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苟绪章自传体纪实长篇小说《走出八里塬》(一)引言

 一代名医孟作智 2020-02-07

引  言

蓝田县志记载:周文王时八里塬取名东岐山,后名风凉岭(风凉塬)。相传周平王东迁时,修筑行宫,一位大臣率领匠工在此地砍伐木料,时置夏日三伏天,歇息时凉风徐徐吹来,倍感凉爽,喝着山泉水吟诗道:“参天松柏寿鹤鸣,风凉岭上胜春景;暮年辞朝还民间,东篱菊下做休闲。”,故改名风凉岭。

 一千多年前,风凉岭上草绿林密,鹤兽追戏,沃土石少,幽静奇景。唐高祖、武后、武宗从古城长安(现在西安)来“石门汤泉”揽胜沐浴,均经风凉岭过往。武宗皇帝及其他帝王都在此游览狩猎。商时人们对风凉岭就有少量的耕牧。历经开垦,形成肥田沃土。东与汤峪河为畔,西与长安库峪为界,川塬相接,两河之间跨度为八里,是关中地区主要产粮基地之一,故改名为八里塬。

 八里塬下中段有一个村,原名叫红果寨,现名史家寨村。相传唐朝时候,是朝廷的水果基地,此果现在人称沙果,它有香甜养颜,克食利水,通畅过导,清心安神之功效。每逢果熟季节,果农们精选品质优良的红果,担挑送往大明宫。后因库峪河山洪暴发,泥土流失将村淹没,朝廷将果园迁往长安韦曲附近。嗣后有一家姓史的兄弟二人来村耕牧,剩余土地无人耕种。由于黄河经常泛滥,给山西,河南,山东等地造成灾难,历代朝廷将灾民分期进行迁移,又有其他地方因灾荒逃难的灾民也来落户耕种,导致村里姓氏很杂,以来得早的史姓。更名为史家寨村。

 据历史记载,清朝时,村里出了一名皇帝的老师,名叫岳翰林。他不怕权势,救民于火热之中。乾隆年间,八里塬连续多年干旱,颗粒不收。他先后五次奏明皇上,减征税粮,皇帝最后下旨减征了税粮,深得民心和群众的爱戴。还有一名朝廷命官是岳都督,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常用自己的薪水救济贫民,从不以权谋私。他家兄弟三人,住四合院一处,二弟上京找他欲另买一处宅地,他说:“够住就行了,没有必要盖那么多房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是老样子。他侄子上京求他找个差事干,岳都督见面就说:“我座的是国家的官,不是私官,只要你很好的耕读,学些本事,中了举,什么都有了。”至今在老百姓中传为佳话。

 史家寨村南边有一个古时的杀人场,监斩官是村西南边的施彦宗,杀人场在菩萨庙以南,有一古戏楼,戏楼四角挂有风铃,楼顶上是陶瓷的二龙戏珠,戏楼屋檐下四周匠工刻有花鸟,莲花、青竹、兰草等。西边是一个杀人桩,清代未年,年青人放诸葛灯时烧毁,乡士将杀人场迁址王家斜,后被人们开垦耕种。

 到了民国三年,村内乡约同群众协商,有劳的出劳,无劳的捐物捐钱,在史家寨村河西土地庙旁边建盖一座似古非古的戏楼,逢年过节给群众演出秦腔古典剧,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民国十九年秋,阴雨过多,遍地淼茫,戏楼倒塌,只剩土台,解放后合作化时,将土台移除做了打谷场。一九六四年冬,点上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破四旧时,一部分群众自发拆除了宝峰寺古庙,释迦摩尼大佛殿的屋架挪在小学院内建盖戏楼三间。村内有一名男旦演员,他叫胡生勤,体形精瘦,眼窝深,鼻梁稍高,声音翠,化妆起来与十八九的姑娘娃没有两样。他是个戏迷,群众说:“听声是小旦,见面是男汉”,起名叫“隔墙翠”。他组织村内有威信的复员军人苟志英,爱热闹的胡万财,寻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胡沛武成立史家村秦腔业余爱好团,聘请侯家村三义社返乡支农黄义升老师,肖家坡村名演员肖治云老师,排导了现代秦腔剧《血泪仇》、《三世仇》、《枯井计》、《枫树湾》、《杨三姐告状》、《柳林告状》等剧目,活跃在舞台上。后来因年轻演员参加工作,结婚的缘故,剧团自行而散了。改革开放后,村上集资建校时将戏楼拆除建了学校。村上为了活跃群众生活,重新组建了自乐班。每周六和周日为群众活动时间,由村内周至戏校的退休老师张秦周,利用农闲时间导排了古典折子戏,过年过节搭临时戏楼给群众演出,深受群众欢迎。

