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鲤教授治疗口中异味经验

 鉴益堂 2020-02-07

李为民 Li Weimin ,何华 He Hua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 目 的: 总结李鲤治疗口中异味临床经验。 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 ,收集、整理李鲤教授治疗口 中异味的治疗方法。 结果: 李鲤根据淡、甘、苦、辛辣、酸腐或臭、咸、涩等不同口味辨证论治。 脾胃气虚证用和中益气健脾法; 脾胃湿热证用和中健脾、清热化湿法; 胆热上犯证用疏肝利胆、健脾助运法; 肺胃热盛证用清解肺胃 、消积助运法; 食滞中焦证用消食和胃 、导滞去积法; 肾虚水泛证用益气和中、补肾化瘀法; 燥热伤津证用 和中润燥生津法。 结论: 李鲤教授治疗口中异味疗效显著。

文献引用: 李为民,何华. 李鲤教授治疗口中异味经验[J] . 中医学报,2013,28( 2) : 199 - 201.

关键词: 李鲤; 口中异味; 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R249. 27 文献标志码 Document code: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1674 -8999(2013)02 -0199 -03

李鲤教授临证 40 余载, 学验俱丰, 现为全国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善用“寓补于消”学术思想,并擅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口中异味。口腔异味为临床常见疾患, 根据症状可分为: 脾胃气虚证表现口淡无味;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口甜; 食滞中焦证表现为口臭;胆热上犯证表现为口苦; 肺胃热盛证表现为口中麻辣;肾虚水泛证表现为口咸; 燥热伤津证表现为口涩。 根据李鲤教授临证经验运用介绍如下。

1 和中益气健脾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气虚之人,其腐熟功能低下所致口淡无味,治疗以和中益气健脾为主。

典型病案:张某,女,30 岁,2010 年5 月 24 日初诊。 口淡无味, 食少纳呆, 食后胃脘胀满近半月余, 并伴有身困乏力、月经提前 1 周,经量少、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缓。 中医认为本病因脾胃气虚、运化失司、脾气不能散精升清, 胃不能降浊致病,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 药用: 太子参 15 g,黄芪15 g,白术 10 g,陈皮 10 g,半夏 10 g, 茯苓 20 g,炒莱菔子 10g,焦山楂 10 g,焦神曲 10 g,连翘 10 g,炒鸡内金 15 g,炒麦芽15 g,谷芽 15 g,甘草 10 g,生姜 3 片, 大枣(劈开) 5 枚, 服 10剂而愈。

按语:此患者为脾胃气虚, 运化失司,精气不能上荣于口窍故口淡无味;脾主肌肉、脾虚不荣四末故身困乏力, 脉沉细缓。 舌质淡、苔薄白、月 经量少、周期提前、色淡为脾气亏虚,气血不荣所致。 方中黄芪、白术、太子参益气健脾, 保和丸调和中焦、健脾助运佐以炒麦芽、谷芽相得益彰。 诸药共奏补脾益气、消积助运,病邪尚浅用药及时,故 10 剂乃愈。

2 和中健脾、清热化湿法

此法适用于脾胃湿热之人,湿热蕴结脾胃, 升降失和,运化失司,浊气上泛于口所致口甜或口中黏滞不适, 治疗以和中清热、化湿健脾为主。

典型病案: 王某, 女,55 岁,2010 年 11 月 10 日 初诊。 自觉口中发甜,饮用白开水亦觉甘甜, 并伴有口中黏滞不爽, 泛吐厚浊涎沫, 曾服用中西药疗效欠佳。 刻诊: 面色欠华, 体型、营养中等, 神疲乏力, 平时口中发甜,口干欲饮却量不多,纳少,食后胃脘作胀不适, 眠差, 大便不爽, 小便黄, 舌质淡暗,舌体略胖,舌边有齿痕, 舌苔白腻微黄, 脉沉缓无力。 证属湿热中阻,脾虚不运,治疗以和中健脾化湿, 兼以清热和胃之法。药用:陈皮 10 g,半夏 10 g,茯苓 20 g,炒莱菔子 10 g, 焦山楂 15 g,焦神曲 10 g,连翘12 g,佩兰 18 g,砂仁 6 g,厚朴10g,广木香 10 g,炒鸡内金 20 g,太子参 12 g,炒白术 10 g,生姜3 片,大枣(劈开) 5 枚,7 剂,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并嘱其控制面食量及含糖食物,肥肉,辛辣之品。

