习礼物

     我只管不间断地帮孩子念英文故事书,给孩子一副除了听国语之外、也能听英文的耳朵,这个「听」英文的能力,是我可以给孩子的一辈子的礼物。它也是许多父母无需仰赖太多金钱,只要肯花费时间和力气,就能把梦寐以求的英文听力教给孩子的方法。 

Today I am as old as all the numbers on the clock added together."放学后边走边聊天,小一女儿的口里突然蹦出这句英文,吓了我一跳。「妳-妳是从哪里听来的?」妈妈连大学联考都写不出这样的英文句型。 

「《外婆万岁》啊!最后那个外婆不是说,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 

「这不是我们家的国语故事书吗?」孩子,妳不可能会自己中翻英吧? 

「妳忘了我们上次去美国玩,有买《外婆万岁》这本书的英文录音带啊!」哦,好险,原来是故事录音带的功劳。 

听是说的基础,无庸置疑。或许孩子比较大了才开始学英文,不需要小婴儿这么长的语言静默期;可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听」、没有那些听来的广大语汇基础,我们能期待孩子「说」出些什么呢? 

不过,我也不用高兴得太早,事隔三年,我把女儿叫到跟前:「大乖,妳记不记得?《外婆万岁》里面有句话:『今天我和时钟上所有的数字加起来一样老了。』妳知不知道英文怎么说?」她想了三秒钟,「不知道。」答得果断而直接,然后一溜烟跑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别说是三年,三个月不接触可能就忘了。这也是父母送孩子上全美语或双语幼稚园,应该要注意的盲点。但是,我不会因为孩子会忘记就不教他。因为我知道,运用故事书给孩子英文听力的方法,绝不会马上看到成果,甚至会让一些心急的父母觉得永远也看不到成果。然而父母对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就是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坚强后盾。 

别忘了,我们给孩子的不是只有英文,还有那滋润心灵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读、写的技巧,就交给学校来负责 

至于英文的「读、写」呢?我将这些工作视为「学校的事」。其实,在我的教育字典里,学校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学校学习有关的事,孩子必须自己扛起责任完成;除非孩子发出求救信号,不然,我尽量不插手。 

所以,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和写的方法,我不干涉、甚至不参与;做妈妈的我,只要确定那不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就好。可是,父母们别忽略了一个重要观念: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却无法保证能给孩子对书本的热忱和兴趣。 

我虽然不插手学校的功课,但是妈妈念故事书给孩子听的这项工作,却从未间断过。因为我知道,这项工作是维系孩子与书本之间感情的最简单方法,也是帮孩子创建起一生阅读兴趣,最直接而有影响力的根基。 

只念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

 孩子有着神奇的语言本能

《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这本书,是由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着,在书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写作手法,阐述人类语言进化的奥秘。 

「语言的学习是我们大脑中预先设置的一个特别控制。语言是孩子自然发展出来的一项复杂技能,没有刻意的教导、不是因特意的学习而来的。……『本能』这个名词,它意含着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语言,就好像蜘蛛知道如何结网一样。蜘蛛的结网不是哪个天才蜘蛛发明的,也跟牠所受的教育无关。蜘蛛会结网是因为蜘蛛有个脑,它的脑给予牠结网的冲动与完成的能力。」 

「从科学家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复杂性是我们天生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导我们,更不是学校教育出来的。……一个学前儿童的内隐的文法知识,比最厚的计算机操作手册或最好的计算机语言系统还要高水平。」 

帮孩子念了八年的英文故事书之后,我才看到洪兰教授翻译的这本书。它或许为我、也为正在怀疑的父母们解答了这项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能让孩子听懂英文吗? 

现在回头想想,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摆在眼前:在家中没有一个人是说英文的情况下,光靠念英文故事书,就让我的两个孩子听懂了英文。 

「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这是作者提出的论点,他举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为例:实验者在一个月大婴儿的橡皮奶头中放了一个开关,并把这个开关连到录音机上,当婴儿一吸吮时,录音机就开动,放出ba ba ba的声音,当婴儿感到厌倦时,吸吮频率就降低了;然而当录音带的声音换成pa pa pa时,婴儿又开始有力地吸吮起来,想听到更多的音节。 

五百多页的这本书,不是我帮孩子一路念英文故事书的理论凭藉,却给了我一种相知相惜的温暖感受。我凭藉的,只有对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而您呢?除了我一路走来的事实之外,现在还多了语言学家的背书呢。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现,只要从耳朵听进去的东西,将化为语言消息停留在脑袋里;只要听得够多,就会自然习得一种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