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凯:近视防控理论与技术“新进展”(上)

 young1987_tsg 2020-02-07

  Hey~ 

我们又见面了~

新鲜会议干货奉上!

2018.02.08

前言

在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儿童视力与眼病早期筛查干预技术学习班》中,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凯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近视防控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的主题演讲,下面是王凯教授演讲的主要内容。

王凯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学博士

现任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与眼视光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院长助理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编委

《眼科大查房》杂志编委

《Graefe's Archive fo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hthalmology》杂志审稿人

《IOVS》杂志审稿人

医促会视觉健康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科普学组委员

12

前面的话

非常感谢李晓清主任和龙登虹主任举办这个学习班,给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大家可以看到我的题目新进展上面打了个引号,我为什么这么说呢?目前的近视防控,没有太多的新进展。我说句实话,从上个世纪到现在,都已经半个世纪了,还是局限在阿托品、角膜塑形镜等这些手段,你看到大会上经常讲的都是这些东西。我们要提出我们自己的思考,因为本身我们还没有搞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进展?我们说的东西也不见得就对,因为如果说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我们就不用在这里讨论了。近视的复杂性就在于它现在都没有说清楚。所以我们先讲第一部分,就是离焦与形觉剥夺。

01

离焦与形觉剥夺

这两个模型相信在座的很多学员老师都见过,两种经典的近视动物模型,第一种叫形觉剥夺模型,第二种是负离焦模型。形觉剥夺模型也就是说在发育当中的小动物眼前加上一个遮盖物,就如图上圆顶状白色的东西,扣在小鸡的眼球上,在第二天就会发现往近视方向漂移,一天比一天近视度数往上涨,这就是形觉剥夺模型。它的本质是什么?你的光高频的信号不管是什么样的高频信号,都没有进入你的眼球,这就是所谓的形觉剥夺模型。

那么负离焦模型呢?很好理解,在我们发育当中的动物加一个凹透镜,凹透镜本身是发散光线,发散光线之后,会导致视网膜的图像往后方走,这样一来大家想一想脉络膜怎么变?脉络膜变薄了,为什么?视网膜往后屈一点,它尽可能找图像所在的清晰的一个位置,长此以往的话眼轴就拉长了,近视就发生了。这两种模型本质上有着一定的差别,形觉剥夺模型一般来说没有上限,只要你的的遮盖物不去掉,近视会没完没了一直下去,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起始的时候速度没有那么快。你会发现第二天的时候,它的近视程度还没有负离焦模型那么明显,但是一旦它启动之后,往后的速度就会非常的快,这就是它的特点。一般负离焦模型,它取决于你给的近视度数有多大。比如说你给它1000度的近视眼镜,那么最后它会代偿出1000度左右的近视,也有可能不到还会稍微差一点点。这就是这两种模型的差别。

在我们临床当中,大家觉得我们青少年的近视患者会更贴近哪种模型?大家的想法差不多,我也觉得负离焦模型更加贴近青少年近视发展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调节之后,比如说看33公分物体的时候,晶状体不会动用3个D的调节,它有可能动用2.5个D就停止调节了。所以那个0.5D就是调节滞后。所以看书的时候你觉得这个是清晰的,但是实际上这时候最清晰的图像不在你的视网膜上,而是在你视网膜后方一点点的位置。

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大家可能觉得,如果我的孩子近视了,给他带个花镜,不就能补偿他这个调节滞后的问题吗?我们现在这个渐变多焦点的框架镜,它有负加,是不是能够帮助我们改善调节滞后呢?我们想想,实际上从道理来说是对的。但是为什么现实当中不可能?你们想一想。我们建议小孩写作业的阅读距离是多少?33公分到40公分对吧?40公分有个2.5D的调节。我请大家去量一量6、7岁小孩子的胳膊,他们的胳膊有40公分长吗?你们量过吗?我量过,绝对没有。他把胳膊伸直了都没有40公分。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求他达到40公分的阅读距离,这根本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的正负加镜是多少?1.5D、2D对不对?包括你们的渐变镜,你觉得够用吗?肯定不够用,对不对?不够用的话他肯定会动用调节,动用调节就会有调节滞后,那么是不是还是处于负离焦状态?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是300度的近视眼看33公分的时候,是不是正好?那么你们有没有看到小孩的近视长到300度就不会再长了?没有这种现象,为什么?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小孩谁会老老实实呆在33公分的距离?不会的。他会往前凑的,凑到20公分,需要5个D的调节。这时候即使有3个D的代偿,还需要动用2个D的调节,对不对?所以他只要动用调节就会有调节滞后。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