2010 年 11 月 17 日复诊:服药后口甜、口黏滞、吐厚浊涎沫不适症状减轻, 并自 感神清气爽、体力增加、面有光泽、 纳食增进且食后胃脘已不作胀, 大便调, 继守上方佩兰剂量用至 20 g,继服 10 剂以资疗效。

按语:本案称为“脾瘅“最早记载于《素问· 奇病论》云:“帝曰:有病口甘者, 病名为何? 何以得之? 岐伯曰: 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 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 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瘅是热病, 脾瘅即脾胃湿热证,症状主要为口中时有甜味,舌苔微黄略腻, 口泛吐厚浊涎沫。 其成因多由肥甘厚味太过助湿生热, 脾虚气滞而不能输布精津,上溢于口而发口甘或口中泛吐厚浊涎沫, 治以健脾和中化湿,消积助运。 药用:保和丸加佩兰、厚朴、广木香、炒鸡内金、太子参、白术、生姜、大枣共奏芳香化湿、 益气健脾、调和脾胃,标本兼治,疗效显著。

3 疏肝利胆、健脾助运法

此法适用于肝胆湿热蕴蒸, 少阳枢机不利, 胆热上犯所致口苦,治疗以疏肝利胆、和中健脾助运之法。

典型病案: 张某, 男,30 岁,2011 年 3 月 5 日 就诊, 自 诉口苦 1 个月 余,1 个月 来口苦不适, 纳少, 心烦易怒, 眠差, 大便不爽,小便黄,现代医学相关检查无异常, 曾服用龙胆泻肝丸缓解,询其平时因业务应酬较多有饮酒嗜辛辣史, 刻诊: 面色欠华,体型、营养中等, 纳少, 食后胃脘胀满, 咽干, 大便不爽,小便黄,眠差梦多不解乏, 舌尖红, 舌质暗红, 苔厚腻, 舌边有齿痕,脉沉弦滑有力。 中医证属肝胆湿热内蕴, 疏泄失职,枢机不利, 胆气上溢,治以疏肝利胆、和解少阳、和中养胃之法。 药用:柴胡 12 g,黄芩 15 g,半夏 12 g,太子参 15 g, 青皮 15 g,郁金 20 g,茵陈 18 g,栀子 12 g,金钱草 20 g,陈皮 12g,竹茹 10 g,茯苓20 g,炒莱菔子 15 g,焦山楂20 g,焦神曲 12g,连翘 12 g,炒枳壳 12 g,甘草 10 g,生姜 3 片,大枣(劈开) 5枚,7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嘱其戒烟酒及肥甘厚味。

2011 年 3 月 12 日复诊: 口苦减轻,纳食增加且食后胀满消失, 二便调, 眠增, 精神体力较前改善, 舌质暗红苔薄白略黄,守上方金钱草用至 25 g,继服 7 剂乃愈。

按语:苦为心火之味,但火常发于木,故口苦常见于胆热或肝火旺盛, 《素问· 痿论》 云: “肝气热, 则胆泄口 苦筋膜干。”李鲤教授以小柴胡汤合保和丸化裁清肝利胆,和解少阳佐以消积助运、理气散滞、清化痰湿之药物治疗口苦, 辨证辨病施药,每获佳效。

4 清解肺胃、消积助运法

此法适用于肺胃热盛,中焦失和所致口中辛辣感伴时常舌体麻辣不适之人,治疗以清泻肺胃、消积助运之法治之。

典型病案:刘某,男,50 岁,2009 年5 月 20 日初诊。 自觉口中常有辛辣感并伴有舌体麻辣不适 2 个月 余, 曾服用中西药治疗(用药不详) , 效果欠佳, 逐求李鲤教授诊治, 刻诊: 口舌干燥,经常齿龈肿痛, 纳食一般, 眠差, 大便不爽, 小便黄,舌红苔黄略腻, 脉沉弦滑有力, 询其有饮酒史, 嗜辛辣之味。中医证属肺胃蕴热,宣发肃降失常, 中焦脾胃失和, 痰热内蕴肺胃,治以清解肺胃、调和中焦之法。药用:陈皮 10 g,竹茹 10 g, 茯苓 20 g,炒莱菔子 10 g, 焦山楂15 g,焦神曲 10 g,连翘12 g,石斛 15 g,黄芩 g,黄连6 g,南沙参 18 g,栀子 10 g,石膏 15 g,地骨皮 15 g,桑白皮 15 g,生姜 3 片,大枣(劈开) 5 枚,7 剂, 水煎服, 每日 1 剂, 并嘱其忌辛辣厚味之品。

