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通过阅读许多的名人传记后,结合教二十多年的经历,我深刻领悟: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习惯,即养成教育。 一、 什么是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详而言之,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二、 为什么要建议建立幼儿到高中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 (一) 是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需要。 我是一位中学教师,多年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我很清楚:农村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我看到:目前,我们幼儿到高中十五年教育最缺少的是学校没有一套针对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没有将学生思品成长纳入学业目标考核之中。在我国,从事养成教育研究的专家不少、专著也很多,我们学校也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注重法制教育,倡导传统教育,但学校、教师能利用这些理论践行、开展养成教育工作的很少,养成教育成效欠佳。《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发挥不出作用,形同虚设。究其原因,一是养成教育没有形成国家标准体系;二是现在学校重学生课业成绩,轻品德成长评价,没有系统的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学生思品成长的目标进行考核;三是家庭缺乏正解的家庭教育指导;四是由于的法律不完善,未成年人被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法律空子教唆违法;五是学生受网络各种传媒不良信息影响等原因所造成的。所以,为了确保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质量,也为了学生身心能够健康成长,让他们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建立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非常重要。 (二) 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在英国,绅士风度已经渗透到英国人的骨髓里,举手投足都为别人着想,“不给别人添麻烦”,成了他们的习惯,也成为西方文明的典范。 据我国参观英国三一学院的人员回来反映:学院召开全校大会,就像我们周一的升旗仪式。从学生入场到会后散场,整个过程,看到的是整齐的队伍,鸦雀无声,一律是排队行走,没有人大声说话,连小声说话的也很少,更没有人拥挤推搡。一切就已经井然有序。他们的考试,考场有100多人,只有一个监考老师,学生们却都在认真答题,监考老师也显得不紧不慢,因为根本不会有人作弊。老师根本不需要严密监视。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里,挨个排队没有人插队,吃饭时静静的,没有什么声音,值勤老师坐在那里看着,但其实也没什么问题需要他去管,人人都很自觉,一切顺理成章地运行。这就是英国的教育——世界公认的最好的教育之一。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文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无比正确的选择,对警醒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提高人民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和训练养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幼儿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养成教育。如今,学校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传统教育等只是养成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并且也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模式,更没有能够成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学生思品成长做出合理评价。所以,建立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势在必行。 (三)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震后救灾时日本人所表现出的国民素质令人惊叹。超市门口,居民排队购物,超市仍按原价供应货品。道路上,虽然红绿灯已瘫痪,也没有警察指挥车辆,但车辆通过路口时,仍会相互礼让。到楼下避难的人们,也都非常安静地在公路中间的绿化带上等待,不会占据公路阻碍交通。长崎的一个避难所,避难的人们都撤离后,竟然没有留下一张纸片,没有一个烟头。这就是日本国民素质的自觉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当前,我们的学生存在许许多多的不文明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家庭和学校养成教育的缺失,是我们社会低品位价值观、审美观泛滥的表现。这些足以说明我们中的许多人欠缺最基本的文明礼仪、缺乏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缺乏责任与担当的意识,也足以证明建立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三、怎么去建立幼儿到高中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 (一)国家有关部门务必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建立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 为了让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能有一个学生养成教育的执行标准,国家务必组织从事幼儿到高中养成教育的专家,根据我国教育未来发展目标、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制定出我国幼儿到高中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各级学校以此标准开展养成教育工作,教师以此标准对学生思品成长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才可以纠正学校养成教育的乱象或不开展养成教育只抓“分数”的现实,才能让这些学生未来为人父母后,用他们的良好习惯担当起子女养成教育的家庭责任。 (二)从为人父母入手,做好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指导。 在日本,垃圾分类知识是母亲手把手教下一代的。从出生开始就学起的。在日本,有很多环保的生活习惯在家庭里传承,比如吃完饭后,有油的碟子要先用废报纸(日本的油墨是大豆做的)擦干净再拿去清洗,这样会减少洗涤剂使用和让难分解的油污进入下水道。 日本女作家谷口雅春说:“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家庭和父母的状态,所以希望孩子好,父母首先要起模范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言行,对培养孩子的人格有直接的影响。” 以上事例跟我们讲清一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教很重要。我们抓养成教育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从幼儿抓起。为了让为人父母能够养有所教,我们向年轻的父母传播育儿知识的同时,还要向他们宣传我国历代《家训》、家教知识以及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方式方法。所以,建立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家庭教育篇应该可以促使未来的年轻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明确自己教育子女的责任及义务。因为教育不光只靠学校,还要靠家庭与社会。 (三)学校要将养成教育落入实处,将学生养成习惯作为其思品成长目标进行考核。 日本小学里的孩子在清洗牛奶盒的过程是这样的:1、在教室里,小朋友把牛奶盒里的牛奶喝得干干净净;2、接着,在装着水的桶里汲水来清洗牛奶纸盒;(注意:不是在水龙头下洗哦,那很浪费水的)3、因为已经养成习惯,小朋友一个接一个的来清洗;4、把洗好的牛奶盒水倒干以后放在通风透光处晾晒;5、把前一天晒好的牛奶盒用剪刀剪开,方便收集;(到底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已经很会用剪刀)6、工作人员来收集同学们的牛奶盒。 这种垃圾分类过程虽然极端了点,但对日本的孩子来说,是从小就看惯了的事,成年人遵守得一丝不苟,榜样的力量就会铸就他一生的习惯。这样严格执行繁琐的清理过程,就是重要的素质教育。这样的素质,铸就了一个了不起到可怕的民族。日本几乎做到了垃圾百分之百回收,依赖的不是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科技,是全民对环境的敬畏、真挚的感情和高度的民众自觉性。 我们的学校虽然不可能全部照搬日本的做法,但我们可以吸取他们优秀的部分开展我们学校的养成教育。学校也务必认真落实好十五年养成教育国家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使我们的学生多一个好习惯,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 (四)净化网络等媒体资源,发挥传媒的教化功能及其传播高品位娱乐、高品味文化的阵地作用。 网络上充满各种各样的真假信息、各种各样的真假广告,有很多真假东西我们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得。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给人以方便,共享着传媒资源的同时,有部分信息也在感官上、思想上吸引、魅惑、腐蚀着我们的未成年人。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从幼儿到学生就缺乏、甚至没有接受过娱乐和文化品味的教育,最容易受到低级趣味的影响。目前,网络最能够影响学生的是日本动漫、流行音乐、网络游戏、美国电影、韩国电视剧、明星炒作等。我们的学生正在网络上学习他们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和尚与自己的四个弟子讨论:如何让土地长不出野草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心灵不荒芜,唯一的方法就是修养自己的美德。”由此,我认为: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网络传媒必须让他们接触到高品味的娱乐和养成教育。 中国的文化本来是有深厚底蕴的,但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正如郭之纯先生在中国青年报所言,有点“不自重,不自信,不顺畅”,有逐渐向低品位发展的趋势。美学家韩美林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所以,要打造一个高品味的网络文化氛围只有净化网络等传媒资源,以高品位的娱乐和审美文化影响我们的学生,发挥出网络传媒的教化功能及其传播作用。 总之,教育无所不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抓住敏感期,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为孩子一生奠定成功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英国作家查·艾霍尔也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我坚信:养成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改变学生的命运,也将会改变我们民族的命运,同时,蕴含着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