近代史记载:一九三二年中国工农红军徐向前元帅带领四方面军一部,出汤峪和库峪,直逼西安。途径八里塬史家寨村,在村中贴了标语,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给村里撒下了革命的火种。听老人们讲:路过的队伍不扰群众,一位战士搬了群众的一穗包谷,就被用绳捆了起来,听说是被枪决了,部队纪律很严明。现在年龄大的老一辈都用这个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至今村里民风纯朴,勤劳互敬,包容谦让,积德行善,蔚然成风。

“庄稼行道要乐火,就得取水耍社火。”八里塬上北边有一座真武庙,文革损毁,年代无从考证,庙宇雕梁画栋,宫殿绚丽,庙墙巍峨,规模宏大。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是庙会。戏曲登台,香火兴旺,墙内墙外买卖兴隆,是庄稼人庆丰收和物资交流的好地方。

一九五零年暑旱,禾苗眼看着就要旱死,真武庙会长联系全乡的会首协商去太白山取水。首先让全乡十六个村组织锣鼓队,同时用度量衡的升子做升斗旗。做法是在升斗的底中间钻一个两公分左右的孔,用三米以上的竹竿或木棍串连起来。在升斗容器内放上五谷粮食,由四名精壮青年抬上玉皇大帝神位,敲锣鼓,举升斗旗在本村游干驾二十天左右。如果天降细雨就不去太白山取水,如果仍然不下雨,必须大动干戈去太白山取水。先选好神角二三人,年龄三十岁左右的精壮青年,聚集在真武庙香坊内进行神教洗脑。由武术大师教他们务工和使用兵器的方法,接着利用铜锣队将神角吵糊涂,疲劳睡倒,坐起来乱讲神语,发出呜呜的叫声,这叫马角出性。再下来看那个神角适应演那个角色,使用兵器熟练安全,选两名属龙的水角,去太白山取水。走时叫起驾,八名小伙子抬着两个像轿子的水楼子,神角手拿兵器和全乡的老百姓及各村头目敲着锣鼓打着升斗旗,把取水人送出长安地界,神角和两个水角的背笼内放着取水青花瓷瓶及香蜡纸表向太白山挺进。行至太白山下三人三拜九叩,祝告天地后开始登山,到了取水湖边,放下背笼点上香蜡将纸表点着跪在湖边口中祷告天地神灵:“各路神灵听吾言,天旱灾荒民受难,为求难民脱苦难,请求神灵真水传”。祷告后从背笼中取出青花瓷瓶,拿出事先备好的一寸宽十六尺长的红绸子,栓好水瓶,放入湖中。他们三人,紧闭双眼的跪在湖边,水瓶自由漂游,自然装水,当听到水瓶发出咕噜声音停止时,证明水已装满,神角把水瓶拉回岸上用黄蜡将瓶口封紧,进行相应的祷告:“吾弟子将水取回后,你们各路佛神保佑天降透雨,万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永不遭荒旱。”随后将水瓶放在背笼内启程原路返回。途中所经的地方,都有驿站和汤房,当行至长安地界,由蓝田史家寨乡十六村头目和留在庙里的马角,再由四名青壮年小伙抬上接水楼,举行接驾礼仪。把取回的水放在像轿子式的水楼内,休息两天开始游水,场面特别热闹,锣鼓队,彩旗队,马角水楼子在各村内游动,家家门前摆的清汤面,参加游水人都能吃喝歇脚。游水结束后,将水楼子放回真武庙无量天尊大佛殿内东西两边。以后如逢天旱只是升水或者游水,两种形式与取水基本相同。过去说是封建迷信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称现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秦岭北麓,八里塬下的村庄,资料记载平均五到十年都有社火,村村都有社火局。群众自发的把村内德高望重的,懂得艺术的人推选为局长,是非行头衔,组织群众抬芯子,踩高跷,耍狮子,玩龙灯,跑竹马,演地游,五花八门,百花齐放迎吉祥。抬芯子,将钢铁经过铁匠加工成条形,按戏曲故事需要的形状。先将芯子下端固定在桌子上,另一端紧贴小演员的身躯,用白布将小演员裹在芯竿上,根据戏剧和故事情节需要进行挂衣化妆。哑巴戏主要看脸谱干净,芯子端正,站立玄妙,内容精悍。装扮时要做好多种伪装和道具,如小演员站在花朵上,刀尖上,算盘上,扇子上等各式各样的站、坐、爬形象,给人们以玄妙绝顶的感觉。抬芯子最突出的是肖家坡村,最兴盛的时候肖南、肖北、肖西三村五社抬芯子266桌,他们耍的有门道,下场子搭看台走队型,四人抬一桌芯子,走一个花打四门;再走一个剪子股;又走一个蜗牛盘宝;再走一个掏四角。队伍按顺序离去,第二天封神抬平头桌子300桌,给村里所有神庙进香后,然后到表演场地走一个龙游四洲,最后走一个龙摆尾,算是结束。其他村过节社火按规则耍完即可。