2009 年 5 月 28 日 复诊: 服药后口中麻辣感减轻, 纳眠可,二便调,守上方南沙参用至 20 g, 黄芩用至 15 g, 继服 15剂乃愈。

按语:口中麻辣为肺胃蕴热, 中焦失和, 辛为肺之味, 肺热宣发肃降失司则舌体有辛辣感,须用清肺热、调脾胃、化痰热之法治之,以保和丸加味, 合黄芩、石膏、南沙参、石斛等药物清解肺胃之痰热,诸药共用多获良效。

5 消食和胃、导滞去积法

此法适用于食滞中焦, 脾胃升降失司所致口臭, 嗳腐吞酸,纳差厌食等,治以消食和胃、导滞去积之法。

典型病案:张某, 男,25 岁,2010 年 5 月 10 日 初诊, 口中酸馊难闻,伴口臭半月 余,患者因半月 前因应酬繁多, 暴饮暴食之后引起嗳气酸腐,口臭,脘腹胀满,得食愈甚,大便干结,2 日 1 次,小便黄,眠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实,体格检查,腹部平坦, 未见胃肠型腹软, 上腹部有压痛, 未扪及包块, 肝脾于肋下末触及,无口疮或牙痛病, 余相关现代医学检查未见异常。 中医证属食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治以消食和胃、导滞去积之法。药用:陈皮 10 g,半夏 10 g, 茯苓 20 g,炒莱菔子 15 g, 焦山楂 20 g,焦神曲 12 g,连翘 12 g,焦槟榔 15 g,炒枳壳 12 g,广木香 12 g,炒鸡内金 20 g,炒麦芽 20 g,黄连 6 g,甘草 10 g,生姜 3 片,大枣(劈开)5 枚,3 剂,水煎服后乃愈。

按语:口臭或口中酸腐多为食积胃火熏蒸治以保和丸消食导滞调和中焦加广木香、炒槟榔、炒枳壳, 理气消滞、使脾胃升降复常、 加入黄连清脾胃 湿热、 积滞, 诸药共用 病可自愈。

6 益气和中、补肾化瘀法

此法适用于中焦失和, 肾气亏虚, 寒水上泛所致口中有咸味不适,治疗以益气和中,补肾化瘀法为主。

典型病案:田某, 女,51 岁,2011 年 9 月 14 日 初诊, 口有咸味不适已半月 ,纳食一般, 睡眠差易醒, 大便干,2 日 1 行,小便尚可,月 经已停, 舌尖红,舌质暗红, 苔白根部黄略腻,脉沉弦,测血压:115 /80 mmHg(1 mmHg = 0. 133 kPa) ,尿常规,肾功能生化检查无异常。 中医证属脾气亏虚, 中焦失和, 肾气亏虚,血瘀阻络。 治以益气和中、补肾化瘀法。药用:太子参 15 g,黄芪 15 g,陈皮 12 g,半夏 10 g, 茯苓20 g,炒莱菔子 15 g, 焦山楂 15 g, 焦神曲 10 g, 连翘 12 g, 枸杞子 20 g,山茱萸 20 g,丹参 20 g,川芎 12 g, 炒鸡内金 20 g,焦麦芽 20 g,甘草 10 g, 生姜 3 片, 大枣(劈开) 5 枚,7 剂, 每日 1 剂,水煎服。 并嘱其淡盐饮食。

2011 年 9 月 21 日复诊:口中咸味减轻,眠增,二便调,但眼睑有浮肿现象, 舌质淡红,舌尖红, 苔黄略腻, 舌体瘦,脉象右沉滑,左沉细, 守上方加赤小豆 20 g, 生栀子 12 g, 继服 15剂,服后愈。

按语: 咸味入肾, 肾主水, 肾气亏虚, 寒水上泛故口 咸。《素问· 水热穴论》云: “肾者胃之关也。” 治宜益气和中滋补肾气, 佐以化瘀之法, 方中使用太子参、黄芪鼓舞脾胃之气,保和丸调和中焦,加用补肾之品枸杞子、山茱萸, 佐用化瘀通络之丹参、川芎, 诸药共奏益气健脾、调和中焦、补肾化瘀之功,因此口咸乃愈。