所以近视防控的核心,我觉得还是和离焦有很大的关系。今天上午我们还在博鳌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上午有个辩论赛,就是讨论周边远视性离焦到底是近视的原因还是近视的结果?我虽然上午是站在近视结果那一方帮他们去辩论,而且还赢了,但是实际上我的内心是站在对面那一方的。最早的时候,一位专家发表了一篇文章,他做了一个研究,发育7天的小鸡,给它加了一个镜子,这个镜子中间挖了一个洞,镜子的边上是-7D,他做出来的结果说,中间的屈光度不受旁边-7D的影响,就说没有导致近视,你们说这个结果对吗?我不做人身攻击,只是阐述他做这个实验的结论是没有导致近视。其实这个实验我也做过,而且我和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刘教授的结果惊人的一致,因为这两个实验我们俩都各自独自的重复过,区别就是我们中间不是掏了个洞,我们加了平光镜。周边是-5D或者-10D的镜子。100%能诱导出近视眼,而且这个近视眼的度数跟你周边负离焦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周边是-5D那么最后也是接近-5D的一个近视眼。所以我高度怀疑这篇文章的结果,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只能说他的结果和我们的不一样,我高度相信我们的结果。离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东西,但是你说离焦以后,近视眼发生以后周边的离焦是不是远视性的离焦?肯定是这样的,它肯定也是一个结果,因为当眼轴拉长以后,我们近视眼更像一个橄榄球,所以周边的图像更容易选择在视网膜后方去,但是从原因来说,它也是一个因。

调节滞后

调节滞后带来的色差问题是什么?我们经常说到底红光好还是蓝光好是不是?大家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你们觉得红光好还是蓝光好?从常规来说的话,饲养在红光下的小动物都会变成近视眼,对不对?为什么?因为红光的波长长,它的焦点更容易靠向视网膜后面去。

这时候我就想到一个问题,大家看这张图,这就是传说中的负离焦,对不对?就是焦点在视网膜后面的状态。红光的波长长,所以它的焦点更容易靠后。现在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把这幅图像拆成3个通道,就是红绿蓝3个通道的话,你们认为哪个通道的图像是最为清楚的?蓝色对吗?因为蓝色更接近视网膜。所以从这张图来说的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你蓝色的图像越清楚的话,是不是说这种离焦不好?因为它焦点在后面。记住蓝色越清楚越不好。那么反过来是不是红色越清楚就好?

所以这里面有个很明显的矛盾在里面,跟我们的经验是不一致的。红光试验他会变成近视,但是如果你给他一个正离焦的话,红色图像反而更清楚。你们红绿平衡,咱们做那个综合验光台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这点并不矛盾。因为红光是单色光,两个都是单色光,这个是都混在一起的。而且这个实验的话,美国的一个教授也做过。用条纹去模拟它清晰度的时候,如果给它红色的条纹更清晰的图像在里面,这只鸡是不太变成近视的。大家都能理解了吧。所以关于颜色这一块,离焦导致的色差问题的争议是非常大的。

调节误差

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室内和室外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在室外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图像基本上都是清楚的,因为室外的距离离我们人眼非常的远。即便是说你的朋友跟你迎面走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打招呼,你打着招呼的时候你离他有多远?你不会凑着他的脸上跟他打招呼,对不对?一定是差不多隔着5米远的时候就给他打招呼了对不对?除非你没有戴眼镜。在室外的时候大多数图像都是清楚的,不管你眼睛盯着哪。所以它造成这种调节误差的区域就非常的少。但是在室内完全不一样。当我们的眼睛盯着电脑的时候,因为键盘的位置离我们的眼睛更近一些,所以他会甩到我们视网膜后方去,所以这一块就会显示出红色,它是一个负离焦的状态,一个不好的离焦在这里摆着。那么远处物体会呈现在视网膜前方,这是一个。当我的眼睛望向远处,比如说我盯着它的时候,键盘、鼠标离我们的眼睛会更近一些,所以就会甩到视网膜后方去,所以这边是红色的。如果眼睛看着A4纸的时候,周边就会变成蓝色了,因为这个区域离我远一些。那么大家可能觉得这种情况好。但是你看他拍摄的角度是不是有些问题?谁看书没事会这样子看啊?俯着看。你们有这种情况吗?没有的,你们都要立起来的。所以在室内,无论你的眼睛盯着哪个位置,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保证你视网膜的所有区域成像都是轻松的。而且大部分区域都是不轻松的,对不对?这就跟我们的形觉剥夺模型很像,它只管黄斑中心凹的这部分相对清晰,相对清晰是指有部分调节滞后在里面。所以这部分相对清晰,其他部分都是不清楚的。这是我们室内与室外体验的特别重要的一点。

调节波动

那么看近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的调节微波动怎样?我们经常说调节微波动的指标,包括你的调节幅度是多少?调节反应是超前还是滞后?还有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这些东西。这里面有个微波动大家不要忘了,我们的调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肌肉的收缩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那里。我们的睫状肌它在看近的它会收缩,收缩一段时间以后,它也会觉得疲劳,所以它是一种抖动的状态,它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如果你给调节看书当中的人眼去检测屈光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屈光度会处于一种波动的状态。那么这个是什么?调节微波动。看近的时候这种波动是显著增强的。微波动实际上是个什么问题,微波动就是说这个图像会在你前后发生微小的位移,它会前后抖动,结果你的大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都觉得看书的时候挺清楚的,没有问题。但是这种波动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你的大脑把它看成一个稳定的图像而已,这个图像一定是不稳定的。

大家看一下这个就是微波动,很明显的抖得很厉害。但是如果是同一个人,我让他去看远的时候去测屈光度的时候,它是很平很平的一条直线,不能说是一条很直的直线,有个别地方会有一些弯,但是比这个要强太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