踩高跷,也叫柳木腿,最突出的是史家寨村,兴盛时一百三十余根,配合芯子,竹马子,演地游。在柳木腿上做文章,村内有位朱志成大师,他培训出的绝技高跷表演队,高跷上背芯子,抬轿,撑船,耍狮子,蹬高台等表演的技艺,受到西安市文化局表彰。群众赞扬说:“社火就看史家寨,技艺高超没人赛。”民间社火是农民基于对土地的依赖,是农耕文化的真实反映,以及人们对故土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一九四六年十月,青山就出生在这个历史悠久,包容祥和的村庄。听他祖父和父亲说,当时全家十多口人,没有地,只有租种别人的地。每逢腊月,地主家派人来收租子,交不上地租,就加倍偿还。一次青山祖父和父亲与收租子的人,因地租发生争吵,地主及保长让祖父顶了壮丁。打那后,大伯给门中大爷做了儿子,三叔父,四叔父到西安当学徒理发,剩下青山的父亲在八里塬附近扛长工来维持家中的生活。快解放时,祖父从旧军队里逃了出来,当时没有回家,躲在岩上一个小窑洞内,饿了两天。看见青山父亲上塬干活,祖父轻声说:“你给大送些吃的,并告诉三弟,给我每天送顿饭,我暂时就躲在这里,你给人家干活去。”后来经捎话三叔父从西安专门赶回来,给祖父送了一个半月的饭,解放了,祖父才回了家。

 青山已经七岁,一九五一年春开始读书,初级小学教室在村中一个庙内。一九五八年公社化后,做了公社办公的地方,学校又搬迁到邻村肖家坡继续上学。后又迁回史家寨村八里塬下一所古庙内。据县志记载,这座古庙名叫宝峰寺,建于元末明初,由山西省侨仲轩引领史家寨村岳本初雕塑家,历经五年时间,雕塑写真释迦牟尼佛祖奋斗一生。他们用绘画、园雕、浮雕、镂刻艺术手段,使墙、梁、柱、空容为一体,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创精神,嵌满了多尊人物及自然世界万物塑像三千七百余件,使方寸土地映出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人物雕塑上匠心独运,尤为突出,立足故事情节,追求立体动感,抓住动态变化,以写意而达境,以形体而托思,使人物粗旷与文静,喜怒与哀乐,跃然壁上,至今人们回忆历历在目。

一九六四年冬,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破四旧时宝峰寺被拆毁。改革开放后,群众为了不忘艺术精华,弘扬真、善、美、包容、和谐良好的社会风尚,自愿集资捐款,重修了庙宇,简要雕塑了几尊佛像。逢年过节,香火盛隆,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好地方。

青高八里塬,巍丽轻风拂,石门汤泉湖,文明甲天下,蕴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孕育着千百万儿女出彩人生。只有走出八里塬,才能懂得人类社会变迁的历程,更能懂得在人生道路上怎样无私无畏地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