7和中润燥生津法

此法适用于燥热伤冿, 经络失养所致口中自 感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觉,治疗以和中润燥生津之法为主。

典型病案:王某, 男,47 岁,2009 年 3 月 17 日 初诊, 患者口中干涩,如食生柿子感觉已 1 个月 余,1 个月 来患者口中干涩,如食生柿子,鼻腔干燥发热自觉向外冒热气, 眼部干涩不适,纳食一般,食欲差, 眠尚可, 大便干, 3 日 1 行, 小便涩色黄,舌质红,苔薄黄干燥少津, 脉沉弦骨有力,询其有烟酒史,嗜好辛辣之味。 中医证属燥热伤津, 经络失养, 血瘀阻络,治疗以清热和中润燥佐以凉血化瘀通络之法。药用:陈皮 10 g,竹茹 10 g, 茯苓 20 g,炒莱菔子 10 g, 焦山楂 15 g,焦神曲 10 g,连翘 12 g, 石斛 15 g, 太子参 15 g,麦冬 15 g,五味子 15 g,丹参 20 g,忍冬藤 20 g, 徐长卿 20 g,甘草 10 g,生姜 3 片,大枣(劈开)5 枚,7 剂,每日 1 剂,水煎服。

2009 年 3 月 24 日复诊: 口中干涩减轻,鼻腔干燥发热感消失,守上方加南沙参 20 g,芦根 20 g,继服 7 剂而愈。

按语:口干涩为燥热伤津, 经络失养,瘀血阻络所致方中保和丸调和中焦,顾护胃气使脾胃升降运化和谐, 气血生化有源,此谓治中焦以灌四旁之理也, 若舌苔薄黄, 口干渴者去半夏加竹茹以清热和胃,辅以石斛滋肾养胃生津从而使津液生化有源,再加以生脉饮(人参易太子参) 补气生津相得益彰;大剂量徐长卿、忍冬藤相须为用凉血活血解毒, 通经活络从而调理气血, 宣通经脉。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 服之不伤胃气,诸药共用彰显和中健脾以资生化之源, 胃气旺盛,津液通畅,所以病可自 愈。

8 讨论

脾开窍于口, 口主迎粮, 又为胃之门户,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脏腑皆禀气于胃, 所以五脏六腑之气亦皆发于胃。 若五味偏嗜,则又可因味之阴阳偏胜而破坏脏腑的阴阳平衡,使五脏各受其伤,《素问· 生气通天论》云: “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1]由此可见, 口乃胃之门户, 司咀嚼而知五味,五谷经口咀嚼,胃之腐磨,才能化精微而充五脏。 反之,五脏阴阳的偏盛偏衰,亦可通过胃反映于口而出现不同的味觉 [1]。 李鲤教授根据《灵枢· 五味》说: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五脏六腑禀气于胃。 为气血生化之源。 李鲤教授在口腔异味的诊疗过程中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整,脾胃功能的恢复不但可以化生气血津液,营养他脏及全身, 而且脾胃机能的恢复更有助于药物的吸收, 进而促进病症的康复, 李鲤教授对“东垣学说”“丹溪学说”都深有研究, 认为当今和平年代, 人民生活安稳,饮食肥甘厚味较前明显增多, 加之交通工具改善, 活动减少,故痰浊、水湿、积滞增多,临床上主张运用和胃法,寓补于消,渐消缓散体内瘀积的多种积滞 [2] , 善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口味异常等多种内科疾患,正如中医学家焦树德所评保和丸: “全方有升有降,有消有散, 有温有凉, 有化有导, 呈现出一派活泼生机。” [3]因此李鲤教授将该方化裁运用治疗口腔异味,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赵国祥. 赵清理郁证调治与医案医话[M] .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90 -291.

[2] 金杰,苗彦永. 李鲤教授诊治脑病经验[J] . 中医学报, 2011, 26

(4) :419.

[3] 焦树德. 方剂心得十讲[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25.

收稿日期:2012 - 09 - 07

作者简介:李为民( 1971 - ) ,男,河南郑州人,医学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 内科疑难病的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何华( 1961 - ) ,女,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 科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 Email: 1739489351@ qq. com

编辑: 魏丹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